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宋军“参谋总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28:07
宋军“参谋总长”

东山论史 

                                                                      ☆魏远峰

 

《水浒传》中水泊梁山好汉,最恨的不是高俅这个人,是高俅不该那么幸运,不该什么好事都碰上,让他们心里不平衡。

实际上,高俅的幸运不能怪高俅,至少不能全怪他。

金圣叹在评《水浒》时,说:“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金圣叹这一番话,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可是,如果把所有朝廷的问题——即“上”的问题,全归在高俅这一级官员身上,也有问题。

《挥麈后录》中说:“(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也就是几年之内,就当了节度使——也就是如今的大军区级。“遍历三衙”——即:殿前司、步军司、马军司,分别是御林军、步兵、骑兵的总司令,正式场合,分别称为: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一般场合也称为:殿帅、步帅、马帅。

 

 

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高俅是北宋末年少有的军中历练完备的将领,分别当过“三军司令”,然后是宋军参谋总长——相当于如今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一点,是抹不去的事实。

当然,高俅任此职的合法性,是另一个问题。当然,按照宋朝当时的程序,高俅的任职是合法的。

 

宋朝有很好的规定,“没有边功,不得入三衙。”也就说,没有战场上的战功,就不能为“三衙”长官——也就是不能出任御林军、步军、马军司令。

于是,面对这么个没有学历、没有资历的“足球明星”,又有这么个祖制,徽宗在提拔使用高俅的问题上犯难了。他不得不想许多办法,才能把高俅放到御林军总司令的位置上。

这里,还必须再进一步说说宋朝军队,宋朝军队、军人没有地位,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延续的。直到南宋,依然如此。鼎鼎大名的抗金名将韩世忠,他老婆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相当有名,无人不知。

 

 

可是,少有人知道,梁红玉是个妓女出身,当时她嫁与韩世忠时,韩应该是个相当于今天的营团职军官。且,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评判体系中,他俩是门当户对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人看来,他们的地位是相当的。

从这一点,可以旁证,当时军人的地位。

同时,宋朝的军队没有地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赵宋王朝的江山,得来的不光彩。说白了,就是赵匡胤,用手握的重兵,夺走了柴家的江山。那个几岁的小皇帝,是他拜把子兄弟的儿子啊!

说实话,夺权的手法一点也不高明,甚至可以说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这事儿,很卑劣。好在,赵家没有肥人家孤儿寡母杀了,不然就更没人味了。大名鼎鼎的杨六郎的老婆姓柴,老戏中她一出来就称“柴郡主”,就是从这儿来的——她,是柴王的妹妹。

整个大宋朝,采用的“右文左武”政策——然而,这种说法,只不过是针对权力和威望罢了——也就是说,在整个国家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中,把武将抑制在一个张扬不得的状态中,防止任何武将有站出人群、振臂一挥,就有千千万万百姓山呼海啸般呼应的景况。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赵佶的祖上赵匡胤,是这样夺取的江山,他当然要防止同样被夺走。而当时,他夺取人家江山时,职务与高俅一样:都指挥使。也叫“都检点”。所以,所有宋朝皇帝都明白,不能让任何武将出现那样的威望。

所以,在重要军事部门,就必须多用庸才。

所以,重要军事部门,必须用绝对服从自己的庸才。

所以,真正的优秀人才,在宋朝军队中,混得都不好。

道理很简单,他不要你的本事,只要你的“忠心”。

道理很简单,你不能太有本事,太有本事了,他就不敢用了。

这些,赵家人不便说明,一直在用的选将法则,再加上,从来没有做过皇帝梦、没有任何准备的赵佶,仓猝上台,立刻面临纷纷扰扰的两党相争的局面,因此,他非常需要一个符合上述条件的人。

换句话说,他宁可选一个听话的混蛋,也不选个能干的威胁。这个哪怕是混蛋的家伙,至少不能打他屁股下面那把椅子的主意,也不能替别人打。如果,哪个哪怕混蛋的家伙,还能够帮他稳住那把椅子,防止别人掀翻那把椅子,那就再好不过了。

然而,高俅就是这样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混蛋。高俅这个混蛋,被赵佶这个混蛋,就这么选中了。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要让徽宗为高俅的作为负全责,可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徽宗赵佶,至少要为高俅的所为,负上百分之七八十的责任。

因为,在选择、提拔、使用高俅的问题上,高俅充其量只有欲望,他做不到任何事。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徽宗为他设计好、安排好的。如果不是徽宗,高俅就“啥球”也不是。

为提拔高俅,徽宗可谓煞费苦心,先把高俅下放基层,托给守边大将刘仲武,或许就是今天说的“镀金”吧。为以后升迁,打下基础。

《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中,有: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高俅立过何种边功?

史书无记载,但刘仲武在崇宁三年(即1104年)约十月,吐蕃赵怀德等叛宋事变中,因为指挥得当,获得大胜。最终,使赵怀德等复降。

于是,有学者猜测,可能当时高俅也参加了战役。

大观二年(即1108年),童贯、刘仲武在西边又取得了一次较大胜利,他们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军。

徽宗十分高兴,亲自接见了刘仲武,颇为恩宠,并悉命仲武的九子为官。从徽宗的重视看,他是认为这是很大的胜利,高俅也有可能参与其役,《挥麈后录》说:“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

因此,可以相见,高俅升迁的资本,很可能是在刘仲武军中的建立的。一种可能是,刘仲武知道了徽宗将高俅放在己部的目的,有可能把高俅的功劳吹得大一点儿,算是做个顺水人情。

从之后,高俅与刘仲武家的密切关系中,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刘仲武在政和五年,吃过一次大败仗,但其仕途并没有受影响。这是因为,高俅在替他在皇上面前,说了好话。

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刘的儿子刘錡担任大将。

可是,这书推测高俅的战功,也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

历史上的“赵怀德叛宋事件”,实际是西夏联合青唐势力对北宋占领青唐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反扑,时间是崇宁四年初。

刘仲武在这一事件中,既不是指挥,也没有功劳,反倒有罪!他作为副将,随高永年出兵救援宣威城,在高永年被帐下亲兵叛变送给了多罗巴被杀之后,刘仲武作为军中仅次于高永年副将,不但没有稳住军心,继续完成救援任务,反倒一路逃回西宁,坐看宣威城被围。

两个月后,才由其他两名将领,带兵解去宣威城之围。而刘仲武,也被监禁在秦州大狱。《十朝长编》中载,刘仲武本来至少会被判流放,但因为贿赂童贯,所以不但未流放,反而坐上了前上司高永年的位置。

而高俅,崇宁四年的时候,历史上记录的是,高俅以客省使身份,随林摅出使辽国。这大概,就是那份大诏令中,所写“耀使华于漠北”的根据。

因此,这件事,与高俅似乎不搭界。

大观二年,克复积石军活捉臧扑征哥一役,童贯是总指挥。军事上,临时的总指挥是刘法。本来,给刘仲武安排的任务是,堵住臧扑征哥的退路,但刘仲武利用其他几路军队的胜利,冒险派大儿子刘锡进入溪哥城,劝臧扑征哥投降,获得了成功。

实际上,这是利用儿子的性命,博老子和一家人的富贵!事后,童贯大约认为刘仲武有抢功之嫌,就没有特别强调刘仲武的功劳。

 

而刘仲武这一功劳,得以彰显是在政和年间,徽宗许其荫补一人,享受这一好处的就是老大刘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刘仲武和高俅的关系,应该是在政和五年,攻打西夏时建立的。

政和五年,刘仲武率十万大军,攻打西夏臧底河城,大败而回。《宋史·夏国传》中记载,“秦凤第三将万人皆殁”。宋史上大约是为尊者讳的缘故,把王厚拉来陪绑,说王厚贿赂童贯,但据《建昌乡土志》墓志铭部分记载,王厚已经在大观元年下葬。一个死了八年的人,怎么可能跟刘仲武一起领兵出战?又怎么可能去贿赂童贯?

所以,真有贿赂,或许也是刘仲武干的。有一种可能是,高俅大约也帮说了好话,甚至高俅可能正是此战的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