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沟通 和谐家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7:07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中国亲子咨询网 点击次数:150
中国有一句俗话: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七岁定终身。可见,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对他的一生有多么重要的影响。现代亲子教育已经成为困扰广大父母的一个重要问题——父母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以及和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等,都会影响家庭和谐。那么,有效的亲子沟通究竟有哪些方法?亲子沟通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呢?本期“金沙讲坛”约请合一心身健康学院创办人、全国心灵咨询师联盟发起人、爱心世纪教育特聘教育专家谢泓瑶,谈谈他的一些看法。
没有不对的孩子 只有不当的父母
有调查表明:现代中国20%的孩子有抑郁倾向。天津疾控部门曾对193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初中生中甚至有24.26%的人曾有过自杀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一方面,成绩好坏的压力,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和活力。另一方面,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祖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身上,无形中给他们增添了许多压力。而我们许多的父母往往又没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体会他们的感受。
有家长可能在想:“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我哪有不理解孩子的感受,我还不是为了他将来能过得幸福一点。”但作为家长你想过没有:孩子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种情况下,孩子内心的感受就是不被支持。这种不被支持,不是简单的物质支持,而是感受不到自己在家庭当中所拥有的正确位置。
当孩子初生时,当孩子开始与家长沟通时,最初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开始,他根本就不懂如何用语言、用一些所谓的成人方式,来跟家长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要尝试更好沟通的时候,他一定会去思考,一定会去感觉父母是怎么样沟通的,然后他会用父母的沟通模式再跟父母沟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仅仅是父母的翻版。
父母单一的成功要求造就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低下。一些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干,把学习学好就可以了,甚至孩子想帮父母洗碗时,父母往往说:算了,你不要洗了,赶快去读书吧,你只要把书读好了,一切都OK了。但当孩子成年以后,父母需要他做家务的时候,突然会发现,水都没有烧开他就会把面条放进水里。这时,父母开始责备孩子,但是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当的父母。
亲子沟通的常见问题
第一,父母都特别喜欢乖的孩子。为什么喜欢乖的孩子?喜欢乖的孩子究竟为了谁?很多都是为了父母自己。要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情,往往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比如,不要孩子在地上爬,是为了害怕多洗衣服。
第二,训导比赞赏的多。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别的孩子进步快,因此会很着急地不断要求自己的孩子。每一次孩子取得成就的时候,往往不是去赞赏他,而是要求他更努力。比如,人家考的是第一名,自己的孩子现在才第五名,因而要求他一定要争取第一名。孩子就会想:我做了这么多为谁呢?我永远没有最好,作了第一名下次你可能让我争取全年级的第一名,再下次你可能让我争取成都市的第一名。算了,我现在已经这么累了,我还没有任何成就,不做了。所以,对孩子一定要不断地给予更多的赞扬、更多的鼓励,孩子才会有自信心。
第三,现在社会很多父母提倡公平,尤其跟孩子要公平,但一提到公平,有些父母都不叫孩子为自己的孩子了,也不叫名字了,而是叫“弟弟”或“妹妹”。那么,这类父母到底想体现他们跟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绝对的错误。第一造成了孩子的混乱。孩子跟父母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孩子搞不清楚,那父母就不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第二,孩子会承担很多无形的压力,因为他会看到父母叫他的叔叔为弟弟,叫他的姑姑为妹妹,他会想那我是不是也必须这样呢?
另外,有五六岁以下的小孩的家里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家里的宠物叫做乖乖或者叫做儿子、女儿,这样更容易造成混乱。孩子一样会跟它争宠,他会从内心讨厌这个宠物的。所以父母就不要怪孩子当有一天长大的时候,他会去惩罚这些宠物,因为他会觉得我今天不幸福,是当初有这样的宠物跟我争爱,我妈妈把我的爱分给它了。
第四,代替孩子做事又说孩子没有责任心。有很多时候父母都在替孩子做事情,让孩子不要做这样,不要做那样,但是到有一天我们需要孩子的时候,又会批评孩子没有责任心。孩子内心会很委屈,他无法信任父母,他会想:是父母当初不要我做,我今天不会了,你还要批评我。
家长对孩子的四个正确态度
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么样来看待孩子呢?是家长防老的工具吗?是家长的开心果吗?我们认为,家长对孩子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正确的态度。
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比如在教育孩子中,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钢琴、画画,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也学钢琴、画画,这就不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应当尊重孩子所拥有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而且,也没有人可以控制另外一个人。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越控制他,就会发现他越反抗。其实,做父母的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当爸妈在教育自己时,是否真正听他们的话呢?将心比心,父母也不要期望孩子能够被你所控制,去学习你想让他学的任何东西。
第二,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也有相同的人性需求。先不谈孩子的人性需求,作为父母可以想想自己有什么样的人性需求?比如领导突然批评你一顿,自己不明白什么原因,一般人心头会开心吗?不会。如果你做出了成就,领导没有看到,你还会继续努力做吗?反过来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做出的成就父母看到了吗?父母愿意跟他一起分享,给他一定的赞扬或者鼓励吗?孩子的成长既然是一个过程,那么父母能够原谅他在成长过程中犯的错误吗?
第三,作为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既然父母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就必须持续性给予他那份尊重,给予他那份爱和支持。孩子的反应完全来自于对家长行为和情绪的感受,而不是来自于家长的指令。所以,当孩子开心的时候,当孩子痛苦、流泪的时候,你都应当关注孩子的感受。
第四,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一次我回家看侄女,只有2岁多的她看到我非常开心。看到我在拖地,她马上就把拖把拿了过去,说:“我来拖,我教你。”我当时听到这话很诧异,就问坐在旁边的我妈妈,我说:“妈妈,你是不是平时老是跟她说‘我教你怎么样做。’”她说:“是啊,我每一次看到她做什么,我就跟她说‘我教你。’”我说:“你看孩子马上就学到了。”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孩子说任何一句话,做任何一件事情,其实都在学大人。而且在学大人的过程中,孩子对所学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定义。因此,父母常有这样的体会,大人说一句话,甚至一句不太好听的话,孩子马上就学到了。学到以后,很多家长开始批评孩子:小孩子怎么能说这种话?当父母开始批评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讲,这一刻他是困惑的,他不知道为什么大人说这句话可以,而他说这句话就要挨批评。所以所有做父母的人请牢记: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亲子沟通的几个技巧
父母怎么样能跟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呢?有如下几点,总结为:“一要、二少、三多、四平”。
“一要”:从人的心理学角度来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能量就在哪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越是去关注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而那些不想要的东西越是会发生。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尤其是当孩子还没有开始做某些事的时候,父母往往不断地去跟孩子灌输,这个你不要做,那个你不要做,孩子反而内心非常疑惑:为什么?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要我做这个。他会花更多精力尝试着去探索,去看那个究竟是什么。正是因为这样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怎样,就永远把那句话应用到关注要孩子怎样,而不是不要你怎么样。
“二少”:少说“但是”。当“但是”一出口的时候,前面所有说的还有用吗?往往很多的赞扬被一句“但是”给抹杀掉了。第二要少说“结果”的东西。人的学习、成长过程,是一个慢慢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连爱迪生发明那么多东西,也要试验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父母怎么就不能允许孩子犯点错误呢?所以要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孩子是因为什么而达到那个结果,就是要强调过程带给孩子的意义。比如孩子考得非常好,父母一定要表扬他是怎么样努力的过程。把这个过程给他描述出来的时候,孩子会容易关注到他是为什么而获得结果的,而不是简单的去追求这个结果。他也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了。
“三多”:让孩子“多参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特别渴望参与到家长所有做的一切当中,要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多引导孩子做到”。其实孩子的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所有的事都能做。这个过程当中要去引导孩子去做,要让他得到那个结果,而且父母要告诉孩子怎样做,做了以后一定要让他来试验。他能体会这个过程和结果,体会是怎么做到的,孩子才能够真正去学会。“多因为孩子做到了而给孩子赞扬”。孩子做到了,父母可以告诉他:“你真的好棒啊。”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能够取得更多的自信。
“四平”:就是平身、平视、平呼、平等。“平身”就是父母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在人流当中时,父母有没有注意孩子只有膝盖那么高,他是什么感觉?他的内心会怎么想?只有当蹲下和孩子交流时,才能够给孩子一份平等的感觉。“平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能够通过眼睛看到对方的内心状态。父母真正站在平等的状态下去看着孩子的眼睛,可以看到他内心真正想要的什么。“平呼”,就是正常的称呼,如前面所提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就不要叫他“弟弟”或“妹妹”。“平等”,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应该拥有的东西。
亲子沟通的情绪管理
一般来讲,很多父母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情绪处理方法,比如交换,给孩子许诺,如果他不哭了,给他买糖吃,如果再哭就不给他买新书包了。还有冷漠的方式,如果孩子再哭,就让他到屋子里自己待着去。第三种是说教。就在耳朵边上喋喋不休地说。
那么,父母究竟在亲子沟通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样去管理我们以及孩子的情绪呢?有“三原则,四方法”。
“三原则”:
第一,接纳。既然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学习的过程,无论他发生什么,父母永远是家长,必须要学会接纳孩子发生的一切。
第二,陪伴。我很少给人具体建议,尤其是做什么事情该怎么做,这种建议我几乎是不会给别人出。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是来问你建议的,他只需要你听他说并证明他说的是对的。这个时候他需要有一个人听他说,通过说的方式把他的思维整理得更紧密一些,更完整一些。所以,他需要有一个人陪伴。尤其很多朋友总喜欢给人建议,其实根本不需要,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能真正做到“陪伴”、“引导”,就足够了。
第三,引导。就是父母要知道接下来孩子究竟想做什么?如果孩子想要达到目标有什么办法呢?如果孩子没有找到办法,父母始终不要给他答案,只是引导着他不断去思考,不断地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可以了。
“四方法”:
第一,专注。就是父母要真正的把这一刻的心放在孩子的身上,要去体会到此时此刻孩子究竟有什么样的感觉。
第二,倾听。要引导着孩子去把他内在感觉说出来,父母要去聆听孩子的感觉。
第三,同理心。同理的意思就是感受孩子当下的感受,如果他皱褶眉头,父母也要皱眉头说:“你现在是不是很伤心啊。”如果父母笑嘻嘻的,孩子就会感觉你完全不懂我。
第四,“黄金语言”。这是所有沟通和引导情绪里最简便而有效的,就是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回答他这样的一对词语“是,是的”。其实它代表的是什么呢?代表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接纳,“是,是的”,仅仅是在接纳,表明听到了你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我赞同你的观点。同时要避免说:“对,说得不错。”这样其实是在做评判。并不是真正的接纳对方,因为判断本身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