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的发展和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5:01:32

1、音乐的发展和作用

【原文】夫乐1者,乐2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3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4,使其曲直、繁省、廉56、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7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8,习9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1011,要12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1314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15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16冶以险,则民流僈17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译文】所谓的音乐,是人感情上的快乐,是人的感情所不能缺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必然发源于声音,体现在动静上;而人生的道路,声音、动静、性格和方法的变化,全部都表现在音乐中。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有音乐就不能没有表现形式,有表现形式而没有一定的道路,那就不能不混乱。古代的君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出《雅》、《颂》的音乐来作为音乐的道路,使这种声乐足以使人们快乐而不随流俗,使其文明足以辨别而不使人恐惧,使其曲折、平直、繁多、简省、刚柔的节奏足以感动人们的善心,使邪秽污浊之气无从接触人们,这就是古代的君王树立音乐的方法,然而墨子却非议音乐,这怎么办?

所以,当音乐在宗庙之中奏响时,君臣上下共同聆听,就没有不和谐恭敬的;在家庭中奏响时,父子兄弟共同聆听,就没有不和谐亲近的;在乡间亲族中奏响时,老少爷们共同聆听,就没有不谐和温顺的。所以,音乐,是审定一个主题来保证全曲的和谐,合同各种器物来调整音节,然后合奏以形成文明的曲调,它足够用来统率做人的道理,足够用来治理各种变化,因此是古代君王树立音乐的原则办法。然而墨子却非议音乐,这怎么办?

所以人们听到雅乐、颂乐,心胸就会变得宽广;拿起盾牌与长斧,调节舞蹈中俯仰屈伸的各种动作,体态容貌就会显得庄重;舞蹈的队伍连接着各方面,约好一个共同的节奏,因而舞蹈的行列就会整齐,进退之间就会平等。所以,音乐,外出可以用来征伐诛暴,对内可以使人们互相礼让,征伐诛暴与互相礼让,其行为方式是一样的。外出可以征伐诛暴,那就没有人不听从;对内互相礼让,那就没有人不随从顺服。所以所谓的音乐,是天下最大的平等,是中等和顺的纲纪,是人情所不能避免的,是古代君王树立音乐的办法。然而墨子却非议音乐,这怎么办?

况且,音乐,是古代君王用来表现喜悦之情的,军队的兵器,是古代君王用来表现愤怒之情的。先王的喜悦与愤怒,都能得到平等的表现。所以,君王喜悦而天下人民就能应和,君王愤怒而暴乱的人们就会害怕。古代君王的道路,社会行为规范和音乐是最为重要的。然而墨子却非议音乐。所以说,墨子对于人生的道路,就象盲人面对黑白的颜色,就象聋子分不清声音的清浊一样,就象本来想到楚国而向北方去寻求一样。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对人的感化也是很迅速的,所以古代的君王很谨慎地把它作为文化。音乐中正平和那么人民就和同而不随流,音乐严肃庄重那么人民就平等而不混乱。人民和同平等那么兵力就强劲城池就坚固,敌国就不敢来触犯。如果这样,那么老百姓无不安居在家里,乐于在家乡,并能充分地满足上级。然君主的名声就会显明,光辉就广大,四海内外的人民无不愿意以他为君长,这就是称王天下的开端。音乐妖冶而险峻,那么人民就会随同流俗轻慢卑鄙低贱,随同流俗轻慢那就会混乱,卑鄙低贱那就会起争斗,混乱争斗那么兵力就会衰弱城池就会被侵犯,敌国就会很危险。如果这样,那么老百姓就不安居在家,不乐于在家乡,不能充分地满足上级了。所以社会行为规范废除而邪恶的音乐兴起,就是危险来临被削弱和被侮辱的根本。所以先王重视社会行为规范和音乐而鄙视邪恶的音乐。在关于乐官的叙述中,是这样说的:“修整宪章法令,审查诛杀奖赏,禁止淫秽音乐,顺应时势进行修整,使边鄙的风俗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来扰乱雅乐,这是太师的职责。”

【说明】本篇是紧接《礼论》而叙述下来的,《礼论》论述了社会行为规范的产生和发展,本篇接着就论述音乐的发展和作用。确实,任何人都离不开音乐,就是根本不懂音乐的人,在欢快高兴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哼哼几句不成调的曲调。这就是音乐的发源。因此,中正平和的音乐会使人庄重起肃,而风流小调会使人嘻皮笑脸,悲伤的曲调则会使人伤感。所以,一个国家盛行什么样的音乐,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风俗。因此,音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墨子的非议是没有道理的。

——————————————————

【注释】1.乐:(yue月)指音乐。《周礼·保氏》:“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老子·三十五章》:“乐与饵,过客止。”《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

2.乐:(lè勒)指快乐。人的感情上的喜悦。《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管子·侈靡》:“而形色定焉,以为声乐。”《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韩非子·十过》:“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

3.术:《管子·霸言》:“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战国策·魏策》:“臣有百胜之术。”《荀子·修身》:“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哀公》:“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韩非子·难三》:“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这里用为方法,策略之意。

4.諰:(xi洗)《荀子·议兵》:“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荀子·强国》:“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杨倞注:“諰,惧。”《睡地虎秦墓竹简·为吏之道》:“疾而毋諰,简而毋鄙。”这里用为形容恐惧的样子之意。

5.廉:《书·皋陶谟》:“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考工记·弓人》:“紾而博廉。”《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庄子》:“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荀子·不苟》:“廉而不刿。”《韩非子·显学》:“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吕氏春秋·孟秋》:“其器廉以深。”《广雅》:“廉,稜也。”这里用为正直、刚直、品行方正之意。

6.肉:《释名》:“肉,柔也。”杨柳桥《荀子诂译·乐论》:“是廉肉也,犹言刚柔也。”这里用为柔软之意。

7.比:《易·比·辞》:“比,吉。”《书·伊训》:“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8.干戚:指盾牌与长斧。这里用来指舞蹈用的道具之意。

9.习:《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书·大禹谟》:“龟筮协从,卜不习吉。”《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荀子·儒效》:“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韩非子·主道》:“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10.缀:《诗·商颂·长发》:“受大球小球,为下国缀旒。”《楚辞·远逝》:“缀鬼谷于北辰。”《广雅》:“缀,连也。”这里用为连接之意。

11.兆:《管子·侈靡》:“则辟之若相为盲,兆怨。”《礼记·乐记》;“行其缀兆,要其节奏。”郑玄注:“兆,域也,舞者进退所至也。”这里用为各方面之意。

12.要:古同“约”。《书·禹贡》:“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古同“约”。《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韩非子·有度》:“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这里用为约言之意。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13.鈇:(fu夫)《礼记·中庸》:“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鈇钺。”《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史记·项羽本纪》:“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这里用为斧头之意。

14.钺: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书·牧誓》:“王左杖黄戉。”《书·顾命》:“一人冕执钺。”传引《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经传皆以铖为之。”《诗·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说文》:“钺,车銮声也。”

15.婴:通“撄”。《荀子·议兵》:“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韩非子·说难》:“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韩非子·解老》:“婴众人之心,华焉殆矣!”这里用为触犯之意。

16.姚:通“娆”。《说文》:“或为姚,娆也。”《方言十三》:“姚,好也。”这里用为妖娆之意。

17.僈:通“慢”。《墨子·经说上》:“礼,贵者公,贱者名,而俱有敬僈焉,等异论也。”《荀子·富国》:“芒轫僈楛。”《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集韵·谏韵》:“慢,不畏也。或作僈。”这里用为轻慢、怠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