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5:55

试谈自主学习氛围的创设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良好教学场景、启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助产士”,他的任务是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而且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实践中,重视在“情感调动”、“民主交流”、“兴趣激发”、“成功体验”等方面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对数学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

一、营造“爱”的氛围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儿童,他们是各自父母的“心肝宝贝”,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

“没有爱的教育是贫乏无力的!”就课堂教学来说,从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必须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从言语到动作,甚至眼神,都要充满着对学生的信任,对数学学习的激情。教师神采奕奕、笑容可掬的神态;教师一声有力而充满激情的“上课”;教师对数学美的由衷赞叹;教师对学生数学探索成果的热情鼓励……都将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如果用你充满爱的会说话的手抚摸他们的小脑袋,并微笑着暗示方法,他们的反应是积极的;当学生探索困难时,如果你给予略带遗憾又充满鼓励的一个鬼脸,再提供线索,学生又会重振精神……一次又一次让我体会到情感的魔力。

教师应重视平时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我在教学中做到:上完数学课一般都待在教室里,继续与学生交流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生活,与学生一齐游戏——真诚地以大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往。这样,“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语)

二、营造“民主”氛围

首先,要在师生交流中营造民主氛围。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创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动机,做到敢想、敢问、敢说。课堂民主氛围的创设,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教师每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等,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尤其是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当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是简单粗暴地吆喝“坐下”,还是耐心地鼓励“没关系,老师明白你的意思”,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必须做到:耐心地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即使言论本身是错误的);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任何结论都充满着智慧;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数学教教学学,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善于吸取学生中的意见。如一次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练习“25×48”一题时,我说了一句:“25×48看成 25×(408),计算很简便。”马上就有学生说:“把25× 48看成25×4×12不是更简单吗?”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并且对大家说:“教学相长,学生想的比老师想的好,老师应该向学生学习!”

其次,课堂教学应允许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辩;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达到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目的——即使学生中的有些观点是笨拙的,甚至是谬误的。例如解答“小明有图书96本,是小红的2倍还多6本,小红有图书多少本”,许多学生坚持认为:既然小明的图书本数是小红的2倍,那么小红的本数应该是(96÷26)本,但另一部分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小红应该有(96)÷2本……于是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通过用验算的方法证明了第二种观点。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民主交流。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各种数学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营起“兴趣”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1、在猜想求证中引发兴趣

猜想是一种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中的发现法,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思维方式,是关于数学规律的联想和设想。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保护这种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证欲望,进行不懈的自主学习。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想:2400000÷300000=?学生根据经验,大多数都认为结果是8,但为什么是8,一时说不清楚,于是学生产生了求证的欲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

2、在矛盾冲突中引发兴趣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一定会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我出示几条信息,让学生读读、想想。

A、高老师每月的工资60280元。

B、高老师的身高是165米。

C、高老师参加自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8050分。

显然这些没有小数点的数据跟学生所掌握的生活常识是矛盾的。学生的情绪在这种矛盾的激化下,强烈地高涨起来,易产生纠错的欲望。

3、在动手操作中引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防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我准备了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先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们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4、在直观演示中引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肖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形象性的教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产生很多奇妙的遐想,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使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采用多媒体动画向学区展示:一个个飞驶着的汽车轮子,飞机的起落架……然后把这些轮子在电脑中模拟成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让这些“轮子”在路面上奇怪地“跳舞”。接下去,提出问题“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学生从对动画的感受中,很快提升了学自兴趣;问题的提出就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转移到学习目标上来了。

四、营造“成功”氛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成功是发展之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

1、提供机会,表现“成功” 有一位小朋友数学成绩一般,但手工特别好。有一次制作数学模型,我让他展示他的作品,他高兴极了。此后学习特别努力,成绩也有所提高。

2、通过“再创造”,让学生获取成功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再创造”,可以稳固学生不断自主学习的信心。例如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我有意让学生写出下列加法算式:(l23相加;(2187相加;(310018相加;(4999918相加……学生写到最后,产生了“有没有简单的写法”的念头。于是有的学生这样写:181818……+18100个);有的学生这样写:181818+…+18;有的甚至这样写:“999918=?”学生们创造出来的新算式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我热情地表扬了他们。通过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再创造”意识受到了保护,转化成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3、恰当评价,激励成功 数学教学中应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地坐下”。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222×2相等,而4+44×4却不相等呢?”教师启发他画图表示两个算式的意思,当学生画出下图时,

同学们热情高涨,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平时作业,即使错题经过订正同样可以得“优”,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发现学生的“成功”,给予诚恳的评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成功,取得前进的动力,以更好的姿态参与自主学习。

选自《小学数学教师》2001年第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