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中产家庭多数“伪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3:13:14

 

身处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一线城市,有稳定的且较为丰厚的收入。猜想中他们这一群人应该是幸福的吧。不过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于近日发布,根据调查结果,经济最为城市却是中产家庭幸福感最低的所在。

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

  记者了解到,深圳等城市之所以幸福感指数低下,是由于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尤其是高昂沉重的房价负担,加上工作竞争激烈、交通拥挤、子女教育成本高等因素。不难发现,每次关于城市幸福感排名中,都很难找到深圳的名字。一方面,深圳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人来到深圳就业、生活,另一方面,深圳生活的高压力、低幸福感又使得许多人不得不放弃深圳。这难道就是“深圳病”?

年收入11-20万人群最幸福

  这份《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是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7万余名20岁~40岁中产收入人群发放关于“中国中产家庭幸福指数调查”的问卷统计结果所得,选择中产家庭的标准为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调查发现,从收入看,家庭年收入在11万~20万的人群幸福感最强;从年龄看,30岁~35岁的人群家庭幸福感最强,从地区看,生活在二线城市中产家庭的幸福感较一线城市强。

  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居民的幸福感虽然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幸福平均指数却要低于全国水平,而广东其它二、三线城市的幸福指数要高得多。

  该《白皮书》分析,健康、情商、财商、家庭责任以及社会环境被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是影响家庭幸福最重要因素。同时,家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影响守护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并且与其他四个重要因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成为一线城市中产家庭低幸福感的原因。

  记者调查发现,深圳人的不幸福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而网络是最好的发泄方式。早在七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引起全国轩然大波,那是人们第一次正视深圳人的失落感和危机感。政府官员、专家、市民们开始站出来正视和探讨深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开展探讨“什么才是深圳人的幸福?”

  “你知道为什么深圳夜生活这么丰富,酒吧里人山人海么?这都是因为生活压力!”国贸附近某酒吧老板这样告诉记者,他曾在国内5个城市开过酒吧,经他观察,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大部分深圳人来酒吧不仅是为了休闲,更多是为了释放压力和不满,为了买醉。

  几年前,深圳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组对深圳全市户籍登记系统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结果让人咋舌:深圳居民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21.19%,也就是说,深圳5个人中就有1个人有精神疾病,这个结果是10年前患病率的4.4倍!

  深圳康宁医院副院长、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杨洪告诉记者,与近年国内其它地区的相关调查相比,深圳精神病患病率和发病率都是全国最高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调查结果也只有17%。“简单举个例子,我们医院的心理救援热线每天都能接到40多个心理咨询电话,其中年轻人、有学历、收入高的人群占了绝大多数。”不仅精神病发病率高,深圳康宁医院曾做的一次调查统计显示,深圳每年自杀人数在2000人左右,已超过每年的交通死亡人数,这个数字在全国都算是非常之高的。

  杨院长分析说,深圳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此外,我们研究发现,亲情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家’的概念在深圳比较缺失,许多人的精神压力得不到亲人的慰藉,无处宣泄。”

房贷、子女教育压“闷”新一代中产家庭

养育孩子压力大

  冯珞和左诚仁夫妇二人,在深圳安家四年了,有车有房有孩子,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拼搏在这座竞争异常激烈的移民城市也让这对夫妇感到压力。“在深圳钱是赚不完的,有那么多标杆人物在那,很多大学同学已经自己创业小有成就。”左诚仁说。然而沉重的房贷、孩子日后的教学经费以及父辈养老问题让他们觉得难以松懈,“在别人看来,我们夫妻俩生活在大城市,似乎什么都有了,却不知道我们承担着怎样的压力,有时觉得透不过气来。”左诚仁说。

  妻子冯珞告诉记者,他们2007年买了一间90平方米的小高层,目前还欠银行近80万元。她给记者算了每月的支出,儿子上幼儿园要2500元,养车大概在2000元左右,房贷每个月4500元,再加上平时日常开销大概3000元,如果请客吃饭聚会一次动辄千元左右。“我们还是想尽早将房贷还完,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结余真的不多。”

  他们的忧虑除了现实问题,还有将来的长远负担。由于他们所买的房子学位不是重点小学,将来孩子读小学可能还涉及一笔高昂的择校费。

  此外,两人均来自农村家庭,双方父母医保都比较低,老人年事已高,一笔用于将来抵御疾病风险的钱也需要存下来。冯珞说:“父亲年纪大了,有高血压。婆婆身体也比较弱,最怕的就是他们生病。”

 专家:不要将工作当做生命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认为,这样的结果符合实际,深圳确实存在住房、工作以及缺少与家人相处的问题,难以拥有幸福感。

  他表示,目前我国正处于“富而求贵”的状态,开始从注重工作,逐渐过渡到需要提升生活质量、注重亲情。他建议,不要将工作当做生命,本末倒置,进入这样的状态,很容易不幸福。另外他还表示,要加强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修炼,一般而言能力强、思维更活,做起事情游刃有余的话,就不用太拼命,这样幸福感更容易获得。而从社会层面而言,不幸福更多是社会公平感的缺乏,这需要社会和政府营造一个宽松有温情的环境。

谁在"伪装"幸福

  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最早提出“幸福指数”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目前,西方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幸福指数”这一软指标,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幸福指数概念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八成受访者幸福感达标但存有“伪现象”

  据称,家庭幸福指数的总体平均值旨在反映中国中产家庭生活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经过此次涉及数万人的大调查,有近35%的人为自己的家庭幸福打了“70-80分”,表明自己正享受着中等水平的家庭幸福;有近25%的人打了“80-90分”,表明他们有着明显的家庭幸福感;选择“非常幸福”,为自己的家庭幸福打了“90-100分”的受访者也占到总数量的10%。在本次调查中,中国中产家庭的总体幸福感还是比较高的,幸福感合格的受访者超过80%。

  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中国家庭的生活幸福指数也在逐年提高。通过调查发现,中产阶级的幸福感提升速度和程度较之其他阶层更快也更为明显,但却存在着“伪幸福”现象,在看似幸福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一定的“幸福危机”。中国中产家庭在住房改善、子女教育、财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和不足。

核心调查结果

  1 .生活在二、三线城市比一线城市更幸福

  首先是经济压力相对较小,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困扰广大市民的住房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其次是交通状况相对良好、教育成本也相对低,居民可用于支配在家庭生活的时间、金钱更多;再次,二、三线城市拥有比一线城市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压力的释放、心情的愉悦。

  通过比较1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地区的调查数据得出全国中产家庭幸福指数平均数,而在开展调查的10个地区中,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家庭幸福平均指数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家庭幸福平均指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广东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查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四个地区,家庭幸福指数均在合格线以下,其中深圳和北京两地的家庭幸福指数更是位居本次调查一个地区的倒数两位。住房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交通状况不佳、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是影响受访者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广东、山东的家庭幸福指数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多数受访者的幸福观是:健康平安、和谐和睦、吃穿不愁、安居乐业。这种幸福观比较简单直白,也反映了他们喜欢安逸生活,对当前生活状况基本满意的态度。较好的经济收入、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使得这两个地区的中产家庭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较为强烈。

  2 .家庭年收入11万- 20万中高收入群最幸福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年收入在11万到20万的人群幸福感最强。调查发现,只有在非常贫穷时,收入才会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而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主观幸福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在低收入到中高收入这一段,幸福感是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的,而到了高收入这个阶层,幸福感开始下降,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普遍不如中高收入人群高。而高收入群体的不幸福最重要的原因是“实际拥有的物质生活与期望相差甚远”,其次是“工作不愉快”,另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分别是“住房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和“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差”。

  3 .结婚3-10年家庭幸福呈“U”形变化

  调查发现,婚龄的长短对家庭幸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婚龄在1-3年的人群家庭幸福感最强,婚龄在10年以上的人群幸福感程度居第二位,而结婚3-10年的人群家庭幸福感最低,甚至低于未婚人群。婚姻质量方面的问题,既与社会转型期的骚动而引起的婚姻价值观的失衡有关,也与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婚姻的不合理期待有关。目前只有3%中国夫妇的夫妻关系可以称得上是高质量和完美型的。

  4 .三十出头时的家庭幸福感最强烈

  本次调查覆盖20-40岁以上的人群,在所有年龄分布中,30-34岁的人群家庭幸福感最强,35岁以上人群次之,40岁左右的人群幸福感最差。因为30-34岁的人群,多数处于新婚的甜蜜阶段,或者忙于构筑爱巢、生育子女,这个年龄段更多的人正处于事业、个人收入、社会地位的上升阶段,生活水平也比刚组建家庭时有了更多的改善,家庭成员间的相处也更加融洽,幸福感随之提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40岁,人们的幸福感急剧下降。各项研究表明,这种反差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家庭生活的期望值开始逐渐上升,对家庭幸福的标准也随之提升。

  5 .家庭幸福感和学历成正比

  本次调查中涉及的人群一半以上是大学学历,该人群的家庭幸福感程度也最强,二者成正比提升的关系。从我国社会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受教育程度与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所得到的各种待遇和发展机会密切相关,由于个体对未来的信心、人生的目标有所提高,并且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了积极的评价,也就更加促使个体提升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动力,个人对家庭幸福的贡献值也会增加,因而也就越可能较多地体验到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