家庭要避免伪沟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4:01

家庭要避免伪沟通

(2010-12-10 16:41:44)转载 标签:

亲子沟通

尊重

伪沟通

教育

分类: 数据与观点

父母往往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口婆心,孩子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唠唠叨叨。因此沟通变得困难而且障碍重重。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障碍,首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缺乏足够的尊重。很多父母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的话都是有理的,因此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大多理直气壮,沟通的结果只是希望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所以,本来应该平等的沟通变成了生硬的命令式。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沟通出现障碍。如果父母能够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生命,从爱子女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这就为有效沟通建立了桥梁。

 

马语者和他的驯马奇迹

  有一个名叫Monty Roberts的人,从小生活在马场,他很懂得驯马,被人们誉为“马语者”。一般情况下,驯马至少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而他创造性地使用了自己的方法,即使再野性的马,到了他手里,也只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因此很多人都特别佩服他,认为他是一个神奇的人,能通马性,还专门从遥远的地方跑到Monty Roberts居住的地方向他学习驯马。

 

但是,Monty Roberts说他的驯马方法并没有多么离奇,只是注意与马进行交流而已。他说传统的驯马方式太粗暴了,使马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他认为人应该尝试着与马进行沟通,与马成为亲密的伙伴,而不是靠暴打将马驯服。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想法,他在62 岁时决定到自然环境中找野马做实验,英国BBC 全程跟踪拍摄。只见他骑着自己的马,跟踪了一匹野马一天一夜。在这段时间里,他不去打扰野马,只是静静地跟着。直到那匹野马自己放松警惕,慢下来停下来,愿意让他靠近时,他才走到跟前去。这时,Monty Roberts 不时地抚摩它,安慰它,给它适应的过程,终于把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驯服了这匹桀骜不逊的野马。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桀骜不驯的野马,也一样可以被驯服。但是,驯服的过程不是粗暴和强制,而是温柔地靠近它,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等待。不是Monty Roberts驯服的马通人性,而是他通马性。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虽然说孩子和野马不能类比,但是教育的道理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父母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要“通”孩子的性格、品性、习性。这个“通”就是对孩子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才能达到沟通和教育效果。

 

☆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说起尊重,有的家长觉得太虚了,似乎并不是沟通的有效方法。但实际上,尊重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子女、与子女有效沟通的理念,它还是实实在在的方法。要尊重孩子,父母要特别注意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多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早餐喝牛奶还是豆浆,吃面包还是米粥,都可以听听孩子的建议,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选择,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但是很多父母经常给孩子的是命令。“你必须喝牛奶”、“你必须穿棉衣”……进而变成“你必须考前五名”、“你必须考100分”、“你必须上数学课外班”。这些不够尊重的表达方式渐渐让孩子失去了沟通的兴趣和期待,不再向父母敞开心扉。

 

(2)抓大放小,不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很多父母与孩子出现沟通障碍是从小事开始的,经常埋怨孩子起床太慢、睡觉时被子盖住了下巴、吃饭时米粒掉到了书上、牛奶倒得太满溢出了杯子、看书时鼻子快贴到了书上……父母过多的干涉变成了唠叨,让孩子极其不耐烦,更有被控制的感觉。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3)在孩子诉说的时候认真倾听。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应该每天多问孩子问题,因此常常对孩子“狂轰滥炸”:今天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表现好吗?今天挨老师批评没有?今天老师表扬你了吗?你去哪儿了?都去干什么了?父母过多的询问同样会让孩子觉得不耐烦,他们会认为这是父母控制自己的表现。因此,有的孩子会用不合作来对付父母。“没干什么”、“没去哪儿”、“还行”、“一般”。而这些回答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沟通。其实,父母要做的是倾听,当孩子想表达得时候,父母停下手里的工作,移开对着电视机或网络的视线,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并很好地回应孩子的话。

 

(4)接纳孩子出现的失败。孩子的成长是个过程,正如我们出发要去某个风景区,路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会走错路,有时会遇到交通堵塞,有时会遇到刮风下雨……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可能会失败,可能会没有准备好,可能会走弯路。父母要接纳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尊重生命本质、尊重成长发展规律的做法。

 

☆避免伪沟通

请看下面这组数字:

50%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太了解自己”;

69%的高中生认为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

42%的父母非常愿意与自己交流;

31%的学生与父母“每天交流”;

43%的孩子认为父母能“耐心倾听”自己。

 

这些数字矛盾吗?这是上海市五十四中学高二女生陈冲在上海市8个区12所中学进行的一个有趣调查。她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2份,内容是关于高中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截然不同的数字呢?一方面是孩子们认为自己与父母难以沟通,一方面孩子们又反映说父母非常愿意和自己交流、每天交流。这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数字其实并不矛盾,它反映了当代少年儿童与父母交流出现的“伪沟通”问题。

 

所谓“伪沟通”,就是从沟通形式上看,父母与子女表面上看起来交流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这种沟通是浅层次的,没有进入深层次,没有触动到心灵和思想;从沟通内容上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以学习成绩、学业表现为主,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多种需求。这样的沟通大多缺乏质量、效果较差,几乎属于无效沟通,因此被称为“伪沟通”。正如敏锐的高中生陈冲所说:双方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少沟通艺术,且沟通时间少,渠道单一,单纯关注学习,忽略全面发展。

 

陈冲的调查发现伪沟通的主要特征是“孩子想说的与父母想听的不合拍”。高中生们在回答开放性题目“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内容”时,93%的受访者填答的内容都与“关注自我”有关。其中,个人兴趣的填答比例最高,达到了21%,他们也希望跟父母经常沟通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明星,或者金融、投资、历史奇闻、健康保健类的知识。随后才是“未来人生规划”(16%)、“学习,高考”(13%)等话题。 但现实中,56%的高中生跟父母沟通最多的是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事情,25%的人经常与家长聊生活琐事,只有不足20%的人会沟通“未来职业规划”和 “家庭结构”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内容。这种内容上的错位,直接造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也正好因为这种沟通上的错位,使表面上看来父母很爱与孩子沟通,也表现为经常沟通。但是沟通效果却不好,孩子依然有了烦恼没出倾诉。

 

上海进才北校初三(5)班学生李蕃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自己和父母沟通的机会不多,偶尔说上几句,也常常话不投机。“每天回家后,一家人除了吃饭在一起,大部分时间各忙各的,我吃完了就进书房学习去了”。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时,周杰伦出新专辑的消息让李蕃兴奋不已,父母却在一旁冷冷地说:“这跟你有关系吗?没关系还是去看书吧。”做完作业,李蕃上网去自己喜爱的文学论坛“灌水”,还没半小时,父母就责问到:“多长时间了?这些时间可以做多少道题了?”诸如此类的碰撞频频发生。一次作文课,老师布置了《我和爸爸妈妈》的命题作文,李蕃在文中道出了和父母沟通困难的事实,父母得知后反倒很吃惊,询问李蕃:“我们和你沟通并不少啊?”不知道父母们是否也都说过类似的话?

 

 

                          选自我的书《改变孩子一生的8种教育智慧》,旅游教育出版社


 分享

4

阅读(671) 评论 (7) 收藏(1) 转载(16)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四类孩子最容易沉迷网络 后一篇:多给孩子耳朵,少给孩子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