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48:57
张晓江:以环境保发展 向环境要发展 抓环境促发展 来源: 时间: 2010-04-12 15:59:00 #TRS_AUTOADD_1271059183906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TRS_AUTOADD_1271059183906 P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TRS_AUTOADD_1271059183906 TD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TRS_AUTOADD_1271059183906 DIV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TRS_AUTOADD_1271059183906 LI {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以环境保发展 向环境要发展 抓环境促发展”

——访江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晓江 

      江津依山傍水,长江绕城而过。是距重庆主城最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卫星城市。近年来该区在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特别是在打造“宜居江津”、“森林江津”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他们经验何在?措施如何?近日记者就此等话题采访了江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晓江。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记者: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是近年来我市各区县发展的主要方向。请问您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有何认识和体会?

      张晓江:通过这些年在区县从事经济工作的实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越来越成为各级各部门的共识,也是我们从事经济工作的一些基本准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搞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键。结合自己的体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有人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存在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种是因噎废食、为了防止污染而放弃经济发展;一种是消极对待、听任污染,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了眼前发展而贻害当代和后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但反过来又可以为环境资源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动力等方面的支持,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变化起主导作用。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和谐共赢。

      第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分离的,而是融合的。环境是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为经济活动提供空间,为生产活动提供用作原料和燃料的大量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生态资源,并具有扩散、贮存和同化废弃物的机能,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容量资源与资金、自然资源一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保护环境也是一种追求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经济活动”。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能孤立起来,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环境保护完全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我们研究经济发展,必须自觉地研究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融合到经济发展全过程,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优化经济增长。

      第三,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不是制约的,而是促进的。从表面上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容量、节能减排等政策,好象在为经济发展设置“圈套”和“障碍”,制约经济发展。其实不是这样,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环境是发展的自身要素之一,保护环境对经济发展是促进的,可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以环境保发展,用良好的环境保证经济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可以向环境要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以抓环境促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决策重要环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既培育好“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四项措施”助推环保再创佳绩

      记者:江津区近年来在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采取了何种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晓江:第一,节能减排有力。江津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很重,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推进。一是,加强计划管理。每年制定《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完善了总量排放台帐和指标台帐,形成了污染物总量控制静态、动态管理系统。二是,大力实施项目。2008年,投入6500万元实施重点污染治理项目,超额完成重庆市下达的COD、二氧化硫减排任务。2009年实施项目8个,目前进展良好。三是,建立监管体系。建立污染物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即时监测和动态监控;强化减排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建立总量控制减排协调和通报制度;全面开展清理检查,确保排污总量静态的不增加。

      第二,监督管理有序。抓“蓝天行动”,强化烟尘控制区管理、企业废气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抓“碧水行动”,狠抓饮用水源保护,几江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其它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3%,实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强化企业废水治理,净化水环境;抓“宁静行动”, 巩固“噪声达标区”建设,开展“安静居住小区”建设,加强各类噪声管理,营造安静环境;抓“绿地行动”,提高绿化率,美化生活环境。

      第三,项目准入有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科学、理性地招商引资,注重环境保护,选择性地引进环保好、效益高的优秀企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抓好项目的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关口前移,控制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项目,消除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第四,污染治理有方。全面推进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我区已建成几江等7座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四面山等4个镇街污水处理厂,完成了石蟆等3个镇的场镇管网建设,争取到中央财政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资金上亿元,珞璜等9个镇街污水处理工程即将开工建设。2010年全区实现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走在了重庆市40个区县的前列。

      建设生态宜居新江津

      记者:在“五个重庆”建设中,特别是“森林重庆”和“宜居重庆”建设方面,江津区有何新思路、新举措?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张晓江:在“宜居江津”建设方面:“宜居江津”,关键是体现一个“宜”字。建设“宜居江津”,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为主线,主城与镇乡共进,城市和农村互动,建设与管理并举,努力建设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的“宜居江津”。到2012年,江津成为渝西地区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到2017年,江津成为全市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第一,发展宜势。江津城市依山傍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宜居江津发展,应当借势、借力,实施“一江两岸”发展战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产业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衔接等,精心打造“半小时”江津,全面融入重庆。

      第二,市民宜居。在城镇,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形成商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科学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到2017年达到35平方米。在农村,广泛实施巴渝新居工程,到2012年农村新建房屋巴渝新居推广率达到50%,到2017年达到60%。

      第三,居者宜业。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市民安居的根本。大力推进“千亿工业强区”建设,实施商贸活区战略,建设城市商圈和专业市场,引进优秀品牌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不仅让市民居在其中,而且“业”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环境宜人。江津在实施“绿、亮、清、净、美”城市工程基础上,启动了国家山水园林城区创建工作。我们将以此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人均广场面积、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空气质量满足二级标准天数等与市民生活舒适度密切相关的指标逐步提高,达到甚至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在“森林江津”建设方面:我区自2008年9月实施森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6.59万亩,占规划总量的24.4%。初步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走马至四面山旅游风景线正在形成。规划投资9000余万元,全面完成走马至长江大桥公路两侧各30米、长江大桥至四面山以及李市至石蟆公路两侧各15米总面积6319亩的绿化,完成了走马至李市段的绿化,绿化面积2465亩。二是主城区已打造出高品位的景观园林。在主城区中央大道、鼎山大道、体育大道、南桥头至客运中心、大同路步行街、东部新城小区实施大树绿化,绿化面积120亩。三是艾坪山城郊森林公园初见端倪。艾坪山城郊森林公园绿化工程,现已栽植银杏16300株、黄桷树9000株、香樟21000株,完成了造林任务的85.7%。四是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通过用业主制来带,聚各部门的力量来推,采取综合手段来促的办法,全区建成以笋竹、杨树、桉树为主的速丰林基地3.5万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2.1万亩,薪炭林基地2.36万亩,以晚熟柑橘为主的水果基地0.25万亩(已完成高标准改土建园7000亩)。

      我们相信,这一系列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江津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为“宜居江津”、“森林江津”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津一定会成为重庆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记者 任文君)

      《公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