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4:49



杨贵妃(719——756)  唐蒲洲永乐(今山西永济东南)人,小字玉环,又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初为玄宗子寿王李瑁 妃。开元时入宫,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封贵妃。推恩及家族,姊妹皆封国夫人,叔、从兄皆为卿,从祖兄钊(杨国忠)为相。诸杨势倾天下,生活 糜奢。边将安禄山亦交结之,以固权势。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随玄宗逃蜀,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大将陈玄礼兵变,被缢死。
0 a# S- ]  c0 N0 h8 D, L$ s3 G% X& C4 j4 ]  }. \5 |
* 两份涉及杨氏身份的册封诏令
, c0 v1 q' }2 L/ O: h! V: L开元二十三年十二 月,在玄宗最后一次巡幸东都后,杨氏被选中,成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瑁妃。在《册寿王杨妃文》中提到:“尔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激长女,公辅之门,清白之流, 诞锺粹美,含章秀出……今遣使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李林甫、副使黄门侍郎陈希烈,持节册尔为寿王妃”在这份诏令里,杨氏的身份是杨玄激长女。
; K# \& O' ?+ P- y然而在天宝四载八月杨氏册为 “贵妃”的诏令里,她却成了杨玄激兄玄琰之女。《旧唐书·后妃传》里称“玄宗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 玄激”。《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两者皆否定杨玄激与杨玉环之间有父女关系,而认定其父为早亡的杨玄琰。% c7 @" s" y+ M4 C. A* q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距,当是其中有较复杂的原因。据《灌县志》记载,杨贵妃出生在现在的都江堰市聚源镇,《太真外传》亦称“杨玄琰(杨贵妃的父亲)为蜀州 司户参军,生贵妃于此(聚源镇迎祥村迎祥寺侧)”。联系杨玄琰做过蜀州司户,并卒于蜀州,估计在生身父母未亡故前,杨玉环在蜀中生活过一段不短的时间。 “少孤”(不单指父亡,应该是父母双亡,若非如此,断无母尚在已为人收养远走他乡之理)之后,作为叔父的杨玄激收养了年幼的杨玉环,带着她离开蜀州而居河 南府。: c8 [$ z- v2 q% `1 a- L
杨氏应该是在河南其叔父兼养父即杨玄激家中长大的。且当杨玉环于开元二十三年被册寿王妃之际,已在河南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无论是在社会舆论还是杨氏家族 内部都已确立了作为“杨玄激长女”的身份,这才会有第一份诏令里的说法。7 q+ l8 ]7 H4 d
天宝四载,杨玉环经历了一段的徒有虚名的女道士生涯后被册为“贵妃”。本来度为女道士的本身就是为了由寿王妃转变为贵妃的身份转换的一个手段。而赐号“贵 妃”之事正发生在册立新的寿王妃韦氏的十天后。之所以提及杨氏乃杨玄琰女,而非杨玄激女,完全是为了掩天下之口,以此表明此时册立的贵妃杨氏与十年前册立 的寿王妃杨氏不是同一个人,玄宗册封子媳为己妃之举也就随之被合法化了。7 l0 ~  S- o" F9 g. f
《资治通鉴》天宝四载条亦收录了在册妃后的推恩名单中的杨氏家族男性成员名单:“赠其父玄琰兵部尚书,以其叔父圭为光禄卿,从兄括为殿中少监,琦为驸马都 尉。”而作为贵妃养父兼叔父的杨玄激却不在其中。有两种可能:其一,推恩之时,杨玄激已死;其二便是,为彻底摆脱十年前旧事的干扰及避免引起旁人的怀疑, 杨玄激的推恩资格干脆被取消。. `6 n0 j3 |) i8 C2 @

4 ?! ?; k; s3 u6 g, `- X* 女道士杨太真
) W+ x" y; k/ u" w5 \" N- e; k$ q3 |《通 鉴》天宝三载十二月条下记载,唐玄宗“乃令(杨)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不期岁,宠遇如惠妃,宫中号曰‘娘子’,凡仪体皆如皇后“。“仙方名 金为太真”(《本草纲目》陶弘景语),“太真”是典型的道教女冠号。杨氏的入道时间当在天宝三载正月二日前后。《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一文中明确提到: “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特遂由衷之情,宜度为女道士。”其中的“太后”当指睿宗德妃、玄宗生 母窦氏。窦氏因被谗“为厌咒”于武后长寿二年正月二日与睿宗刘后“朝(武)太后于嘉豫殿,即退,同时杀之。”杨氏正是以为已故太后追福的名义度为女冠,时 值窦氏忌辰,故杨氏入道时间当在天宝三载正月二日。4 z5 t' X4 S8 k# {" M
选择入道而不是入当时同样有很大影响的佛门或其他宗教,我以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 N" Z! _# ^& r# J) Y6 C+ h! M3 m
其一,有唐一代道教得以空前发展。道教因所奉始祖与李氏家族同姓,而被推崇备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尤其是玄宗朝对道教尤为看重,在杨妃被度为女 冠前,玄宗已分别三次即开元二十九年、天宝元年二月、天宝二年三月主动进行了一系列或“画玄元真容,分置诸州开元观”或“享玄元皇帝于新庙”或“追尊玄元 皇帝父”的道教活动(《通鉴》卷二百十四及二百十五》)。可见玄宗对道教颇为熟悉与热衷,那么采取度杨氏为女冠来改变名分,当为其首选。
- Q0 x/ T+ O& [3 g" G$ ]其二,玄宗采取以 度杨氏为女道士来改变身份的方法不是偶然为之,与唐代公主入道成风有关。明人胡震亨认为“唐初公主多自请出家,与二教(指道教、佛教)人喋近。(李)商隐 同时如文安、浔阳、平恩、邵阳、永嘉、永安、义昌、安康诸主,先后丐为道士,筑观在外”(《李义山诗集辑评》)。在杨妃之前就先后发生过高宗开耀元年“太 原王妃之薨也,天后以太平公主为女官以追福……乃为立太平观”(通鉴》卷二百二)、睿宗景云元年“十二月,上以二女西城、隆昌公主,以资天皇太后之福” (《通鉴》卷二百一十)、玄宗开元四年“六月,癸亥,上皇崩……以上女万安公主为女官,欲以追福”(《通鉴》卷二百十一)。既然有了这些“前车之鉴”,那 么杨氏以宗室王妃的身份入道为已故太后追福也就顺理成章了。
[) g! a, |  ]) J, z其三,唐代女冠生活比之世俗生 活,女性反而拥有更大的自由和宽松。唐代著名女诗人李冶、鱼玄机皆是以女冠身份与人唱和嘲讴,一般世俗女子反倒未必有此自由。皇族公主的入道原因也许各有 不同,如武后女太平公主入道主要是为拒吐蕃和亲,而玄宗妹玉真(隆昌)公主入道则是出于她“诚愿去公主号,罢邑司,归之王府”(《新唐书·诸帝公主》)的 自请。然而入道并没有影响公主们的正常生活,她们依然“叨主第,食租赋”(同上),不失富贵,而且由于地位的特殊,使这些女子成为宫廷中相对特殊的一个群 体。如玉真公主,在其父睿宗太极年间为女冠,却对其兄玄宗及其朝廷起到他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于玄宗而言,杨氏为藩王妃与为女冠的自由度是不可同日而 语,选择以杨氏度为女冠,等于给了玄宗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纳杨氏入宫的借口。事实上,名义上供杨氏静修的太真观一开始就是置于内宫,直到杨妃受册后方才迁 到外宫,改称“外太真观”,到天宝七栽玄宗尚下敕文准许“更度七人”(全唐文卷36玄宗《命李含光投谢茅山敕》)。; C8 L: {6 v( i
最后,还应提及的是杨氏以女道士身份入宫后“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娘子”,陈寅恪先生认为“即今世俗‘太太’之称”(《金明馆丛稿新 编》)。如此,也可得出,名义上的女冠杨太真实际上于此时已经取得了玄宗嫔妃的名分,得到了内宫的承认,日后的册封贵妃不过是“正名”之举而已。/ F; ?2 T6 ^4 K) l* q( U9 Q' D
0 E& r: {# `8 b" f- m4 ^/ z4 @/ m
* “洗儿”事件及仅有的两次干预政事

" @% X: C. o' ^9 T在杨妃入宫六年后发生了被后世以为丑声 的“洗儿”事件。《通鉴》载,天宝十载正月“(安)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 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司马光对此颇以为耻,认为 “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但我以为这些事都是在玄宗的默许下进行的。安禄山在未反前始终以谄谀 来讨好玄宗,即使再胆大,也断不敢非礼于杨氏。而玄宗为防安禄山反叛,始终以殊遇笼络,使安禄山以一番将臣下而拜贵妃为母,便是众多殊遇之一。杨氏“智算 过人”,对于玄宗的政治意图应了然于胸,方才敢与安禄山如此戏狎,并同时配合玄宗从感情上有限度地予以拉拢。而且,另据《通鉴》天宝十载正月条《考异》提 到“自虢国已下,次及诸王,皆戏禄儿,与之促膝娱宴。上时闻后宫三千处喧笑,密侦则禄山在其内,贵戚柔杂,未之前闻,凡曰钗鬟,皆啖厚利,或通宵禁掖,昵 狎嫔嫱。”可见当时宫禁内戏狎安氏者并不只杨妃一人。& N: b+ U% b$ R3 G
与其他朝代的皇帝宠妃相比,杨玉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女人——恃宠却不擅权,由于所处地位的特殊而对于外廷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她本人却从来不曾与外廷交结。 仅与她的前任惠妃武氏相比,武氏依仗玄宗宠爱,为达到立子目的而与李林甫相结,频频势动中外,并与李林甫联手促成玄宗“三子同日诛死”(《通鉴》卷二百十 四)的惨剧。是时作为惠妃儿媳的杨氏,从史料中却根本看不到她对该事件所持有的反应,只能推测她对此事的态度异常冷漠。7 n6 q, [% k- g( X' }/ p, }9 |7 U
杨氏在入宫后干预政事仅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天宝十一载冬,十月,南诏数寇边,蜀人请杨国忠赴镇;左仆射兼右相李林甫奏遣之。国忠将行,泣辞上,言必为 林甫所害,贵妃亦为之请。……庚申,以杨国忠为右相,兼文部尚书,其判使并如故。”(《通鉴》卷二百十六)杨国忠是杨妃的从祖兄,关系是比较远了。“杨玄 琰卒于蜀,钊往来其家,遂与其中女通”(《通鉴》卷二百十五),稍后杨玉环因年幼被领养离蜀,因此二人相交甚薄甚至可能是不相识的。杨国忠在政治上的升迁 应与之关系不大,所以天宝四载册妃时的推恩名单中并没有杨钊(国忠)。) I! t7 M4 }2 `( f4 F
从《授杨国忠右相制》及《赠杨旬郑国公制》可以看出,正是玄宗自己认为杨乃“纯粹精明,悬解虚受”,“嗣生大贤,为朕良弼”需要杨为其粉饰太平、聚敛财 物。而此次“贵妃亦为之请”恐怕还同另一个人有关,那就是杨妃三姊之一的虢国夫人。还是在蜀州杨国忠照应其家时“因与妹通,所谓虢国夫人者。”(《新唐 书》列传二百六)。《通鉴》天宝三载十二月条提到李林甫恐裴宽入相,促裴敦陷之,“敦复以五百金赂女官杨太真之姊,使言于上”,不久宽坐贬。这里虽未明确 指出言者为谁,但可以想见杨氏三姊起到了连通内外的作用。“贵妃为之请”,杨国忠求之不得,但他不可能直入深宫面见杨妃。而杨氏姊却可随意出入宫掖,甚至 可以“平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一),凭杨国忠与虢国的暧昧关系,虢国夫人完全可能在贵妃面前替杨国忠传言。因此,虢国在贵妃面前为杨国忠请, 当是“贵妃为之请”的前提。


9 E* D8 }7 j% Q& p) G4 e; q第二次干预 则发生在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上议亲征,辛丑,制太子监国,……杨国忠大惧,……使三夫人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通鉴》与第一次相仿,仍是由他 人“说”之,然后才出现杨妃“衔土请命于上”的行为。只不过此处明确了是三夫人承杨国忠所使。
* W) o/ c( b) V. i, a' ]仅有的两次干预政事相隔近 五年,看得出杨玉环对于政治是少有兴趣,更谈不上野心。甚至是到了整个家族面临威胁,她仍是在别人的承请之下才插手。但一旦她插手干预,不仅影响了外廷的 人事变动(玄宗向杨国忠许诺“还当入相”,见《通鉴》卷二百十六),还打消了玄宗亲征的想法,甚至阻止了太子监国的可能(“事遂寝”)。她对玄宗、对于外 廷政治动向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我想这大概也是导致马嵬驿杨氏被缢杀的众多原因之一。尽管她不擅权,但她对政治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掌握大权的玄宗 具有重要的影响。4 }
: N! N, r0 B'',1)">?3 J) o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