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之死”猜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0:15


历史剧《杨贵妃秘史》剧照

  日前,历史剧《杨贵妃秘史》正在电视荧屏上热播,该剧通过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其中,该剧更以“贵妃东渡”这一历史猜想为结尾,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
  杨玉环(719—756),原名杨芙蓉,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与西施、王昭君和貂蝉一同被称为“四大美女”。杨贵妃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其原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之妃,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诏入宫做女官,天宝四年(745年)封为贵妃。入宫后,杨贵妃深受唐玄宗宠爱,而杨门一族也因此权贵显赫,其族兄杨国忠更被封为宰相,且身兼数职。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南逃。途经马嵬坡,大将陈玄礼和部下认为杨家兄妹祸国殃民,怒杀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杨玉环自缢。贵妃死时,年38岁。
  在其死后不久,民间即开始流传关于其下落的各种传闻。有人认为,杨贵妃并非自缢而死,很可能是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757年)在长安作《哀江头》,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唐代诗人李益的《过马嵬》和《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以及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此外,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是吞金而死,同样并非自缢而亡。
  还有一种说法,称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由此断定,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则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特别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那么由此联想“世所不闻”者,即有今《长恨歌》在,由此可见是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多。甚至有人认为,杨贵妃不仅未死,而且在其后逃亡日本,这一说法在日本学界颇为流行。这种说法认为: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将贵妃尸体运来查验,而查验尸体的恰恰是陈玄礼,因而此计成功。后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并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专家认为,唐朝时,中国与日本有着频繁的往来交流,海上交通十分便利,这也为杨贵妃的东渡提供了便利。日本山口县建有一座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据《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高力士外传》是根据其口述而编写成书,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在此时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其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并置于庭院。唐玄宗召陈玄礼等将士进行查验。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唐书》、《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为什么在杨贵妃死后,民间传说却使其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确实不是罪魁祸首。安史之乱后,人们开始总结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以作追念。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5月24日   总第2006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