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0:25
中国人的“面子”
作者 [美] 明恩溥 ::译者 张梦阳 王丽娟
“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教训,逐步觉出了认识自己的极端重要性,渐渐地肯于研究自己了。
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的?这部100多年前由旅居中国25年的美国人明恩溥(本名亚瑟·史密斯)所写的书,今天读来,对中国人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看到“面子”这个词,就会感到再没有比这更悖理的了,居然这样称呼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气质”。在中国,“面子”这个词,不简单地指人的脸,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
戏剧式的思维方式
哪怕是部分地理解“面子”的意思,我们也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具有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几乎成为这个国家惟一的娱乐,中国人喜好戏剧,就像英国人喜好体育、西班牙人喜好斗牛一样。很轻微的刺激,都能使任何一个中国人进入戏剧,把自己当作戏里的一个角色。中国人是按照戏剧方式思维的。一旦为了唤起自己的尊严,他对两三个人讲话,也像是面对一大群人,他喊叫道:“我说,这里有你,有你,还有你!你们都在这里!”如果他的烦恼排解了,他会说自己是在荣誉和称许声中下了舞台,如果烦恼没有排解,他就无法下台,所有这些,只要看懂了,就要发现它们与实际没有任何联系。对中国人来说,永远不是事实问题,而总是形式问题。使他们失望,不理睬他们,打断他们的戏,就是使他们失掉“面子”。一旦正确领悟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面子”正是打开中国人许多最重要特性的一把暗锁的钥匙。
附带说一下,调节“面子”的原则和从中获得的学问,常常超出西方人的知识和理解力之外。西方人总是忘记中国人办事中的戏剧因素,误入无关的事实领域。对西方人来说,仿佛时常觉得中国人的“面子”,像南洋的戒律那样,是一种不容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同的是面子反复无常,不受法律约束,它仅仅按世故常情废除和更换。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洋人必须承认差异,他们从来不能在同样情况下对同一事物得出一致的观点。在调解村庄纷扰、无休无止的争吵时,“和事佬”需要仔细考虑如何保全双方的“面子”,就像欧洲政治家曾经考虑的力量均衡一样。在这样的状况下,目的不在于实行公正,尽管从道理上讲,也抱有这种希望。这样的调停完全是平衡有关各方的面子。在诉论的裁决中,也常实行这样的原则,所以其结局在很大成分上可以说是一场拉锯游戏。
送礼是“给他面子”
送人一份丰厚的礼物,是“给他面子”。但如果礼物是个人送的,受礼人应该仅接受一部分,很少或者说从来也没有全部接受,或一律拒收。一些人渴望保住“面子”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缺点被人指出来,是“失掉面子”,所以无论证据多么明显,也必须矢口否认,一意要挽回面子。网球丢了,不仅是怀疑,而是有证据足以判明是一个苦力捡到了,他就会愤怒地否认,然后走到丢球的地方,这时很快发现球在地上(从他的长袖里掉出来的),他故作姿态地说:“这是你丢失的球。”这样,他的面子没有损伤。一个人明明知道一笔属于他的债款无法收回来,也要到欠债人那里去,严厉地恐吓一番,以此表明他心中有数。他没要到钱,但保住了他的“面子”,这样才能保证他将来放债时不再讨不回钱。一个仆人失职,或者拒绝履行一些职责,当他确知主人要辞退他时,就会重复以前的过失,辞职,保住他的“面子”。

云中公子欢迎您

',1)">
您已欣赏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