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3:47

>>首页||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指导||思考园地||热点问题||考核办法||法律法规||参考文献
欢迎光临网络课程!
第一章 认识职业世界 规划职业人生
第二章 结合所学专业 探究职业能力
第三章 培养职业意识 塑造职业形象
第四章 遵守职业规范 养成职业习惯
第五章 做好求职准备 成功踏入职场
第六章 解析劳动关系 保护合法权益
第七章 扮好职业角色 实现职业目标
第四章  遵守职业规范 养成职业习惯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解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特点、职能,明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含义、特点、核心、基本原则,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本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树立敬业精神、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公正意识、奉献意识,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职业道德的特点、职能。
2、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3、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道德与职业道德
本节内容导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每日每时都会感受到道德的存在。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人们常把道德挂在嘴上,当一个人做出高尚的行为,表现出崇高的品格时,人们会誉之为有道德;当一个人用不正当手段来满足自己私欲,而其行为又未曾触犯法律时,人们会对他进行道德谴责,斥责其不道德。
一、什么是道德呢?
在我国古籍中,“道”是“道”,“德”是“德”,是分开使用的。“道”最初是指道路的意思,以后引伸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德”,“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就是说,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道”和“德”连用,始于《管子》、《老子》、《庄子》、《荀子》诸书。但把“道”和“德”联起来并加以解释的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从伦理学角度把我国古代有关道德的各种说法加以概括,即“道”是指做人处世的道理和原则,“德”是指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人们懂得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并能身体力行,就叫做有道德。
在西方,“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is(摩里斯),原意是指风尚和习惯,引伸开来,也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思。
今天讲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荣辱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评价方式和手段,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道德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道德是以善与恶、好与坏、荣与辱等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之间的行为。第三、道德在调节人们的行为时,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起作用的。
社会舆论,    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范围内,或在相当数量的人群中,对某种事件、现象、行为等,正式传播或自发流行的情绪、态度和看法。社会舆论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经常说的“人言可畏”、“舆论的压力”、“舆论的谴责”等就是指社会舆论在职业道德评价中的这种作用。
社会舆论是多种多样的:在内容上相当广泛,如政治舆论、文艺舆论、道德舆论等。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分为自觉和自发的两种形式。自觉的社会舆论,是指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固定传播渠道(广播、报刊、电视等)所形成的舆论。自发的社会舆论,是指人们在没有领导,无人组织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舆论,即口头议论。在性质上有正确的、进步的、革命的社会舆论与错误的、落后的、反动的社会舆论。
传统习惯,    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被人们普遍承认、具有稳定性的习俗和行为常规。有新旧、进步与落后的风俗习惯。对符合历史发展的、进步的、新的风俗习惯给予支持,努力实践,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落后的旧的风俗习惯应该与之决裂,并予以抵制和批判。
内心信念,    是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真挚信仰。如政治信念、宗教信念、道德信念等。职业道德中的内心信念就是职业良心。所谓职业良心,是指从业人员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职业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统一。人们常说的感到“内疚”、“良心谴责”,就是这种力量的表现。
二、道德与品德、政治、法律的区别和联系
1、道德和品德
个人品德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有什么样的道德就有什么样的品德。
区别:①道德是社会现象,是通过社会舆论等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②道德产生、发展、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亡,当个体死亡,则个体品德也消失。
③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对象。
2、道德和政治
都是上层建筑中的两个重要成分。政治对道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定阶级的道德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政治活动中常常包含大量的道德内容。
道德和政治的区别:
(1)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道德是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的,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政治则产生于阶级社会,是阶级矛盾的产物,并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到阶级和国家消亡后,人们依靠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就能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那时,道德成为人们关系的主要调节者。
(2)反映人们关系的角度不同,调节人们关系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道德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来反映和调节相互的利益关系的,使用的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政治则是从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角度来调节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使用的方式方法是带强制性的,甚至是暴力性的。
(3)对经济基础作用的方式不同。道德是经济基础的曲折反映,是通过调节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间接地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常常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权、确立政治制度等手段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只是政治的一种辅助力量。
3 、道德与法律
同属于行为规范,而且都是上层建筑,它们关系极为密切,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在部分内容上甚至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例如,我国古代唐律,就把“三纲五常”定为法律条文;在我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五爱”的道德要求,作用上,二者也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在一般情况下,道德所不允许的,都为法律所禁;法律所禁的,必为道德所不容。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历史上道德比法律产生得早。在原始社会,道德就已经以风俗习惯的表现而存在,但还没有法律。随着阶级的产生,建立了国家,才制定了法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法律也终将被废除。但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道德非但不会消亡,反而会进一步深化,并由阶级的道德真正变成全人类的道德。
(2)道德除了阶级性外,还具有全人类性。而法律则纯属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有自己的道德观,被统治阶级也有自己的道德观,而法律却只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3)道德不是由专门的机构来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也没有什么惩治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家庭的监督十分必要。而法律则是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构来制定并由专门的司法机关来强制执行的,法律有检察院、法院、公安部门等专门的惩罚机关。
(4)道德管辖的范围宽,法律管辖的范围窄。例如,“出言不逊”、“满口脏话”、“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可以谴责,法律却难以过问。当然,由不道德的动机引起触犯法律的行为,那同样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三、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上层建筑。
道德作为行为准则,指引人们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行为,怎样调整彼此间关系,具有什么样的人格,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每个人都应根据这个行为准则作出选择。
道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少数人明确到多数人明确的过程。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意识的产生,是道德产生的前提。从根本上讲劳动是才是道德产生的唯一根源。
道德基本问题是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
四、道德的特点? ?????
1、依靠手段的特殊性(特殊规范性)。
道德不靠强制力量实现,无专门监督执行机关,靠社会舆论等力量发挥作用。社会舆论(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等),通过种种形式,表彰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风气。个人内心,主要指个人的良心、是非善恶观念、光荣与耻辱观念等。个人内心信念不同,在同样环境下和条件下,对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态度,采取行动也不同,这是道德的最大特点。
2、适用范围广泛性(广泛的渗透性)。
法律是对危及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进行惩罚;道德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并广泛干预人们的社会生活,如看电影不高谈阔论,看书不应大声喧闹。“翻船事件”
3、发展过程的继承性(历史继承性)。
每一历史时代道德都是继承过去时代成果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孝敬父母”产生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更是一种美德。“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屈原,“精忠报国”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道德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4、阶级社会的阶级性。
不同阶级,有不同道德原则和规范。如奴隶社会奴隶主买卖奴隶,认为是道德行为,而奴隶争取人权,反抗压迫,认为是道德行为。
5、知行的统一性(显著的实践性)。
说一套,做一套。知而不行,是不道德的人。
五、道德的职能
1、认识职能。
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道德能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首先是认识自己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关系。道德的认识职能与政治、科学、文艺的认识职能不同。文艺通过美与丑的形象,科学通过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政治通过统治和被统治,阶级和阶级的对立来认识世界。而道德是通过善与恶和对立的道德评价来认识世界的。
2、调节职能。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调节有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两种形式。社会调节主要以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尺度。自我调节主要以个人的思想道德为尺度来调节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关系。
3、教育职能。
主要是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形成理想人格。其职能的发挥是通过社会激励和自我激励的手段来实现的。
六、职业道
1、什么是职业
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职业(男打猎、捕鱼,女采集果子)。随着生产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三次分工,形成具有不同业务和不同责任的独立部门,从而产生各类从业人员。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越来越多。如教师、医生、律师、厨师、美容师、理发、时装模特、咨询、家教、策划、舞女、歌手、信息员、巡警、连防、传呼小姐、三轮等。
由于职业分工,人们对社会承担职责不同,服务对象,活动条件也不同。为保证职业活动正常进行,各行业形成了一些特殊要求,也就形成了各种道德规范和准则,于是职业道德就应运而生了。
2、职业道德含义
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而且是本行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它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从道义上要求人们以一定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去为人处事,完成本职工作,它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要求,具有自觉性质,表现了人们品行、人格、精神境界。
3、职业道德特点????
(1)行业性。它以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职业道德在不同的行业表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人们在某一领域进行职业活动,用特殊方式为他人、社会服务,有自己特殊的权力和义务,责任和利益,便产生一般只适用本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显现出鲜明的行业性和专业性。其适用对象和范围是特定的、有限的,用来约束本职业人员,对不属本职业的人员或本行业人员在不涉及职业活动的条件下的行为活动往往不适用。如医生为减轻病员负担和痛苦,隐瞒实情,不讲真话,但不适用售货员,“一视同仁,有问必答”,“百问不厌”,但不适用机关人员,“严守机密,守中如瓶”,不适用商业人员,“讨价还价,等价交换”,但不适合政治工作者。
同时,职业道德对从业人员与职业活动无关的活动,往往不适用。如医生在生活中说假话,不讲真话,机关人员遇人迷路,“严守机密,守中如瓶”,商业人员救人讨价还价。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社会上的职业千差万别,职业道德也各具特色,呈现多样性。如:商业服务人员职业道德:顾客至上、诚信无欺;公交服务人员职业道德:安全正点、方便周到;文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情操高尚、大方正派;旅游服务人员职业道德:热情友好,不卑不亢;国家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廉洁奉公、甘当公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 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科技工作人员职业道德:?? 献身科学、造福人类。从而形成不同风格。如军人作风、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商人习气、学者风度。
(2)广泛性。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要求,同时,职业道德是对所有人员提出的要求,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扮演什么角色,在职业活动中都应该讲职业道德。
(3)实用性。职业道德要与职业岗位的特点相适应,职业五花八门,内容千差万别。为便于理解执行,各行业一般根据本行业特点和要求,具体的职业环境和条件,以及从事本行业职工素质和水平,采取简明扼要的行业公约、制度、章程、誓言、保证、条例、职工守则和道德规范等形成,制订一些明确条款和规章,把职业道德具体化、规范化、通俗化、易于接受、理解、掌握、执行。其适用对象和范围是特定和有限的,用来约束本职业人员,对不属本职业的人员或本行业人员在不涉及职业活动的条件下的行为活动往往不适用。通过守则、公约的形式,使职业道德具体化、规范化。目前,有些商店从进店、准备、开店、对话、拿递、收款、包装等作了明确规定,企业从购买原材料、加工生产、包装出厂、销售、售后服务等工作具体规定,使商业道德变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监督的规范细则。
(4)时代性。职业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并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职业道德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新的职业道德观念正抛弃冲击传统的旧的职业道德观念。如“无功便是过”代替“无功便是德”,“义利兼顾”代替了“重利轻义”,“竞争、进取、创新”代替“知足者长乐”。职业活动代代相传。同一职业在不同时代,其社会责任、服务对象、职业利益等都有大体一致的共同性。具有相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并稳定的连续继承下来。长期从事某一职业的人适应特殊职业活动的要求,受特殊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形成特殊职业观念、职业习惯,并对下一代从事该职业的人产生影响,使这一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稳定连续下去,被不同时代从事同一职业的人继承。
4、职业道德的社会职能??
1、职业道德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只作原则性的规定,比较概括,而职业道德则根据这些原则性规定,结合各种职业活动特点,提出具体的行为规范,把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具体化、职业化。例如,“爱祖国”这一道德规范,在军人道德中,就职业化为保卫祖国安全和领土完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在教师道德中,就职业化为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在海关人员道德中,就职业化为促进对外贸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捍卫祖国荣誉和尊严等。
2、职业道德具有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对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能否形成,有着直接关系。如孔繁森、李国安、李素丽、徐虎等,他们以高尚的道德风尚带头净化社会风气,用自己模范行动感染人们的心灵,在社会上播洒了文明新风的热潮。事实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各自岗位责任结合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要求,内化在具体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中,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岗位职能化,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收到实效。
3、职业道德具有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社会现实能力的职能。职业道德能把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行为,区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应当的和不应当的、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善的和恶的。
4、职业道德具有调节职业关系,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职能。一方面调整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各部门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如工作不协调、利益不一致、团结互助不够等,需要职业道德来调节。另一方面调整本职业的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医生与病人、教师与学生、营业员与顾客等。
5、职业道德具有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促进事业发展的职能。职业活动好像“学校”,职业道德好像“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确立崇高的生活目标,积极的劳动态度,选择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1、含义
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遵守的职业行为的总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核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特点
①内容的先进性。首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反过来对经济基础起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行业建立在平等合作关系中。职业活动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为现代企业既创利税,还支持特困、水害、希望工程、文体活动。同行之间,有共同目标,同等地位,相互促进,相互帮助,为经济建设服务。如组建大企业集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其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职业道德优秀成果和行业先进人物优秀品质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逐步形成先进的职业道德。第三,它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一部分和层次。
②表现的层次性
由于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份并存,表现出层次性,另一方面,由于从业者受教育程度、道德修养水平、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不同,遇到公与私,我与他的关系时,有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出现层次性。
社会主义道德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次:社会公德;较低层次: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核心层次:“五爱”;最高层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一般说,分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先进性层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广泛性层次,“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低级层次,还有提倡前者,肯定中者,反对后者。如能按广泛性要求行动,会逐渐达到先进性要求,能按先进性要求行动,会得到社会肯定,人们尊敬爱戴。雷锋、朱伯儒以及广州大宝镇中学教师,放丢广州生活,到山区任教。
③形成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是自发形成和发展的。必须通过教育,明确和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是否遵守职业道德不能靠行政命令,主要靠内心信念和自觉努力,这种自觉是通过教育、训练才能扎根,使之明确职责、义务,化为自觉行动。如李国安、徐 虎、蒋世碧(北陪玻璃厂刻花工,提前上班,推迟下班,带病工作,16年超额五年完成任务,多创产值80余万,产品合格率长期98%以上)。
3、作用
(1)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一是维护职业活动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工作效益的提高
二是人们思想观念更新,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入
(2)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起保证作用
行风——社会风气,必须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弘扬时代精神(雷锋、铁人、女排、猫耳洞精神)。    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烟台经验):职责、标准、程序、时限、责任向社会承诺、违诺赔偿。
(3)对提高从业人员道德素质起促进作用。
职业道德水平高,激发劳动热情、进取精神、主人翁责任感,遵守纪律,提高工效,廉洁奉公,钻研业务,实现职业理想,成为各类先进。有的人虽有技能水平,但职业道德差。
4、核心
(1)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及含义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的一千多人在延安枣园操场举行张思德同志(毛泽东警卫员,后打窑洞和烟道,炭窑塌方牺牲)追悼会,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阐明了一个革命者应有的人生观和生死观。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作为党的宗旨写进了党章。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其核心表现在:
1)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
每个从业人员都应当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解自己的职业,并按各项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去做。现实中,有些人不是把岗位当为人民服务的阵地,而是搞关系,开后门,这是坚决反对的。
2)它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
要做好一件事,总会遇到困难麻烦,总要付出许多努力。要严格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去做,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不行的。如谭彦。
3)它是创造性工作的智慧源泉
一个职业工作者只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在为人民服务,他的工作就会有巨大的创造性。职业道德准则中具体规定了的,就会照着去做,没有具体规定,就会创造性地去做。
4)它是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为人民服务是一种新的利益标准,即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5、原则
(1)集体和集体主义
集体,就是指为了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人们的共同体。社会主义的集体是指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而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人们的共同体。
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如衣食住行、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享受生活、参加活动、发展体力和智力等。
集体利益,就是指满足社会集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集体利益,最根本的就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
集体主义,就是坚持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从根本上指导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
1)集体主义是调整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每个职业工作者都在为社会作贡献,维护集体利益就成了调整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要求把社会整体利益和需要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就是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集体主义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完全一致的体现。集体主义把人们联系起来,团结起来,使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各司其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集体主义是区别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与资本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标志。
坚持集体主义要划清三条界线: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小团体主义、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
小团体主义是扩大的个人主义,实质是借集体利益之名,把小团体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打着为集体谋利益的旗号,不仅损害社会主义事业,而且腐蚀群众,败坏风气,挖社会主义墙脚,影响国家建设资金收入。
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获取个人利益;在两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
第二节 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本节内容导入
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一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职业劳动者职业活动、职业行为好坏的标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业者调节内外关系的规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时代要求和公务员品德塑造的实际,本章着重阐明政治行为规范和业务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是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要求的集中提炼和高度概括,是一切从业人员特别是公务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鲜明表达了从业者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业行为上必备的道德准则。
规范就是标准、准则之意。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在人类社会中,规范普遍存在。如交通规则、技术规范、服务规范、社会生活规范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介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与具体行业道德规范之间的职业行为准则。它概括了各种行业道德的共同特点,对各行各业提出了共同要求。
各行各业人员只有明确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把职业道德要求变成实际行动,以协调各种职业关系,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一、基本规范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热爱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起码的要求,是遵守职业道德的首要标志。
爱岗敬业的要求:
(1)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确定职业理想,视事业为生命
(2)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做到乐业、勤业、精业。乐业就是喜欢自己的专业,抚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力去做只能达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勤业就是勤奋学习专业,钻研自己的本职工作(手勤、脚勤、眼勤、口勤、脑勤)。精业就是使自己本职工作的技术、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精益求精
(3)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勤学多问,掌握过硬本领。
(4)反对玩忽职守的渎职行为
2、诚实守信
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是传统美德,是对社会对人民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首先准则。诚实不是老实更不是老好。
诚实是为人之本,不讲假话。树造堂堂正正的人格力量。这是为人、为官、为事的根本。
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光明磊落,不歪曲事实,信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诚实守信的要求:
(1)光明磊落,不歪曲事实,信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2)讲究质量,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把质量关。
(3)信守合同,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认真履行承诺或合用。
3、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社会、人民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
办事公道的要求:
(1)要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秉公办事。客观公正就是遇事从客观事实出发,并能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处理。
(2)要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3)要照章办事,平等待人。照章办事就是按照规章制度对待所有的当事人,不徇情枉法、不徇私枉法。
4、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不仅是服务工作的人或领导的要求。
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目的。
服务群众的要求:
(1)热情周到。就是对服务对象抱以主动、热情、耐心的态度,把群众当作亲人,服务细致周到、勤勤恳恳
(2)满足需求。就是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心他人疾苦,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
5、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一种无私忘我的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每个从业者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奉献社会的要求:
(1)胸怀祖国,立足本职,团结协作,多做贡献。
(2)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3)反对行业不正之风。
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是与该行业的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共同职业道德的行业化和具体化。
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业个性特征紧密相关。
社会各行业的性质、特点、服务对象、服务手段以及传统习惯等,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各行业的职业道德都有自己的特点,职业道德规范也不相同。
1、加强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优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推进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
2、当前行业不正之风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
(1)欺行霸市,蛮横无礼。
(2)弄虚作假,坑蒙拐骗。
(3)以业寄生,以权谋私。
3、克服行业不正之风,加强行业职业道德建设
(1)规范各行业道德准则。
(2)以行业文明标兵为榜样。
(3)实施行业监督。
4、行业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社会各行业的工作性质、特点、社会责任、服务对象、服务手段以及传统习惯等,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各行业的职业道德都有自己的特点,职业道德规范也不相同。
5、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特征
(1)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与一定职业对社会承担的特殊责任相联系。
(2)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是多年积淀的产物。
(3)行业职业道德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与从业人员利益的一致性。
6、部分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要求
营业员职业道德规范:
主动热情,周到服务。一视同仁,顾客至上。诚实守信,买卖公平。文明经商,礼貌待客。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旅馆服务员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本质,忠于职守;文明服务,礼貌待客;讲究卫生,保障健康;遵纪守法,诚信无欺
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讲求效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精通业务,一丝不苟。
文秘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忠于职守,忠诚可靠;埋头苦干,服从领导;实事求是,平等待人;严格保密,严谨细致。
营销业务职业道德规范:
尽职尽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履行契约;公平竞争,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廉洁自律。
机械工 人职业道德规范
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用户第一。遵规守纪,安全生产。爱护设备,钻研技术。用心为用户服务,不谋取私利。
维修电工职业道德规范:
维修及时,认真负责。.遵守纪律,服务热情。安全作业,文明施工。按章办事,不谋私利。
电子工人职业道德规范: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用户第一。遵章守纪,严格操作。钻研技术,精通业务。
第三节 职业道德修养
本节内容导入
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职业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加强修养而形成的。
一、修养的含义
什么是修养?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现象中引出概念在伦理上源于《孟子》中的“修身”、“养性”说,北宋哲学家程颐第一次把“修身”和“养性”结合起来,正式提出“修养”概念。
所谓“修”,主要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所谓“养”主要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修养就是整治、提高、涵养、陶冶,指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的陶冶,行为举止方面的整治,理论、知识、工艺、技能方面的造诣等。它既包含“修身养性”的意思,又包含养成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的意思。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各方面,范围很广,具有各方面内容。如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纪律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等。
二、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什么是职业道德修养?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借以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较高的境界。
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的范畴,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一定的个体自觉性、能动性为前提的。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一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道德品质的外因,职业道德修养则是形成人们道德品质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结合,关键在自我努力。
三、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职业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前提,包括理论、原则、规范。
职业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好恶的情绪和态度,情感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强大力量,影响人们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力量和精神。有了意志,才能抵制腐蚀、引诱,形成高尚品质。
职业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责任感,是知、情、意的结晶。
职业道德行为。是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职业道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进行职业道评价的事实根据和基本内容。
知、情、意、信、行等环节相辅相成,紧密衔接,-----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人们自觉进行思想斗争,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克服一切旧的腐朽的职业道德影响的过程。特别是现在社会环境方面不尽人意,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打“防疫针”,自己同自己“打官司”,既是“原告”又是“被告”,还为“法官”,树立正确的东西,纠正错误的东西。
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的严格要求和自觉意识。
四、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个人进步成才的必由之路。凡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都是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当然一个人品质形成,既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也不能离开个人的生活实践和道德修养,自觉锻炼和主观努力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
2、只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发挥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是以人们的道德实践为基础,通过人们的道德行为来实现。只有加强修养,才能自觉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变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在职业活动中遵照执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3、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五、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职业道德基本知识,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是进行修养的重要手段。
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实践,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是进行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4、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开展职业道德评价,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自我批评;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道德修养,根在实践,贵在自觉,重在坚持,难在慎独。是进行修养的重要方法。“慎独”就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能力。就是在个人独处,而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可能时,自觉不去做坏事。“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很高道德境界。
5、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将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课堂小结
本次课讲解了道德、职业道德的特点、职能,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并进一步指出了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习和把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实践中培养和强化职业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