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人生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5:50:26

2010年2月1日 星期 一

《 易经 》对人生的启示
曾仕强
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易经》,曾长久地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的书。那是由于《易经》源自远古,又是以一些虽然简单但很难记住的符号所组成,所以大多数人很难读懂,只好敬而远之。而某些略知一二的人,则利用《易经》去算命。
实际上,《易经》是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
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解开宇宙的密码。有了那么多的科学仪器,那么尖端的技术,他们都还不敢说能够做到,这么一本几千年前的古老经书,怎么能做到这样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大家心里一定充满疑问:到底解开了没有呢?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解开了,孔子解开这个密码以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
孔子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易经》整理出来,为《易经》做了《十翼》(也称《易传》),把《易经》从一本用来占卜的书,提高为宣扬哲理的书。而这种哲理是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实践的。
其实,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用《易经》,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因为它毕竟已经离开我们那么久了。再加上很多人一直说《易经》很难,是学不懂的,而当你去翻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很多文字确实不认识,于是就放弃了学习。所以,今天我们才会重新用现代的语言和观念,来梳理这个对我们影响非常深远的原点——《易经》。
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看过八卦图,家家户户也都挂过,只是搞不清楚那是做什么的。伏羲的八卦告诉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我们用两个字就把它讲完了,叫做“阴阳”。举例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天是阳,地是阴;大拇指是阳,其余四个手指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才有生命力。这就是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伏羲氏当年根本还没有文字,所以只有用图像,伏羲的用意是要告诉我们整个宇宙的状况。
《易经》是从开天辟地,也就是今天科学上所讲的大爆炸说起的。据现代科学考证,地球是在宇宙大爆炸时诞生的。而七千多年前的伏羲,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一个整体中生发出来的。
太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这个词是孔子说出来的。
什么叫太极?“太”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大”,一部分是“、”。“大”字不必说,那一点就代表“小”。所以太极告诉我们,大极了,而且又小极了。“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够大了吧?“其小无内”,小到找不到里面,够小了吧?那叫什么呢?最后他就想到叫太极。这个名字起得好!用现代话来讲,太极就是宇宙一切一切共同生存的平台。
宇宙只有一样东西,叫自然。宇宙万象都在变,但这个变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叫做规律。变化后面那个不变的常则就是自然规律。《易经》看起来神秘难懂,其实就是对宇宙间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揭示。
伏羲氏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索,终于在宇宙的千变万化之中,找到了大自然的规律和一种代表自然的力量,但是在那个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伏羲是用什么方法,把他的重大发现记录下来的呢?他细心观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个小孩第一次出去打鱼,回来之后很高兴,全家人要庆祝一下。当时没有文字,所以就拿根棍子做个记号,表示这是他打的鱼,下次再打到就再加一条。伏羲觉得这个方式很好,所以就画了一道“—”。这个“—”就是代表宇宙一切一切自然的力量。我们把它叫做一画开天。
但世界绝不是那么单纯的,太阳既然会从这边下去,又从那边上来,这其中一定是有两股力量,一股把太阳拉下去,一股把太阳拉上来。有一股力量把水拉上来,叫涨潮,就有一个力量把水退下去,叫退潮。最后伏羲从人类的身体取得定案,因为那时候的人都不穿衣服,伏羲发现男人跟女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生殖器的差异。男人的生殖器就像是一条线,它是阳的,而女人正好是阴的。男阳是“ ”,女阴是“--”,这两个符号就确定了下来。
伏羲氏通过观察大自然,观察人类自身,创造出了代表阴阳的符号。太极就是宇宙的起源,而两仪就是阴阳的变化。伏羲一画开天,这一画就是孔子所说的太极,而这一画所生出来的阴爻和阳爻,就是两仪。那么两仪是怎么生出四象来的?
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有阴有阳,而且是分不开的。拿一天的气温来说,热是阳,凉是阴。我们早上起床,太阳已经出来了,这时候会觉得热吗?不会。因为上面的太阳虽然是热的,但是热量还没有完全照到地面上,大地还是凉的,所以早上叫做少阳。等到了中午,上面下面都热了,就叫做老阳。到了黄昏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大气还很热,但是上面已经开始凉了,因为夕阳没有什么热量了。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上面慢慢凉起来,下面还是热的,所以黄昏叫做少阴。到了晚上l2点,上面下面都冷了,就叫做老阴(见下图)。
一年四季也可以按照四象来看,春天是少阳,夏天是老阳,秋天是少阴,冬天就是老阴。其实不管在什么方面,我们都可以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看待所有的变化。
那么四象是怎么生出八卦来的呢?
四象太稳定了,世界绝对不是四象就可以决定的,我们登山的时候,在山上可以发现很多贝壳。会有人那么笨,把海里的贝壳挑到山上去吗?不会。我们现在知道,很多高山原来都是在深海里的,随着地壳的剧烈变化,突然间隆了起来,变成了高山,所以山上才会有贝壳出现。低的地方会变高,高的地方会变低,沙漠会变绿洲,绿洲会变沙漠,从来没有农作物的冰岛慢慢也有希望种植农作物,这就是自然的变化。
世事无常,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道理。既然这样,四象还会继续发展。每一象都有阴阳,四象上面分别加阴( )或加阳( )以后,就形成八种不同的变化(见下图),一变就出来八卦,这是非常自然的一种变化。八卦是根据四象的阴阳变化生发出来的,这八个卦,也就是八个符号,代表了天地间八种自然现象。
伏羲创造出八个代表大自然规律的卦象之后,就开始思考:这八个卦象应该如何排列?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传说伏羲坐在一座高台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思索多日,终于画出了先天八卦图。这个伏羲画卦台一直保留至今。八卦图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定位。我们应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
传说后来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期间,认真研究八卦图,根据阴阳的变化,把八个卦象进行排列组合,就形成了六十四卦,被称为《易经》。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把宇宙所有的事情进行归纳概括,最后演变成了六十四种代表情境。碰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以从《易经》中寻求对应的情境,一查我们就明白了:在这个处境里面,要把握这几个基本原则,要这么去应对。
大自然千变万化,但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同样,人类社会千变万化,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历史经常会惊人地相似。我们的人生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伏羲原来用符号来告诉人们天气变化,后来慢慢发现,不仅仅是气象,有很多跟生活直接相关的东西都可以从里面开发出来。
整部《易经》也都是从人身上看出来的东西。我们经常讲“万物皆备于我”,因为“我”就是一个小宇宙。自然中有山,人也有,人的鼻梁就是山。宇宙所具有的东西,我们在自己身上全都找得到。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卦,都需要我们好好参悟,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的处境,清楚怎么去应对。
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有阴阳六个爻,这六个符号告诉我们,要学会把一件事情分成六个阶段,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调整。人也应该把自己的一生分成六个阶段,然后根据这六个阶段的不同要点去调整。这是《易经》对我们最大的功用。
人一生的卦象,都是自己画出来的。 孔子不但读《易经》,而且他还体会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画自己的卦。有的人一辈子只画一个卦就走了,有的人画两三个卦才走。每个人画出来的卦,用现在的名词叫做自画像。孔子终其一生,画了一个卦,叫做人生奋斗的总纲领。
这个卦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参考,因为只要把这个卦看清楚了,也就知道自己人生的道路该怎么去走了。这个卦大家都很熟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四十岁以前,一个是五十岁以后。所以孔子讲了一句话,说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搞不清楚自己是干吗的,大概这一辈子也就算了。一个人四十岁以下,让他上达很难,只能叫他下学。四十岁以上的人才有办法上达。上达什么?上达天命。孔子最后综合成一句话,六个字,叫做“尽人事,听天命”,五十岁以前要“尽人事”,排除万难,不管别人说会不会成功,应该做的,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岁以后,有这个成功的命,自然会成功,没有的话,不强求,那么辛苦干吗?所有的名跟利最后都是空的。
孔子还画了一个更重要的卦,是对自己一生在六个阶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第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与“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对应的。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人生的一个理想和计划,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他实践的成果。这个“习”不是温习、复习。我们现在的老师搞错了,叫学生拼命温习、拼命复习,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习”是习惯,只是学了并不算数,还要养成习惯,这样才会快乐。学了以后只是记在脑子里,不会操作,成了记忆的负担,这有什么快乐呢?只是应付考试而已。孔子的意思是,学了以后要赶快在生活当中实践,并养成习惯。当我们发现学习会带来这么好的习惯,而这些好的习惯又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收获,这多喜悦呀!
第二个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三十而立”的成果。一个人到三十岁,跟所有人来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则,不乱来,朋友才会乐意跟你交往,才会一有时间就大老远地来看你。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要将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场来想事情,不能只顾自己,不想别人。
“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是什么?是“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小小的生气。因为你对自己的原则已经不惑了,可是别人会惑,人家会说:“你干吗这样子?”遇见这种情况,你一点都不必生气,因为别人没有办法了解你,你生气做什么?“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今天许多人跟孔子所讲的刚好相反,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吗?瞎了眼了!”完全与孔子背道而驰。其实“隔行如隔山”。你在你的行业里面再优秀,再特别,但别的人还是会不认识你,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自己不迷惑就好了,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你完全没有必要生气。
“五十而知天命”对应哪句话?叫做“发愤忘食”。人不能小时候就发愤忘食,因为那时候志向没有定下来,原则没有定下来,更因为那时也没明白自己这辈子是来干什么的。在这一切都没有确定的时候发愤忘食是很危险的。发愤忘食干什么?看言情小说?完了。交朋友,也完了。上网吧,更完了!发愤忘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你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的时候,才可以发愤忘食地全心全意去做。这个时候不能再计较了,更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
“六十而耳顺”的成果,孔子用四个字,叫做“乐以忘忧”。如果一个人明明身陷忧愁的处境,却还乐得出来,这种人就是糊涂,就是麻木不仁。乐以忘忧,是说要把所有的忧愁都当做乐趣来看:这件事对别人算是忧愁,但是对我就是乐趣,因为这是我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命。别人觉得我辛苦,那是别人的事。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还有忧,还有惧,还有虑,还有很多阻碍,就是表示自己还没有发愤忘食,还没有全力以赴。
一个人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就会忘记辛苦,但这只是初步而已。以后还会有很多人打击你,会有很多人在背后议论你,甚至公开向你挑战,想抓你的小把柄,而你抱着“无所谓,本来就是这样”的态度,一笑了之,这才叫做乐以忘忧。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会觉得很忧虑;但是在你看来,这是一种乐趣,因为接受有具体目标的挑战,本来就是一种乐趣。这才是《易经》有阴有阳的一种变化。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成果,孔子也用一句话来表述,“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从来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年纪大的观念。一个人怎么做都很自在,都没有苦恼困扰,怎么会觉得自己老了呢?
人要服老,不要认老。生理年龄是谁都逃不过的,但是精神、心理的那种状态每个人都不一样。孔子永远保持年轻,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具体实践的结果,这些都在《论语》里面。我读完《易经》以后,重新去看《论语》才知道,孔子真是了不起!
(摘自《易经的奥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定价:30.00元)
稿件来源:书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光明日报编辑部电话:010-67078844返回光明网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