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豆粕市场两次“风波”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08:26
  从2003年下半年至今,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以下称CBOT)大豆市场风起云涌,演绎了一场牛市的癫狂和熊市的轮回,而国内的压榨企业也经历了一场从“波峰”到“浪谷”的喜悲。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5月份,这一阶段的市场特点是国内压榨企业在参考CBOT大豆市场的思想下一致追高,纷纷在国外定购大豆,经历了“高额”利润的惊喜;二是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内压榨企业又在CBOT大豆市场的指导下基本一致看空,大多抛售大豆成品豆油和豆粕,承受了巨额损失的阵痛。这两次突变国内压榨企业表现出出奇的一致、集中性。业内人士把这两次事件成为“中国的大豆风波”,这两次风波后,国内压榨企业的底牌暴露的淋漓尽致,使得众多大型压榨企业中,有的企业大豆尚未到港就因巨额亏损而宣布资不抵债,濒临倒闭;有的企业因背景实力雄厚、抗亏能力强而仍在抗争;有的企业经过智慧的经营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生机勃勃……

  世界最大的大豆买家―――中国,近几年都有2000万吨左右的大豆采购量,这么大的进口应该是有规模采购效益的,但是偏偏在与国际供货商和基金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屡屡被套?无独有偶,国内的中航油、中储棉、中储铜等企业、行业也受到了这样的洗礼。为什么会有冰火两重天的两种境地?影响行情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哪些?应该怎样把握行情等等,诸多问题,相关人士都在深深思索着!本文站在压榨行业的下游产业―――饲料的需求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浅析如下:

  一、两次突变的成因分析:

  第一次“风波”发生在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5月。这个过程中,CBOT大豆期货价格在诸多国外因素的刺激和国内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后的需求拉动下,从600美分/蒲式耳上涨到2004年3月份的近20年来历史高价:1064美分/蒲式耳。在这期间,国内众多压榨企业一路追高采购大豆,而当点价完成后,CBOT大豆价格又从4月份开始一路狂泻,再有国内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禽流感后假需求的暴露,到2004年9月份下跌到550美分/蒲式耳左右,跌幅达到48%,国内进口大豆价格跌幅达1000元/吨以上。一时间,国内压榨企业普遍损失惨重,有的油厂因此倒闭破产,有的油厂不得不违约,有的一蹶不振。这一事件被业界称为“2004逼仓中国压榨企业事件”,业界惊愕、哗然……
    第二次“风波”发生在2004年年底至2005年3月份。美国大豆创记录的产量8574万吨和南美大豆创记录的预测量,使得CBOT大豆期价从550美元/蒲式耳一直探到今年2月7日的498.5美分/蒲式耳。这期间,由于业界一致看空,国内压榨企业均压制着购买的欲望,大多不进行点价,并改变了贸易方式为到岸结算。其后,由于巴西的严重干旱天气及CRB指数持续上涨等因素,国际投机基金借机将接近8万手净空单迅速翻为4万多手净多单,CBOT大豆期价也被迅速推高至3月17日的691.5美分/蒲式耳,涨幅达38%,且一步到位。在这之后至今近两个月的时间内,CBOT大豆期价一直在630美分/蒲式耳一线徘徊,寻找方向。中国诸多压榨企业本应该在500美分/蒲式耳左右点价,但结果却是必须在3月后到岸时的650美分/蒲式耳左右结价,不得不又一次“高价埋单”。

  分析这两次“风波”的形成原因,共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每年7000万吨大豆压榨能力严重大于3000万吨大豆消费需求,这样庞大的压榨能力为国际基金提供了炒作基础。国内压榨企业已经投资又不得不经营,因此各企业对大豆的采购是根据自身的压榨能力,分散采购,缺乏统一的、协调对外的定价机制,而相对于ADM、嘉吉等国际市场少数几家超大型供应商来说,缺乏基本的讨价还价能力。从国内几大压榨企业的股东构成看,这种谈判能力就更弱了。

   2、对需求的误判。大豆进口主要是看需求,如果需求没有的话,商品就没有了价值,或者商品的供应量阶段性不平衡的话,也是造成商品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现在我们从需求的角度,看一下这两次“风波”的必然性。先看第一次“风波”,在这个阶段促进大豆价格上扬的一个因素是国内的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需求增加,再有在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中预测的大豆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国际基金顺势在CBOT大豆期货上作多,饲料企业也跟风补库,促进了大豆价格的飙涨,尤其是市场出现了压榨大豆还不如倒大豆利润高的时候,市场更是活跃纷纷定购大豆,助涨了大豆上扬的气焰,但是随后禽流感的影响逐步显现,假需求和市场各方庞大的库存不断暴露,需求差而供应多,价格不下跌才怪,加上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压榨企业资金紧张,促进了大豆加工副产品豆粕和豆油价格的下跌,压榨企业承受巨大损失;再看第二次,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根据惯例养殖需求的低谷在春节后的两个月即今年的2、3月份,以后的月份即从今年的4月份开始逐月增长,但是今年却有点例外,据市场销售人员反应,今年的过去的月份中需求最差的应该是6月份,主要原因是禽流感的阴影没有消除,又出现了口蹄疫,对补栏打击较大,而压榨企业是根据常规的需求定购的大豆,这样随着进口大豆5月后的集中到港,大豆的供应大大高于需求,造成豆粕需求差、价格下跌,压榨业再次承受巨大损失。

  3、对国际贸易运作手段不了解,感性大于理性,信息分析系统失灵。在这两次风波中,国内压榨企业的感性行动大于理性,企业内的信息系统形同虚设。但这两次的表现方式却不同,第一次“过”、第二次“不及”,体现在:第一次风波中,在高额空头利润诱惑下,压榨企业重金积极购买大豆,而第二次却是在全球大豆丰产这一“地球人”都知道的信息指导下,使得压榨企业一致被笼罩在看空的氛围中,错过了定购的最好点价时机。http://www.chinaport.gov.cn/info/view.do?id=112417567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