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参谋总长”将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8:25:34
:“高参谋总长”将兵

东山论史 

                                                                      ☆魏远峰

 

《水浒传》宋江者流,他们咬牙切齿地认为,高俅就是踢得几脚好球,就得到皇帝宠爱,直至平步青云。

后世史家,也多有持此观点者。

实际上,如果这样,就小看了高俅。

可以说,高俅决非寻常辈,在为官弄权方面,高俅相当有一手,甚至可能有两手。或者也可以说,官场厚黑,修行深厚。正因为此,他才能居高位数十年,而屹然不倒。

 

                                                                           徽宗画作

 

首先,高俅非常明白,只有徽宗信任,他才能不在湍急的东京政治旋涡中被淹没。所以,高俅所为,任何情况下,他会权衡是否与皇上对他的信任有冲突。如果有,他会毫不犹豫放弃。

还可以肯定地说,高俅的前两个“贵人”,既是他早年学习文化知识的老师,又是他终生为官的参照。但是,必须看到,同样的官场参照,往往是看上去同一坐标,个人取舍会截然不同。

政治?什么是政治?

在许多时候,政治或许就是把野蛮粉饰成文明,把简单谎言包装成复杂谎言,把私利说成子民需要,把子民需要转化成私利,用真诚雕刻虚伪,用虚伪装扮真诚,让杀人利剑闪烁美丽的微笑,把美丽的微笑磨砺成对付政敌的利剑……

公元1071年夏4月,苏东坡接圣谕:“权开封府推官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这是苏和王安石斗法的必然结果。

起初,是东坡对王安石的独断有意见,就乘进士考试之机,向皇上进策:“晋武帝平东吴,独断而克敌制胜,符坚伐晋,独断而亡,齐恒公专任管仲而使齐称霸诸候,燕王哙专任子之而败亡,事同而功异。”

很显然,苏轼的潜台词是:“王安石这人,是不可以让他独断专任的。”纵然,苏大有爱国赤诚,可他明显有性格缺陷,至少在官场上看,是这样。

                                                                        苏轼书法

 

从此,苏东坡开始了长达一生的颠沛流离。

苏东坡的骄傲与不妥协,让他一辈子过得不开心,也可以说,一生之中背着罪名,行走在漆黑的人生路上。

王诜,由于“好色”,同时有因政治原因,他是元祐党人。一生之中,在中年丧妻,也就是公主死后,日子过得与东坡差不多,非常凄苦……

高俅的两位老师,对高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大约在2001年,著名作家柳建伟来广州,一帮人在五羊新城的“枫木廊酒吧”聊天,当时在场的还有傅建文,还有其他几人,酒酣耳热,谈兴甚浓。

期间,我们就聊到了这个问题,我当时最大的疑问是,如东坡、王诜这么两位名师,怎么会教出高俅这么个学生?

说来说去,聊来聊去,大家较为一致的观点是,高俅总结了苏东坡和王诜的为官经验。也就是说,他看到了才高八斗的东坡、王诜,以伟岸的才情学识,却混得相当失意。

在另一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说,高俅直接汲取了他们失败教训。

所以,当时柳建伟说,这个事儿挺有意思,你不妨剑走偏锋,把他写成小说……

于是,这就是我的中篇小说《奸佞是怎样炼成的》,最初的创作由头。

当然,这是题外话。

          

大量的事实证实了一个推测,即:对于高俅言,他在东坡、王诜身上,看到或者汲取到的是,决不能像他们那样,背着罪名流浪一生。

高俅,他是个破落子弟,失落与磨难,或许早就受够了!所以,他对已经取得的官位,是非常在意的。

严格意义上讲,东坡王诜与高俅,的确不是一类人——对于高俅这类人言,每当遇到挫折,可能得罪上司,可能触怒龙颜,他生命中的坎坎坷坷,就会挥之不去地出现在眼前。同时,苏东坡、王诜的遭遇,也会让他不寒而栗。

恩格斯说,“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等于人的本身”,这话说的很有道理。高俅复杂的灵魂,是从他复杂的人生经历那儿来的。所以,要求高俅高尚,会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

可以说,高俅为官之后,在得与失、荣与辱间徘徊,大约也很辛苦,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很多人,不理解苏先生的刚正不阿和小徒高俅的奸诈无比,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其实,东坡、王诜两面镜子,让高俅看清了,他们是怎样怀才不遇的。

于是,高俅选择了与他们不同的人生。

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什么差别,在我看来,就是:东坡一生,为理想活着;高俅一生,为现实活着。

有一种可能是,或许在内心深处,高俅也非常景仰东坡。可是,高俅非常明白,在现实层面,他决不会向他那样。

《水浒传》中那帮“英雄”,还有不少史学者,他们提起高俅时的义愤填膺,大约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高尚须有高尚的基础,卑鄙自有卑鄙的理由。也可以说,对于任何人,如果你只关注他的坏,而忽略了他为什么坏,就会偏颇。

 

那么,苏先生崇高品质,就高俅就不起作用?

或许,我们应该这样想,在精神层面,东坡、王诜他们对高俅人格的影响与熏陶,是柔性的。因为,人格影响,从不具约束。

可是到了现实层面,高俅与东坡、王诜他们,面对的同样是制度、体制。纵然,历朝历代的制度,总是向好的方向制定,可历朝历代的制度执行水准,从来不取决于制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执行制度的人。

就在北宋末年,那个时代的制度,正是在执行环节上,败坏了的。是一群乌合之众,在执行制度——于是,对于高俅,要么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要么就像东坡他们那样,被放逐。

所以,许多迹象表明,高俅选择混迹于官场,或许也是他的无奈之举。当然,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一定会匹配什么样的方法论。

 

                                                   高俅最大的“贵人”徽宗赵佶

所以,高俅,作为被徽宗赵佶“慧眼识‘猪’”,一眼看中,提拔、推举起来的新权贵,作为北宋王朝军队的参谋总长,首先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志大才疏,好名贪功的心理。

高俅管理禁军,在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高俅主持的军队,争标竞赛开始是“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

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后面的争标竞赛,也要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花样,颇为热闹,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

这一点上,颇是让人不由想起当年“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哈哈,历史总是如此奇怪……

 

在任职军界后,高俅或许也曾想把军纪整肃一下,把训练加强一下,把兵器更新一下。或许,也做过一些尝试。譬如,今天军事领域仍在沿用的“对口令”,就是高俅发明的。

当时,高俅要负责皇上的安全,为了严密防卫,防止坏人混入,高俅想了一个办法:“喝探”。

这是因为,每当皇帝出巡,高俅就得提前就到目的地,实施肃清戒严,在没有“喝探”时,曾有人穿着兵丁衣服,小到偷窃物品,大到行凶作乱。有了“喝探”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高俅把士兵分为十人一队,共编10队,昼夜巡逻,每遇到行人,就大声喝道:“是与不是?”

那么便答:“是。”

“是甚人?”又问。

“殿前都指挥使高俅。”那人答。

这样,高俅每晚换一句最终的秘密应语,由他个人掌握着,传到各兵营,其他人就混不进来了……这是一件小事,不过也可看出,高俅不是个傻瓜。

 

但是,也必须指出,高俅的贪欲很重,有学者指出,靖康年间,政治风云变向,有大臣上书揭露了高俅恃宠营私的罪行。

《靖康要录》中记载:“靖康元年,五月二十日,“臣僚上言,谨按:高俅……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废校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朝廷不免屈已夷狄,实俅恃宠营私所致。”

 

       徽宗赵佶的《听琴图》,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就连迎风的松树都像是在音乐神韵里陶醉了……

 

哈哈,这个告状人,把高俅的问题弄得很清楚,主要事实有,一是,将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

二是,把禁军当作私役,不管训练,专管为他营私出力;

三是,如果没手艺,只能花钱再雇工匠。有钱的,就可以免于操练;没钱的,只能再找营生赚钱,也无法操练了。

四是,上述行为造成的恶果是,军队“纪律废弛”、“军政不修”,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摆设……

所以,当国家危急,面临虎狼之师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的禁军,很快瓦解。这个问题上,高俅是有罪的,可在这个问题上,依然不能完全归罪于高俅……

                                                        徽宗赵佶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