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文偃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43:56

             云门文偃大师的学道历程

 史料的问题;出家受戒;参睦州;嗣雪峰

雪峰义存禅师说法三十九年,前后前来参学者数以千计,而得法住世的也有五十六位之众。这些开法行化的弟子,分布于福建、浙江、湖南、江西、广东、湖北、河南、河北、四川各地,为唐末五代时禅宗的全盛景象添采增辉,在战乱和衰败的中国社会中,给人以振奋向上的力量,并留下令后人景仰的文化异采。

雪峰门下声望之高,力量之强的,先有玄沙师备禅师,后有云门文偃大师。玄沙二传之后衍出了法眼宗。但平心而论,在雪峰众多的弟子中,云门大师并非嫡系,他前后在雪峰的时间不过一年左右。而玄沙师备“与雪峰本法门昆仲”,同为芙蓉灵训禅师的弟子,后方“亲近若师资”。玄沙先助雪峰义存禅师建立雪峰道场,不久就被闽王迎入福州开法,其声势差可与雪峰媲美。再如慧?禅师,“往来雪峰、玄沙二十年”,是雪峰众多弟子中的台柱。再如从展禅师(?—928),“年十五,礼雪峰为师,游吴楚间,后归执侍。”其他如金轮可观禅师对雪峰“师事十二载”;长生皎然禅师“长依雪峰”。他们与鼓山神晏、龙华灵照、镜清道等众多禅师一样,都是得雪峰之力而见道开悟,故师弟间往返的切磋唱和,情谊之深,令人感叹。所以在雪峰再传弟子所撰的《祖堂集》和法眼宗人于北宋初所撰的《景德传灯录》(以后简称《景德录》)中,云门大师并未被置于雪峰门下显要的位置上。云门大师能在这一大批杰出的禅师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对后世禅宗的发展能有深远的影响,自然有其非凡的过人之处。下面我们仔细回顾云门大师的学道经历,就可以看到云门大师的独特魅力和耀眼的禅智光辉。

编于北宋初年的《宋高僧传》,给后人留下一费解的疑团,就是赞宁大师在收录唐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众多高僧时,不知何故,竟漏录了云门文偃大师。其他如《祖堂集》、《景德录》及北宋末年的《禅林僧宝传》,对云门大师则有较详的介绍。《古尊宿语录》收有云门大师的《广录》三卷,并附有云门大师的“遗表”和“遗戒”,并有南汉韶州防御使恭请云门大师开法的“请疏”,及云门大师圆寂时,南汉王朝集贤殿雷岳所撰的“云门大师行录”。这些史资,为研究中国禅宗史,特别是为研究云门大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历代有关学者所运用。

但是,这些资料尚未细致圆满地勾勒出云门大师的传略,对大师参睦州,上雪峰,入灵树,建云门等均缺乏翔实的时间表述,使得禅宗内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变得扑朔离迷。对雪峰义存禅师,尚有一含糊的《年谱》可供参考,而对云门大师,历史文献中竟没有留下相应的年谱,这对研究云门宗史,特别是云门大师的传略,就带来不少的困难。

值得庆幸的是,在韶关云门山大觉禅院内,至今尚完好地保存着《南汉甲碑》和《南汉乙碑》。这两方碑,一镌于南汉大宝元年(958),一镌于大宝七年(964)。这两方碑的铭文,恰好弥补了无云门大师年谱之失,再结合《雪峰年谱》和其它相关资料,云门大师的传略就较清晰地展现出来。1951年编成的《云门山寺》,就是运用了这两方碑,撰成了“偃祖行略”。

1951年,虚云老和尚在重建云门寺的后期,就嘱其弟子惟心、妙云、圆澄等师收集编篡云门寺有关资料。并嘱岑学吕居士编定而成《云门山志》。该志所收史料周详,多为藏经所无,为后人研究云门大师,云门宗史和云门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里以《云门山志》中的相关资料,以及灯录和相关语录,来介绍云门文偃大师的学道经历和传道的历程。《南汉甲碑》云:

师讳文偃,姓张氏,晋齐王冏东曹参军翰十三代孙也。翰知世将泯,见机休禄,徙于江浙,故胤及我师生于苏州嘉兴郡。”

从这段碑文中我们知道,云门大师的祖上是西晋时齐王司马冏的“东曹参军”张翰,因知几知微,预先料到“八王之乱”将给中原带来巨大的战祸,于是辞官携家,隐居于苏州嘉兴。其后人皆在嘉兴定居,经南北朝和隋唐,于十三代时云门大师于嘉兴出世。

师幼慕出尘,乃栖于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下为童。凡读诸经,无烦再阅。及长落发,具足于常州戒坛。后侍澄公数年,倾穷《四分》指归,乃辞澄渴睦州道踪禅师。

云门大师生于唐懿宗咸通五年甲申(864),《云门山志》推算大师于十五岁时礼志澄律师,为童侍,而《祖堂集》则明言为十七岁。他聪明非凡,能过目不忘,故“凡读诸经,无烦再阅。”不久落发,并在常州戒坛受具足戒。其年《云门山志》云年二十一,《祖堂集》云“年登巳卯,得受尸罗。”已卯应为癸卯之误,不然,前一已卯为859,大师尚未出世,后一已卯为919,大师已五十五岁了。只有癸卯年,大师刚好二十岁。再如“云门大师行录”(后简称“行录”)所述:

后还澄左右,侍讲数年,颐穷《四分》旨。既毘尼严净,悟器渊发,乃辞澄谒睦州。

云门大师受戒后又回到空王寺,侍于志澄律师左右,并“侍讲数年”。志澄是律师,云门大师在这里学习《四分律》,并能代师开讲,于数年间就“颐穷《四分》旨”,并“毘尼严净,悟器渊发。”这“数年”应是多少年呢?依佛教律仪,比丘在五夏以前,应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志澄是律师,必然谨遵律仪,所以云门大师在空王寺最少得修律五年。五年后,因其“毘尼严净,悟器渊发”,在求悟证道热情的激励下,自然会如唐末众多比丘一样外出行脚参禅,当时禅德最高,路途就近的当然是睦州陈尊宿了。

嘉兴到睦州,中间仅隔一个杭州,不外两百里路,一两天就可行脚而到,当时云门大师年纪约二十六岁。但陈尊宿并非如一般禅师那样容易得见,且不论当时已九十余岁,而是他“凡应来者,关钥高险,机辩峭捷。”如云门大师的“游方遗录”中所载:

师初参睦州道踪禅师,州才见师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云:“谁?”师云:“某甲。”州云:“作什么?”师云:“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去扣门。至第三日,州始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云:“道!道!”师拟议,州托开,云:“秦时鍍轹钻”。师从此悟入。

这是老睦州的风格,其实与德山、临济、雪峰等大师的接人手法如出一辙,关键在于被接之人的灵犀能否当下通泰。初看大不近人情,后学晚辈远道而来,以“己事未明”来向你求教,怎么连续三天都闭门不见呢?就算是考验学生是否有诚心和毅力吧,当云门大师第三天叩门时,老睦州终于开了门,但仅开了一条缝。云门大师就在即开即闭的刹那间“拶”了进去,老睦州却一把抓住他,连声叫“道!道!”不是老师给学生讲解什么,而是要学生当下不经思考地答出没有试题的答案。“师拟议”,云门大师正思考怎样回答时,老睦州却一把把他推开,说:“秦时鍍轹钻”——你去研究秦始皇时的马车轨迹吧,这也是“古道”嘛。云门大师就在这时有所悟入。

这则公案,《祖堂集》中没有记载,《景德传灯录》中则仅有一句“初参睦州陈尊宿发明大事。”而在《五灯会元》中却记载说:“‘州便推出曰:“秦时鍍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但是《云门广录》的“行录”,和南汉时撰的那两方碑铭,都没有“损师一足”的记载。结合云门大师上雪峰,再游历四方长达十七载的经历来看,不应是“损一足”者之所能,不知《五灯会元》所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