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命的鉴赏——记毛泽东主席传记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54:08

传记:对人生命的鉴赏

              ——记毛泽东主席传记的启示

行政管理0801 M200873383

 

引子:陈海春老师所授“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一课结业论文为——传记:对人生命的鉴赏。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以此观之,阅读传记着实是对所传者生命的鉴赏。选择阅读《毛泽东传》主要是因为毛主席是我最为敬仰的湖南老乡。阅读毛泽东传记无疑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历程,这一路,伴随着毛泽东的生命延展而波澜壮阔。

 

毛泽东,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人只要站着,就会有影子,何况巨人乎?因此,对于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评价,莫衷一是。但总的说来,毛泽东功大于过。官方认可的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军事家、哲学家、外交大师、诗人、历史学家,中国人民爱戴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为湖南湘潭人,其生平简历大致为:18931226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7月出席中共一大,1927年领导著名的秋收起义,1928年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4年参加长征,19351月遵义会议上成为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人,1937年作为人民军队最高统帅,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1946年领导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解放战争并于1949年取得伟大胜利,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主席。197699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世界上最倔强的三大种群:英国的爱尔兰人,德国的普鲁士人,中国的湖南人。毛泽东最明显的特征是倔强。毛泽东的倔强,是一股不服输,坚持己见的顽强精神。不论是少年时期在东山求学,还是后来在国民革命时期对农民运动的坚持;不论是1935年开始就坚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现实相结合,还是19506月对世界局势的判断,都显示出毛泽东的倔强与顽强。历经一生,毛泽东都是在倔强当中发展。发展是一个人身份不断变化的过程,如前所述,毛泽东的身份变化多样,以下略论作为战略家、诗人、军事家的毛泽东。

——战略家毛泽东。毛泽东的战略眼光,从少年时期与其父亲的对抗和斗争中就已初现端倪。据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口述传》记载:“我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以我父亲的根据同他进行辩论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引经据典。”[1]书中还记录了毛泽东为了读自己喜欢的但被老先生禁止的所谓邪书(即《岳飞传》、《水浒传》等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看得出,这些书对毛泽东影响深远),“我总是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盖住它们。”当然,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更重要的体现在他对人、事以及时局的把握上。

 “在1919年的长沙,马克思更多地被认为是一个革命的理论家。”而毛泽东当时就提出了建立合理社会制度的观点(毫无疑问,毛泽东为之奋斗了终生),并且开始落实到行动。“毛准备组织一系列联合会,把不同的人都带进革命的大潮。它们的目标明确:‘反抗有权势的人。’妇女、人力车夫、农民、学生等各界人士都包括在内。”[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像命令或疾病一样,从一种环境一成不变地传播到另一种历史环境,而是在新的环境中得到再生。”[3]在1916年作为《新青年》的读者时,带有他自己烙印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存在。为了革命,毛泽东的目光选择了富有生命力或者潜力的矿工、车夫、学生等“无产阶级”。因此,他组织了赴法勤工俭学(斯诺和特里尔的说法有出入,一说毛作为新民学会的负责人组织了这个活动,一说毛只是刚好与参与此活动的蔡和森、萧子升有过同行。但有一点明确的是,毛没有参与,他认为革命不可能等到推迟到你们(赴法者)从海外归来),开办夜校传授劳工以知识,开办书店传播先进思潮同时以获利维持夜校运转。

1921年中共成立以来,当时的中央委员会一直左右摇摆不定,要么坚持城市的冒进,要么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统一战线。但毛泽东却眼光独到的选择了农民。1925年四大之后,毛泽东开始转向了(特里尔是这样评价毛的:“毛是很善于转向的,这种技巧使他受益终生。”[4]),他回到湖南,走向田间山野,访农问樵,为他的农民理论进行田野调查。1926年,在他的努力下,中央成立的农民部。1926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城市的工人是少数;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使中国的资产阶级一部分会同情革命;农民是革命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5],他认为“星星之火应该在农村燃起,地主的压迫比城市中资本家的压迫更严重也更残酷……他认为这才是根本的真理,一切政治方法问题都是次要的。”[6]

1945年到1949年间,毛泽东再一次显露了战略家的本色。日本投降以后,当时蒋介石占有明显的优势,国际的力量和美国的后勤援助都使蒋在接受日本投降时走在了毛的前面。当时莫斯科与蒋的政府签订的条约使毛担心与国民党的内战将会是长期而艰苦的。因此,毛棋出险招,决定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无疑,此出凶险万分,一是蒋有西安之困,怀恨在心;二是此时“桃子已经成熟”,蒋历有独吞之心。而毛泽东所看到的是,和优于战。更重要的是,他了解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早期,毛泽东就认为“在战争中人的因素要比武器更重要。这一道理很简单,战争只是政治的一部分,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是获得两者胜利的必要条件”。[7]相反,蒋介石只把军事看成政治的全部,“结果既丢失了军队,又失去了中国人民的支持。”[8]尽管天不能有两个太阳,但是毛认为“天空对这两个太阳作出了选择”。[9]此时,“蒋介石已经丧失了他的灵,只是一具朽尸,没有人会相信他。”重庆之行,毛泽东赢得了更多的人民支持,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诗人毛泽东。毛泽东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一生诗词无数。诗人往往有高于俗人的情怀,“仰望天空,观照心灵,才能有诗”。毛泽东作诗填词,或是为抒发心中情意,或是传达胜利喜悦,或是记录人生起伏。此处略述三首。

1925年,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长沙》,回忆他的读书岁月。此阶段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他处于人生道路的寻找、选择、变化和定型时期,其特点是从谋个人出路转变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出路。诗词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心灵历程。其诗词内容由抒发母子亲情、青春恋爱和友情转变到赞美革命高于爱情,转变到抒发爱国革命志士忧国忧民心系大地沉浮的壮志豪情。

19362月创作了《沁园春·雪》。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中国壮丽的山河使毛泽东产生了坚强的信念:现在的中国比四千年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辉煌灿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个人命运感,抒发了自己意欲主宰“苍茫大地”的英雄主义情怀。

19494月创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当时,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大快人心,于是写下了有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本诗气势恢宏,语言铿锵有力,它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军事家毛泽东。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极富有个人特色,国民革命与长征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早期军事思想:军民鱼水;枪杆子里出政权;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游击战争。军民鱼水论是毛泽东关于军队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生动比喻。他认为军队是鱼,人民是水。鱼只有在水中才能存活,即军队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这提高了军队的合法性。事实证明,这是毛泽东所领导的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的认识,只有采取武力斗争才有可能砸碎“旧的世界,建立新的秩序”。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这是三湾改编之后的重大决策,是针对军心不稳,军纪散漫而提出绝对要求,这对保证军队战斗力与保持军队合法性至关重要。游击战争是毛泽东最为显明的军事策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十六个字概括了战术运用的精髓。这些策略不论是在“反围剿”战争还是在抗日战争第一、第二阶段中都发挥过重要功效。遵义会议所确定的军事思想中,在游击战争的基础上毛泽东还赋予了军队另一项任务:“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10]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的抗日方法是“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把中国的军事传统发扬光大,不只是把战争局限在狭小的圈子之内,而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人民。[11]19385月,毛泽又在《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正如斯诺所记载:“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12]相反地,要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也需要了解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环境。从文章开头所述毛泽东生平可以看出,在一个王朝崩塌之时出生了的毛泽东,在一个旧秩序垮塌,新秩序渐成的环境中长大,并且直接参与了新秩序的建立进程。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切的了解,或是通过私塾经书,或是通过传统农民斗争故事,或是通过生长环境。到长沙求学以及后来进京阶段,对当时西方主流思潮有所染指,国民经济学、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等等。(据斯诺记载,毛泽东在离开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后就走进了湖南省图书馆:“我读了亚当斯密《原富》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有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写的一些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学》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和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故事。”[13])

毛泽东早期就为将来的事业打好了健康基础,最为突出的是在第一师范期间所倡导的风、雨、日浴,在《体育之精神》中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论断,并且身体力行。早年的锻炼,使得毛泽东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无论是上下井冈山,还是长征转移,抑或是抗日斗争,毛泽东在身体上都能应付。即使偶有病倒,但在当时极其底下的医疗水平下,毛泽东也能很快恢复。(有意思的是,按特里尔的记载,毛泽东在1923年到1934年之间的四次病倒都与他事业上受到的挫折非常巧合[14]。)

毛泽东对社会现实有准确把握,并且能够把握现实之后的社会规律。这主要得益于毛泽东对民众的悲悯之心以及对现实进行调查的实践行动。他曾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田野调查,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实践论》等,并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判断标准。

毛泽东身边有一批忠实的追随着与支持者,这包括他的亲人,如他的弟弟妹妹、发妻杨开慧;他的朋友,箫氏两兄弟、蔡氏两兄妹等;他的战友,如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路线出感情,到毛泽东晚年,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毛泽东的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毛泽东传记,祛除了被罩在主席头上的神秘光环。主席首先是一位普通的人,其次才是伟人。通过对毛泽东生命的鉴赏,我得到很大启示。作为一名学生,读书该为第一要务。此处引用老师的一句话:“该干什么时就干什么,首先是充实脑袋,之后再充实口袋。”闲来无事就读书,主席求学时期曾先后长时间伏案于湖南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着眼于民众和时局,而非斤斤计较与个人得失。伟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其早年就将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结合起来,马克思在其十七岁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提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毛泽东也在早年就坚定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相结合,走出大山,认识世界,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这也是毛泽东之所以伟大之处。

 

人格魅力:自强不息  与民共命

方略魅力:文武掺半  手执罟端  善于转向

(亦刚亦柔  锋芒毕露)

分别用八个字概括主席的人格魅力与方略魅力实在是个难题,学生阅浅才疏,暂时只能作如此概括,望老师指正。方略魅力倾向于前面两条,从毛主席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半个知识分子;毛主席早年参与军事斗争,之后主要运筹帷幄,制定战略,故剩下一半是行武成份。纵观毛主席的方略,他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所建构的社会制度也具有“手网”(湖南常见的一种网,也名罟,即撒网时需要抓紧端部的唯一一根绳子,才能撒开,收网时也是通过端部这根绳子控制,做到收撒有度)状,而毛主席通过抓住主要矛盾推动社会运转。这也是毛主席所说的:“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善于转向”是特里尔对毛主席的评价,主要是在早期,毛主席遭受挫折时能够避重就轻,进退有度。

这个学期,坚持听完了老师所有的课程,至于其效果,我想应该主要在日后才能显现。神州大地竞风流,谁主沉浮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