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李光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45:20

  品牌战

  第一部分

  第一节 谁在说中国无品牌

  夏兰泽(Shelly Lazarus),奥美国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被美国媒体称为“广告业最有权力的女性”,连续6年入选《财富》杂志“全美最具影响力女性”的排行榜。

  2005年年初,这位有着一个优雅而美丽的中国名字的强势女性,在接受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

  “联想和海尔不是品牌,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品牌!”("Lenovo and Haier are not brands at all and so far China has no brands in any real sense")

  这篇文章被媒体转载后,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停有人打电话给奥美中国总部,询问夏兰泽女士说中国企业没有真正的品牌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奥美既在中国挣钱,又要贬低中国企业。

  奥美对此迅速进行了澄清,多次表示:

  夏兰泽从未说过海尔和联想不是品牌,它们不但是品牌,而且是拥有巨大潜力的品牌。在《商业周刊》采访夏兰泽女士时,由于误解了她谈话的本意,才引起了诸多困惑与争论。

  人们有所释然,只不过奥美其后又画蛇添足的加了一句:

  夏兰泽当时只是说,海尔和联想是品牌,只是中国品牌的发展还未能达到充分体现其品牌内涵的阶段,但它们是拥有巨大潜力的品牌。(Lenovo and lenovo are brands. They are brands with huge potential. They are just not yet as fully developed as brands can be.)

  言非所意,意非所言。《商业周刊》中文版主编向奥美表示了不满:

  那天夏兰泽的确说过中国现在还没有品牌,要不我们拿出原始采访记录来对质,可不能让我们背黑锅。每期的《商业周刊》我们都是要寄给张瑞敏和柳传志的。

  从理智的分析上讲,夏兰泽肯定说过“中国无品牌”。

  夏兰泽的那段话很长,兹录于后。

  “联想和海尔不是品牌,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品牌!它们还没有把握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还不懂全面贯彻始终如一的主张,以便在知性和感情两方面与人们建立关系;在公司组织结构上的挑战是将营销置于公司的核心地位,CEO们或许明白他们品牌的含义,但是要把CEO们的看法向属下们贯彻却很难。(Lenovo and Haier are not brands at all and so far China has no brands in any real sense. But they have to understand that branding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emotionally. They have to have a consistent proposition they put in front of people. The CEOs have very clear ideas what their brands are……but it's difficult to take the CEO vision and drive it down the ranks.?)”

  中国品牌崛起的大潮已风起云涌。只是近年来,只要中国某一方面的竞争力强势雄起,世界总会有两种声音发出:“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对于中国品牌同样如此。

  奥美CEO的这番话,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过于套搬西方的经理与理论,没有认识到中国是世界上品牌快速成长的最后一块处女地。

  虽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制造供应基地,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众多中国品牌已经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未来,中国商品价格的增值点将主要依靠品牌建设。日本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品牌建设阶段,韩国则领衔上世纪90年代的品牌风潮,如今轮到了中国。中国已处于建设下一代强势品牌的最佳时期。

  海尔、联想、蒙牛品牌建设的成功表明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创造出自己的强势品牌。

  但客观地说,奥美CEO的惊人之语,也告诉我们目前中国整体品牌竞争力还处于相当弱势的态势。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科学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

  人们到全世界各地都会发现,无论到那儿都会买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但中国的名牌在全世界却很难找到。很多国际名牌都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加工的,之后贴上国外名牌的标志,卖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焦点,但有几人详察其源自中国?一份来自专业调查公司对品牌服装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53.3%的消费者比较倾向于国外的服装品牌,倾向于国内品牌的仅占16.7%,洋品牌表现出强劲的名牌姿态。

  这并非盛世危言。现在是中国品牌建设的最佳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品牌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品牌在跨国公司的打压下,步履维艰。

  第二节 21世纪,中国企业遭遇成长的天花板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布拉德福德?德龙(Bradford DeLong)指出:

  “过去20年里,位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其经济增长策略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中国经济的增长超过了其他国家在任何政治经济体系下,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所达到的速度。这确实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诚如斯言,新世纪的今天,从节能灯到彩电,从运动鞋到DVD,从玩具到内衣……琳琅满目的“中国制造”充斥着全世界各国的货架。

  这足以令每个中国人鼓舞、骄傲,不知疲倦地狂奔在创富的大路上,但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品牌在快速成长中遭遇的“透明天花板”。

  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抵制中国的廉价产品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一个困境:

  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在中国团结起来,但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抵制中国的廉价产品。

  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利用各种非关税手段,对中国出口产品举起了“屠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重新戴上了枷锁。

  欧美与中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战本质上是就业战,是几十万欧美纺织工人与近2000万中国纺织工人的博奕较量。欧美国内的工会运动和政府财政赤字的多重压力,让本国的政客已经无视自由国际贸易应遵循的原则。虽然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如果各国的厂商都通过本国的政府来反对中国代工出口的产品,搞贸易保护,以中国一国之力,将难以化解。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它也遵循一定的发展和演变规律,过去20年的变化与19世纪末情形相似,国际分工的急剧扩张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很好地把握住了发展机遇,呈现了改革开放后的超高速 增长。

  而在未来的20年,会出现类似于20世纪两次大战之间的二三十年代的情况,贸易保护主义力量抬头,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出口占经济总产出的比重将会下降。

  不能跟上这一变化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会在这样的时代举步维艰,最好的例子是阿根廷。英国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对它关闭了市场大门,它的高速发展就此受挫。

  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在中国团结起来

  与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抵制中国的廉价产品相对应的是,全世界的资产阶级都在中国团结了起来。

  2005年夏天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被与会者称为历届财富论坛年会最成功的一届。《财富》全球论坛六年内三次莅临中国,说明了中国的发展及无限的“钱”途,深得世界商界领袖的青睐。

  从2004年12月11日起,直至中国入世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为止,这段时期将被称为“WTO后过渡期”。按照我国政府入世的承诺,在这一时期,中国市场的开放力度和范围将明显超过前3年,主要产业的所有非关税保护措施将逐步消失直至取消。

  这意味着随着“WTO后过渡期”的到来,中国经济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化,跨国公司在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版图的争夺中心。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贸易摩擦、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较量将更加激烈。

  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神勇扩张,在中国盛宴中的狂欢,凭借的却是其强大的品牌竞争力与卓越的品牌战略。

  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不是资金、不是人才、不是渠道,那么跨国公司在中国神勇扩张,最强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是品牌,是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就是力量。

  品牌竞争力是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品牌竞争力就是跨国公司扩张的最大源动力。

  品牌竞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化和商品化的表现。

  决定品牌竞争力的基础在于品牌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竞争力包含了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相比跨国公司,品牌竞争力是目前我国企业最为缺乏的能力,也是目前在我国市场决战中最为重要的能力。

  全球化造就了品牌经济时代。一个成功品牌为企业带来的产品溢价力和影响力的价值往往是任何有形资产所不能比拟的。伴随着品牌的出现和发展,现代化经营管理的核心已经从纯粹的实体经营转移到品牌经营上了。品牌既是企业的标志和根基,又是企业出奇制胜、压倒对手、争夺市场、开辟财源的强大武器,因此制定正确的品牌战略并贯彻执行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节 营销何以革命

  营销管理大师菲利普? 科特勒2005年9月到北京演讲时,我主持了他的“中国营销世纪盛典暨科特勒?新思维全球巡回论坛”。对话中,菲利普?科特勒承认,世界的营销理论和实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传统的营销理论正面临着丰富而急剧变化着的中国市场现实的挑战。

  一个新营销时代已经到来。

  但新营销时代的本质是什么?仅仅在4P中加入新的元素吗?

  回答是否定的。

  一个世纪以来,市场营销最大的变化就是从“阶层营销”到“年龄营销”的转变。当今的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阶层的划分,营销正变得与消费者的年龄有关,与收入无关。

  过去的一百年,营销针对两类人:穷人和富人;二十一世纪,营销的对象重新定义为两类人:老年人和年轻人。谁赢得了新新人类,谁就赢得了营销的主动权:超女、音乐手机、80后、90后……等关键词的出现昭示着新营销时代的变局。

  例如,我们可能理解不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是“玉米”,为什么很多男孩子连续几天几夜沉醉于网络游戏。年轻的上班族可能暂时还买不起房子汽车,但他们随时准备更换自己的手机、笔记本电脑……不惜花一个月的工资买一件自己中意的衬衣。

  传统营销正面临着危机,今天的营销已经完全不同于上个世纪的营销。

  可以说二十多年来中国运用4P理论诞生了世界上最精彩的商战。但时至今日,价格战的饮鸩止渴、概念战遭遇信任危机、服务战难有深层创新、产品与营销模式的严重同质化更使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成长瓶颈,本土品牌建设举步维艰。营销同质化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成长最大的因素。

  如果说营销使推销变得多余,那么品牌则使营销变得简单。营销的问题根本上是品牌的问题,营销革命应先从品牌开始。

  14年前,IBM曾创造了商业史上最大的年度亏损,亏损额高达50亿美元,1993年4月,郭士纳出任IBM总裁。当时,IBM公司可谓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面临着被肢解的危险。郭士纳重振IBM的重要策略就是启动品牌战略,上任伊始就将IBM公司品牌推广所占营销费用的预算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50%,并聘请咨询公司,对品牌重新定位,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把IBM从一个制造计算机的企业改造为提供“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的IT服务型企业,IBM从此迈出了轻盈的大象舞步,逐渐重现辉煌。

  传统方法创建品牌的模式已经失效,产品差异化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实现从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传播差异化到品牌差异化,是取得营销革命胜利的根本手段。

  第四节 中国品牌离世界还有多远

  我们今天再不要提倡价廉物美了,否则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能我们的子孙都会受到影响。

  —— 曾经以低端价格打开欧洲市场的一位中国制鞋企业掌门人

  中国的企业发展到底是应该走世界制造中心OEM的道路,还是走品牌经济的道路?历来在理论界都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声音。在企业界,也有海尔和格兰仕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

  如果不重视品牌战略,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大陆目前注册的企业已经超过1 000万家,但是注册商标却只有260万个,平均4家企业才有1个注册商标,而且这260万个注册商标中有18%是洋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平均寿命是7.3年。我国是一个生产大国,但不是品牌大国,一个企业连自己的注册商标都没有,何谈品牌竞争力?调查表明,昙花一现的企业为数不少,我国企业更应该意识到,品牌比拼的是谁活得更久而不是比谁暂时活得更好,中国需要百年品牌和百年老店。企业要成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企业家要成功,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而品牌竞争力的基础是品牌战略。

  2005年全国GDP总值达18 231亿元,其中广告市场规模为1 492亿人民币,只占到整个GDP的0.82%。

  而美国同期的广告支出超过2 400亿美元,占其全国GDP的2.5%,广告总额更是相差悬殊。“9?11”之前,美国的广告支出与军费开支相差无几。

  在品牌建设的投资上,中国企业还任重道远。

  2005年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榜中,可口可乐以67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再次蝉联冠军,微软与IBM紧随其后。

  在前十个最有价值的世界品牌名单中,美国独占八个。亚洲上榜品牌有日本的丰田、本田、索尼、佳能、任天堂、松下和日产,韩国三星成为亚洲惟一上榜的非日本品牌。中国品牌依然难觅芳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幸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企业的现实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人力成本较低、总体市场经济容量巨大上,这为中国企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低成本、高速发展的另一方面,是低质量、低价格和较短的生命周期。

  中国本土品牌的生命周期之短,令人不胜唏嘘,这是中国品牌竞争力处于弱势的一个突出表现。

  如果从中国国家竞争力发展来看,虽然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国家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6位,贸易总量第3位。我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服装鞋帽等多达百余类的产品居世界产量第1位,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但在世界名牌之林中,中国的进步却缓慢得惊人。

  由于缺乏名牌,2005年中国整体竞争力在全球国家的竞争力指标考核中,仅占第49位。在国际商品市场中,“中国造”等同于廉价、低质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在欧盟,甚至有人注册了“非中国制造”,来彰显自己的高品质。

  虽然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但大多数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很小,在世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对国家竞争力来说最重要的指标是企业竞争力,其次是管理效率,最后是劳动成本。

  低人工成本并不能支撑中国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况且,低成本的优势会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发生转移——印度、越南凭借更加低廉的人工成本,也会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所以说,在全球化竞争时代,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中国企业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但是,中国企业惟独缺乏的是品牌竞争优势。中国是无可非议的制造业大国,却也是无可争议的品牌弱国。

  因此,把我国企业、城市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才是维持中华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长治久安之道。

  历史上国家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是实力间的较量。这种实力的较量,在原始经济时代是比奴隶的多少,在农业经济时代是比土地的多少,在工业经济时代是比矿产资源的多少。那么,在当前的品牌经济时代,比的是什么呢?当然比的是品牌,比的是一个国家拥有多少世界级的强势品牌。

  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一个国家品牌是否强盛,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国力是否强盛。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第一标志。

  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品牌形象都至关重要。大而言之,品牌形象往往意味着人们对这个国家的信任和信心。

  总体来说,中国国家品牌的竞争力还相对较弱,没有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这根源于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相对薄弱,因为国家品牌竞争力源于企业品牌竞争力。

  我国的国家品牌建设,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因为现在世界正在迈入品牌经济时代。

  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品牌竞争力一旦形成,并且与时俱进,可以博恒久之名。新经济与全球化浪潮对品牌竞争力产生了巨大的强化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消费者的注意力。

  对于要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国家而言,弱势的国家品牌竞争力将构成相当大的发展障碍,国家品牌竞争力弱将难以促进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博弈中也会处于劣势的地位。

  美国在品牌经济时代已抢得了先机,它已将其技术、管理与战略思维以外的巨大优势化为国际品牌及其优势产业群的品牌竞争力。当美国品牌成为世界各种商品的品牌代表时,美国的新经济体系也就基本完成了。

  为什么美国全力支持自由经济和全球化?因为它在全球化方面的能力是最强的,这是它能够得以长期发展的一个原因。美国的大公司、跨国公司居多,全球营销能力也很强,大众产品和高科技产品都是美国占领优势。如果限制全球化,限制做大,美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

  所以,站在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上看,品牌战略对国家利益影响是根本的和巨大的。品牌竞争力的强弱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

  品牌的基础是产品,但仅仅能制造出产品,并不意味着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目前我国一年共制造鞋子70亿双。这意味着全球每两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鞋大国。其中,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制鞋地区,年生产约30亿双,占世界鞋业总产量的1/3。青岛双星鞋与美国耐克鞋的制造成本只差3~5美分,然而两者的市场价格相差了整整5倍。

  很多人会认为,一家公司新开了一个工厂,或是取得了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要比其品牌的价值更重要。而实际上,工厂和技术恰恰都是在为品牌服务,品牌价值反映的是设计、生产、工艺、广告和销售的综合实力。

  从短期内来看,一家企业的竞争力是从其现时产品的特质和价格等因素派生出来的,然而要想实际上长期保持这种独特性、专有性,殊非易事。

  企业通过在产品价值上的创新与领先来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制造差异化产品已变得异常艰难。产品的开发周期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而急剧缩短,即使取得了技术领先、成本领先,也无法阻止新竞争者的模仿和不断 进入。

  跨国公司最高明的一招就是选择中国的名牌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通过商标转让买断我国名牌,然后雪藏起来。外方通过这样的合资,既可消灭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又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原品牌千辛万苦开拓的市场和销售网络。

  一些经济学家尖锐地指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有其“三部曲”:一是输出产品;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

  输出品牌是最厉害的一步。其特点是,只动用本国少量的资源和资金,甚至根本不用资金,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设备,生产他们的品牌,这样便可以达到四个目的:一是充分利用其知识产权价值的积累;二是利用其名牌商标压制和消灭别国的名牌,以便一劳永逸地占领别国市场;三是利用输出品牌,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高额利润;四是赢得消费者的人心。

  当今市场中的技术竞争异常残酷,可以说是“胜者为王,败者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要想把握住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把握,还需要有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因此,想要在这个市场中持续不断地保持技术的绝对领先,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而任何一个失误,都可以使一个世界级的巨型公司遭受重挫。为了使自己在技术落后于竞争对手的时候能够避免被彻底打垮,企业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品牌形象,赖以维持市场,从而缓冲压力,以图后计。

  注重、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品牌竞争力,这将是保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第二部分

  第一节 中国企业的品牌战略现状

  品牌战略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就是要将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的本质就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它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产品、技术与服务日趋同质化的趋势下,谋求以品牌创造差异化的战略抉择。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大方针下,二十多年成就了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要打造下一个成长的黄金二十年,要成为掌握自己命运并影响世界格局的经济“强国”,就必须实施卓越品牌战略,并将“品牌战略”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的高度。

  有人说,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四个条件:一是、创新的产品;二是、精英的团队;三是、畅通的渠道;四是、广阔的市场。具备这四个条件的企业就可能成功。事实上,很多消失的企业同样有创新的产品、精英的团队、畅通的渠道、广阔的市场。为什么最后还是被市场淘汰?问题在哪里?

  又有人说,我的品牌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我可以通过强有力的促销活动,哪怕倾销也行,我的市场占有率不也在很短时间升上去了吗?

  但市场最终告诉我们,促销活动一旦过去,销售量又很快降了下来。

  如果品牌战略(Brand Strategy)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就算你有创新的产品,精英的团队,畅通的渠道,广阔的市场,也未必会成功。

  世上万事万物的生长与灭亡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为什么许多著名品牌能够成功?为什么许多大品牌会走向消亡?为什么有些品牌能够快速成长?为什么有些品牌举步维艰?其真正的差异不在于手段和策略,而是品牌战略系统的 差异。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越需要品牌战略。

  如今国内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但许多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还停留在策略需要的表层。

  很多企业认为,所谓的品牌战略就是给产品起个好名字,找个明星代言人拍个好广告,然后花大钱打广告。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营销策略,仅仅是处于营销4P中的推广层面,并没有到达品牌战略的高度。

  其次,中国企业对销售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品牌的重视,这似乎是很多国内企业的通病。

  有的老板会说:只要我的市场销售量上去就行了,数据的多少不就代表了我的品牌价值的大小吗?显然,这样的老板没有真正认清品牌价值是什么。市场数据与品牌价值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品牌价值高,大多能带来好的销售状况,但一时火爆的销售局面并不意味着品牌的增值。市场销售额只是企业生存状况的一个表现指数,品牌价值才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再者,国内许多企业在品牌建设领域缺乏战略性眼光。

  虽然不少企业有品牌战略意识,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品牌战略规划。没有生来就平庸的品牌,任何品牌都有机会成功。然而,企业若不能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进行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便极有可能“各领风骚没几年”,很快如流星般陨落。

  第二节 为什么洋品牌都有“九条命”

  俗话说:“猫有九条命”,这句话在一些洋品牌身上得到同样的验证。全球最大品牌——可口可乐,曾先后遭遇过七次灭顶之灾,依旧岿然不动。2005年,闹得纷纷扬扬的“苏丹红”事件虽然给肯德基带来了危机,但是现在大家路过肯德基时会发现里面仍然是座无虚席。宝洁旗下的SK-Ⅱ也被指责含有有害成分,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宝洁品牌的一贯热衷。其后,高露洁的“致癌牙膏事件”也闹得家喻户晓,但是在超市里高露洁的货架前仍有众多消费者在继续选购。

  国外的洋品牌似乎练就了金身不坏之躯,在危机面前都能幸运地逃过。然而,国内的许多品牌与之相比就显得脆弱多了。曾经在国内保健品行业鼎鼎有名的三株集团,因为一桩诉讼官司,所有的辉煌与荣耀瞬间灰飞烟灭。官司最后是赢了,企业却倒了。还有许多类似三株集团的国内民营企业,一旦面临危机,不是大伤元气就是“寿终正寝”,为什么它们没有洋企业那么幸运呢?

  人常常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但是对于所爱的人,却可以原谅他的过失。可见,一旦有了重要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消费者就会对品牌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与持久的热衷。

  因此,洋品牌的成功不在于它的产品,而在于它和消费者建立了品牌情感 关系。

  目前,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往往容易受情感而非理智的支配。一位神经医学专家曾指出:“情感和理智的根本区别在于情感导致行动而理智导致推论。”

  超越产品的功效价值,渗入品牌的情感价值,与消费者建立情感交流,是洋品牌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所在。可口可乐的老板曾说过:“我们卖的是水,顾客买的是品牌。”确切地说,消费者买的是可口可乐背后的一种开怀畅饮的情感价值、一种自由奔放的美国精神。一旦消费者爱上了某个品牌,他们会宽容对待它的错误,情感价值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企业或品牌能顺利渡过危机的重要支撑。

  可见,品牌必须和消费者建立恒久的感情关系,形成品牌依赖。怎样才能与消费者建立这种情感联系呢?那就需要为品牌添加爱的元素,讲述品牌故事。在国外的食品超市,越来越多的商品不是将其创始人写入故事,就是描述商品从生产到最终放进购物车的每个环节。品牌故事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写实的传奇,能真实地打动消费者的故事。讲故事是一种特殊的品牌战略,它将成为商家突出品牌价值、维系消费者情感的一张王牌。

  本土品牌应该清楚意识到,这是一个消费者至上的时代,“情感”是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更是企业能否应对危机、规避风险的重要因素。

  而上述这一切都源自对品牌战略的科学系统的规划与执行。

  案例解析之一

  中国银行业的品牌化生存到2006年12月,中国加入WTO已届5年,中国将兑现承诺,让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同享国民待遇。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狼”绿色的目光已在不远处闪烁。

  然而,中国银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有关调查表明:国内银行业正同时受到外资同行竞争和国内用户需求的双重挤压,一方面自身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亟待调整,另一方面高端客户却正在考虑转向服务更好的外资银行。银行业利润率最高的两块业务是个人理财和银行卡,而以企业高管为代表的高端客户在全面开放的国内市场上将可能与国内银行渐行渐远。

  根据银行业的一般推算方法,80%的效益由20%的客户创造,20%的人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就目前国内的情况而言,在全部储蓄中,10%的人占有了66%的比重。这20%的客户主要包括企业高管(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企业主)和收入较高的专业人士。

  同时,调查数据也表明,有25%的城市用户愿意以后选择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这部分人群相对更年轻、教育程度和收入都比较高,这些正是国际金融机构首先瞄准的市场蛋糕上的“奶油层”。

  中国银行业存在着潜在的内忧外患。

  中国银行业竞争的“生态”危机⒈ 中国银行业的品牌战略危机(1)中国银行业品牌战略通病——品牌愿景缺失品牌愿景能够向顾客清晰地传递“我们存在的原因?”“我们代表了什么?”“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并且品牌愿景本身还要包括那些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核心理念)。品牌愿景能够经受住产品或市场生命周期、技术、管理因素和个人领导等的变化。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品牌愿景都无法全面、系统地描述出“今天,我们品牌的地位如何?明天又是怎样?”给人一种空洞感,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清晰的品牌聚焦。

   银 行 ? 品牌愿景 ? 说 明中国工商银行 “您身边的银行” 电子银行的出现,使其受理网点优势面临挑战建设银行 “建设现代生活” 无法全面描述建行目前的业务扩张农业银行 “服务现代城乡” 品牌定位不符合改制后的发展战略需要中国银行 “全球服务” 就现阶段而言“全球服务”的实力令人怀疑招商银行 “先您所想,因您而变” “变”的内涵不清晰续表? 银 行 ? 品牌愿景 ? 说 明民生银行 “服务大众,情系民生” 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华夏银行 “同为华夏人,共结华夏情” 民族、地域色彩过浓光大银行 “超越需求,步步为赢” 愿景描述模糊、雷同,传播过程中易被混淆 记忆浦东发展银行 “笃守诚信,创造卓越”广东发展银行 “创造卓越、追求超越”中信银行 “承诺于中,至任于信” 文字秀,虽嵌入中信,但不易记住和传播交通银行 “交流融通,诚信永恒” 愿景描述缺少和“银行”关联的暗示或提示兴业银行 “服务源自真诚” 品牌愿景描述空洞综上所述,品牌愿景描述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首先,要有一个不变的“内核”;其次又要有根据环境变化适时地进行“空间”的延伸;同时,品牌愿景的描述应易于传播和记忆,品牌愿景应是清晰、丰满、容易传播的。

  (2)缺少系统化的品牌战略规划,导致品牌传播低效目前中国银行业虽然有品牌战略意识,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品牌规划,很多银行业的产品形象广告与品牌形象广告过多地人为分离,缺少有效的结合,造成产品形象广告凌驾于品牌形象广告之上。

  如“要买房,找建行”的影响远比“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要来得深远。当产品形象广告凌驾于品牌形象广告之上的时候,就会间接培养消费者的思维惯性,弱化银行业的其他强项,不利于银行业开展新的业务和其品牌形象的建设。

  由于缺少品牌战略规划和培训,中国银行业经常出现总行与分行形象不统一的情况,在市场推广时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如各分行之间的VI不统一,形象代言人混乱,造成传播资源分散浪费,甚至出现负传播效应。

  银行业品牌战略规划和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整合总行与分行之间的传播资源,提高品牌传播的效率,减少重复性建设和浪费。

  (3)缺少品牌战略管理,导致品牌形象屡受“暗伤”由于中国银行业缺少品牌战略管理意识,品牌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的伤害。例如,“某某银行22版广告催百亿债权,近4000人被曝光”事件的发生,站在银行处理不良资产角度上看,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但从长远的品牌战略管理层面上看,则是一个反面的教材,对不良欠债客户进行媒体集中曝光是对消费者不尊重的一种表现,一个对消费者不尊重的银行,将会提高品牌形象传播的门槛和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银行业品牌战略管理也应基于洞察消费者心智资源,重视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避免为了追求短期效益,采取过激行为对品牌形象造成“硬伤”或“暗伤”,最大限度地维护银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品牌形象。

  2. 脱离消费者心智资源的广告定位

  “选择某某银行,实现心中理想”、“手持某某行卡,潇洒走天下”、“握住某某手,永远是朋友”银行广告或多或少有点“牛”,给了一种“口头做秀”感。这些银行形象广告的好坏,对客户来讲无所谓,因为它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符合“中庸”思想。可是,如今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剧烈,每个银行凸显个性,区别于对手,已成为银行业一个重要的传播课题。

  好的广告是建立在洞察消费者内心需求基础之上的,能与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形成共鸣,并最终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消费者对银行的需求主要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方便需求。如银行密集的受理网点、各种形式的电子银行等,都是以方便消费者为导向。

  第二层次,信赖需求。如银行的全国性网点,细致的服务等都是基于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信赖感。

  第三层次,安全可靠。如个人信息的保密、存款的安全性,银行对个人而言没有破产的风险等。

  第四层次,个性化服务。如天使卡、一卡通、读书卡、生肖卡等的推出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五层次,身份需求。消费者需要被尊敬,也需要自尊以及地位和名誉,因此银行的高端产品应塑造成一种社会精英阶层的标签,将成功人士内心潜藏的需求用银行产品“表述”出来,成为他们选择它的理由。

  消费者一般是按照这样的五个层次来选择银行服务的,即至少前一层次的需求得到部分满足后,下一层的需求才变为迫切的主导需要,挖掘消费者心智资源的目的在于让银行服务吸引消费者,让广告产生更大的感召力。

  3. 同质化的竞争环境,竞争压力空前

  随着我国兑现加入WTO承诺,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同时,中国银行业的产品高度同质化。某些业务领域过度饱和,竞争剧烈,而某些市场需求却乏人问津,留下大片市场空白,使中国银行业陷入“营销困境”,突围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业务和收入来源同质化。各家银行主要经营存款、贷款业务,主要收入都依靠存贷的利差。

  二是营销重心同质化。往往市场流行什么,各家银行一哄而上,大家都做,但都做不深,做不透,既形不成特色,更形不成竞争优势,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不仅侵蚀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也恶化了银行业的竞争环境。

  三是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同质化。在行业、客户的选择上,往往局限于一些“热点行业”、“龙头企业”或“高端”客户,在与这些优质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被动地和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暗战”,如给予优惠措施等,而且还难以实现对这些客户的综合营销。

  四是营销手段同质化。满足于为客户提供一般化的产品,业务拓展更多地依赖人情关系营销,客户忠诚度不高,难于形成稳定的核心客户群体,影响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同质化竞争属于竞争的低级层次,品牌竞争则属于竞争的高级层次,银行业要在新形势下构建竞争优势,必须借助品牌建设,规避竞争同质化陷阱。

  品牌建设对中国银行业的现实意义

  如今中国银行业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无论是强势如领袖品牌(四大国有银行)还是弱势如拾遗补缺品牌(中小商业银行),都处于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之中。虽然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产品、服务、技术以及流程,但是它们无法复制一个卓越品牌。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卓越品牌就意味着长期的成功营销和利润。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银行业战略可以分为产品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并购战略等,这些职能战略是银行业局域性职能战略,银行业依靠某一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得短暂的优势,惟有确立银行业的品牌发展战略,才能打造银行业的核心能力。通过提升银行业的品牌竞争能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品牌战略是银行业战略中的战略,品牌竞争力是银行业最持久和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银行品牌中提及率最高的瑞士银行,其竞争力不仅是产品赋予的,更是其卓有特色的品牌内涵铸就的,瑞士以不卷入政治纷争的中立国闻名于世,因而也使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交战各国的缓冲区,成为交战各国资金的避难所。1934年制订的《银行保密法》在瑞士的大小银行中得到了严格的执行。由此,瑞士金融界也在全世界树立起“可靠、稳妥”的品牌形象。虽然国际社会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对这一政策有诸多非议,然而瑞士银行界还是成为世界上众多的政客和商人的保险箱。如此多的货币资金在瑞士积聚,形成瑞士新的比较优势,又使其成为世界离岸货币交易中心之一。

  中国银行业要有质的飞跃,实现销售突破,提升市场地位,必然需要新的品牌发展战略,以使品牌重新定位,赋予中国银行业品牌新的内涵,早日把握市场机遇,实现高层次的跨越。

  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法宝——品牌化生存

  中国银行业的品牌化生存应注意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1. 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

  在金融产品同质化极为严重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业品牌识别的作用意义深远。现在,我国金融政策开始向规范化、开放化、国际化方面发展,多数金融机构都纷纷开展金融政策允许的各种业务,金融产品日趋丰富。在此背景下,作为识别标志的品牌愈显重要。

  金融产品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会大大提高银行业品牌的附加价值和商誉,这对银行业整体形象的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一种金融产品品牌得到推广以后,品牌就成为一种有效的广告,会在用户心目中产生一种联想效应,金融品牌也有助于银行业按不同细分金融市场的要求开展特色金融服务。

  2. 品牌创新工程

  世界在变,惟有创新不变,要想让品牌长久具有勃勃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扩展新的增长空间,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升级,从而培育新的品牌增长点。即使是名牌,如果失去持续创新的动力,也必将无可避免地会变得老化陈旧,也会被消费者厌倦。中国银行业要发展,就要实施品牌创新工程,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品牌创新力。

  (1)服务创新

  服务讲究人性化、个性化。可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也会被竞争对手同质化,目前人性化的服务三要素“微笑、热情、周到”已被中国银行业严重同质化了。例如,民生银行在服务人性化突围上曾做过一个尝试,针对五一长假各大银行喊着关门,民生银行则对外宣传“民生银行请您喝咖啡”。为了配合活动,民生银行在北京26家支行陆续推出了咖啡机,当场用咖啡豆煮的喷香咖啡,免费让客户品尝,服务可谓温馨至极,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服务创举已尘封在老百姓的记忆中了,如今又有几个人能够想得起来呢?

  服务创新是为了吸引客户,提升品牌形象,中国银行业并不缺少服务创新机制和创新思维,但往往学会了服务创新的招式,却没领会创新的“心法”,无法将创新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品牌化,服务创新停留在服务的初始态,为竞争对手留下了可以同质化模仿的空间和时间。

  麦当劳在中国的成功取决于其将服务标准化、品牌化。提及麦当劳,消费者首先联想到的是“清洁可靠、服务快捷”。

  中国银行业的服务创新需要上升到一定战略层次,将创新的服务制度化、标准化,最后品牌化。只有实现服务品牌化,竞争对手才无法模仿和超越,才能避免服务同质化带来的威胁和传播的弱化。

  总之,富有特色的服务创新不能局限于短期营销活动服务,还应通过标准化、制度化“内化”到品牌形象工程之中。服务创新为品牌,品牌为创新的服务构建“防火墙”。

  (2)渠道创新

  传统营销在渠道扩张上讲究“占位原则”,即讲究网点布局,抢占优势的地理位置和渠道资源,为竞争对手的渠道扩张制造“壁垒”。中国工商银行“您身边的银行”的品牌定位,表明了其试图通过“网点布局”形成竞争优势,对银行业而言,网点越多,越有助于垄断渠道资源,成就业务量。因此,四大国有银行不余遗力地开拓新的网点,最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布局,在各大银行业的努力下,网点布局似乎已经达到了极致,但受理网点的各种不足也出现了:营业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为了弥补受理网点的不足,近几年随着电话、手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电子银行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大有和传统网点并驾齐驱的趋势。

  强势的银行品牌凭借自身优势,将传统营销渠道和新兴营销渠道有机融合,留给弱势中小银行的渠道空间不多,渠道创新成为弱势中小银行业崛起的关键。而强势银行品牌则要通过渠道创新不断打压竞争对手,缩小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形成绝对的渠道控制权。

  银行业的渠道创新无处不在。在美国,银行便利于顾客的服务项目远不止自动提款机。近年来,在美国街头、证券公司等客户的身边还出现了新型的上门服务项目—— 流动银行服务。这种流动银行由美国田纳西州杰克森市的第一国民银行推出,由一部卡车改装而成,卡车的每边各设置两个出纳窗口,卡车每天都在购物中心、工厂、社区之间巡回,上门为顾客服务。

  在我国台湾,富邦银行自动提款机(ATM)进驻273家麦当劳门店,从而间接又增设273个网点,这是非常富有特色的“快餐银行”。我国大陆的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的网点共有2 400多家,如果都设立ATM,对银行业来说等于间接开拓了2 400多个网点,可借助“洋快餐的知名度”间接对传统的银行渠道进行有效渗透。便民,其实就提高品牌形象的利器;方便、快捷就是客户选择银行品牌的最好理由。

  (3)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有助于使中国银行业的品牌形象更加丰富、更富有亲和力、感召力;文化创新也是中国银行业品牌年轻化的必经之路,把个体文化融入群体文化,以此产生合力和效力,增强整体竞争能力。

  招商银行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邀请自己的金葵花客户参加植树育林活动,还专门为这片树林命名为“百年招银林”,就是希望通过长期组织金葵花客户从事植树造林这样的公益活动,进一步提升银行对客户的优质服务,同时号召每个员工为社会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招商银行通过“百年招银林”的文化营销,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心的银行,将文化品牌化,通过组织植树、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提升了招商银行的整体形象和公众信任力,也使“因您而变”的品牌定位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4)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骨子里是“以客户为中心”,尽管很多银行不提“体验营销”的概念,但是当“请消费者注意”的销售模式转向“请注意消费者”后,体验营销自然就发生了。

  花旗银行为了实现“花旗永远不睡觉”的响亮承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稳定的应用系统,确保每一个客户打电话到呼叫中心,任何时刻都会有人接听,而不只是电话录音,虽然代价不菲,但花旗也因此获得巨大 成功。

  体验营销的目的在于塑造银行业的形象和品牌亲和力,顾客是上帝,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体验营销的真谛在于“请注意消费者”,通过贴心细致的服务实现顾客的品牌忠诚。

  (5)定制营销

  定制营销被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誉为21世纪市场营销的最 新领域之一。现代定制营销是指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个人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每位顾客的特定需求。

  定制营销可看作公司化分细分市场的极端化,即将每位顾客个体看作一个细分市场,因此定制营销在西方被称作“顾客化营销”。美国学者杰克?维特里预见,将来银行业会出现这种情景:顾客随便走进哪一家银行,坐在销售部里,就会有一位资深的专家前来提供咨询。双方一起探讨有关事宜,通过电脑建立金融业务关系,并确定为之应付的价格。在定制营销中,尤其要注意品牌设计的人性化和品牌运作的独立性、品牌信息的有效传递及品牌教育等方面。

  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各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银行卡。银行的定制营销的雏形在我国已初见分晓。

  职业卡:教师卡、天使卡。

  事件卡:奥运卡、世界杯卡。

  时尚卡:生肖卡、真情卡、伊人卡。

  功能卡:读书卡、一卡通、婚庆卡。

  这些新颖别致的银行卡的相继推出,标志着各银行已经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内心需求,银行服务由标准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过渡。在品牌化生存时代,银行服务呼唤充满人情味的定制营销。

  3. 品牌形象与品牌联想

  品牌联想是指消费者把品牌的使用与某种事物、情景等相联系的一种思维,这种联系的思维与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定位是相一致的。品牌联想能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形成固定的顾客,从而使竞争对手的营销竞争努力被抵消。

  例如,一提到劳力士手表,人们就会把它和富豪联系在一起;一看到宝洁,人们就会联想到清洁与干净;即使是在牙牙学语的幼儿,只要看到麦当劳醒目的“M”时,便想到要吃汉堡包。

  反观中国银行业的品牌联想文化,多数银行的标识雷同,大多是铜钱构图,缺少记忆的支撑点,视觉冲击力贫乏,品牌联想点模糊。

  在激烈的竞争中,当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时,留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烙印需要赋予更多的联想,成为消费者购卖强势品牌的主要理由,鲜明的品牌联想是强势品牌的主要特征之一。

  因此,要让中国银行业的品牌活起来,不仅应注重和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还要赋予品牌一定的形象和个性,从而使品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灵魂,能够和消费者主动去沟通。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已由产品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时代,中国银行业要想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重视品牌建设,中国银行业的品牌化生存时代已经到来。

  案例解析之二 中国服装品牌的世界梦想

  你牵一头牛走在街上,并不代表你富有,但是如果你把一头牛变成一根皮带系在腰上,那才是最牛的。

  一条皮尔? 卡丹皮带卖到1000元,相当于市面上一头黄牛连皮带肉的价格。

  服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没有品牌便一文不值

  景象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再创新高,全年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出口711.3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享有世界时尚风向标的意大利,也赫然出现在与我国服装贸易额排行前十位的出口对象国行列中。

  景象二:

  在北京的燕莎、赛特等高档商场,向服装区放眼望去:除了试衣间的标识是中文的,顾客还能在哪儿看到熟悉的中文?整个商场充斥着国际品牌,充斥着洒脱的洋文标识,充斥着时尚的国际模特……

  身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

  在国内的高档商场却不见其“骄傲”的品牌身影……

  中国服装名牌在哪里?

  服装品牌在中国

  服装品牌在中国是如何诞生的?

  1978年,皮尔?卡丹就来到了中国,在北京开了一家西餐厅,在中国举办了第一场真人模特时装表演,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经过长时间的大力推广,现在皮尔?卡丹在中国已成为最知名的法国男装之一,皮尔?卡丹也成为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个法国人之一。问中国人法国总统是谁可能有人不知道,但大家几乎都知道皮尔?卡丹是谁。在太原这样的二线城市,一个皮尔?卡丹专卖店一年可以卖上千万的营业额。

  中国服装品牌却错过了很多成为世界品牌的机会。

  全世界最富有的人穿唐装的时候,没人能喊出它的牌子。蒙牛老总每年都会穿唐装在央视春节晚会亮相,但问他哪一个牌子好,他说不知道。

  中国品牌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和世界品牌“擦肩而过”。

  “同根不同命”,中国服装何时成为世界品牌

  中国的服装行业为什么没有世界名牌?中国是纺织服装业的大国,但还不是纺织服装业的品牌强国。人们到全世界各地都会发现,无论在哪儿都能买到“中国制造”的服装,但中国的名牌在全世界却很难找到,很多国际名牌都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加工,之后贴上国外名牌的标签,卖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焦点。

  中国的服装行业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可目前得到的仅仅只是“中国制造”或“世界工厂”的称号。同样以服装产业闻名的法国巴黎和意大利米兰却成了世界时尚之都:最前沿的时尚信息,最昂贵的服装裁制,最流行的服装风尚……

  没有英雄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没有优秀品牌的国家经济是被动的国家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品牌领导时代里,没有优秀的时尚品牌,哪来时尚之都的称号?

  服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没有品牌便一文不值。

  中国正在为遍布全球的公司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但得到的仅仅是“世界工厂”的名号。当西方文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当西方时尚日益成为中国本土时尚代名词的时候,中国服装何时成为世界品牌?

  中国服装离世界品牌有多远

  一份来自专业调查公司的品牌服装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53.3%的消费者比较倾向于国外的服装品牌,倾向于国内品牌的仅占16.7%,洋品牌表现出强劲的名牌姿态。

  品牌自诞生之日起,为的就是借助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一组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等的无形总和。当品牌的内在属性被人们所接受,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时,此品牌就会成为人们竞相推崇的对象,成为知名品牌,进而走向世界。

  中国服装并不缺少品牌,但却没有世界性品牌。

  中国服装品牌的现状是:“品牌”退化为标签,更多的仅是代表名字,缺乏独特的品牌内涵,缺少品牌个性,品牌价值单薄。体现在市场行为上,就变成了大小专卖店的疯狂减价,最后是“你有我有全都有”,靠低廉的价格取悦消费者。

  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绝不仅是在卖名字,而是讲述名字背后的“传奇”;让我们接受他们悠久的文化传承,为大家讲述美丽的品牌故事,展现独特的品牌个性……当我们脑海中想象这种种美妙的一切时,穿上的服装便在无形中仿佛提升了我们的社会地位。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世界品牌的作用将越来越强,尤其是在服装行业,知名品牌的服装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追捧,不断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品牌作为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在追求时尚品位的消费观念占主导的今天,对服装商品的购买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程度。

  在服装行业,洋品牌的风头明显盖过了国内品牌。

  洋品牌的市场营销手段和市场运营都较国内的服装品牌更胜一筹:美丽的传说、耀眼的光环、个性鲜明、魅力独特……

  面对世界强手林立的服装行业,中国品牌将如何成为世界品牌?

  1. 中国服装品牌需要“年轻”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任何一个品牌如不经常进行维护、注入新的元素,就很容易导致品牌老化,进而被消费者遗忘。从消费者角度讲,品牌老化的前兆表现为:提起这个品牌大家都听说过,但买的时候却记不起它。高知名度和低认可度是老化品牌在市场上最为突出的表现特征。身处流行行业的服装品牌,如不懂得即时“变脸”,无异于将自己推向悬崖。

  盖洛普公司曾为李宁品牌做的一次全面的消费者调查显示:

  (1)李宁的目标消费者不清,消费者居住在二级城市,中等收入,非“体育用品的重度消费者”。

  (2)品牌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品牌的忠诚度很高,但忠诚的消费者是崇拜李宁的那代人,更加年轻的新生代并不知道李宁是谁,对于新生代追逐的流行时尚,李宁品牌是有隔膜的。

  李宁面临严重的品牌老化问题,品牌重塑势在必行。于是,一场激活老化品牌的活动开始了。以“一切皆有可能”为主题的品牌运动撒向市场。

  著名的营销专家戴维?奥戈尔维说:“任何一个人都会做成一笔生意,然而,创造一个品牌却需要天才、信誉和毅力。”

  在自然条件下,任何产品的“品牌力”都会悄悄衰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品牌重塑,企业在一些品牌意识不强的地方或许能做成一笔生意,而在成熟的市场中,这个品牌将会逐渐淡出。

  导致品牌老化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对品牌核心价值的深刻认识。

  成功品牌的发展之路表明,一个品牌要获得强劲的生命力,就需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定位。很多人认为,投资电视广告请明星代言,就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产品就可以卖高价,其实不然。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为国内服装品牌代言的各路影视、体育明星就达到一百多人次,结果如何呢?

  定位时尚的人群,却是中老年人在消费。

  想表达放飞、自由,却让人感觉沉重、正统。

  欲展个性、与众不同,却显呆板,死气沉沉……

  服装可以不是世界最前沿的设计,但品牌代言人绝不能“老化”。品牌一旦拟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所有遐想、内涵的渗透都将来自“活生生”的代 言人。

  有一个老板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的服装在一线大城市卖不好,只有在二线城市卖得好。

  我认为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企业说我们请了某名星做广告,但其实这位名星已经人到中年了。都市中的中青年又有几位会认为他所代言的服装品牌代表着激情而又富有个性呢?

  品牌创新,是指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要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品牌形象要懂得更新,要与消费者共同成长。服装品牌更是如此,品牌要不断更新表达方式和角度,才能使自己的品牌永远鲜明,永远引人入胜。

  2. 中国服装品牌需要“美丽的传说”

  如果品牌后面没有故事,品牌很难立起来。

  世界著名水晶品牌施华洛世奇就在不断讲述着水晶般美丽的传奇。

  施华洛世奇的“水晶世界”,带人们进入最令人神往的充满香氛、音符和水晶光影的冥想世界,让人们充满无尽的向往……

  世界上最著名的珠宝品牌卡地亚的故事始于1847年,它让人们相信它是拿破仑堂妹Mathilde公主推崇的对象。

  劳斯莱斯进入中国市场时宣称中国的红旗是仿照他们做的,而曲折的仿造经历则成为一段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瑞士手表鲜有质量说明书,它的品牌故事却给人们讲得丝丝入扣。

  世界著名服装品牌皮尔?卡丹,用其传奇的一生赋予品牌生命的力量。

  1922年7月2日,在威尼斯近郊一户贫苦农家,小卡丹出生了。14岁辍学,他在一家小裁缝店里当起了学徒。17岁那年,他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前往巴黎,自此开始了他的服装生涯。1947年,皮尔?卡丹在迪奥公司担任大衣和西服部的负责人。1950年,皮尔?卡丹用全部的积蓄在里什庞斯街买下了“帕斯科”缝纫工厂,并租了一个铺面,独立开办自己的公司,很快成了举世闻名的服装设计巨匠。“二战”后,皮尔?卡丹毅然提出了“成衣大众化”的口号。他的服装同时穿在了温莎公爵夫人身上。

  听完这样的故事,大家还会认为皮尔?卡丹只是一个名称、一则标识、一种符号吗?一定不会。现在的你,不在乎皮尔?卡丹的制作材料、不关心皮尔?卡丹的工艺流程,也无所谓皮尔?卡丹的设计风格,甚至连温莎公爵夫人是谁都不知道,但此时在你心中他代表了成功、代表了完美、代表了无与伦比……

  1979年,皮尔?卡丹来到北京,让演员临时充当模特,中国的第一次时装秀就是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亲率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的一场时装表演。

  现代的品牌必须要有故事,更要会讲故事。

  综观百年品牌,历史、人文、道德、变革和骄傲无处不在,品牌的发展史被演绎成最感性的广告,甚至成为最流行的旋律。

  看看世界知名的奢侈品广告:珠宝和英国女王、红酒和法国总统、轿车和德国贵族……

  每个故事里都洋溢着品牌的高贵气息和诱人的芬芳,用这样的故事来吸引人,用这样的品牌来打动人。

  品牌故事就是最好的软广告,没有故事的品牌是平庸的品牌,也无法堪称名牌,它只能代表一种标识、一种符号、一个名称……永远无法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为消费者对你没有遐想,更无从知道你的与众不同。

  中国的服装品牌要成为世界品牌,一定要有能叩开消费者心灵的品牌故事。

  3. 中国服装品牌需要国际化

  李宁说过:“如果我们想成为中国的第一,就必须成为国际品牌。”

  为什么服装品牌走向世界一定要国际化?

  先看几个中国市场的成功品牌:如内衣品牌“曼妮芬”、“戴安娜”,乍看这些名字,肯定会觉得是国外的品牌。但仔细一看产地,都是广东某企业。就算国产品牌中最重量级的“雅戈尔”,在起步时,消费者初识名字也会觉得洋味十足。波司登的名字怎么看也不像咱中国的本土产品;杉杉的名字算是最国产的,可它旗下的意丹奴、法函诗、梵尚等品牌名称无一不是洋味强劲。

  这仅仅是名称,再来看看模特。中国服装业界是流行请洋模特来拍摄广告的,极力表现产品的欧化风格。随便拿几个企业的画册摆到一起,就能组成一支“八国联军”。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国内的模特外表不够靓丽?身材不够匀称?……

  是因为消费者内心的需求。

  4. 中国服装品牌要懂得“消费者的心”

  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老百姓崇洋媚外的观念造成的,“月亮是外国圆”这种观念对于个别中国消费者来说还是存在的。但在营销的字典里不存在“崇洋媚外”,洞察消费者的内心是营销的要素基础。品牌的生命是消费者给予的,读懂消费者的心并“对症下药”,才是掌握企业腾飞的法宝。

  很多企业家把产品的中文商标印在衣服醒目的位置上,然后在惨痛的营业数据面前疑惑不解:我的裁制很好、款式很新、价格适中……为什么消费者不买账?

  是因为没有洞察到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5. 中国服装品牌要善于表现“设计师文化”

  世界很多知名品牌都是以设计师的名字命名的,为什么?

  设计师文化是服装文化的主流,服装和设计师是两个分不开的概念。世界服装品牌成功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著名服装设计师的加盟。

  世界著名服装品牌范思哲帝国的建立来自世界消费者对品牌创始者詹尼?范思哲的设计赞誉。它的标志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玛杜莎,美女的头发由一条条蛇组成,发尖是蛇的头。她代表着致命的吸引力,她以美貌诱人,见到她的人即刻化为石头,这种震慑力赋予范思哲品牌无穷的魅力。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上的时装帝国逐渐建立起来。而皮尔?卡丹无疑是世界时装帝国的佼佼者。从西亚到东亚,从北欧到南欧,从北美到南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看到皮尔?卡丹。皮尔?卡丹的帝国现在究竟有多大,皮尔?卡丹曾在加纳海滨浴场游泳时概括说:

  “我可以毫不客气地宣称,我每天使用的东西都是皮尔?卡丹的。早晨起来,我刮胡子时使用的是皮尔?卡丹剃须刀。洗浴之后,我全身上下的衣服、领带、鞋子、内衣都是皮尔?卡丹生产的。然后,我就到皮尔?卡丹所拥有的饭店,巴黎的马克西姆餐厅就餐,或者前往皮尔?卡丹的影剧院看文艺表演。在我的房子里,每件东西都是皮尔?卡丹的,我穿的,吃的,用的都是皮尔?卡丹的。不过,我使用的许多东西并不一定是在法国生产的,我的创新精神使得皮尔?卡丹产品遍及全球。”

  皮尔?卡丹品牌帝国的成功皆出自皮尔?卡丹这位伟大的设计师之手。

  日本并不是一个服装强国,而三宅一生这个品牌却得以在世界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是营销制胜?定位巧妙?服饰出众?答案是,三宅一生的设计师魅力感动了世界。

  1935年,三宅一生出生在日本。从1959年开始,三宅一生在东京念大学,学的是绘画,但是他真正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时装设计师。1965年,他到了时装之都巴黎。1968年和纪梵西一起工作。1970年他真正开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并于1971年发布了他的第一次时装展示。发布会同时在纽约和东京举行,并获得了成功,他也从此步入了时装大师的设计生涯。

  作为出生在日本的设计师,独有的审美情趣使三宅一生表现出超越西方风格的感觉。如果说服装的细节能够说明一个服装设计师的特点,那么,提到褶皱,就没有人能够忽略三宅一生。虽然不能说三宅一生是褶皱的首创者,但是他的褶肯定是最为独特和最出名的。

  意大利Gucci背后是才华横溢的汤姆?福特;

  法国Chanel宣扬Karl Lagerfeled的设计天才;

  英国Burberrry在两位设计大师Roberto Menichetti和Christioher Balley加盟后,重塑英伦格子形象,使这个一度老化的品牌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成为高贵经典的代表,成为时代追逐的焦点……

  服装离不开设计,世界知名品牌更需要设计师文化内涵的注入,设计师不仅能使服装妙笔生辉,更能使服装品牌栩栩如生……

  6. 中国服装品牌需要个性化营销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纽约一家饭店里,一位挑剔的女顾客对服务员说:“我要热苹果派,不要把冰淇淋放在上面,要单独放在里边。另外我还要一份草莓冰淇淋,不要生炒的。如果没有,我要现做的掼奶油……”

  正像美国消费者协会主席艾拉马塔沙所说:“我们现在正从过去的大众化消费进入个性化消费时代,大众化消费的时代即将结束。现在的消费者可以大胆地、随心所欲地下指令,以获取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服务。”

  个性化消费的日益盛行,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价值观日益个性化,进而要求产品的“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更加浓厚,更能体现主人独特的素养。二是产品越来越丰富,供大于求,消费者可以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随意挑选。所有这些,都向营销者提出新要求,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具备个性化的营销能力。

  上海有一家“组合式”鞋店,货架上陈列着7种鞋跟,9种鞋底,鞋面的颜色以黑白为主,搭配的颜色有50多种,款式有近百种,顾客可挑选出最喜欢的各个部位,然后交给店员组合,前店后坊,只需等上十几分钟,一双符合顾客个性的新鞋便可到手。

  在传统的目标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所需的商品只能从现有商品中选购,消费者的需要可能得到满足,也可能得不到满足,这时消费者只能选择与自己理想的产品最接近的商品。而在个性化营销中,消费者选购商品时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现有商品不能满足需求,则可向企业提出具体要求,企业也能满足这一要求,从而让消费者买到自己的理想产品。

  中国服装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深知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各家企业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现代的市场营销理论,在品牌林立的今天,如何让自己的品牌脱颖而出?答案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实施个性化的市场营销组合。

  中国“入世”后,中国服装品牌面临国际与国内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如何迎接双重挑战,是摆在所有中国服装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服装业更是发展迅速,服装的生产量与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是服装大国,但不是服装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世界品牌资源稀缺,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牌。相信所有的中国服装企业绝不甘心做国外名牌的加工基地,都热切期待中国自己的服装名牌叫响 世界。

  案例解析之三 中国联通:品牌战略模糊

  联通十年,难以突破成长的瓶颈,首先在于品牌战略的缺失。

  ——李光斗

  回眸中国联通的发展史,联通品牌走过了概念模糊的十年,详察其因,虽然有某些特定历史的客观原因所致,但更多的应该归结为联通自身品牌战略的模糊。品牌战略规划要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产。建立在策略与创意基础上的广告能够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广告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品牌战略决定企业在商场中的位置,制定品牌战略目的在于将自己的品牌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而中国联通的GSM130品牌规划明显处于劣势,CDMA133在品牌塑造上也不尽如人意。从联通发展多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可能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所致,其品牌没有一以贯之,但追其根源,还是缺乏品牌系统科学的规划。例如,当初GSM130上市后就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如意通”姗姗来迟,却是当时惟一的全国性推广品牌。等到了CDMA商用后,本以为可以走高端品牌路线,但在市场推广受阻后,又不得不以低价位策略再一次催化市场,出现了CDMA高端定位、低端营销的怪现状,品牌形象定位又一次大打折扣,各个地区在品牌诉求点上也不很明确,缺乏统一的品牌战略规划。

  十年风雨,联通品牌战略模糊

  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公司正式成立,开始了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年代,它克服种种困难,边组建、边建设、边发展。一年后,GSM网在京、津、沪、穗四个城市率先建成并开通,动摇了移动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垄断地位,建立了国家第二个公用移动通信网。1999年重组后,联通迈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建成并开通CDMA网络,随后迅速发展壮大,联通实现境内外上市、发展成为拥有838亿元净资产、2 050亿元总资产,拥有世界上第二大CDMA用户群、第三大移动电话用户群的国内电信市场竞争主体之一。这十年,联通历经风雨,作为一个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的新兴移动电信运营商,它推动了电信改革,并力图破除垄断。中国联通在我国移动通信业辉煌发展的这十年里,其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品牌战略上一直是处于模糊状态,模糊的品牌概念也伴随联通走过了模糊的十年。

  互联互通——延期兑现的品牌承诺

  正如人们不喜欢言行不一的人一样,消费者也不会喜欢言行不一的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是一种感知与承诺,不仅仅只代表着一个标志,而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表现。同时,品牌还凝结着企业的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等诸多文化内涵。所以,品牌必须给予消费者一个承诺,这种承诺需要规划、筛选与精炼,体现出品牌的核心价值,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在精炼总结出品牌承诺之后,必须把承诺不折不扣地付诸实施。因为品牌承诺的准确性和诚意比它的形式更为重要。

  例如,海尔在制定品牌承诺体系时,就充分进行了品牌规划。与同城的海信相比,在某些品类上,海尔并不占太多的质量优势。于是它扬长避短,“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就成为海尔最重要的品牌承诺。为充分体现、兑现这一品牌承诺,从1994年海尔推出“星级服务”以来,其在品牌战略上表现出了非凡定力与坚持力,在全国建立了33个电话服务中心,10 000多个售后网点以及“海尔服务网”。为了塑造海尔星级服务的形象,海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容忍微小的质量缺陷。通过海尔服务人员上门自带鞋套、不喝用户一杯水、无尘安装空调等一次次品牌体验,海尔的品牌承诺得以全面甚至超额兑现。用户满意度逐渐提升,品牌内涵日益丰富。

  反观中国联通起初的市场策略则是扬短避长,犯了品牌建设的忌讳,未经系统的品牌规划,就提出无法即时兑现的品牌承诺。联通在成立之初就树起大旗,把“互联互通”作为企业的神圣目标,不断传达给大众及消费者。然而“互联互通”一直是联通的软肋。从网络的建设来看,联通在成立初期明显呈现“先天不足”的局面。在手机互发短信方面,一直遭到移动的打压,直到2000年底才实现信息互传。另外,网络覆盖也是联通的一大痼疾,通过对顾客满意程度的调查可以发现,网络质量和服务水平严重影响了联通的品牌形象。在现有用户中,有意转网的用户高达50%以上,其中联通用户转网的主要原因正是网络质量有缺憾,覆盖范围不广。从GSM网络资源来看,“互联”则以,“互通”怕是不易做到。在产品品质、包装设计、广告、渠道形象、终端展示、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消费者感知品牌的每一个接触点,如果品牌承诺都能兑现,就意味着为品牌价值的积累做加法;反之,如果无法兑现品牌承诺,每一次消费者的质疑就都意味着为品牌价值的积累做减法。

  客观地说,当时的条件,注定联通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无法建立起全国高覆盖率和质量一致的网络,无法实现互联互通。联通向顾客承诺的是自己当时无法兑现的承诺,这使它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

  联通的教训告诉人们,品牌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兑现,否则会损坏品牌的长期价值积累。

  GSM130——品牌战略缺失的年代

  中国联通成立之初,作为打破垄断格局的新力量,在企业战略方面以技术和网络为导向,而在品牌建设方面较为滞后。

  中国联通的GSM130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低端品牌,这源于其常常使用价格策略抢占市场,慢慢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低价形象。目前,GSM市场在中国移动与小灵通的蚕食下已经趋于饱和,能吸引消费者的利益基点便转到价格和服务上。而在联通刚推出GSM业务时,做品牌定义的只有预付费的“如意通”一个产品,但它在全国的品牌诉求都不相同,也没有对品牌做大规模宣传和品牌提升等活动,这样消费者认知率并不及“神州行”,而后付费的130就更没有一个是实现完全品牌定位。很显然,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联通对品牌的宣传出现了问题。例如:品牌没有形成完整而且清晰的体系,顾客难以识别,原有的130品牌定位模糊,131、132的认知度更小得可怜,它们的出现甚至都未进行过宣传。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品牌区别不够明显,没有实现很好的品牌规划。对于联通而言,最常用的市场策略是价格策略,采取打折、免费送SIM卡等方式,这些做法帮助联通打开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大门,但主宰移动市场的只有两家,这样很容易就使联通的品牌形象固定在中、低端客户上。这种方式虽然在当时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市场的良性发展极为不利。

  如意通——从廉价开始

  联通刚成立时,重点以技术战略和网络建设为先导,目标是打破移动通信市场的垄断格局,实现与中国移动在相互竞争中“旗鼓相当,不分伯仲”的态势。但经过十年的发展,却始终在中国移动的强悍势力外徘徊踏步,在品牌建设方面明显滞后。2002年以前,中国联通只有“如意通”这一个全国统一性品牌,且各省品牌标识不一,“一地一策”的品牌管理十分混乱。最重要的是“如意通”定位于当时同品牌中最低廉价格的品牌。中国联通在各个方面都基本处于“移动”后者位置,这既说明联通各方面服务水平比较平均,同时也反映出联通产品无特色,没有突出的优点,而且在价格上低于“移动”的同类型品牌。但这时中国移动已经发展壮大成全球第二大移动运营商,占国内市场分额的95%,联通在GSM上已经错过了超越中国移动的最好时机。联通与移动在GSM上交火7年,所抢市场份额不过25%,目前仍处于“移动”边缘势力。

  联通新时空CDMA——新瓶装旧酒

  当初中国联通上马CDMA之时就踌躇满志,打算重新开始。在几年内,通过强大的宣传,逐渐树立CDMA的高端形象,企图在激烈竞争中获胜,并通过对CDMA整体包装,借以实行品牌差异化竞争赢得客户。但是,面对中国移动在用户数量、网络覆盖上的优势,撕开高端用户群是联通的一大难题。

  联通首先推出新的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如意133”、“超值新时空”和“至尊新时空”,又结合自己的双网特点,推出“世界风”和“掌中宽带”,一时间这股绿色飓风立即席卷全国。本来联通可以借助第二代通信新技术CDMA为其塑造高品质品牌形象,但迫于用户增长缓慢,不得不改变其策略,再一次以变相降价的方式进行促销,造成了先前大量的广告浪费,而且这一举动也对本身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冲突。更糟糕的是,联通还采取了中低端市场常用的促销手段——交话费赠手机,到银行存款得CDMA手机等一系列的促销手段,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人们购买CDMA手机的热情,但同时也近乎毁灭了联通已经塑造的品牌形象。所以,CDMA网络的品牌定位与品牌执行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致使其整体品牌形象更加模糊不清。

  联通无限U-Max——幸福在那里

  作为电信运营商的竞争之根本是技术、资源、资费、人才、服务,但最重要的还要归结到品牌竞争上。移动通信发展到现在,单纯的话音业务收入正逐步下降,而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呈迅猛上升之势。为此,联通CDMA1X决定把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放在移动数据业务上,GPRS和CDMA1X同属2.5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满足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如手机上网、收发邮件、下载图片等的需求,是中国移动运营商争夺高端用户的“必杀技”。但是一个网络能否成功,技术只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要看其业务种类是否丰富、应用服务是否完善,否则就无法吸引用户。一项技术再好,但如果不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它就有可能推广失败。联通现如今最要紧是品牌战略的重新规划,通过对品牌的高端确立、纵深发展,以吸引大量的用户,增加CDMA的占有率。

  世界风——“真正的全球通”,为中国移动做嫁衣

  为了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中国联通必须想方设法细分市场,并推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营销策略。所谓细分市场,就是视顾客为上帝,充分考虑顾客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以不同的标准将顾客划分成许多部分,并针对各部分顾客不同的消费需求,具体地开发和调整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有别于其他品牌。“世界风”就是联通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品牌。但令人不解的是,联通打出的宣传口号却是:“真正的全球通”,让人感觉是又一次步“移动”的后尘,为中国移动的“全球通”做了嫁衣。

  CDMA本身具有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它具有系统容量大(比GSM要大4~5倍)、系统容量的配置灵活、通话质量更佳、频率规格简单、延长手机电池寿命等优势。CDMA移动通信网是由扩频多址接入、蜂窝组网和频率复用等几种技术结合而成,含有频域、时域和码域三维信号处理的一种协作,因此它具有抗干扰性好、抗多径衰落、保密安全性高、同频率可在多个小区内重复使用、容量和质量之间可做权衡取舍等属性。基于CDMA的“世界风”双模手机功能的主要特点是兼容性强,一部“世界风”手机可以适用于GSM和CDMA两种移动通信网络,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通信需要在两网之间通过该手机自由切换。这恰好可以解决那些既想享受CDMA的好处,又想保留原号码的用户,正是品牌翻身的大好时机。同样,也可以把联通塑造成一个更高端通信技术的产品形象,但它没有这样做。可见,其品牌战略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布局。

  CDMA作为联通未来发展的生命线,“世界风”双模手机的推广可以说是CDMA重新定位、再度出击的战略机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联通把“世界风”的品牌定位在高端,“世界风”也同样面临双模手机价格高、用户转换成本高的问题。不知联通会用什么方法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否会又一次放弃品牌策略而启用价格战术。

  卖保密还是卖健康?——中国联通模糊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模糊一直是联通的痼疾,到了CDMA,这一毛病仍旧发作了。起初中国联通将CDMA定位于高端人群,对于高端用户群来说,尤其是商务人士一般比较重视个人隐私,CDMA手机保密性强、有效防止窃听的特性会吸引注意并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与之相对,中国移动对联通品牌进行了大量的阻击,以救命广告树立通信专家的形象,保持并强化了一贯的品牌诉求。加之CDMA面临转换成本的制约,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又选择了以促销为突破口,重新回到了打折的廉价品牌形象。联通把孕妇选作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诉求防辐射、绿色环保,但这一诉求点经不起推敲,中国更多的手机用户包括高端用户最看重的还是通话质量。

  联通只专注于不断变化的产品诉求卖点,但也仅仅在产品层面上满足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中的利益需求点;没有为品牌资产作加法,最终促成消费者重复购买以达到提高品牌忠诚度的强大影响力。一会儿是保私密、一会儿是绿色环保,最后又是打折的廉价形象,每个产品诉求卖点都是分散的,而品牌形象的统一和品牌价值的积累是每个环节相结合而形成整体的合力,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是事先进行周密规划并贯彻执行的,最终达成塑造品牌长期的形象。联通没有把握产品主要的诉求点与消费者实际与情感需求点的有效连接,从而最终无法形成CDMA统一而鲜明的品牌差异化形象。

  联通品牌方略建议

  如今的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已经从产品力的较量转向了品牌力的较量。建立强势的品牌竞争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制定科学的品牌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美国著名的消费调查公司(GFK)与广告代理商总会(GWA),曾对“加大广告投入、以创意取胜、运用正确战略”三种措施对提高品牌效应进行过共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运用正确战略才是塑造品牌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成功因素。研究表明:在没有正确品牌战略指导下的广告投放增加一倍,只取得市场份额平均2.5%的增长,并会激起竞争对手更大的广告投放;而好创意引起的注意力平均也仅能带来市场份额大约3.5%的增长;如能运用正确品牌战略,在塑造品牌竞争优势方面加大一倍投入力度,则可以达到市场份额10%以上的增长效应。

  联通的经历告诉人们,成功企业总要解决市场中至少一个核心问题,并且明显优于其竞争对手。企业要想长期成功,就要能够使客户得到与众不同的效用,同时树立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给竞争对手设置障碍。在品牌竞争力时代,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战略,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反观中国联通,历经多年辉煌发展,虽拥有了自己的强势核心产品,但尚未提炼出高度差异化、清晰明确、易感知、有包容性和能打动、感染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与品牌定位。因此,联通需要从总体上制定统一的品牌战略规划,建立完整而且清晰的品牌体系。只占据第二把交椅并不一定是坏事,但要学会像百事可乐和空中客车那样,以品牌挑战者的定位,确定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既要给自己定位,也要给品牌领导者定位。这也许才是联想突破围城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

  第一节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

  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良好信誉,这是资产负债表之中见不到、但却是价值无限的资产。

  ——李嘉诚

  战略就是如何有效地围绕目标整合资源。

  战略是以建立持久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系列整合行动。

  战略就是首先做正确的事情,而战术则只是把事情做正确。

  成功企业总要解决市场中至少一个核心问题,并且明显优于竞争对手。

  企业要想长期成功,就要能够使客户得到与众不同的效用,同时树立差异化的品牌形象。

  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给竞争对手设置障碍。

  在全球化的商业社会中,品牌是一种图腾。

  在市场化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已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

  那么品牌战略实施有什么好处?

  品牌战略实施能在不增加营销广告费用的前提下提升品牌资产,基于品牌战略的广告才是有策略的广告,建立在策略与创意上的广告能够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企业的品牌做加法,广告效果会更加明显。那么,品牌战略必然要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产。这包括要时刻注意消费者消费价值观、生活形态的变化与未来趋势的发展。

  品牌传播活动要围绕着品牌的核心价值展开,任何一次营销、广告活动都要尽量体现演绎品牌核心价值。包括从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电视广告、报纸广告、POP、新闻宣传、通路策略、终端促销,甚至企业家每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与客户交流都要利用这些与消费者沟通和接触的机会,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价值、品牌的核心价值展开。

  因为品牌战略塑造的是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战略是企业核心战略的外在表现

  企业发展战略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在目前科技高度发达、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容易被对手模仿,越来越难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最好的战略就是如何能够做到与众不同,并且以这种方式提供独特的价值。

  战略不仅是一个目标,而更应是方法,也就是如何成为数一数二的行业翘楚。关键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怎样独树一帜。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企业战略可以分为产品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并购战略等等,这些职能战略是企业局域性职能战略,企业依靠某一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得短暂的优势,惟有确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才能打造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提升品牌的竞争能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战略,必然要求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广告等各个方面都服务于品牌,通过系统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来推动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的物化和商品化的外在表现。企业现有的任何核心竞争力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最终都应转化表现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长盛 不衰。

  由此可见,品牌战略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就是要将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的本质就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它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临产品、技术与服务日趋同质化的趋势下,谋求以品牌创造差异化的战略抉择。

  产品趋同化、渠道趋同化、促销手段趋同化、公关策划趋同化,甚至创新都会趋同化。企业必须准备好这一艰难时刻的到来。从目前开始,就不要在成本的商战中去硬拼,而要更多地进行品牌战略思考,突出企业独到的品牌战略。

  未来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就是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之争,谁能够更好地洞察中国市场,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执行正确的品牌战略,谁就能在这场品牌大战中占得先机!

  第二节 数据营销的缺陷

  中国企业曾缺乏数字化管理,如今,我们又陷入了过分崇拜“数据”的怪圈中。对数据营销的迷恋之风,在企业界、广告界和传媒界盛行。数据不是灵丹妙药。事实上,在数据营销大潮中,数据营销的种种缺陷也日益凸现,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真实的数据能反映真实的需求吗

  19世纪,负责对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对来自中国“真实”的数据做出非常乐观的预测:中国有4亿多的人口,按每人一顶礼帽、一支文明棍来计算,那将是多么庞大的市场呀,可当东印度公司满怀希望将大批货物运到中国时,他们才发现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同,中国人根本不喜欢也不需要东印度公司的这些货物。

  纽约自来水公司曾发现,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夜晚电视连续剧播出时,每隔一段时间自来水用量激增。后经调查才发现,自来水激增的时间正是电视剧插播广告的时间,人们都赶在这几分钟里上卫生间,几百万只抽水马桶同时冲水,用水量一下子激增,广告主花费几倍于平时的广告就这样被抽水马桶冲走了。

  真实的数据欺骗了广告主。马桶冲走了看起来很高的收视率。

  这些实例告诉我们:以单纯的数据为支撑的数据营销缺陷重重,数据营销常常会产生误导,甚至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么,数据营销的缺陷到底有哪些呢?

  对于人来说,数据并不能反映一个人本质的、内在的东西

  数据不能衡量一切,人本身更不能用数据来衡量。

  美是世界上最没有标准的,环肥燕瘦,各花入各眼,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同。“选美不能只看三围”,如果评价一个女人的美丽单纯按“三围”数据,按36:24:36的玛丽莲?梦露尺寸来衡量,所有的的美女可能都是畸形的。

  在所有的选美比赛评选中,评委除了看“三围”,还考参赛者的才智、学识等其他的方面,最后进行综合打分。故而每次选美大赛的冠军不一定是“三围”数据最标准的人,但一定是才貌双全,最有气质和内涵的美女。

  对于企业来说,数据不等于品牌的实力和影响力

  一方面,数据营销并不能保证品牌的长治久安。

  三元牛奶是伴随北京人一起长大的牛奶,在过去,三元牛奶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但是现在京城的三元已受到了蒙牛和伊利的“双重挤压”。

  当年在上海曾经红极一时的本地品牌:金星彩电、凤凰自行车、水仙洗衣机、上菱电冰箱、美加净牙膏……如今也很少能被新一代的年轻人记起了。

  另一方面:数据无法解释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中国乳业巨人——蒙牛1999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万元,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蒙牛当时并不是单纯追求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规模。而是拿出大量的资金投放广告,当年就开始在央视做广告,尽一切可能提升蒙牛的品牌影响力。蒙牛借助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广告投放资源,稳稳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形成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影响力有了,市场占有率也随即跟上,短短六年,蒙牛牛奶便荣登中国乳业“领跑者”之位。

  同时,为巩固市场占有率,蒙牛的品牌建设力度还在不断加大。2003—2004年的“蒙牛——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事件营销,2005年的“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比赛,表面上来看都不是要提高“数据”,可实际上因为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蒙牛的市场“数据”(业绩)都有不俗的表现。

  2003年“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评选中,蒙牛总裁牛根生排名第十;2004年再次评选时,牛根生排到了第六位。其实,论实力,蒙牛应在十名以后,但是论影响力,牛根生的排名当仁不让。

  蒙牛的发展破除了人们对数据营销的迷信,印证了一个真理:有品牌影响力就会有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可以转化为市场占有率,而且是长久的市场占 有率。

  对于媒体来说:量化的数据并不能确定媒体的价值

  首先,数据是不可能完全真实的,其实际指导意义有限

  在中国大陆,媒体普遍使用电视收视仪等专业手段来得出数据。现在中国个人电子收视仪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已远远超过它的发明者——美国。1987年,美国开始用个人电子收视仪(People Meter)针对全国电视网(如ABC、NBC、CBS等)播出的全国性节目提供收视表现数据。

  反观美国,美国人并不大喜欢这仪器,美国国会都觉得电视媒体不能单纯靠电视收视仪。因为美国人发现收视仪样本中存在的抽样偏颇的问题。在收视仪中,“年轻白领男士“的收视率持续下跌;而富豪们与少数族裔也几乎不再看任何电视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电子收视仪根本就没有采集到这三类人的样本。为什么呢?因为白领男士常常不在家,装不进去;富豪们不愿受监控,不让装;少数族裔居无定所、迁徒颠沛。这一结果最终引起了美国国会众议院辖下的电视传播委员会的质疑,并组成了调查委员会。

  因此这种电视收视仪得出的收视率是不完美的,不完整的,反映不了电视真实的收视状况。

  其次,收视数据不能反映媒体的影响力和受众的信任度

  凤凰卫视的收视率和覆盖率并不高,在许多地方,人们还看不到凤凰卫视的节目。但是,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凤凰卫视不仅靠新闻节目赢得了观众,而且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凤凰的媒体 形象。

  在纸质媒体中,《中国企业家》发行量只有《今古传奇》的八分之一,但《中国企业家》的广告收入相当于《今古传奇》的十倍还不止。发行量并不决定它的影响力。

  如果单纯用数据营销,是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的。

  第三,数据营销不能反映媒体的广告环境等其他影响因素

  广告主最痛恨的是电视的遥控器。好不容易播广告了,可能因为媒体的广告环境不好而浪费了广告费。比如,由于前面是一个很无聊的栏目或一个令人反感的广告,导致许多观众拿起遥控器切换出去。

  广告环境对广告的效果影响很大,是收视率、发行量等数据不能解释的。

  对于营销来说:“真实”的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首先,数据营销无法准确预测多变的中国市场

  因为中国市场变化太快,很多行业存在裂变式、爆发式、跳跃式发展的机遇,这些都是数据所无法预测的。1990年第一部手机在我国投入使用时,政府有关部门曾放胆预测:到2000年,中国手机的用户将达到80万户。事实上,到了2000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达到8700万,是预计数字的100多倍,而到了2002年,中国手机用户迅猛增长到2.06亿。2006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了4亿。数据给我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其次,数据营销不能洞察到消费者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由于没有洞察到消费者内心最真实的需求,真实的数据如果不加判断往往会失真,被数据误导而进行错误品牌营销策略的教训不胜枚举。

  调研中获得的数据很重要,是我们参考的依据,但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判断则更重要。

  数据判断时有个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时生产电视机是不赚钱的,因为据当时调查得知看电视的人数很少,所以就得出投资电视机是无利可图的。但随着电视台节目的日渐丰富,连带地促使电视机的增长空间不断上升。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电视节目的稀缺才导致电视机的购买意愿降低,电视节目一旦丰富多彩,一定会刺激电视机购买需求激增。

  如果对数据缺乏判断力,往往会产生误导

  营销大师汤姆?彼得斯说:“数据重要,但对数据的判断更重要。”

  在日益倡导健康生活的今天,牛奶越来越受到每个家庭的重视。当年蒙牛要推出新的利乐枕包装牛奶,委托调查公司问:“牛奶装在塑料袋里您会买吗?”大多数买牛奶的家庭妇女都是回答“不会”。但企业还是决定大胆一试,推出利乐枕包装的牛奶投放市场看看反响如何!(包装成本降低,整箱的售价也相应降低了。)由于投放市场的利乐枕包装牛奶一箱的售价比利乐砖便宜20元,结果利乐枕包装的牛奶在所有牛奶品类中一下子成为家庭妇女的首选。调查问卷所得出的数据与消费者实际纷纷抢购的现状完全背道而驰。归结原因是普通大众消费家庭都是以家庭妇女为主要的产品决策者和购买者,她们在选购任何产品时,都会喜欢选择价格便宜并可以讨价还价的东西。这样她们就可以和其他家庭妇女在聊天时显示一下自己持家有道、会省钱、过日子的“好管家” 形象。

  20世纪80年代初麦当劳和肯德基几乎同时准备进入中国,根据其所委托进行的中国消费者饮食结构的调查,麦当劳觉得中国人是世界上饮食习惯最顽固的,不容易接受外来的洋快餐。但肯德基却判断中国是个广阔的快餐消费市场,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在北京前门正式开业。三年后,麦当劳才在深圳登陆。时至今日,事实证明肯德基当时的市场预测是对的,在全球市场不敌于麦当劳的肯德基,在中国大陆已遥遥领先。

  通过对企业、媒体、营销实践的分析表明:简单的数据营销存在着很多缺陷,中国企业再也不能过分依赖数据营销了。这样不仅对品牌成长不利,还可能对品牌成长造成意想不到的威胁。吸收数据营销的精髓,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借助媒体影响力最大化品牌价值,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第三节 品牌关系营销:建立起使消费者忠诚的品牌关系

  广告、促销、公关活动……企业花重金不遗余力付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消费者忠实自己的品牌!

  消费者面对企业重金栽培下的品牌最“擅长”做的又是什么?

  抛弃一个品牌转向另一个品牌!

  消费者会忠诚我的品牌吗?

  怎样才能让消费者“死心塌地”爱上我的品牌?

  品牌关系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品牌“最多”的国家

  目前,一个居住在大城市的中国普通居民,平均每天要接触到大约上千条广告,全世界的品牌都向往跟中国消费者产生某种联系。

  美国人说:“到中国去,中国正在成为饥饿的国际投资者们面前的一道 大餐。”

  欧洲人说:“到中国投资不需要勇气。”

  日本人说:“到中国去,放弃日本的一切到中国发展都值得。”

  韩国人说:“韩国靠出口美国创造成长的时代过去了,我们要赶紧投资中国,创造第二个成长的春天。”

  全世界的品牌蜂拥而至,对它们来说中国成为了品牌快速成长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品牌消亡最快的现状。品牌间的代替功能越来越强,而中国的消费者也愈加的沉浸在不知疲倦地尝试新品牌的快乐中。

  中国消费者是世界上品牌意识最强的

  英国《金融时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的品牌意识非常强。”文章提及一家英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经验。

  这家公司称:一种相当初级的产品,只要注重质量,并改善产品包装,能略微领先于中国本土品牌,就有很大的市场。

  中国某公司曾就国内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做过一次“品牌第一提及率调查”。结果表明:国内本土品牌除了在极少数领域(如牛奶、啤酒)表现较为突出外,其他领域几乎全是洋品牌的天下。例如,饮料领域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通信领域之摩托罗拉、诺基亚……

  中国人这种“非常强”的“品牌意识”从目前来看钟情的首先是洋品牌,而非本土品牌。洋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理代表着:高品质、高档次、高水准……

  为什么会这样?

  品牌这个词真正进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不过二十余年。

  英国公司“大言不惭”仅仅用“略微”就能赢得中国消费者?

  独特的中国环境成就了中国消费者强烈的品牌意识!

  中国的工业社会开始较晚,程序标准化不强,这导致了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市场不完全规范,货品出门概不退换成为产品短缺时代的象征,因此中国的消费者自古就有挑选、试用的购买程序。在市场秩序良好的日本,电器等产品质量有较高的保证,消费者在购买时根本不用试用。

  相对于西方国家张扬个性,喜欢凸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中国消费者却有着从众心理,他们渴望得到认可,选择某一知名品牌希望会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中国消费者有明显的炫耀心理,品牌完全满足了这种心理。资料显示:在欧美也只有少数人问津的单价超过100万美元的宾利车(Bentley),在中国连创销售纪录:总销售量亚太地区第一,销售增幅全球第一,旗舰版728的销售量全球第一。中国将成为全球奢侈品发展最快的市场,未来10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二,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客户群。

  以上种种因素促成了中国消费者的超强品牌意识,遗憾的是中国消费者的这种超强品牌意识越来越多的被“外人”所用,因为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还有待提升。

  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有待提升

  目前在中国的260万注册商标中,外资品牌高达近20%的比例,而且中国品牌在国外被人注册的也比比皆是。当许多中国企业家历经千辛万苦,欲到国外开拓市场时,却发现自己的品牌早已被人注册。

  在营销的4P理论中,中国的企业对于价格(Price)特别情有独钟,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当众企业大打价格战、拼得你死我活之时,消费者乐了;当然伴随着价格战的加剧,某一品牌喊出“跳楼价”时,企业家就在一边自我安慰:没关系,尽管利润没有了,但消费者都买我的牌子,我的品牌成为知名品牌了!其实,这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当然精明的消费者也会这么想:太好了,某某牌这么便宜真是值了。但之后呢?消费者逐渐建立起这样的理念:某某品牌就值这么点钱,如果不打折、不降价我就不买。于是乎企业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有折扣有降价,还要降到消费者的心理价才会有销量,否则一切免谈。一旦进入了此种模式,可以说此品牌也就进入了“行将就木”的衰退期。

  很多企业家扪心自问,为什么我的品牌“擅长”夭折?薄利多销有什么不对?如果企业家目光短浅,只想追求暂时的短期受益,薄利多销的营销法则再恰当不过了;但如果想塑造一个强势品牌,想“领跑”行业成为翘楚,那么就需要为产品做一份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树立长远的竞争意识。一时兴起的营销活动、跟随他人的促销方案并不能为品牌添砖加瓦,反而会使品牌在茫然中销声匿迹。

  强烈的品牌意识绝不是只多打广告,勤做营销……企业宣扬的不应该是我为品牌做了些什么,而应该是我的品牌为消费者做了些什么。

  企业只是品牌的缔造者,拥有权却属于消费者,品牌失去了消费者便一文 不值。

  谁是品牌的拥有者

  近几年,中国的很多企业“聪明”地玩起评比宣传策略。例如:“国优、部优、省优、驰名商标、协会推荐……”企业寄希望于这些光环能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品牌。结果怎样?多少个曾风风火火、名噪一时的所谓名牌产品,仅领了风骚三五年甚至一两年就偃旗息鼓、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因只有一个,品牌盛衰的最终决定者是消费者,所有的评比,不管是国家还是国际只要消费者不买账就还是等于零。多年来的驰骋沙场,企业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

  若企业对品牌的认知与消费者的认知出现偏差,说明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出了问题,此时应该怎么办,应以谁为准?

  既然企业的目标是让消费者接纳自己的品牌,那么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消费者排斥现象,或者消费者的认知和企业的初衷有所偏差,就应该以消费者为准,校正自己的品牌,最终与消费者达成一致。要谨记:消费者才是企业品牌的拥立者,生杀大权在他们手上。

  麻雀变凤凰岂能自己说了算

  夏利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在北京,夏利曾经是出租车的代名词。

  2001年春节前,夏利2000作为新生代家用轿车的重要力量,以13.28万元的定价进入市场;此次品牌延伸夏利瞄准了更有潜力的私家车市场,但可惜的是夏利2000这个初生儿,月销售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库存积压居高不下。夏利的品牌延伸不幸遇阻。

  为什么会这样?理智的评判,当年夏利2000的性价比非常合适,但消费者就是拒绝接受。

  在中国,轿车绝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它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提起夏利2000,任何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和夏利出租车联系在一起,消费者纷纷表示:“13万买辆夏利,太贵了吧。”

  消费者会有这样的反映其实不足为奇,夏利汽车长期定位于出租车、低档车市场。而此次的夏利2000却瞄准较为中端的私家车市场,虽然其采用了丰田最新技术,除发动机为夏利原产外,其余主要配件也来自进口,并且与老夏利在完全不同的两个生产线上进行生产,但因为“名称”的关系,消费者却“自觉”地把它认同为夏利出租车的新产品。

  厂家单纯地认为,性价比对汽车至关重要,但却忽视了品牌名称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品牌战略的缺失,要知道品牌名字除了代表某一事物的符号外,更能体现一个品牌的内涵,其中包含品牌价值、品牌联想、企业形象等。夏利2000的命名,完完全全保留了夏利出租车的全部信息,不自觉地让人联想到该车陈旧、呆板的品牌形象。厂家希望夏利这个品牌在私家车市场有所突破,但这岂是自己能决定的,再好的性价比、再先进的生产流程……只要消费者排斥,夏利2000也只能无功而返!

  品牌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品牌价值的最好体现。强势品牌之所以具有较高价值,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与消费者建立了某种超越理性的关系。一旦消费者和品牌建立起了这种关系,消费者就会主动购买,对品牌忠诚,而且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可以说,品牌价值是体现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之中。品牌的真正拥有者是消费者,他们掌控着品牌的命脉,让品牌真正走入消费者的世界、与消费者建立和睦的关系才应该是企业建立品牌的目标。

  品牌是一种关系,一种与消费者的关系

  FCB Worldwide日前公布的一项FCB Relationship Monitor数据表明:在中国内地,消费者忠于国际品牌的基础建立在自己与品牌的情感联系上而非其是否处于市场领导地位。

  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跟他们对品牌忠诚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调研表明:人与品牌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相似,在消费者与品牌的接触中,消费者从表层面的认知到满意、产生共鸣、意趣相投、品牌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是凭借片段的信息来辨认物体和认识事物,而品牌作为产品的标志,用来表征和创造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消费者正是凭借着对品牌产生一种感觉和体验,促使其选择或识别不同产品。

  消费者不会记得你说过些什么,也不会记得你做过些什么,只会记得你让他体验到了什么!(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y, an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o ,but they will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ll.)

  正是在一次次的亲身体验后,消费者与品牌建立起了情感纽带。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从产品功能的理性认知上升到一种感性认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附加值。人常常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但是对于有了感情关系的人,是完全可以原谅的。消费者对品牌也是一样,一旦消费者与品牌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血缘关系”,消费者对品牌自然而然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与持久的热衷,当然也就会容许对方犯错。品牌关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超于理性的关系是不容易破裂的。

  建立忠诚的品牌关系

  调研表明:品牌商的毛利率比生产商的毛利率高8%以上,这8%以上的毛利率正是品牌关系的价值所在。要想建立品牌关系,企业少不了支出各类型的费用,众多企业家总期望于自己“一毛不拔”赢得消费者的忠诚。这是不可能的,广告费用也好,营销费用也好其实都是企业为消费者先行垫付的款项,都是对品牌关系的一种投资(Invest),而绝不是花费(Cost)。两者不同的是,投资追求的是长期回报,报酬就是消费者的忠心,就是那高达8%的毛利率;而费用则要求能省就省。

  那么如何建立品牌关系,让消费者不遗余力地忠实自己的品牌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坚固的品牌关系也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

  品牌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品牌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品牌(产品)功能的诉求,即其能为消费者带来何种利益,让消费者对品牌(产品)有一定的感性认知,清楚品牌(产品)能为他做些什么;第二阶段,品牌开始与它所代表的产品和服务逐渐分离,并对它们起保护作用,此阶段品牌开始着重塑造自己的品牌个性,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频繁地与消费者沟通,进而与消费者建立独特的品牌关系。消费者为了地位、价值、身份等超越理性的情感购买品牌。第三阶段的品牌越来越具有独立性,并和消费者产生某种共鸣。品牌走进了消费者的生活,被消费者认知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绝不再是功能上的利益,更多的是美好的体验,快乐的联想。至此,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关系初见雏形,消费者开始不断忠实自己的品牌,并在更深入的接触和沟通中,加深巩固这种关系的存在,形成强烈的品牌依赖。经历了这三个时期,品牌才真正深入人心。

  品牌吸引了消费者全部的视线,左右消费者的思想意识。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特别是当可选择的产品的价格相差不多时,消费者一定会买他们熟悉和信服的品牌,其中给他们留下过美好回忆的品牌更是有如此魅力,吸引着消费者忠于自己。

  品牌的壮大需要与消费者建立超越理性的情感联系,企业要强盛更需要和消费者建立起忠诚、甚至依赖的情感纽带。品牌关系营销正成为全世界品牌叱咤市场的重要一关!

  案例解析 口味还是梦想——啤酒品牌的世界之战

  中国的本土啤酒企业要想在竞争中长久占据优势,就必须引入品牌战略。

  中国的啤酒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已跨入动荡的“战国”时期,群雄纷争、逐鹿中原的硝烟弥漫至今非但未散去,反呈愈演愈烈之势。

  纵观中国的啤酒市场,啤酒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导入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啤酒品牌最多的国家。目前,国内本土啤酒企业像青岛、雪花、燕京、珠江等强势品牌在各自企业资本并购的基础上,规模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促进了在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的竞争力;而进入中国的世界级啤酒巨头,像INTREBREW、美国AB、南非SAB、英国纽卡斯尔、日本朝日……也持资金与品牌在中国的啤酒市场中频频发力,在这块已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演绎着中国啤酒市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

  在国内错综复杂的啤酒市场中,本土企业与国外巨头比拼的到底是 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啤酒品牌最多的国家,在产经时代几乎每一个省会都会有自己的啤酒品牌,但是中国同样也是品牌消失最快的地方。目前进入中国的国际啤酒巨头像美国的AB、比利时的INTREBREW,在资金设备、管理经验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具备一统天下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本土啤酒企业的机会点在哪里?

  俗语说:强龙难压地头蛇。本土啤酒企业可以凭借对国内市场的资源垄断,在这场啤酒大战中暂时领先。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本土企业与国际集团的较量中,本土企业往往会渐处劣势,而最终败下阵来。随着国际啤酒品牌的本土化渗透不断深入,中国本土啤酒企业的优势还能占据多久?

  笔者认为,中国的本土啤酒企业要想在竞争中长久占据优势,就必须注重品牌战略。

  啤酒究竟卖什么

  有人说啤酒打开来先看泡沫多不多,好啤酒要半杯泡沫,觉得啤酒卖的是泡沫;还有人说是卖新鲜、卖口感或者是卖其他什么。但是,啤酒不像是原子弹大部分人造不了,当产品出现同质化的情况下,这样的诉求便难以打动消费者,此时就会凸显品牌的力量。这时产品本身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而消费者认为产品是什么或它给消费者的感觉印象是什么才起决定的作用。全球著名品牌可口可乐以673.9亿美元的品牌资产排名世界第一,它本身只是一种糖水,但每个人却不是为了喝糖水才去喝它,而是感受着美国人自由和向往欢乐精神的体验,更多追求的是心理上的需求,这正是品牌所能赋予消费者的一种感觉、精神和向往。啤酒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导入正确品牌战略,就需要深刻了解消费者的内心需求

  什么才是消费者真正的内心需求?

  先看一个试验,美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中有一项叫做核磁共振造影仪,是罗特伯和曼斯费德两个科学家发明的,这两个人凭这项技术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可口可乐重金委托他俩做过一个实验。事情的缘起是在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之争中,百事可乐通过一个调查,证明人们在喝百事可乐时大脑的兴奋度更高,说明百事可乐更好喝,尔后百事可乐用这个成果作了大量广告。这个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可口可乐对此虽一直耿耿于怀,却没有办法去反驳他,就想证明为何百事可乐好喝,而市场销量却不是可口可乐的对手。于是,可口可乐公司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结果仍然是百事可乐的味道更好,因为喝了百事可乐,人大脑兴奋度的确会更高。但是,科学家没有在这个结果面前止步,而是又深入了一步,他们把可乐的标签撕掉再做测试,当告诉受测者喝的是可口可乐的时候,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只要告诉他喝的是可口可乐,受测者大脑的兴奋度立刻提高,觉得可口可乐是最好喝的,而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百事可乐更让人兴奋,这反而证明了可口可乐品牌的力量。

  啤酒卖什么?

  啤酒卖的首先是男人梦想,那人们一定会问男人梦想什么东西?

  先讲一个汽车广告现象,也是测试可口可乐影响力的那两个科学家发现的。在北京也有全世界第四大的车展,全世界车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汽车旁边一定要放一个美女车模,如果哪次车展只有汽车没有美女,参观车展的人就会减少50%。

  心理学研究发现,男性购买者会觉得有漂亮女模特广告中的新车比没有模特的同样新车跑得更快、更讨人喜欢、看上去更昂贵、设计得更好。统计数据也证明,如果车展上有模特在一旁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参观者在车前留连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而如果没有模特,人们平均逗留的时间仅为2分钟。

  男人买汽车其实也是在买梦想,当男人在大街上看到一辆漂亮的红色保时捷跑车从他面前飞驰过或者一个世界名模儿从他面前经过时,他的大脑兴奋曲线度是一样的,但这是市场调查所调查不出来的。其次,男人的梦想如果让男人来谈,问男人最在意什么,全世界的回答都一样:责任、家庭、朋友。但是在发散性的深入访谈中,让男人随手画下最开心的瞬间、最幸福的时刻,以调查他潜意识里最喜欢什么东西时,几乎所有的男人画下的都是一样的画面:大海、帆船、旷野……都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一个男人喝啤酒是希望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放大的自己,所以当男人喝酒的时候最讨厌卫生间里的镜子。

  以此衡量,每一个成功的啤酒品牌都很好地切合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消费者在潜意识中对品牌形象是有感知与联想的,与其对消费者的智力进行说教,不如影响消费者的感情。看一下国际啤酒巨头在中国啤酒市场的运作,在经过第一轮冲击中国市场失利之后,国际资本如今更多的采取并购本土企业的战略,可以说一些本土品牌的背后其实是国外资本在角力。

  如AB与青啤的战略性合作、华润雪花背后也有南非SAB酿酒集团的支持,甚至还有对本土啤酒企业的全资收购,外资此举吸取了第一次冒进中国市场的教训,认识到增进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亲和力才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在并购的同时诸多国际啤酒品牌像百威、蓝带、嘉士伯、喜力、朝日、科罗娜等也已经渗透进中国市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虽然不高但有明确的定位,大都集中在高端市场,并占有高端市场90%以上的份额,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只有契合了消费者内心的潜在需求,一个品牌才能够生存、发展、拥有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荷兰海涅根的啤酒在给自己起名字时,根据调查得知消费者对德国的啤酒存有偏好,而“海涅根”能让人感觉是一种德国啤酒,从而敲定了“海涅根”这个名字,来迎合消费者内心的需求。

  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追求品牌的差异化能够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说是追求一个企业的品牌个性,品牌个性的塑造方法有很多,在品牌的差异化塑造方面中国啤酒业本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产品被生产出来就是为了能够盈利,要让消费者认知产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这样才会转化为购买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品牌战略来实现。

  目前中国啤酒企业的品牌盈利状况

  位居中国本土啤酒企业三甲之列的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非常注重将“雪花”品牌塑造为全国性啤酒品牌,通过品牌战略带动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品牌塑造上,雪花啤酒把市场定位在20~35岁的年轻人群身上,配合“雪花啤酒,畅享成长”的广告语迎合这部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效果如何?

  有一首缘起于公元前3 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苏美尔(Sumerian)古诗说“在欢愉中啜饮啤酒,我心愉悦,我身舒畅。”表达了人在喝酒时的一种状态。

  最早的健力士啤酒也把自己定位成:欢聚和分享。

  凡是畅享的应该是快乐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在快乐的时候才会有畅享的冲动,而成长是不是一个开心愉悦的过程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人的成长不一定都快乐,相反成长的烦恼却是每个人都有的,例如没钱、上学难、考试、就业难,成长的过程不一定是快乐的,谁都不愿意畅享。

  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播了好多年,而且收视率居高不下。《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讲成长的烦恼,郁达夫的《沉沦》,日本人的《青春残酷物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认为成长是快乐的。

  在品牌的个性化塑造方面,华润雪花啤酒有着浓厚的运动情节。

  早在1998年雪花啤酒进入四川之时,华润就曾在中央电视台重金投放过雪花啤酒的广告,请来了足球明星杨晨做形象代言人,这是华润首次在央视为某个单一的啤酒品牌投放广告。运动与活力也与雪花啤酒的品牌定位不谋而合,“雪花”无论是“享受心情的释放”还是“雪花啤酒,畅享成长”的定位都是针对20~35岁的人群,这个年龄层的人活力无限,拼劲十足,与体育运动有着割舍不开的情缘。雪花啤酒选择开展全国范围的体育营销攻势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选择何种体育运动项目与雪花啤酒进行搭配可能让人难以抉择。雪花啤酒如果选择跟中国足球联姻,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从2001年开始中国贬值最快的是什么?是中国的球市,原来的球市产值是100亿,现在不到10个亿,贬了90%。在中国足球最辉煌的时候足球记者有大约6 000人,现在变成了2 000左右,中国人对足球以前是爱屋及乌,现在可以说有点恨乌及屋的感觉。

  所以说,什么都可以畅享,但不要畅享成长,可以和足球结合但是千万不要和中国足球结合。

  华润雪花把畅享成长与足球放在一起做,即便有强大的资金后盾作为支撑,市场的成长空间也是有限的。还有一个品牌延伸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关系。华润集团是一个多元化控股企业,旗下包括华润石油、华润地产等诸多产业链,那么华润啤酒是不是一定要借用华润的知名度呢?一定要叫华润雪花,能不能就直接叫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呢?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大家知道联合利华是世界日化巨头,在中国人们一提到力士、夏士莲等日化品牌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其母公司联合利华,如果说起和路雪、立顿红茶大家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一个独立品牌的印象,其实它们的母公司也正是联合利华。同样大家也都知道“吉列”刮胡刀,但是不一定知道“吉列”刮胡刀已是属于宝洁,如果该公司打上宝洁吉列刀片有限公司会是一个什么感觉?所以说品牌延伸不能随意进行,品牌加法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

  中国啤酒企业在品牌建设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与消费者建立一种牢不可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使企业更加从容地面对竞争,减少企业风险。这就需要深刻了解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建立契合消费者内心需求的品牌定位,才能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与他们的喜、怒、哀、乐联结在一起。

  虽然国际啤酒品牌目前在中国啤酒市场中不占优势,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觊觎中国市场已久的国外啤酒巨头通过并购在谙熟国内市场之后,一定会凭借国际市场操作经验卷土重来。现在国内啤酒企业在竞争中,主要依靠产品价格取胜对手,而这只是企业竞争的低级层次。即使在竞争中取胜,盈利状况也不一定好。本土啤酒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要扩大品牌经营,通过品牌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这场啤酒业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中,资本雄厚的外资巨头是否一定会成功呢?不见得。因为不管是什么企业,只要品牌战略出现错误,就注定会失败。

  现在上海地区销量排名前列的“力波”啤酒一开始销售并不好,原因是其定位为“陪伴你成长”,广告片内容是从石库门长大的孩子一点一点地做到非常有成就的今天。在这种品牌定位下力波啤酒卖得很不好,受三得利挤压而差点退出中国市场。后来力波啤酒调整了品牌战略,由“陪伴你成长”改为“喜欢上海的理由”,更好地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产品销量很快飙升至上海第一。

  可见品牌战略对一个企业的影响力有多大。然而,目前国内不只是啤酒业,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对品牌整合和品牌发展战略的认识,而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经济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而非建立在商品之上。

  前瞻未来中国啤酒市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是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之争,谁能够更好地洞察中国市场,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执行正确的品牌战略,谁就能在这场啤酒大战中占得先机!

  第四部分

  第一节 你的品牌还好吗

  品牌形象管理

  被国外美食家视为“垃圾食品”的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却成为时尚、个性的载体,年轻人趋之若鹜,连锁店遍地开花。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万多家“老字号”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确认了一千六百多家“中华老字号”,但现在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占20%;效益好的只有10%左右。曾经辉煌数百年的老字号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消亡。多年建立起来的品牌权威就这样销声匿迹,“国粹”品牌一个个走出人们的记忆。虽然“大公无私”地让出自己的位置,却发现替代者不是“自家兄弟”,而是“列强”们的喧宾夺主。

  另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3年,而在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高达40年。在企业成长的岁月中,有数不尽的品牌消亡。为什么中国的品牌如此短命,为什么许多品牌经不起风吹雨打,为什么原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品牌,消费者会一夜之间将之抛弃……

  国酒茅台历史悠久,品质无与伦比,乃中华之国粹,国人之骄傲。千百年来,茅台酒已经成为尊贵、品味的象征,饮茅台者被世人认为有伟人气质,有博大精深的内涵。然而,近年来,茅台品牌的市场定位发生了重大改变,茅台开始放下架子,堂堂国酒走起了大众化的路子,企业的市场目标据称是能让每一个消费者天天喝到茅台酒,让每一个消费者人人都能感受到国酒茅台的最好品质。

  茅台国酒尊贵的品牌形象是其不可多得的宝贵品牌财产。人们买茅台买的是对国酒茅台的感情,买茅台酒的动机是在喝茅台酒时能体现自身价值。茅台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白开水,如果有一天茅台酒成为街边的可口可乐,成为家家都喝的“白开水”,那茅台酒本身所独有的气质就丧失殆尽了,它的自身独有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同时,国酒茅台不注重自身品质形象的维护,以至于市场上出现大量假冒伪劣的茅台酒,消费者怕买到假茅台,宁肯选择注重防伪的五粮液等其他高档白酒。茅台近年来发展一直很缓慢,缺乏品牌形象管理,造成品牌形象误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海尔当之无愧算得上中国最知名的品牌。然而,为了让世界接受这一品牌,海尔付出了巨额成本。

  为纠正在美国人眼中只是低端品牌的误读,海尔投巨资在美国设厂以使品牌国际化。联想为更换品牌Legend为Lenovo,付出了6 500万美元现金,以及将近3~5倍的配套营销成本。海尔、联想品牌形象管理的努力使两者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国际品牌,并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你的品牌形象如何

  品牌形象是什么?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心智中的图像和概念的群集。

  品牌形象简单点说,就是一提到品牌名消费者便会想到的东西。这种联想可能是刚性的,也可能是柔性的。比如一说到劳斯莱斯汽车,消费者脑海里马上会跳出“高价位”、“精密”这么几个词来,这就是一种关于功能属性的硬性认知。当然消费者还会将劳斯莱斯与“高品位”、“贵族身份”联系起来,这便是一种软性的、感性的联想。品牌形象不仅承载着产品的功能性要素,而且还传递着一种感性的符号意义。

  人们看到麦当劳黄色的“M”,便会想到快乐、青春、活泼的感觉,轻松的就餐氛围,微笑服务……这一系列联想就是麦当劳在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那么,品牌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就来看看麦当劳品牌形象的解构图:

  由此可见,品牌形象由标志、个性、包装、产品质量、广告传播中的形象、公共形象等因素共同构成。标志、包装是品牌形象的外貌特征,是品牌的脸面。个性是品牌形象的灵魂,是品牌的精髓所在。

  就像人的长相,两个朋友多年不见了,你也许记不得朋友的长相,但一定还能记得他的性格特征——沉默、拘谨或是开朗、大方。

  品牌也是这样,包装、标志是品牌的长相,可以从视觉等方面传达品牌形象。产品质量、品牌的个性、品牌在世人眼中的样子则是品牌形象的精髓,是树立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除了可以维持品牌形象外,还可以加强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记忆与好感。总之,品牌形象管理是从外到内的系统过程,是一个整体。

  品牌形象怎样管理

  品牌形象形成于消费者的头脑中,一般来说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品牌满意度、品牌联想等方面。

  品牌形象的管理,首先要对品牌形象进行诊断,看看消费者认为你的品牌是什么?

   品牌知名度诊断

  这个是指测定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知晓程度,分为从没听说过、知道、了解、熟悉四个层次。如果有相当一部分答案是“没听说过”、“不知道”,那么应尽快从销售渠道、宣传促销以及媒体投放等环节上寻找原因。

   品牌美誉度诊断

  如果消费者熟悉品牌,接下来就要检测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程度。是讨厌还是喜欢?弄清消费者不喜欢的原因,是否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的习惯心理相 冲突。

   品牌忠诚度诊断

  检查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度,是否会反复购买,是不相信,无意见,还是有点信赖、认牌购买。忠诚度的建立不仅在于传递的品牌形象,也在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因此,一方面要树立一种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自身实力,服务于品牌形象建设。

   品牌满意度诊断

  检查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程度,满意的原因是什么,不满意的原因又如何。通过品牌满意程度的分析,找到使消费者满意的技巧。

   品牌联想

  寻找消费者对品牌的确切看法,了解品牌在消费者脑海中到底留下了什么个性特征,发掘消费者对品牌内涵的深层反应。进一步获取消费者喜欢某品牌或不喜欢某品牌的原因。通过资料分析,可以直观地发现品牌形象的自身缺陷,及时调整品牌宣传策略。

  诊断完品牌后,要对品牌形象做出正确的品牌定位,在正确的品牌定位与品牌策略指导下,运用广告、公关等各种传播方式为塑造品牌形象服务。同时,随时密切关注品牌成长,当问题出现时,马上调整品牌战略,进行形象更新。

  品牌形象管理的步骤

  具体来说,品牌形象管理的步骤如下:

  (1) 了解产业环境,明确自己的强项与弱点,决定核心价值。

  (2) 形成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及可操作的文化价值观。

  (3) 建立完善的企业识别,并形成维护管理系统。

  (4) 确认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进行品牌定位。

  (5) 确定品牌策略及品牌识别。

  (6) 明确品牌责任归属。

  (7) 整合营销传播计划及执行,确保品牌与消费者的每一个接触点都能有效传达信息。

  (8) 品牌跟踪与诊断:直接接触消费者,持续记录,建立品牌档案,不断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9) 建立评估系统,跟踪品牌资产,进行品牌评估。

  (10)持续不断地对品牌进行投资。

  品牌形象管理是建立、维护、巩固品牌的全过程,是一个有效监督控制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只有通过品牌管理才能实现品牌愿景,最终确定品牌的竞争优势。

  品牌管理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企业将从纯粹的产品管理和市场管理中超越出来,企业的经营将是产品经营和品牌无形资产经营融为一体的商业模式。

  全员品牌管理意识

  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榜中,中国品牌无一上榜。中国早已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然而,中国的世界品牌仍屈指可数。由于品牌管理意识淡薄,有的品牌还在为怎样注册成为商标而苦恼,而同时有的品牌由于品牌管理意识淡薄,无意中做着损害品牌价值的事情。

  从财富中国到品牌中国不仅仅是一个人,一家企业的事,而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它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为维护我们的品牌奉献自己的力量。

  你的品牌是自己的吗

  你是否问过自己:你的品牌是你的吗?是否拥有它的一切。谁能够为你的品牌负责。不要认为创造并使用了这个品牌,它就属于你了,就能为你服务。

  1979年11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恢复全国商标统一注册工作。经过清理登记后,注册商标只有32 589件,而这其中外国注册商标就有5 130件。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田力普曾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讲述:“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数量过少,仅有2 000多家,仅占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甚至靠仿造过日子。”

  缺乏品牌管理意识的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

  同仁堂是我国传统中药的翘楚,享誉中外数百年。日本一家企业趁同仁堂未在日本注册商标之机,率先在日本注册同仁堂商标。后来,虽经中国政府的努力,夺回同仁堂商标的所有权,但这一事件已经对同仁堂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品牌管理案例:小肥羊商标之争

  1999年8月,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小肥羊火锅)在内蒙古包头诞生,2000年9月,小肥羊落户北京即开始全国扩张步伐。2001、2002年,公司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第二名(第一为美国独资的百胜国际集团公司,旗下有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小肥羊实为中餐第一);2003年11月被评为中国成长企业百强冠军。小肥羊还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申请注册“小肥羊”商标,并在16个国家拿到注册证书。

  可“小肥羊”直到2004年11月13日,才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这之前的五年多时间内小肥羊的商标一直没有注册下来,是一个没有户口的“小羊羔”。

  小肥羊刚成立时,只顾着扩张,并没有立即申请注册商标。当小肥羊成长起来后,自己才想到要注册商标,可只要小肥羊提出申请,就会有其他的餐饮企业阻挠,它们以小肥羊是内蒙古当地对一两岁小羊的习惯叫法,属于通用名称为理由提出异议,如果是通用名称就不能注册,于是小肥羊的一次次注册都被无限期的拖延了。

  因为没有注册商标的保护,许多企业和个人借助小肥羊的影响力,“疑似”小肥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有甚者,直接使用“小肥羊”之名招摇过市。小肥羊有心“打假”,却无能为力,每次打假官司都打得很艰难。“小肥羊”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甚至用上了“真真正正小肥羊”,可见维护品牌形象过程中的艰辛。因为“小肥羊”并不是注册商标,小肥羊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直到2004年底,小肥羊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从法律上明确了对其知名服务的特有名称所享有的权益,困扰小肥羊多年的商标之争才尘埃落定。

  尽管,后来来自河北、陕西、南京、廊坊四地的“小肥羊”大闹京城,对于内蒙古“小肥羊”获得工商总局的全国“驰名商标”四处喊冤。由于“驰名商标”特有的排他性,小肥羊都安然度过危机。

  小肥羊终于尝到了加强品牌管理意识带来的无尽好处。

  小肥羊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从中可以说明,看似微不足道的品牌管理意识是多么重要。

  谁在为你的品牌负责

  你的品牌谁在管理?老板,品牌经理,还是其他人?

  显然,老板、品牌经理在品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但是品牌管理并非一个人、两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情,而应该是整个企业价值链上所有员工的事情。

  任何品牌都不是单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一个公司能塑造出来的,它需要优秀的产品,成功的营销,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需要全体员工融入生活的品牌管理意识。

  企业上下只有在生产、销售、宣传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一个企业才能最终塑造出卓越的品牌。

  品牌塑造必须以优质的产品质量和真诚的客户服务为基础,需要全体员工的全程参与,要求全体员工都必须有品牌管理意识,有意识地维护品牌形象,即实施“全员品牌管理”。

  企业品牌要以企业员工的个人品牌意识为基础,企业的品牌很大程度上是由全体员工的“小品牌”有机集合而成的。现在的企业要成就卓越品牌,其员工必须重视个人品牌的建设,因为企业员工是外界了解企业的“窗口”,员工的个人品牌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企业品牌的评价和定位,只有良好的个人品牌形象才能传播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全员品牌管理更需要中国企业集体品牌意识觉醒

  当然,单单一个企业实行全员品牌管理,如果放在一个行业、一个区域内,这个企业就成了一个孤立的单元。品牌管理需要所有中国企业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品牌形象,为中国品牌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全员品牌管理案例

  集体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基地

  在多年的发展中,中国企业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和教训,太多艰辛的汗水和痛苦回忆。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5000多双产自温州的劣质皮鞋被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烧醒了曾经迷恋仿造的温州客商……

  如今,中国品牌已经觉醒,中国企业更加自觉地维护来之不易的品牌形象。曾被人斥为“假货”的温州鞋已改头换面,风靡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

  七匹狼、柒牌、九牧王、才子、利郎、虎都——福建晋江众多服装品牌联手打造中国最大的服装品牌基地。

  地处边陲的内蒙大草原,近几年,涌现出蒙牛、伊利、小肥羊、草原兴发等无数知名品牌。2004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内蒙古GDP的增长连续30个月在全国排名第一,大草原焕发出新的生机。

  ……

  集体品牌意识带来品牌的集体成长,品牌已不是一个企业、一个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整个社会的事情。相信随着全体中国人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更多的品牌基地、更多的中国品牌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集体品牌意识的缺失酿成“冠生园”悲剧

  2002年3月,南京冠生园正式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一家具有80多年历史的知名老字号企业轰然倒下。这一天距南京冠生园陈陷月饼风波还不到一年。

  一个百年老店顷刻间土崩瓦解,起因仅仅是因为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不当、对品牌维护意识的匮乏。“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还被作为教学案例上了清华大学MBA的课堂。它告诉我们品牌无小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事情起源于2001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曝光了南京冠生园“陈年馅料做新饼”的恶性事件。“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一夜之间,全国各地大小超市的冠生园月饼纷纷下架,消费者像见了瘟神一样远离冠生园月饼。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品牌信誉,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由于品牌管理意识的淡薄,南京冠生园采取了极不明智的处理措施。南京冠生园既没有及时公开道歉,也没有向消费者做出符合情理的解释。南京冠生园还将“行业内幕”公之于众,公开宣称使用“陈馅”做“新饼”在整个行业内相当普遍。冠生园此举不仅毁了自己,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个月饼行业市场。据说,受此事件的冲击,2001年,全国月饼行业损失在160亿以上。

  如果说南京冠生园的衰落是因为品牌意识的缺乏,而全国数十家冠生园“受到株连”,则是因为集体品牌意识的缺乏。

  “冠生园”品牌创建于1918年的上海。1956年,通过改制,上海总部“一分为三”,各地分店企业都隶属地方,于是就形成了上海冠生园、南京冠生园、武汉冠生园……全国各地冠生园“群雄并立”的奇特景观。各冠生园互不统属,大家却共用一个金字招牌“冠生园”。各地厂家共同拥有一个品牌,“冠生园”品牌使各地冠生园都获益匪浅,但是“一牌多企”也使品牌的维护成为难题。

  其实,我国许多老字号品牌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许多企业钻法律空子,争相冠以“老字号”品牌之名。但“一个品牌”的众多企业实力悬殊、良莠不齐,这就造成了同名同姓的企业或商品层出不穷,而产品却鱼龙混杂,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人沾光,无人维护”,集体品牌的无意识使老字号的品牌价值不断摊薄。一有风吹草动,老字号品牌就会元气大伤,甚至走向衰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传统的老字号品牌正在以每年5%的速率消亡……

  这次南京冠生园陈陷事件也不例外,黑幕曝光后,全国各地的“冠生园”都遭重创。以上海冠生园为例,上海冠生园生产的“生”字牌月饼,销量在10天内骤然下跌50%,还波及公司其他产品的销售。尽管上海冠生园竭力解释自己和南京冠生园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在指牌购买的时代,消费者不管是不是一家,只要是冠生园,就坚决不买。无辜的上海冠生园也成为本次事件中遭受打击最大的企业之一。

  集体品牌意识的缺失使冠生园的悲剧成为必然。以前许多企业不费吹灰之力“沾了冠生园的光”,自然也应当承担品牌株连的代价,不管其愿意不愿意。

  南京冠生园倒下了,它带给人们的反思是深刻的。集体品牌意识的缺失使老字号品牌举步维艰,桃子熟了人人要摘,更要大家精心去呵护它。如果大家都能自觉维护品牌,如果每一个冠生园品牌使用者都能有一丁点品牌管理意识,受益的又何止自己,“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泼水火熄掉”。

  全员品牌管理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 品牌传播策略:你的品牌是否在对牛弹琴

  定位,就在于找到一块有利可图的市场空间,集中兵力在这个局部市场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真正的定位:既要给自己定位,也要给竞争对手定位。

  古人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来形容“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不同。不同的音乐要给不同的人听。要结合音乐的特点,根据听者的身份、喜好而定。正确的定位是与消费者充分沟通的前提。如果企业的品牌定位错误,就会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

  1(定位错误) 99(传播)=0

  “1 99=0”会成立吗?

  从数学角度这是一个明显错误的命题。但放在品牌定位传播上,大量实例表明它是完全正确的,甚至有时候还出现“1(定位错误) 99(传播)<0”的情况。

  它告诉我们:一旦1分的品牌定位出现错误,其他99分的努力都将白费,更有可能适得其反。

  脑力智宝是一种益智类产品。为证明脑力智宝的神奇疗效,它特意找了一个名叫舟舟的弱智儿童作代言。广告中“本来弱智的舟舟吃了脑力智宝后,智力出现很大回升”。企业想当然地认为:消费者看过广告后,会对产品趋之若鹜。但是,当消费者看了这则广告后,他会去购买吗?

  广告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脑力智宝的目标消费者是弱智儿童。如果是一个智力正常的普通消费者,是不太可能去购买专门为弱智儿童生产的智力产品的,那岂不是等于承认自己“弱智”。这个错误的定位便是脑力智宝的致命败笔。

  每一种产品的定位一定要正确,要有一个打动消费者内心的明确诉求,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否则就会出现“1 99=0”的事倍功半的结果。

  定位是定方向,是品牌成功的前提

  定位就像品牌站在三岔路口,选错了方向就很难到达目的地。品牌定位错了,之后所做的一切都将是无用功。正确的定位能给品牌发展指明一条光明大道,错误的定位只会催化品牌的灭亡。

  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的首要任务,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经营成功的 前提。

  成功的品牌定位能使企业扩大知名度,建立美誉度,提高竞争力,积累品牌资产。品牌定位在品牌经营和市场营销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凯温?格兰西和罗伯特?舒尔曼在《品牌的营销秘密》中,指出了三种可能原因将导致错误的品牌定位:

  (1)企业自始就未能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策略。

  (2)企业未能清晰地将定位思想、理念和原则传达给市场和顾客。

  (3)企业未能提供足够营销资源的支持并保证定位的努力。

  其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是因为企业未能培育明确的品牌定位理念。第三种情况是品牌定位没有很好地执行。

  品牌定位是企业品牌建设的罗盘,它需要对目标市场、产品属性等给予明确界定,是企业思想、理念、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声誉的精确表达。品牌定位能帮助品牌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区分并记忆,它将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向消费者传递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消费者是品牌定位的主体

  定位并不是要企业对产品做什么事,而是对未来的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给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找一个位置。

  消费者才是定位的主体,企业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消费者。企业必须学会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挖掘消费者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合适的品牌定位。任何无视消费者在定位中的作用的观念和行为,都将最终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这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这是一个多元化竞争的信息时代,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宽广,消费者的注意力资源却越来越稀少。无论企业的品牌资产有多雄厚,如果不能引起当今主流消费者的认同与注意,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让品牌资产流失殆尽。如何取得主流消费者的认同,是品牌定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取得认同,就必须要抓住消费者的想法:

   消费者的价值观是什么?

   消费者的生活消费方式如何?

   消费者的偏好兴趣?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什么?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如何形成?

  只有透析了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品牌定位才能正确。所以说:正确的品牌定位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想法”的定位,一定是消费者最喜欢的。

  第三节 品牌测量:你的品牌价值是上升还是在下降

  企业的短期销售额等数据在上升,但是否能保证品牌价值成正比例积累上升?如果企业的品牌价值没有上升,销售额的上升就不会持久,还要影响到品牌价值。所以,在看数据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品牌价值是否也在上升。

  市场数据≠品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俨然进入了数据营销时代。各行各业都爱用“数据”说话。官员用GDP的增长、用本地品牌的数量来标榜政绩,企业用“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来彰显实力:媒体则借自身的“覆盖率”和“收视率”来赢得客户的青睐……数据营销大行其道,风靡全国。然而,数据真如人们想象得那样灵验吗?

  有的老板会说,只要我的市场销售量上去了就行了,数据的多少不就代表了我的品牌价值的大小吗?显然这样的老板没有真正认清品牌价值是什么。市场数据与品牌价值完全是两回事,它们之间不能划等号。品牌价值高能带来好的销售状况,但一时火爆的销售局面并不意味着品牌在增值。市场销售额只是企业生存状况的一个表现指数,品牌价值才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品牌不只是一种标识、一种形象、一种符号意义,它更是一种无法复制的个性、一种人性化的灵魂。提到IBM,人们马上会想到蓝色巨人形象,会想到它的可靠性;谈到海尔,人们会将它与“高质服务”联系起来;谈及奔驰,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豪华划上等号。品牌是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联合体,是企业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精髓所在。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

  从战略的角度讲,品牌价值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有的企业一旦创出名牌后,就自以为万事大吉,只等坐收超额利润,表现为目标和行为短期化,而这恰恰是品牌竞争的大敌。

  对企业而言,不应该把市场数据作为惟一的考核标准,而更应该关注自身的品牌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品牌价值的具体效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持久的市场占有率。一时的市场占有率不能代表品牌价值的大幅度提升。企业要通过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促使其长期重复购买,提高并持续保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的上升才能实现。企业通过市场的拓展可确立品牌的市场地位,又可通过品牌的市场地位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品牌与市场占有率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2. 品牌溢价。品牌价值背后包涵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性,对品牌文化内涵的向往。消费者愿意为自己购买的品牌支付更多的货币,从而使该品牌产品得以溢价销售,企业因此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3. 品牌延伸。品牌形成后,可以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来增加原有的生产线,使品牌的产品组合得以扩展和延伸。扩展与延伸后的产品可以作为原产品组合的补充,同一类品牌的产品,其新品上市后可在短期内享受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实现品牌溢价的市场待遇,从而体现品牌的更高价值。

  实例分析:品牌价值是支撑市场销售数据的根本

  这几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在成倍增长,2004年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5.9部。中国国产手机2002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是19%,到2002年下半年就涨到了30%,2003年则突破了50%,然而近两年,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却开始急剧下滑,诺基亚、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又在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手机市场的变迁告诉人们:只追求短期的销售数据,迷信数据,而不提升品牌价值,来左右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这样一旦有风吹草动,脆弱的数据就会改写,市场也会在短期内被竞争对手蚕食。

  蒙牛初创之时就开始在央视做广告,尽一切可能提升蒙牛的品牌价值。借助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广告投放资源,稳稳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形成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品牌价值有了,市场销售也随即跟上,短短六年,蒙牛牛奶便荣登中国乳业“领军者”之位。

  蒙牛的发展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有品牌价值就会有市场销量,品牌价值可以转化为市场占有率,而且是长久的市场占有率。

  本土品牌如此,那么洋品牌呢?再来看一看麦当劳和肯德基在美国与中国的不同表现。

  在美国快餐业市场中,麦当劳以221亿美元的营业额,13 609家的开店数量稳居第一;肯德基的营业收入是49.36亿美元,餐厅数量为5 524家,全美排名仅为第七,远远落在了麦当劳的后面。

  而在中国市场,肯德基力挫麦当劳,成为中国洋快餐的“老大”。目前肯德基已在中国开了1 530家店,麦当劳仅为716家。

  两个洋快餐品牌的经营模式基本相同,何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肯德基比麦当劳提前3年进入中国(肯德基1987年,麦当劳为1990年),提前在中国做广告、做品牌宣传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2005年2月,“苏丹红事件”发生之后,肯德基就产品问题向消费者道歉并表示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进行赔偿。麦当劳则一再声称其产品未用“苏丹红”,并为近期产品的调价行为做辩解。两大品牌对同一事件截然相反的反应,也折射出两大品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现在尽管麦当劳的广告量平均比肯德基高30%,仍没有迹象表明麦当劳能在短期内赶上肯德基。

  肯德基在中国的胜利不是偶然的,靠品牌制胜,借一切有利时机,提升品牌价值正是其成功的关键。

  实践表明:一个品牌必须要有自己核心的品牌价值,比如可口可乐给消费者传达的是快乐、让人振奋的感觉;百事可乐则张扬活力,是新生代的选择。企业不仅要让品牌具有某种价值,更要将顾客因为此种价值而愿意与品牌建立紧密而长久的关系,让顾客乐于购买,形成品牌忠诚。企业在对品牌价值进行管理时,就要潜心维护这个关系,不断增加品牌的价值,这样才能让企业充满竞争力而且经久不衰。

  企业的品牌价值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是每个企业家必须时刻并且长期关注的问题。

  第四节 塑造品牌忠诚:谁是你的品牌粉丝(FANS)

  “二八理论”告诉人们:20%的消费者所带来的利润占去了所有消费者带来的利润的大部分(80%)。这个20%的消费群体就是品牌的忠实消费者。

  现在,人们习惯对某位偶像的忠实歌迷或影迷常冠以FANS的称谓。FANS可以说是对心目中的偶像喜欢到了极致。FANS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搜集和购买一切与偶像相关的东西。偶像走到哪里,忠实的FANS就跟到哪里,FANS的忠诚精神让人难以捉摸,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那么,谁又是你品牌的FANS,谁会是品牌的忠实消费者,你是否了解自己的FANS(消费者)?是否知道消费者喜欢你什么,喜欢的原因何在?

  在一个消费者至上的年代里,找到并拥有自己品牌的忠诚消费者(FANS),将是品牌满足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关键。而不关心自己的消费群体、不了解他们的切实需求的产品或品牌,在市场经济法则下最终只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看看消费者的庐山真面目

  就像许多FANS喜欢偶像的原因互有不同一样,消费者购买品牌的理由也会不同。这就要求企业了解自己的消费者,找到消费者忠诚于品牌的内在的、本质的原因。

  迪士尼为什么能成功?华特?迪士尼和他的兄弟罗依,于1923年在好莱坞开始了他们的影片制作生涯,五年后闻名全球的米老鼠卡通问世。华特?迪士尼的确有过人之处,公司的定位既不是制造卡通影片,也非主题乐园,而是“为人们制造欢乐”——一下子抓住了消费者的娱乐心理!无论是儿童主题乐园、迪士尼家族的探险学习假期,还是电影和各种品牌活动,迪士尼给大家的品牌承诺,紧紧地绑住了消费者的期望,正是这点成就了迪斯尼今天的辉煌。

  可见,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给消费者一个喜欢的理由,自己的品牌就会拥有忠实消费者,他们将成为品牌成长壮大的强力支持。

  为此企业要换位思考,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品牌,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他们的购买成本如何,他们的购买心理是怎样的,如何进行购买决策等。企业能否长期持久地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品牌与消费者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为了创造这种融洽的关系,必须尊重消费者的想法,不断壮大自己的忠实消费群。

  第五节 品牌环境说:你的品牌是否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中国有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在好的环境中,一个人会跟着学好,而在一个坏的环境中,这个人则可能变坏。所以,孟母择邻而居有三迁之举,就是希望孟子在优良的环境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品牌形象的传播需要传播的方法和路径,也就是品牌传播的通路。品牌传播就像“买房子,选邻居”,在哪种媒体、哪个时段、哪个地方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必须要有严格的分析和思考,这样才能使品牌走对地方,传播也才有效。稍有不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品牌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会造成传播的浪费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中国媒体宣传通路的特点在现阶段,品牌传播仍然主要靠媒体,这就需要研究媒体的特点。在中国的媒体很特别,拥有几大鲜明的特点:广告通路极其复杂我国的大众传媒和全世界都不太相同,我国是世界上广告通路最复杂的国家。仅以电视媒体来分析,全国的数量最多时超过3 200家电视台。我国电视实行的是“四级办电视、混合覆盖”的分层次按行政区域划分的结构体系。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区)、地(市、州、盟)、县(旗)四级均开办电视机构,其覆盖网络还延伸到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社区)。但各电视台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也基本没有商业经济关系,是一种较分散的协作体。这就是中国广告通路的特点,广告主很难全面整合我国的媒体资源,任何一位想开拓全国市场的品牌必须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和智力,综合运用“全国性广告”(National AD)与“本地性广告”(Local AD)策略。

  媒体的影响力层级不同在中国,媒体的影响力与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具有天然联系。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电视媒体是一个宣传与经营的混合系统。一方面,它依托于各级政府而存在,一级媒体代表一级权威,是各级政府的宣传平台。另一方面,我国没有商业台和公共台之分,基本上,二三千个频道都可以播放广告。由于不同级别的媒体,代表不同层级的行政权威,它们发出的声音,它们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级别的广告传播平台。对于品牌传播而言,媒体级别决定品牌传播的起点,决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层级。所以,很多企业选用中央电视台做全国性的品牌传播,进行渠道和形象建设。而不同级别的广告传播平台,也因此承担了不同的传播功能。

  中国人最信广告国人最相信强势媒体。我国也有了世界上最相信广告的消费者,一方面在于强势媒体与政府的天然结合,强势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天然权威性;另一方面我国的消费者对强势媒体有天然的依赖性。强势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构筑了我国品牌快速成长的重要平台,提供了购买商品的理由,品牌文化也要通过广告来实现,广告是惟一有着强烈说服性的信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播和提醒作用,因此通过强势媒体传播的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很强大的。

  塑造什么样的品牌去什么样的地方中国广告通路的特性,要求企业结合品牌定位和品牌战略规划选择相对应的品牌传播方法和路径。

  塑造全国性强势品牌最好选择强势媒体企业塑造强势品牌要求媒体必须具有超强的整合能力,能为广告主提供尽可能多的附加值。而要塑造一个全国性的强势品牌必须借助广告的力量,最好的选择就是强势媒体。因为强势媒体具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相对来说附加值更大,实际投放成本会更低。

  许多强势品牌像宝洁、蒙牛等,在媒介策略上首先选择覆盖面大、收视率高、品牌力强的媒体作为广告的主力投放平台,然后根据这些强势媒体在各目标市场的收视表现,参照企业的销售状况,决定哪些地区可以不必追加广告,哪些地区需要补充投放。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经费,又最大限度地提升和维护了企业品牌。宝洁、蒙牛都是将大部分费用投放在全国强势媒体,然后在重点地区选择地方媒体投放。

  塑造区域性品牌最好实行重点媒体突破

  在我国,有许多地方品牌借助地缘关系和消费习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是强势品牌。像啤酒行业,广东人喝珠江啤酒,北京人喝燕京啤酒,各地都有自己的主导品牌。这种地域性品牌就可以实行重点媒体突破,用足用透本地强势媒体,这样可以用较小的费用取得同样好的宣传效果。企业还可以根据品牌发展战略,在开发其他地区市场的同时,在那个地区跟进媒体广告投放。

  专业品牌选择专业媒体,也可通过大众媒体塑造强势品牌形象

  传统的品牌传播方法,专业性的品牌是应该选择专业的媒体投放的。像工业品牌要选择工业杂志,因为这样的品牌目标受众面很窄。

  但对另一些专业品牌,虽然目标受众很少,但带有炫耀性,其产生购买行为还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通过大众媒体塑造强势品牌形象也可以提升品牌价值。像润滑油行业的黑马——统一润滑油就通过强势媒体央视在润滑油行业迅速崛起。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专业媒体还不完全成熟,没有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媒体;另一方面,大众媒体可以囊括目标消费者,虽然有许多是非目标消费者,但这部分人也起到了传播品牌形象的作用。

  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品牌传播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广告主必须从品牌战略出发,审慎理性地进行品牌传播,千万别让自己的品牌去了不该去的 地方。

  品牌传播路径管理:广告要择邻而居

  珠宝首饰广告如刷在农村红砖墙上,广告词典雅、高贵,背景墙面却脏乱不堪。消费者会购买这样的珠宝产品吗?

  有些广告的失败不是广告内容的失败,而是传播路径的偏差。品牌传播路径对于品牌塑造也十分重要。好的品牌传播路径可以为品牌价值加分,否则就会削薄品牌价值。如果前广告环境和后广告环境都是大品牌,消费者就会觉得这个品牌也不错。企业选择的媒体比较强势和在有线电视台选择播出的广告又是不同的。如果广告没有经过很好地编排,广告通路没有经过很好管理就会出现一种负面的效果。

  航空广告与悼念空难

  中国新闻周刊:曾有一版是专门悼念包头“11?21”航空罹难者的文章,题目是“天空安全的临界点”,下面却有一则国泰航空的广告:“日日不停,往返香港,飞向世界”,读者看了,误认为是国泰的一架飞机掉了下来。

  所以如果广告通路没有管理好,企业浪费的广告费就不只一半,整个广告费都会在无形中浪费掉。要品牌传播路径正确关键要做好以下两点:

  (1)广告编排

  品牌传播路径管理首先要将广告放在好的广告环境中。也就是要选择好的邻居。前面是关爱健康的公益广告,后面紧跟着是药品广告救死扶伤,这就会形成双倍的传播力量。

  (2)终端管理

  品牌传播路径表现在终端上就是要将产品放在好的终端环境中。产品定位高端,就不要动辄打出“一百元任拣”或“三折起”的招牌,也不要和哪些打折产品混放在一起。终端卖场的广告同样要择邻而居和大品牌相邻。

  第六节 品牌竞争战略:你了解你的竞争对手吗

  孙子曰:“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商战中,认识自己,更要了解竞争对手,了解竞争敌手的目的就是要打败他。

  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对手多如牛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人常说“自己看自己是看不出不同的,只有对照别人才能看出自己的不同”。现实要求企业时时刻刻了解并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领先的原因,发现竞争对手的弱势和不足并为己所用,制定自己独特的品牌主张,方为制胜之道。

  建立品牌区隔,与竞争对手同台竞技

  竞争对手太强大,不妨从侧面进攻,另立一个“山头”,与竞争对手共同站在“巅峰”上。

  百事,新一代的选择

  “假如可口可乐的工厂一把大火烧掉,全世界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一定是银行争相给可口可乐贷款……”这是可口可乐人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可口可乐靠多年来历史的沉积形成了强大的第一品牌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牢牢地占据着碳酸饮料市场。

  百事可乐可谓生不逢时,一直处在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强势打压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百事可乐发现了竞争对手的弱点:可口可乐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就有品牌老化的势头。百事可乐直击可口可乐的优势塑造自己新时代第一的品牌形象:“百事,新一代的选择”,“可口可乐是你爸爸喝的”可乐,立刻赢得了大批年轻人的青睐,百事可乐与传统可乐划江而治。成为全球碳酸饮料第二大巨头。近来,可口可乐也感受到了百事可乐的强大压力,新广告语“要爽由自己”也突出个性、年轻,试图改变自己品牌“老”形象。

  树立自己第一形象,打压竞争对手

  左手打不过竞争对手,就用右手,消费者分不清你是用那只手打赢的,但消费者知道你是胜者。

  采乐给海飞丝重重一击

  在中国洗发水的领域里强手如云,以去屑为诉求的品牌多不胜数。海飞丝无疑是其中最知名的去屑洗发品牌!采乐要在洗发水领域打败海飞丝可谓难上加难。

  采乐却发现了一个极好的市场空白地带,不说自己是洗发水,而是“去头屑特效药”,将自己定位在药品上,而在药品行业里几乎找不到强大的竞争对手。采乐还采取了独特的产品功能性诉求:头屑是由头皮上的真菌过度繁殖引起的,清除头屑应杀灭真菌;普通洗发只能洗掉头发上的头屑,而我们的方法,杀灭头发上的真菌,使用8次,针对根本。有力地抓住了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使消费者要解决头屑根本时,避开了强大的洗发水概念,在药店销售的终端策略也使消费者购买时“忘记”了去屑洗发水,而想起了疗效好的“采乐”。

  超越竞争对手,占领细分市场

  竞争对手几乎已经占领了全部市场,我们可以超越竞争对手,当细分市场的老大。

  卡士酸奶——高档的佐餐饮品!

  卡士作为一个中小型的乳品企业,要在伊利、蒙牛、光明及达能、雀巢等群雄中分一杯羹,必然要耗费大量的广告费、公关费、市场费!但这样做的胜算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准。

  卡士酸奶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液态奶基本都是大众市场低端产品,那么一个好的牛奶,可不可以卖到18元,25元呢?如果可以,在什么地方呢?在三星级以上的酒店、酒楼以及酒吧里。

  那消费者为什么选择它,卡士产品的定位是什么呢?

  一个健康新型的高档佐餐饮品。告诉消费者,在这样的酒桌上,选择喝卡士而不是其他饮品,才能达到保持健康,也能体现自己的格调和身份的目的。一定是卡士,而不是其他!

  卡士明确的告诉消费者“KISS ME,我是卡士活均奶,因为我是经过活化的牛奶,所以更爽口,更好喝。同时,我们的营养成分特别均衡,绝对让你身体健康,充满活力,来吧,吻我吧,享受我吧!”。

  卡士这样就从一个酸奶变成了高档的佐餐饮品!在强手如林的乳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七节 品牌延伸:你的品牌是否陷入了延伸的陷阱

  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常常看到一条道路刚刚修好,就被“开膛破肚”,埋配套的管线,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在修路时,先把所有管线预埋好,建设起道路来就会顺利得多。

  品牌延伸就像修一条路一样,拥有一个强势产品之后,怎么向别的产品延伸,而延伸不好就会“开膛破肚”,破坏品牌的原有形象,摊薄品牌价值;如果事先规划好,预埋了品牌扩张的“管线”,品牌延伸就能为品牌价值做加法,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品牌可以无限延伸吗

  品牌不只是一个名字,品牌是一个需要规划、有内涵、有形象、有个性,需要体现自己价值的生命体。一个品牌不可以到处乱用,它不能有双重性格,那样消费者会远离它;一个品牌也不可以同时拥有不同肤色的“孩子”,那样消费者会辨不清它的样子而遗忘它,甚至认为不忠而抛弃它!

  品牌在延伸以前一定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我是谁、我要去哪、我可以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我要怎么表现自己……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而盲目延伸都会使品牌陷入延伸的陷阱中,品牌注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更会对品牌造成伤害。

  品牌延伸,命门何在

  品牌资产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对企业经营的作用不可估量。品牌延伸,对企业而言,既可能是加法,延伸推动发展,也可能是减法,削弱品牌的整体价值积累。企业如何合理进行品牌延伸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便成为品牌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品牌延伸可以采取单一品牌延伸策略,亦可以采取多品牌延伸策略,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单一品牌延伸策略

  “舒洁牌”卫生纸曾经是美国卫生纸市场的头号品牌,当其延伸出“舒洁”餐巾纸后,舒洁卫生纸的头牌位置很快被“宝洁”公司的“Charmin牌”卫生纸所取代。

  某医药品牌,从医药领域延伸到啤酒饮料市场,使消费者“喝该品牌啤酒时总会感觉有药的味道在里面”,该医药品牌产生的不是品牌加乘效果,而是品牌除法效果。

  某皮鞋品牌用其一模一样的牌子去生产了女士内衣。

  贴肚脐的治痔良药,又变成了同样牌子的甜梦口服液。

  ……

  品牌像人一样要长高,要长宽,但手不能长在脚上,脑袋不能倒着长。如果不改变品牌名称,单一品牌的延伸要延伸到相关的产品门类上,延伸和活化已有品牌性格,而不能在不相关甚至对立的产品门类上延伸,这样不仅会伤害到原有的产品门类,还会改变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原有好感,使原有品牌定位变得模糊……

  娃哈哈品牌延伸到碳酸饮料、茶饮料、乳品等领域时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因为消费者对娃哈哈品牌的最大认可来自大众化的纯净水,娃哈哈品牌在这些品类上的延伸符合其之前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

  但是,娃哈哈延伸到儿童服装市场就不同,服装品类对消费者来说属于炫耀品、装饰品、是穿给别人看的;而碳酸饮料、茶饮料等都属非炫耀品类,物美价廉最重要,是不会被别人注意到的。所以,娃哈哈在日常饮食类产品上进行品牌延伸并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在炫耀类产品上却无法获得应有的战绩。娃哈哈选择了错误的延伸品类,违背了品牌延伸的原则,所以延伸不成功。

  企业的品牌很好,知名度高,美誉度好,但品牌并不是无所不能,品牌延伸要考虑延伸的品类,要考虑品牌自身的局限性。单一品牌在相关领域可以“无限”延伸,而在自身局限之外延伸必须三思而行之。

  多品牌延伸策略

  剃须刀第一品牌吉列的背后站着的母公司是谁?宝洁。

  冷饮第一品牌和路雪的身后坐着的又是谁?联合利华。

  知道这个秘密的消费者一定大吃一惊:我怎么不知道。其实之所以不知道,不是其不够细心,而是两位“巨人”有意相瞒,他们刻意采取了多品牌延伸的 策略。

  众所周知,宝洁和联合利华是世界两大日化用品品牌,如果宝洁像经营日用品牌那样大声宣扬吉列是其名下的,相信吉列不仅不会“沾到宝洁的光”,甚至连一般的市场都难保;如果联合利华高调宣布和路雪与自己关系密切,消费者在吃雪糕时难免会吃出洗衣粉的味道,它们品牌的延伸就会功亏一篑。所以,宝洁和联合利华不约而同选择了另立一个品牌来规避风险。

  要破除品牌延伸的障碍,最绝妙的办法就是多生几个“孩子”,程序上也只不过是多起几个名字而已;名字不同消费者自然不会产生误解,品牌形象塑造更容易,何乐而不为呢?

  多品牌延伸,宝洁给人们做了表率:宝洁在确定自己日化用品的品牌定位后,其旗下所有日化用品在营销上是多品牌运作,海飞丝、飘柔、激爽、沙宣、力士、舒肤佳、碧浪、汰渍……类别不同、品牌不同,但它们之间都建立了强烈的品牌关联,不断增加其企业品牌的内涵,强化企业品牌形象,共同塑造宝洁“美化生活”的品牌形象,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宝洁的品牌,而且还为宝洁品牌增值不少。

  在非日化用品领域,宝洁完完全全走了多品牌的道路,不论从命名、营销还是品牌运作,吉列没有和宝洁联系在一起,而以一个独立的形象宣称自己的专家品牌形象,在剃须刀领域建起自己的王国。宝洁清楚地知道吉列是占不到自己什么光芒的,不如任其施展自己的魅力!

  品牌延伸不定势,因地制宜是根本!

  企业品牌延伸不像产品品牌可以当一样产品那样运作,但却可以通过旗下不同的产品品牌为自己做加法。……品牌延伸必须是符合企业本身的定位,是被消费者认可的,是能提升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是能帮助企业丰富品牌内涵的……

  有策略的延伸,品牌自会加速成长。

  案例解析之一 五粮液VS茅台:品牌背后的玄机

  中国白酒行业名酒辈出,但最知名的莫过于茅台和五粮液,而茅台“国酒”的地位在众多国人的心中一直无法撼动。但近年来,五粮液的风头大大盖过了茅台。五粮液凭借混合品牌战略快速崛起,经营业绩把茅台远远甩在了后面。五粮液是如何撼动茅台的江湖地位的?

  品牌战略造就市场格局

  2004年五粮液主营收入达62亿元,茅台主营业务收入为30亿元,仅为五粮液的一半;2004年五粮液品牌资产实现从31.56亿元到306.82亿元的飞跃,而同年国酒茅台的品牌资产为200亿元。

  茅台的品牌战略缺失

  继五粮液之后白酒业掀起了“买断经营”、“品牌OEM模式”的经营热潮。“国酒”茅台也不甘寂寞,也走上了混合品牌战略,形成了貌似五粮液品牌延伸的策略。

  第一集团军直接冠以茅台品牌的产品,如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茅台醇、茅台液;第二集团军冠以茅台集团品牌的产品——贵州王、红河酒、小豹子、九月九的酒(其中一些是买断品牌);第三集团军则是冠于茅台品牌的“远征军”,如茅台啤酒、茅台葡萄酒,“远征”啤酒业的老大青岛啤酒和红酒老大张裕。

  茅台是什么品牌?是国酒,是中国白酒的第一品牌。所以,所有的营销动作都应该具有这样的高度,与之相称,否则就会使品牌贬损。为什么现在又提出“茅台要走平民化的道路”这个理念,要让茅台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茅台品牌拥有“国酒”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那么大的消费群,不就是因为她高高在上、充满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品牌形象吗?平民化在市场定位上是个什么概念?是指哪部份、哪一类收入层面的消费群呢?从社会学角度看,平民一般是指低收入阶层。茅台打出平民化的旗子,这看似在尽可能迎合更多的消费群,其实是在自抑身价。

  品牌簇群战略成就五粮液

  “酒王”五粮液凭什么挑战“国酒”茅台?

  也许有人会说五粮液的成功是品牌运作的成功。买断经营催生了“五粮醇”和“五粮春”;“品牌OEM”造就了强势子品牌“金六福”和“浏阳河”。五粮液首开白酒行业混合品牌管理模式,凭借着其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品牌快速崛起。

  就在茅台进行品牌延伸时,五粮液在做什么?成功的经验已经为强大对手茅台所“吸收”、“改造”,五粮液又凭借什么确保“酒王”的地位?

  这时品牌簇群策略浮出水面。

  五粮液利用品牌簇群进行市场细分,精心为竞争对手设置壁垒,借助网络优势,强力渗透终端,增加竞争对手进入的难度和风险。如在礼品酒市场上一口气推出了五大礼酒系列:明窖1368打“历史文化牌”;五粮醇打“商务礼宾酒”;金叶神打“中国人的礼酒”;五龙宾打“贵宾用酒”。中高端“礼”酒相继问世,一路“高开高走”,越来越走向成功人士。不论是主打历史文化牌的明窖1368,还是主打商务礼宾的金叶神,以及主打贵宾概念的五龙宾等的价格空间都是在单瓶180元以上,主价位空间则在200~300元之间,而这一价位则是国内主流的商务/公务酒的核心价位。

  五粮液正是通过这种品牌簇群策略,全方位市场渗透,将品类精耕细作,最终独占中高端礼品酒市场。而此时的茅台却在品牌延伸战略上遭遇了寒流,“平民路线”受挫,品牌形象受损;品牌战略未充分整合产地资源,导致茅台镇群雄并起,同城竞争弱化“国酒”最稀缺的产地资源;品牌的盲目延伸,背离消费者的心智资源,进而模糊了茅台“国酒”的品牌价值;五粮液的品类细分,使茅台在终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粮液品牌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品牌簇群,全力出击,精耕市场。

  五粮液通过建立品牌簇群,形成市场的张力;通过“母品牌”坚持打高走高,“子品牌”则进行市场全程渗透。品类细分使五粮液“没有坏孩子”,没有不良的品牌负资产,品类细分使五粮液的品牌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优化,品类细分为五粮液的混合品牌战略保驾护航。在某种意义上说,品牌簇群策略使成熟期的五粮液品牌的影响力得到了维续和提升。

  价格策略成就五粮液

  五粮液:高举高打,大小通吃

  五粮液是如何从大众品牌形象过渡到“中高端白酒”的品牌形象的?

  成功的提价策略是五粮液品牌影响力的分水岭。20年前,汾酒的价格比茅台低1元多,比五粮液低2角。现在呢? 汾酒和五粮液平均差价为200元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在早期白酒市场上,众多名酒价位接近,相互间几乎没有档次差别。除茅台外,其他名酒在消费者眼中,并无太多差别。在1993年以前,名酒更多在销量上较劲儿,而不是在品牌形象、品牌价值上对比。为了保持较高的销量,众多厂家不愿意贸然提价,以免降低眼前的销量。

  在不少名酒追逐销量、忽视价格差本身表现出的品牌差别时,五粮液却抓住一切机会适时提价,到1993年,众多名酒仍在10多元、20多元徘徊时,此时的五粮液已经涨到了100多元。于是,不知不觉中,白酒分化成了高端产品和中低端产品。而五粮液凭借高价格,品牌实现高端化,与其他名酒拉开了 档次。

  成功的提价策略使五粮液挖到了品牌价值的“第一桶金”,为日后的混合品牌营运模式埋下了伏笔。

  成功提价后的五粮液进行了品牌资源整合,用精准的价格策略,对高端消费群体进行高高、高中、中高的三档次市场细分,不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市场缝隙,凭借强大的终端网络,建立起高端品牌形象的区隔。针对顶尖的社会名流、政要的消费群体,以五粮神为主打,终端价位在1980元,主攻超级终端,走高层礼品渠道,品牌形象定位为“超越权贵”;针对政府高官、军队要员、企业家和其他非富即贵人群,以五粮神218为主打,终端价位在990元,主攻酒店旗舰店、商超A类店、团购中高层,走高端终端渠道,品牌形象定位为“超越神韵”;针对私营业主、白领、企业中高层主管、其他高消费人群以及追求成功人士,以五粮神216为主打,终端价位在380元,主攻终端酒店A类、B类店及商超批发、零售店,走中高端终端渠道,与“水井坊”、“国窖1573”、“金剑南”抢市场。

  在确保高端市场的同时,五粮液并不忽视中低端市场。此时,混合品牌运作的优势突显出来了。在五粮液的产品阵容里,低端有不超过10元的尖庄,中端有100元左右的五粮醇和五粮春,高端有300元以上的五粮神,加上如金六福、浏阳河中高端定位的子品牌补缺,这使得五粮液在市场上纵横驰骋。

  茅台的绥靖政策:平民路线

  在竞争对手快速成长的时候,茅台没有借助“国酒”的优势资源进行有力阻击,反而给五粮液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会。五粮液在高端上一路高歌猛进时,茅台却打出平民化的旗子,这看似在尽可能迎合更多的消费群,其实是在自抑身价,结果模糊了茅台“国酒”的品牌形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白酒的高端品牌已不再是“国酒”茅台一支独秀了。

  而走平民路线的“国酒”茅台,此时却在产品渗透战中更显得“高成,低不就”。既是“国酒”,就应该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既是“国酒”,就应该是高高在上,霸气十足的。近年来茅台在品牌拓展中,先后开发出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等中低档品牌酒,将品牌从高端市场拉到中低端市场;然后,又将品牌转嫁到啤酒、葡萄酒等毫无价值匹配度的产品上,舍弃其高盈利区不要,非要往价格战里“扎堆”。

  试想一下,茅台能拥有那么高的荣誉,吸引那么大的消费群,不就是因为其高档神秘的形象吗。如今打出平民化的旗帜,其实是自贬身价,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会挫伤茅台原有消费者的忠诚度。“总统用的笔”派克也曾走“平民化道路”——推出几元钱的低档货,其代价是低端市场不见起色,而高端市场却失去了大批忠诚顾客。这样的教训难道不值得茅台深思吗?

  不难看出五粮液正是利用对手的错误,通过成功的价格策略,扩张中高端的地盘,提升品牌形象,五粮液的崛起最终使“国酒”茅台有其名,而无其实。

  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传播力,就没有影响力

  五粮液:传播创造附加价值

  品牌附加值是所有的企业家梦寐以求的。所谓名牌不过是比其他牌子卖得好,卖得久,同时又比其他牌子卖得贵的产品。同样质地的产品会有不同的价格,物有所贵,这就是附加值。

  五粮液凭什么在中国成千上万种消费品中间,位列消费品品牌价值全国第四位呢?对五粮液这种出身并非显贵的人家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长时间内保持强量广告投放,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品牌附加价值不断升高。

  品牌附加值是广告创造出来的。物有所贵的名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名牌是企业人为创造出来的,尤其是用广告创造出来的。在产品同质化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企业理念已经过时,优良的质量并不能保证产品的畅销。只有通过广告建立的品牌形象,才能深入人心持久恒效。广告架起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菲利浦?科特勒认为,营销就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交换价值、满足价值的过程。

  可口可乐有一句名言:“我们卖的是水,顾客买的是广告。”

  正宗、嫡传、历史、传统、厚重、权利、尊贵这些“国酒”以生俱来的联想点,茅台在传播中却不去坚持和挖掘,最终使得茅台虽位于“国酒”,却没有把自己放在“国酒”的地位。反观五粮液,在进行产品宣传,企业宣传时,由始至终,一直秉承着“新一代成功人士的必饮品”这一中心点来展开,一直坚持不断地在消费者耳边说,这是一个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的绝佳饮品,久而久之,这种强势概念在消费者心中便定格下来,就是在这种看似不经意间,在消费者心中,五粮液已占了首位!

  为了进一步抢夺高端资源,2005年五粮液一扫往日低调的宣传作风,在传播上基于重点突破、纵深发展与全面覆盖的市场布局原则,实行大广告、大公关、大网点、同时推进、重点收鱼的大战略,花费巨资在央视、卫视、户外广告、网络媒体、楼宇液晶电视、平面杂志、报纸将立体的传播、大众媒体与分众媒体传播结合,联手强势媒体,形成媒体高压和强大的五粮神品牌势能,集中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巨大的放量,产生品牌的核聚变,在超高档白酒领域一路狂奔。

  茅台败走麦城:定位失误,传播负运动

  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家大业大的企业,大概没有哪个问题比搞清楚“我是谁?想干什么?”更重要了。如果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就难免使自己陷入决策的误区,并且容易导致做许多无用功。从茅台的经营策略中,可发现茅台的品牌定位比较模糊。

  在茅台的广告中,看到的是——茅台酒是保健酒,是健康酒,是科技酒,是人文酒,是绿色产品等似是而非,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有问题吗?对于广告本身来说,好像没有。但又似乎不对,是哪里出了问题?问题就出在广告传播定位不清,叫卖式的广告传播颠覆了“国酒”形象。

  “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一向低调的茅台近几年开始在媒体大作广告,宣传产品对人体的肝脏等有好处,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茅台俨然成了健康酒的代表。联系茅台的悠久历史,保健并不是其百年常青的关键因素,假若把茅台定位于健康酒这种功能性概念,显然忽视了其深厚的酒文化背景,与其现有的特殊地位不符。因此,用健康酒来定位茅台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吾国泱泱,惟我五粮”。2005年是一个白酒高端年,而五粮液加大了传播的力度和跨度,提升了“酒王”在高端市场的影响力。

  五粮液掠夺消费者心智资源的制高点:事件营销

  “国酒”赋予茅台太多太多的优势资源。说到茅台会想到什么?正宗、嫡传、历史、传统、厚重、权利、尊贵……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茅台是白酒一座不可跨越的高峰。五粮液又是怎么样和茅台抢夺消费者的心智资源的?

  茅台扎根历史无人可以动摇,五粮液剑走偏锋,巧妙借助事件,造势借势成就品牌影响力。

  每年茅台也花费巨资进行打假,但效果甚微。在打假问题上,五粮液剑走偏锋出奇招,巧妙地破解了困扰高端白酒的“打假”难题。在其他白酒品牌大做企业形象广告的时候,五粮液首开白酒行业做产品包装物广告,将酒瓶的工艺和防伪技术转化为事件进行传播。全新包装的五粮液采用呈八面型的全透明的环保材料PET聚酯盒,盒口是一个一次性拉断防伪封盖。透过聚酯盒,能清晰地看到盒内的五粮液酒瓶及五粮液酒。酒瓶的商标和颈标是采用意大利“金膏烧印”技术烧印而成,与瓶身融为一体;厂徽标记是运用德国的“模内转移”新技术,比传统做法更闪亮,更富立体感;瓶盖则是引进美国先进的“3M回归反射”高隐秘防伪技术。新包装由外到内的三重防伪技术使中国名酒五粮液的防伪水平达到了国际最新水准,再加上内外透明包装形成的强烈立体感,使五粮液比过去更显豪华和精美。

  茅台打假的失利在于过于依赖自身的力量进行打假,力小而弱;而五粮液则通过“酒瓶”广告,巧妙借助酒瓶的防伪工艺技术,将“打假”全民化。喝五粮液时,老百姓自然会自己“鉴别”真伪。茅台打假的结局给消费者留下“茅台假酒多”的心智印象,而做“酒瓶工艺”广告的五粮液则形成五粮液“没有假酒”的心智印象。这也是为什么五粮液的电视广告中会有对酒瓶广告进行特写的镜头,而其他白酒品牌大多将特写镜头停留在“酒体”、“酒香”、“明星”等。

  五粮液巧妙在“电视广告”中嵌入“酒瓶事件”,在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中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在传播上五粮液善于借助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五粮液以“国内现存惟一一瓶600年五粮液拍出50万天价”新闻作为“白酒拍卖活动”事件营销的导火线,以此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眼球,迅速引爆事件背后的品牌影响力势能。媒体围绕这个新闻事件,让社会各界人士讨论五粮液的“天价”是否合理。这样的公关行为,可谓是四两拨千斤,为五粮液提价转移了视线,同时也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了五粮液的“贪得无厌”的涨价行为。如果消费者知道一瓶酒五粮液最高能够拍卖到数万元,他们还会认为一瓶酒300元钱贵吗?

  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向外界宣传“五粮液明代窖池,为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20世纪60年代,据省和国家文物部门的专家从窖池中出土的碎墙砖分析,这些窖池属明代成化(1465—1487年)年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窖池,比泸州万历(1573—1619年)老窖池还要早108年。酒谚语曰: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古老的窖池 五粮液传统的手工技术 陈年老酒(20年以上)勾兑,故成为600珍品五粮液。”通过这一事件的传播为五粮液扎根历史找到了依据,同时又影射了国窖1573,一剑双雕,五粮液的品牌形象无形中又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粮液这样的新闻炒作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紧接着在糖酒快讯上发表题为《五粮液68度原浆酒问世创白酒界吉尼斯纪录》的报道,“日前,五粮液新品68度原浆酒在北京召开了新品上市新闻发布会。在这之前,白酒的最高度数为67度,五粮液又一次成功创造了白酒界的吉尼斯纪录。”据介绍,68度原浆酒的诞生缘于国家主席江泽民到五粮液集团的一次视察。当时江主席即兴品尝了用于勾兑的五粮液原酒,其香之浓、其味之冽使主席深为陶醉。从中,五粮液人又一次发现了市场商机,决定开发这种高档的原浆高度酒。这篇只有100多字的新闻,却包含了“创造吉尼斯纪录”、“江主席大加赞扬”等新闻点,可谓短小精悍之至。没有第一借助事件创造第一;比附名人,画龙点晴,把事件活动推向了高潮。这种策略非常温和、也非常有效。

  五粮液深得事件营销的真谛,又找到了一个引爆消费者心智资源的三大支点“五粮液拍出天价”、“创造吉尼斯纪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同时落点精确,把握事件的联想点“物有所值”,配合五粮液的提价策略,成功地将事件与品牌战略结合起来。这是借助事件实现品牌溢价的经典案例。

  成功的事件营销是不能脱离消费者心智资源的。茅台的“喝酒喝出健康来”背离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结果不但没有借助事件实现品牌的溢价,反而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纠纷之中去。“喝酒伤肝”是消费者的共识,茅台逆势而动提出“喝酒护肝”说,结果引来了社会舆论的讨伐。“喝酒喝出健康来”严重背离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事件营销的结果只能为茅台的品牌资产积累做负运动。

  后记:

  面对五粮液的崛起和威胁,做为“国酒”的茅台,应该反省其现有的品牌战略,茅台不缺影响力,但缺少的是释放“国酒”影响力势能的品牌战略构架。白酒行业经过多年的洗牌,资源重组,白酒的高端市场群侯并起争霸的局面已经结束,谁是最后的王者,我们将拭目以待。

  案例解析之二 宝马:中国品牌战略之误

  2005年,中国车市最抢眼的新闻莫过于世界高档汽车的先导品牌——德国宝马开创了中国汽车市场有史以来的单车最大降价案:国产宝马3系和5系轿车一次降价幅度达13%~14%,其中530i的价格竟然一下子降了10万元。

  如果把宝马的这一市场行为放在其全球喜获创记录的成功之下来看,就显得异常扎眼:2004年,BMW集团保持强劲增长,创造了销售和总收入的新高。共交付1 208 732辆BMW、MINI和Rolls-Royce汽车,打破了集团2003年1 104 916辆的销售纪录,同比增长9.4%。同期,日本作为宝马亚洲最大的单一市场销量首次超过5万辆,增长幅度为6.5%。

  然而在中国,随着《天下无贼》中的贼王开着宝马一路绝尘而去,宝马在中国却步履蹒跚,面临许多困扰。2004年,在中国大陆市场,宝马集团共售出15 480辆BMW汽车,比2003年的18 445辆下降了16%。其中国产宝马的3系和5系轿车只卖出了8 661辆,与市场老大奥迪相差甚远。

  设计生产能力达3万辆的沈阳华晨宝马只有不到1/3的产能得以实现,不能不说是对宝马集团的一大打击。

  在全球业绩一路高歌猛进之际,宝马在中国的表现只能用惨淡一词形容。

  固然,宝马2004年在中国的失意表现是由诸如总体车市不景气等诸多原因所致。但更多的应归结为宝马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失误。

  宝马演绎出一部最生动的品牌营销教科书

  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受瞩目的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市场的竞争已呈现出国际企业竞争国内化、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的格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如果仅限于国内的分析,难免会以偏概全。只有放在宝马全球战略的总体格局中,才更能准确地分析出宝马在中国大陆的成败得失。

  回顾20世纪世界汽车品牌的发展与演变,宝马的成功是品牌的成功,更是品牌战略的成功。宝马比其他汽车品牌更高一筹地把握住了品牌竞争的制胜之道,将品牌战略定位融会贯通到所有的产品和流程中,建立起更加清晰明确的品牌标识,并持之以恒地使品牌和产品互相依赖,相得益彰地共同发展。

  可以说,宝马品牌的成功是一部最生动的品牌营销教科书。

  定位奔驰,定位自己

  在德国三杰中,如果说奔驰的品牌价值在于历史与积累,而奥迪演绎了最经典的品牌复苏案例。与之相比,宝马的成功则首先是品牌的成功,更是品牌战略的成功。因为宝马通过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与坚持不懈,为自己的品牌赋予了极为特殊的社会象征意义。

  与奔驰悠久的历史不同,宝马原来只是为德国空军提供航空发动机的,20世纪60年代还是德国最小的汽车公司。宝马在全球真正的崛起始于80年代。但当时,以奔驰为代表的传统高档豪华车凭借传统名牌的积淀和市场先机,固守着世界豪华车市场,这为宝马豪华系列的市场渗入造成巨大障碍。虽然宝马深谙德国技术的卓越之道,优异的制造工艺不亚于奔驰。但品牌形象与价值仍未能全面成功塑造,相比奔驰,宝马的品牌竞争力仍然处于下风。

  那时的宝马相对于奔驰,仍旧只是一个品牌挑战者。

  如果当时宝马采取追随模式的品牌战略,诉求“我也是尊贵、豪华”的定位策略,将难以抢占已经固化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因为多年来,奔驰品牌在全球被诠释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并且历久不衰。这一品牌认知在消费者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无法撼动。

  宝马既然是品牌挑战者,就必须确定明确的品牌定位,这一定位必须是明确无误的、有决定意义和可以达到的。

  宝马不但定位了自己,更定位了竞争对手。

  品牌战略先行

  宝马以品牌战略先行,定位于“驾驶的乐趣——最完美的驾驶工具”的品牌诉求。这一品牌定位,巧妙地绕过了奔驰这一强劲敌手。通过区别旧与新,使宝马从其他豪华车品牌中分离出来,全力吸引新一代,寻求经济和社会地位成功的专业成功人士,明述宝马能够满足那些在乎形象、追求极致表现的车主所有要求,而不是紧紧跟随奔驰过去的陈旧步伐。

  为实现这一品牌战略,宝马整合战略资源:

  在目标市场锁定上,宝马抓住国际汽车市场调整和中产阶级崛起的机遇,把目标市场定位于战后新一代人身上。与习惯于坐奔驰、卡迪拉克汽车的父辈相比,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偏好,他们渴求有一种新的品牌来标志他们的价值观。宝马汽车优异的驾驶性能和精心的内部设计正好吻合战后新一代热情好动、追求刺激的消费心理。因此,在这个新的市场上,宝马汽车充分利用其优异的驾驶性能,而不是简单地在电动车窗、皮革座椅、镀铬车身上和其他品牌竞争。

  在产品策略上,宝马结合三大要素:设计、动力与科技。分别以不同系列来设定系列产品的等级。从较小型、时髦的三系列,到提供安全舒适空间的五系列,再发展适合高级人员的七系列房车,直到独特优雅的八系列双门跑车,所有车系都具备了宝马汽车惯有的优雅风格,潜在的动力、高品质的做工,以及无与伦比的安全标准。从而在品质上打造宝马成精湛的技术和流畅驾车的象征,进一步稳固了宝马“成功的新形象”。

  在品牌传播策略上,当与豪华汽车市场潜在顾客沟通时,宝马首先确立了沟通战略目标:成功地把宝马的牌子定位溶入潜在车主中;加强车主与宝马之间的感性连结;在宝马的整体象征之下,一致地勾勒宝马产品与服务的组合;针对宝马的产品提供详尽的讯息。宝马以“驾驶极品车”(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写真宝马汽车,这个广告主题及定位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赋予宝马的顾客一种价值。当和顾客接触时,他们无时无刻不忘传达宝马与生俱来的实力——创新、动力、美感。因此,宝马的沟通策略无不紧紧围绕着宝马新形象来 进行。

  卓越、独到的品牌战略与精准、敏锐独具特色的宝马市场行销方略,塑立了宝马“尊贵、年轻、活力”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奔驰“尊贵、传统、豪华”的品牌形象得以区分开来。宝马成为精湛与流畅的象征,“成功的专业人士的车”使宝马品牌具有极为特殊的社会象征意义。

  宝马中国:品牌战略偏失

  以成功的品牌战略为先导,宝马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宝马在中国的表现却很难与其全球地位相符。尤其是宝马在中国偏离了固有的品牌定位,这说明,品牌战略的制定仅仅是第一步,持之以恒的坚持同样重要。

  中了奥迪的“套”

  虽然宝马在话语间总无意将奥迪列入其竞争对手之列。但事实上,通过系统的品牌规划,奥迪的品牌形象在中国有了很大的提升,加上先发优势,渠道优势,奥迪在中国的整体品牌竞争力并不逊色于宝马。凭借在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奥迪抢在国产宝马3系上市之前推出A4,为宝马设了一个大大的圈套。

  奥迪A4的定价体系高于了A6,这一定价策略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按照宝马的一贯做法,国际售价普遍高于同档次奥迪的惯例,宝马3系的定价应高于奥迪。果然,为体现“真正第一款在中国生产的豪华轿车”,宝马3系的定价不得不大大超出了消费者心理目标预期。而奥迪A4的销量虽然也没能达到目标,却将品牌价值的提升突破点重点集中于A6,更借牺牲A4,抬高A6性价比,削弱了宝马的竞争力,进而牵住了宝马的鼻子,使得宝马在价格上进退两难。

  宝马品牌形象在中国的异化——“暴发户”的车

  宝马决定在中国大陆设厂之前,对外部信息资源和内部信息资源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预测中国大陆2002~2008年的豪华车增长率将达127%,其在2004年的销售底线为25 000辆。

  在品牌战略的制定上,宝马也进行了充分的规划。将宝马在中国的目标消费者,主体定位于新兴的、现代的企业家、新职业精英、向上攀登的年轻人,代表能量和活力。宝马甚至发现在中国,60%的宝马车都是白色的,宝马更将自己的消费者称为“邓小平的孙子辈——改革开放的一代”。这与宝马全球定位“成功的专业人士的车”基本契合。

  然而面对深谙中国汽车市场玄机的奥迪明压暗打,加之2004年国内豪华车市场不够景气,宝马在中国品牌战略的执行却有意无意地偏离了正确方向。

  由于我国进口车一直实行高关税、高定价,受此限制,宝马成了国内车迷们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宝马在中国也成了奢侈品的代名词、身价的象征。当国产宝马面世后,展现给人们的是3系原来的尺寸,40万~50万间的价位;在5系60万~79万的价位对比下,吸引到的客户,给人的感觉自然大多是拿宝马来炫耀身份的“暴发户”,与宝马全球的客户定位“成功的专业人士”相去甚远。

  再加上一系列偶然必然的负面事件都波及到宝马的品牌形象,宝马到底是谁开的车这一本来清晰的概念到了中国却日益模糊。“暴发户开的车”这一负面品牌联想无形中成为宝马品牌目标沟通对象购买宝马的最大心理障碍。

  作为运动性能、操控性能最为突出的豪华轿车品牌,宝马的市场定位是喜欢享受驾驶乐趣的专业人士。“尊贵、年轻、活力、典雅”的品牌形象得到众多“成功专业人士”的向往与热爱。但价格策略、市场定位,加上营销策略没有统一于品牌战略之下,宝马在中国更多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身价的象征。“豪华与动感的结合”成为宝马在中国的品牌传播口号则显得过于单薄。

  由于难以走出奥迪A4的价格陷阱,3系国产宝马的上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奥迪A4的销量增加,这一点甚至出乎奥迪的预料,购买力的快速释放使国人购买国产宝马的冲动陷入了沉寂。宝马在中国不推大型车而推中型车的策略,一方面使其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积蓄的购买力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又使实力不够却热爱宝马的消费者心有余而力不足。

  错位的品牌定位和价格策略给消费者带来了另一种心理感受,那就是一部分过去肯花大价钱买进口宝马的人,面对价格仅比进口车低10万元左右的国产宝马却有了心理疑虑,要么花100多万元买进口7系,要么选择其他进口品牌。进口7系轿车销量几乎逼近国产3系、5系之和的反常现象,正是这种心态的 反映。

  与之相比,虽然中国官车为奥迪尊贵豪华的品牌形象塑造助力颇多,但奥迪更通过品牌提升与深化,及时为奥迪在中国的品牌定位添加了品位与激情,吸引了更具现代意识的青年才俊。

  “开宝马的人一定就是好人吗”——宝马的营销策略没有统一于品牌战略之下

  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战略,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决定企业在商场中的位置,制定品牌战略的目的在于将自己的品牌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但反观宝马在中国的表现,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原则,营销策略的随意在相当程度上为宝马的品牌价值积累做了减法。其实,宝马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一直有很积极的认知。许多国人都知道“坐奔驰、开宝马”这句经典的汽车评语。

  近两年来,一系列与宝马车相关的案件将宝马与低素质“暴发户”联在了一起,成了社会上争论的热点话题,令宝马的品牌形象蒙羞。如果说宝马撞了人白撞,是宝马自身所无法掌控的。但其在营销策略上的偏差,却不由自主地,强化了宝马与暴发户的联系。

  在西安宝马彩票案中,宝马开上彩票奖台,本身就是一种营销失误。彩票台下成百上千的购买者中,会有几个“专业的成功人士”,专业的成功人士又有哪一个是靠买彩票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假彩票案的风波,又使宝马——“暴发户”的车这一品牌误读得以急剧放大。

  宝马花了不菲的价格赞助《天下无贼》,换来了一句最经典的嘲笑:“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

  在《天下无贼》中,如果单纯从创意上看,宝马嵌入式的广告还是很符合剧情的。从现代大都市高档豪华的别墅到苍凉壮美的甘南荒原,人们感受到宝马汽车豪华、动感的魅力,但也是与“暴发户”一起领略到了这一魅力。因为在《天下无贼》中宝马的前后车主就是典型的“暴发户”形象:

  傅彪饰演的大款刘总,中年谢顶但色心不死,动感的宝马与猥琐的假发不都成了刘总扮年轻的道具了吗?

  当贼王王薄开着宝马车通过别墅的大门时,还要倒下车,并对着毕恭毕敬的保安说:“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这句话无疑在人们心灵上打了一句经久不变的烙印:“开宝马的,真的不一定是好人。”

  由此可见,运用正确战略才是塑造品牌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成功因素。虽然宝马的广告成功了,却背离品牌核心价值,只能为宝马的品牌价值积累做减法。

  与西方相比,中国消费行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受群体的影响巨大。西方社会个人因素强,中国社会集体因素强。由此,中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

  这样的广告,宝马做得越成功,越会直接影响其目标用户——“专业人士”的购车意向。加之宝马的品牌特性不太适合做公务车,其用户因而被狭隘地理解为高收入人群,甚至是低素质的暴富阶层。这种理解渐渐被固化,以至于身边的许多喜欢追求驾驶乐趣的高素质专业人士,即便有经济实力,也以“太扎眼”为由下不了买宝马的决心。这不但影响了宝马销量的扩大,而且直接导致宝马给人以缺乏亲和力的印象。虽然这只是一种误解。

  宝马2004年的中国历程又一次印证了这里曾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在品牌竞争力时代,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战略,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品牌来说,品牌战略规划要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产。建立在策略与创意上的广告能够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广告效果会更加明显。反之广告创意偏离了品牌战略,取得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无论中外品牌,概莫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