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萍谈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强国社区--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5:53
上海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王锦萍做客强国论坛
  编者按:9月28日15时,上海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改革办主任、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王锦萍做客强国论坛,以深入推进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访谈预告】 【图文直播】
 

  访谈全文

■ 文化产业形成三大亮点,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
  

  [太行山之东]:请问嘉宾,您觉得上海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相称吗?

  【王锦萍】:这个问题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了,处在什么水平这要看怎么说,因为文化产业确确实实跟原创有关,但是它也跟一个行政区域的资源、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基础都有关,跟人口也是有关系的。简单地说,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居于什么水平,可以到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去看,我们也是看这些东西,至少知道在统计的意义上我们处于什么水平。这是第一个问题。 

  上海文化产业,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就开始,我个人觉得国际大都市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文化产业和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也是一个过程,目前上海文化产业占上海市GDP的份额大概是在5.5%到5.8%之间,它的发展速度是高于整个上海经济发展速度的,以去年为例,它的总产出大概是近3800个亿,增加值也有800多亿人民币,虽然相对于上海总量所占不太多,但是和上海各个产业相比的话,它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不管怎么说,我们觉得上海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口号也是建一个文化大都市,这个口号和国际大都市是相匹配的,目前产业推动进展很顺利,会逐步跟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文化会越走越好。 [详细]

  
■ 发展有条不紊,一个机制八大重点助推文化走出去


  [主持人]:上海文化走出去做了哪些工作?

  【王锦萍】: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文化魅力,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渠道。这些年来,我们在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借人民网这个平台我向各位网友做一个介绍。上海在这方面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构建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工作的一个运行机制:

  第一、加强领导,形成了发展文化出口工作的良好格局。上海市政府对文化贸易是高度重视的,把文化贸易纳入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上海服务贸易,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来制定文化贸易的规划,研究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影响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难点问题。 

  上海组建了由宣传文化部门,发改委、商务、财税、海关、外汇、金融等部门参加的上海文化国际贸易促进会,建立了各自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共同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这样一个工作机制,形成了推动文化出口的整体合力。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协会也专门成立了上海文化贸易的专业委员会,促进相关措施的落实,形成了一个出口的战略联盟,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评估担保机构等等,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出口的发展格局。 

  第二、加强国际文化市场的研究。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对这方面比较生疏,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来推进我们在国际文化市场当中的战略布局。目前来说,发达国家在文化出口方面,已经具有相当长的时间和丰富的实践,他们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长期以来形成的这样一个国际市场的网络,在国际的文化贸易市场中居于垄断地位。据比特网的分析,当今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美国要占到43%,欧盟占到34%,日本占到10%,韩国占5%,其它也只占8%。相对于中国这样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走其他国家的老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否则很难以抗衡高度垄断的国际文化市场,为此上海专门组织了团队来研究中国文化国际化的优势,调整文化进出口的战略,规划好国际文化市场的战略布局。 

  第三、上海率先形成了一个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的统计制度。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局相关产业的统计口径,2008年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是156亿美元,其中进口近50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国际贸易顺差达到57亿美元之多,2009年也是顺差。顺差幅度比较大的这些行业在上海看主要是广告、会展,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业、书报刊的出版和音像及电子出版。 

  第四、我们上海确立了文化出口的各项重点工作。确定重点是配合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所以,我们选择文化出口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与创意的融合,以及文化与金融的结合。 

  我们有这样几个重点:第一、发挥高科技的优势,主要是加快网络化信息服务业的出口,上海文化信息服务业已经连续多年保持18%的增长率,现在已经形成了游戏、娱乐软件,网上文化服务贸易,网络文化版权等多种出口业态,已经形成了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网络游戏出版基地等文化信息产业的出口基地。近年来,市政府充分利用各种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 

  第二、发挥文化创意创新的动力作用,推动动漫、影视、演艺、图书产品的出口,上海的做法主要是扶持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成熟运营模式的文化出口企业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加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等出口示范基地的建设,形成了原创孵化,后期制作等产业链,结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历史和新创作的版权进行整理保护和提升,扩大自主版权的国际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版权贸易。 

  第三、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服务外包。我们搭建了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的一个合作平台,加强研究服务外包产业的规律,提升国际服务外包的规模和层次,目前重点发展是文化信息技术外包以及动漫游戏、会展创意设计的外包,通过服务外包来参与国际原创,进入国际运营,重点培养一起高层次的文化贸易人才。 

  第四、鼓励文化企业到境外投资,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合作、境外上市等等方式在境外投资,例如设立广播电视设备工程技术公司等等,目前我们上海的文广集团,上海东方传媒集团、盛大网络、分众传媒等等都在通过多种方式从事境外投资。 

  第五、着力培育文化企业项目和品牌。上海市也颁布了上海市文化服务贸易出口示范基地文化出口十强品牌等办法,一批优秀的文化出口企业,如上海东方传媒有限公司,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城市舞蹈网络有限公司等等先后脱颖而出,逐步形成国际的知名品牌。 

  第六、设立文化走出去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优势文化出口项目和品牌,而且设立了上海市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电影和音像制品的翻译,外文的配音,重点出口图书的翻译,资助参加境外博览会的场馆资金补贴和参加境外重要文化活动的补贴等等。 

  第七、我们于2009年建立了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寻找出口方向和途径。经过探索研究了多种文化交易的品种,如企业股权、产品期货、投资基金等交易,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交易,文化项目的融资服务等等,都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做。我们通过这个平台信息发布,来广泛征集国内外的受让者,通过宣传优秀的文化企业,打造优质的文化项目,寻找合适的对象,通过服务降低文化企业的运行成本,通过市场化、规范化的交易来推动融资、并购。 

  第八、我们于2007年建立了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建立这个平台是把国际采购商,跨国文化经纪公司引进来,引进国际贸易规则,建立海外营销的渠道。目前这个平台拥有两栋上午楼宇,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 

  这个平台主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梳理整合政策,充分利用保税区的优势,用足税收、外汇等一系列优惠便利政策,进行文化贸易政策的先行先试,依托浦东新区、外高桥文化体制改革的原有政策,制定文化出口企业财税优惠,企业高管所得税减免等等政策,使文化企业走出去门槛降低。二是吸引入住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目前金融人才等功能性服务企业6家,其它知识产权服务企业13家,入住企业资本已经达6亿多人民币,累计实现交易额近2.5亿元人民币,累计上交税金5400万人民币。三是积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经验,通过精心策划,统一组织搭建展台,并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等方式,平台在促进文化贸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先后参与了第二届香港国际贸易服务洽谈会,2009年香港国际影视展和第六十届法兰克福书展等等。2009年香港书展巡回展和中国第二届服务贸易大会等等的宣传推广活动。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充分认识到,推动文化产品和出口的关键是要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在推进政府主导的同时,发挥文化企业的支柱作用,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才能使文化和产品出口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详细]

  
■ 为走向世界创造条件,做大国际文化贸易平台


  [mztyhao]:一方面是上海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是世界的文化走进来,上海对待外来文化持什么样的态度?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

  【王锦萍】:上海因为很多年以来形成了一个特点,上海市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这样一个中心,它确确实实要处理好国外文化走进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这样一个关系,对处理好这个关系,上海有特殊的责任。 

  我们的认识是,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因为它不仅是满足文化需求的一种必要,同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国际文化市场当中的一个必要的功能。这些年来,我们更加关注到的一个是在保持国际文化积极地交流的同时,要加大文化走出去的力度,除了上海的文化企业,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同时,上海还要利用自己文化交流中心这样一个平台,把我们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上海这个口岸,介绍、推广、辐射到国际上去,这是我们上海为什么要做国际文化贸易平台,我们主要是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地完善,建设的不断加强,能够为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文化的优秀产品走向世界创造条件,提供便捷的服务。 [详细]

  
■ 不仅可以做大,韩国经验昭示文化产业还可带动其他行业


  [主持人]:何韩国在亚洲的影响这么大,而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影响很有限?你觉得韩国文化走出去的经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王锦萍】:关于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上海在这方面几年以前就一直在研究,现在也一直是在跟踪。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起步比我们要早,他们是在上一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概对整个经济形势发展做了很多的研究,而且据了解,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大概60年代70年代送了一批人才到美国接触他们的传媒产业,电影、影视制作,应该讲韩国人对自己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结构做了研究和调整之后,把国家对影视动漫产业的扶持放到很高的位置,有专门的机构,有专门的资金扶持政策,再加上先前出去的一批人才的回归,这些条件具备以后,影视方面,主要是从动漫影视开始原创,发展的很快。我们也觉得加上它的这些原创作品的特点,紧密结合韩国的文化,又能够针对受众们的特点,欣赏习惯,再加上他政府的大力扶持,扶持他们去开拓国际市场。所以,在这样一些政策的推动下,再加上韩国这个产业人士的努力。 

  相比较中国来讲,我们有所借鉴的也很明确,第一,确确实实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宏观格局中定位,考虑,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产业不但是文化产业本身有了一定的条件可以做大,而且它对其它的行业会有一个带动作用。比如,我们看得很清楚,韩国通过他的影视作品带动了韩国料理,韩国的美容,包括韩国景点的旅游。所以,对文化产业在经济新的结构调整中的功能、作用,对是我们有启示的。第二,掌握了第一点以后,扶持政策能够到位,文化产业这个东西不是说立竿见影,但是首先政府要意识到加大扶持投入,特别是对文化原创的投入,而且对文化走出去要有实质性的支持,他们的支持是很具体的,政策从韩国的研究材料里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从文化底蕴来讲,我们中国应该是相当丰厚的,我们也有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到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提高,再加上相应的产业政策的支持,我相信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不一定比韩国早,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详细]

  
■ 世博既展示了上海文化的丰富性,也带来了很多有益启发


  [非如此不可]:世博在上海召开,是否可以看作是上海文化建设的一大成就?世博对上海带来了哪些文化上的影响?

  【王锦萍】:世博会在上海的召开,我个人觉得肯定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反映了上海的文化,但是它不仅仅反映了上海的文化,它对整个上海城市的管理运行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世博会上反映的文化,除了场馆里面的文化展示以外,我们有两万场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演出,这两万场里面有很多很多是上海市民公共文化演出,在整个世博会期间,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都有,比如昨天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整个来讲,世博会期间,充分地展示了上海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它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由于世博会更是增光添彩,因为国际上各个国家的世博馆都有各种各样的演出,世博会确实是上海文化这些年来努力的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但是世博会也是上海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也就是说后世博对文化的影响,我们从世博会上看到很多很多值得文化发展所借鉴的东西,比如影视创作,世博会里面很多场馆其实都是影视创作作品,这对我们的启发是非常大的。 

  世博会里面展示各种文化成果的手段都是高新技术,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这也引起我们在考虑,包括他用的一些展示的设备、手段,高新技术的东西,目前大多数都是带进来的,或者是租赁的,这也引起我们有关部门意识到,文化设备制造业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 

  另外,在群众文化活动这块,各国带来的除了团队的演出,还有大众的文化活动,我们上海在世博会里面也充分展示了上海群众的大众文化的水平,曾经有一个2010大合唱,其中有2010个合唱队员都是普通的上海市民,整个合唱晚会是震撼人心的,唱的都是世界名曲,水平是非常高的,这让我们意识到今后我们上海市民的大众性的文化活动,不仅要广泛开展,而且可以不断提高水平,这个活动让人们从自己亲身的体验中不仅提高素质,也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整个世博会在展示文化的同时,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借鉴,一定会为我们留下很多的文化遗产,会对我们下一步的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我们上海早开始研究世博后的文化发展,我相信在世博会结束不久,全国人民都会看到我们世博后上海文化发展的新成绩。 [详细]

  
■ 海派文化已发生巨大变化,有别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想唱就唱]:王主任,你觉得海派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新时代的海派文化与传统的海派文化有什么不同?

  【王锦萍】:应该讲海派文化是形成于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我们从2004年的时候研究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目标的时候,很多学者都提到过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化,经过这些年大家的切磋、讨论、交流,现在的认识基本上是这样的,海派文化形成以后已经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所以,海派文化不能简单地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理解,但是海派文化作为上海这个城市的文脉,在七八十年的历史中也是历经风雨,不断丰富,不但积淀,不断发展。 

  至于说区别,我不是学者,很难讲清楚,我想作为一个文脉的基本精神内核,相信在今天的世博会里面也能看得非常充分,这个基本的东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表现为创新、包容、开放,我个人觉得这些东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得到了新的发扬,也有了新的内涵。比如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特别是世博会里的一场文化盛宴,就是今天海派文化非常经典的一个表现,和过去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区别,这个我回答不了,这应该由学者去研究吧。 [详细]

  
■ “十二五”规划将确立,文化服务覆盖面、设施运行效益提高是着眼点


  [甘菊]: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再上层楼?让全国学习。 

  【王锦萍】: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是我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中央对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上海要保持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个阶段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我们市一级的功能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还表现在以行政的街道、镇为主的全部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这个网络也已经基本建设完成,而且在运行、保障、管理、绩效评估等等方面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经过我们分析,我们觉得针对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十二五”要更上一层楼,各级党和政府要考虑建完了以后怎么管,怎么能够真正让它发挥效益,它的运行效益和覆盖面怎么提高,这就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十二五”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比如说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完了以后,得益比较多的可能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因为白天不是上班的就是上学的,问题是也要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一些中学生,青年人,白领,他们可能就要考虑户外的公共文化场地,当我们城市绿化越做越好的时候,怎么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户外的阳光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场地,让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既养眼,还能养身。 

  还有一个问题,建这一关过了以后,怎么管呢?对政府是一个考验,我们必须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怎么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积极作用。还有一个新问题,当我们按行政的街道和镇都建成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以后,随着我们城镇行政区划的调整,随着新建居民区的新一轮规划和建设,显然从行政角度进行的这一轮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就不够了,而且这些行政单位大小差别很大,有的一个街道可能是几十平方公里,有的一个街道可能就是几平方公里。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发展规划就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进行研究,不过,这些我们都已经充分写进了我们“十二五”的文化发展规划,相信在这个规划确立以后,“十二五”我们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详细]
王锦萍谈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强国社区--人民网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观点 关于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状况之我见 关于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状况之我见 回乡见闻 人民网强国社区 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的深层悲剧--强国社区--人民网 一语惊坛--强国社区--人民网 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强国社区--人民网 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强国社区--人民网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上海普陀长寿路街道:社区民间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朝阳气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文化--人民网 陈少峰:文化误读十种形态?文化建设十种路径--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大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时政--人民网 建议各级干部和“两会”委员与代表,多多光顾人民网强国社区《E政广场》栏目 在立法上,应该更加强调工会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强国社区--人民网 【苗少】中国的深层悲剧--强国社区--人民网 高房价,不是一家惹的祸--强国社区--人民网 中国不敢打美国的真正原因--强国社区--人民网 教你一眼就认出谁是领导--强国社区--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