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桂花飄香人團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33:35
桂花飄香人團圓


傳說中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萬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



作者:劉玉蓮

八月桂花遍地開,桂花開放幸福來。每年中秋月明,天清露冷,庭前屋後、廣場、公園綠地的片片桂花盛開了,在空氣中浸潤著甜甜的桂花香味,冷露、月色、花香,最能激發情思,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此月是賞桂的最佳時期,又是賞月的最佳月份。中國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繫在一起。許多詩人吟詩填詞來描繪它、頌揚它,甚至把它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月中的宮殿,宮中的仙境,已成為歷代膾炙人口的美談,也正是桂花把它們聯繫在一起。桂樹竟成了“仙樹”。宋代韓子蒼詩:“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鬥香”。李清照稱桂花樹“自是花中第一流”。近代,經群眾性評選,桂樹一躍登上10大名花的寶座。
桂花的名稱很多,因其葉脈形如圭而稱“圭”,因其材質緻密,紋理如犀而稱“木犀”,因其自然分佈于叢生岩嶺間而稱“岩桂”,因開花時芬芳撲鼻,香飄數裏,因而又叫“七里香”、“九里香”。
桂花屬木犀科、木犀屬植物。原產我國西南、華南及華東地區,現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有野生資源,尤以成都、武漢、南京、桂林、杭州、蘇州等城市栽培最為集中。淮河流域至黃河下游以南各地普遍地栽,淮河以北地區,桂花露地越冬有困難,一般採用盆栽,冬季移入溫室或冷窖中越冬,以保其正常生長。
桂花在日本、印度均有栽培,自1771年我國桂花經廣州、印度傳入英國,之後便迅速擴展,現今歐美許多國家以及東南亞各國都普遍栽培,成為重要的香花植物。
桂花史話
據文字記載,中國桂花栽培歷史達2500年以上。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南山經》提到的招搖之山多桂。《山海經·西山經》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呂氏春秋》中盛讚:“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東漢袁康等輯錄的《越絕書》中載有計倪答越王之話語:“桂實生桂,桐實生桐”。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桂就受人喜愛。
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為名貴的花卉與貢品,並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獻名果異樹奇花兩千余種,其中有桂十株。西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著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當時栽種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橄欖、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來,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也提到桂花,看來桂花引種宮苑初獲成功,並具一定規模。
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記載:“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南京為天朝古都,南朝齊武帝(西元483—493年)時,湖南湘州送桂樹植芳林苑中。《南部煙花記》記載,陳後主(西元583—589年)為愛妃張麗華造“桂宮”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樹下置藥杵臼,並使張妃馴養一白兔,時獨步于中,謂之月宮。可想而知,當時把月亮認作有嫦娥、桂樹、玉兔存在的月宮這一傳說已相當普及,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把桂樹用於園林栽培了。現陜西漢中市城東南聖水內還有漢桂一株,相傳為漢高祖劉邦臣下蕭何手植,其主幹直徑達232釐米,樹冠覆地面積400多平方米,枝葉繁茂,蒼勁雄偉。
唐代文人引種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風。柳宗元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為杭州、蘇州刺史,他將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帶到蘇州城中種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間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紅桂,鍾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紅桂,先後引種到洛陽郊外他的別墅所在地,此時園苑寺院種植桂花,已較普遍。
桂花的神話傳說不斷出現,尤其是唐代小說中的吳剛伐桂的故事,更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傳說中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萬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毛主席的詩詞“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就源出於這一典故。
唐宋以後,桂花已被廣泛用於庭園中栽培觀賞。宋之問的《靈隱寺》詩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著名詩句,故後人亦稱桂花為“天香”。李白在《咏桂》詩中則有“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植君園”。表明詩人要植桂園中,既可時時觀賞,又可時時自勉。這種需要,導致園中栽培桂花日漸普遍。如宋朝梅堯臣《臨軒桂》:“山楹無惡木,但有綠桂叢”。歐陽修《謝人寄雙桂樹子》中“曉露秋暉浮,清陰藥欄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詩人庭院中的芍藥欄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階桂影秋綽約”說明在玉色的臺階前植桂。元代倪瓚《桂花》詩中“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周《客座新聞》中記載:“衡神詞其徑,綿亙四十余裏,夾道皆合抱松桂相間,連雲遮日,人行空翠中,而秋來香聞十里,其數竟達17000株,真神幻佳景”。可見當時已有松桂相配作行道樹。在現代園林中,因循古例,充分利用桂花枝葉繁茂,四季常青等優點,用作綠化樹種。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對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傳統配置中自古就有“兩桂當庭”、“雙桂留芳”的稱謂,也常把玉蘭、海棠、牡丹、桂花四種傳統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貴之諧音,喻吉祥之意。
在眾多名花中,桂花是一種長壽植物,據全國15個省市調查資料表明:現存百年以上古桂2200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株約佔0.5%,這些古桂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為我們挖掘桂花文化,開展科技研究,開發旅遊資源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有人對桂花開花習性作過專題研究,桂花開花以一年生新梢為主,其花量多少與桂花的發枝力、腋芽數、百朵花重等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