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宽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3:25
    关爱生命,构建生命里程的和谐,这已经成为当今国人的共识,也是我们长期在沙漠中跋涉后发现的一片绿洲。其实要真正走进绿洲,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有人说生命无价,现今在利益价值的标尺面前,人的所有器官都可以买卖,甚至连灵魂也可以出卖,人类还有什么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当外在技术一天比一天逼近人们的生活,当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外在决定论的凹槽,人类自由心灵的空间还能有多大?上世纪70年代越战结束,一个美国士兵在旧金山给远在纽约的父母打电话,告诉双亲他要带一个失去一条腿和一肢胳膊的战友回家里居住,而且他要终身陪伴着这位战友。父母听到消息后,考虑这样会影响自己孩子的一生,而且长期和一个需要照顾的残废生活在一起,那将是什么境况?于是他们婉言拒绝了儿子的请求。几天后,父母接到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的孩子跳楼自杀了。于是夫妇俩赶到旧金山现场,才发现原来儿子说的那个少了一条腿和一肢胳膊的战友却是他自己。父母痛不欲生。经过战争洗礼的孩子明白了什么叫生命,对生命应该如何宽容地呵护,但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父母却并不理解这些。心灵的境界由此而产生距离……

    五年前,我去清华大学品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出东门时,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书摊前买了本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和梁启超先生著的《王安石传》,回家后一口气看完,心中颇多感慨。萦绕脑际挥之不去的,一是近代两位国学大师对前贤的欣喜;二是林先生著的《苏东坡传》中,苏东坡面对厄运时的亮丽生态和他对政敌宽容的精神品格。也许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当真正的文化人开始鉴赏文化人时,那不仅仅是人文精神的提升,更应该是人类历史的进化。

    苏轼父子三人同科殿试中举,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阳春白雪,也为他们短暂的仕途生涯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因学贯东西,苏东坡屡被妒忌所害;因才高和寡,他被屡次贬官流放。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对自己无法把握的命运,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无奈。但他“达则兼济天下”,与帝王促膝论政。当太后问他可知谁让他参与和主持朝中时政时,他一时词穷,猜了半天竟然忘记了是自己的才能。他“穷则独善其身”,与黎民苍生温酒品稼禾。一箪食,一筐豆,让他喜不自禁,袒腹露乳笑浪天地间。也正因为这种亮丽的精神生态,他才有2700余首诗和300余首词、800多封书信滋养后世,为中华渊源流长的文化长河,注入了一支永不消失的清流。同时也成就了他“不被人妒是庸才”的品格风范。苏东坡对政敌的宽容,更是中国人文史上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他因政见不和,先后受到王安石和章淳两位主要政敌的排挤和打压,政敌下手之狠,伤害之重,几近令东坡倾家荡产,丧子亡妻。但当王安石倒霉成为疲惫颓唐的老朽时,苏东坡专程去南京拜望他。东坡说:“汉唐亡于党祸与战事,我朝过去极力避免此等危机。因党争对读书人的迫害,你为何不阻止?”王安石无奈回答:“行一不义,人非如此不可。”东坡说:“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便不惜杀人……”这是他无法理解的。据记载,苏、王交谈后,安石经常骑驴独自一人在乡间小路上徘徊,并口中常呢喃不止。他在想什么,或想说点什么?再也没有诗文记载他当时的心历轨迹。但是王安石的墓志铭却是苏东坡亲笔撰写的,墓志铭写得很美很美……苏东坡57岁时,被章淳一伙迫害到当时穷山恶水的惠州,途中因衣食所困,妾女朝云为他节食而饿死,但章淳还不过瘾,又把他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9年后,当章淳倒霉,东坡北返,其子章援怕东坡向他父亲寻仇,但又不敢登门谢罪,只得写一封长信表达意思。东坡却回信安慰章援,说他与其父共事40余年,虽有些不睦,但与交情无所增损……对政敌的宽容达到如此程度,也是史载惟此一人。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宋孝宗皇帝称苏轼是“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朱德赞东坡是“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评说自己是“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林语堂先生说:他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人世间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欢乐。正如苏东坡为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言:“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类历史因政治和利益争夺的残酷,而变得非理性,甚至龌龊与肮脏。人类历史也因文化的心灵变得纯洁而美丽。沉疴黑暗,追逐光明,激扬善良,这是人类心性的宽容,是心灵生活对美的不倦索求。多一份宽容,人类生命就多几缕阳光;多一份宽容,人类心性就增添无尽自由;多一份宽容,社会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多一份宽容,生命也才有延续之美。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宽容吧!

            2005年7月于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