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22:58
教育学资料2007年07月06日 星期五 09:55 教 育 学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的任务与教育的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我国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古罗马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来年。但萌芽时期所有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都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
    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现象的描述过渡的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但是,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其次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价值次第下降。在教学方法方面,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教育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德国,梅伊曼,首先提出的“实验教育学”另一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主张学生的学习,首先通过观察,获得印象,构成知觉感受;其次是把所获得的印象和知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付诸于行动表现。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进步,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教育》,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经验主义特点。被标榜为“新教育”“现代教育”从此,西方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缺点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看书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看书
    苏联,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1)历史法
    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二手资料要考察出处、转述者的立场和治学态度,尽量做到全面。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注意以下几点:
    a.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b.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c.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
    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在运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是,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出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具体方法: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拟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分为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试验法。
    (4)统计法
    揭示所获得的数据、信息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
    2.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控制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被控系统,“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反馈。
    (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信息论是把系统(整体)的运动过程当做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过程来研究。特点是撇开了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而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信息及其变换的过程。
    (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
    基本理论包括:
    a.整体的功能不等于个部分功能之总和
    b.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c.动态观点
    d.最佳观点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映系统列。
    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规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相互联系。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书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在欧洲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量高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劳动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的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深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
    总结以上各节得出结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学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等。
    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概念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看书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能动性的产生: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们所接受,就引起了人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他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不同发展阶段)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
   
    ----------------------------------------------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人们对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会上的总体上的目的。
    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的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的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生活目的的一部分。
    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看书)
    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中关于受教育者未来社会价值的规定,对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说它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因为,教育的专门职能在于培养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内容是可观的。
    教育受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既促进教育者的社会化,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促进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地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定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使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伦。英国洛克:绅士。
    在考虑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时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其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反战的规律和过程。
    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
    第四,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还是主体。
    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念上构建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本身就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在教育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冲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正好相反。
    也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两者兼顾。例如,美国,杜威。主张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虽有积极因素,但不能说是成功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三层含义:
    一.从社会历史进程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的发展的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趋向才能完全一致。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饿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第二、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人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首先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多种因素。第三个层次是每一个因素又有多种因素组成。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使培养目标的设计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
    3、具有独立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并不矛盾。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全面发展不能不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使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要求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性的统一。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不能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
    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的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
    综上所诉,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我国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十分艰巨。不仅是因为受教育对象数以亿计,更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进行劳动转移,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人们的经济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面临的这种形势和任务,都与基础教育有关。家畜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基础教育的重要并非是我国独有的现象。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要求:(看书)
    (2)智育.至于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利的教育。要求:(看书)
    (3)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要求:(看书)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要求:(看书)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要求:(看书)
    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但也不主张无差别的平均,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3.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之所以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首先,(看书)其次,(看书)最后,(看书)
    第二.流生增长倾向。
    从社会的原因看,流生问题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理性疏导,政策调节,法律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调节。从教育内部的问题看,主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目的,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但这种服务必须坚持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而不是放弃和改变基础教育性质。衡量普通教育的质量,评价普通教育是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只能看他是否为学生的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了基础,看他是否为民族素质的提高打好了基础。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为了把他们的子弟培养成为剥削阶级的继承者。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资产阶级社会,也是为了巩固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是真正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水平,为发展生产力,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人口状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投资、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结构的调整等,同人口问题都十分不开的。
    3.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且和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4.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那种把学制在形式上是不是双轨,作为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作为衡量学制是否优越的标志的观点,是一种脱离经济条件来观察和评价教育制度的得不正确的观点。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理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在致力于教育制度“现代化”改革的同时,提早了入学年龄,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延长了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职业教育直接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无不得益于职业教育。从发展上看将会使欧同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接近乃至和为一体。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层次增多(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制度腐败,经济上贫困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决定了旧中国的学制带有鲜明的斑痣民对半封建的特点。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看书),信血脂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标志着我国学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看书)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1.铺一九年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2.我国城乡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不仅对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了要求,而且也提供了基本条件。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小学做起,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教育,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急。
    4.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
教育学资料(3)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孔子。美国的巴比特。又称传统派。
    特点是:(1)重视承认生活的分析与准备(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3)强调训练的价值
    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是好的。但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其缺点。
    活动课程论与上面对立。美国杜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也叫儿童中心派。
    特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课程教学轮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育和教学,在促进儿童积极性上有好的一面,但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2.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论的影响
    形式教育论是一功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主张中学应开设形式学科。因为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有迁移作用,可以在学生毕业后顺利从事各种工作,而这种形式学科对于训练学生智力能起到很大作用!这种主张看到了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对治理训练的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科学,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因为学校只有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为他们以后从事各种工作做好准备,至于发展之力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合理的部分,也都存在片面性,其必然趋势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他们二者统一起来。
    我们认为: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科学的系统知识,较好的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制也必须注重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范例教学”成为联邦德国课程现代化的一个特色
    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各门学科由分化到综合,一些传统的概念和范畴正在有综合性的范畴和概念代替。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强调基础学科的知识必须是系统的,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所教的知识要加以精选,具有范例性。
    3.重视治理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四.我国课程编制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既要适当保持衔接和沟通,又要尽可能保持学生在各阶段学习到相对完整的知识。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要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科学等三种形式
    一.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教学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基本内容:
    (1)学科设置
    开设哪些学科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按照恩格斯对科学的分类理论,把全部知识分为三大类。我们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年一代最需要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纳入教学计划。
    学科是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也就是某门科学的基础。而科学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和原理出发,而学科则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后转向关系、定义、规律的揭示。
    (2)学科顺序
    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
    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
    (1)整体性
    (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全面性
    二.教材的编写
    1.教学大纲的意义、结构和作用
    (1)说明部分 主要是为了明确本门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
    (2)本文部分 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
    (3)其他
    2.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它是为一定年级的学生掌握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而编写的书籍。视听教材也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3.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教材还应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先进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
    (2)在教材的编排,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直线式、圆周式。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