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1:16:06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的研究

               前言 

    职业技术教育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学校和部分专门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专学校、技校、职业高中)、初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初中)三个层次。其中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直接担负着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输送大量合格技术人才的职责,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支柱。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出现了入学率低,在校生流失及生源质量大滑坡的现象。中职学校挂靠高职或转营普教和岗位培训的情况很多。中职教育应向何处去?中职学校有没有必要再办下去?如何办等问题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关人员面前。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技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技术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能力”。要培训这样一支劳动大军,就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次,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使劳动力素质和结构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一般认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三者人才结构的比例为1:3:10或1:4:12比较合理。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为1:0.67:4,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人员低2.33—3.33,技术工人低6—8,我国有4000万技术工人,三级工以下的占70%,在机械工业系统中,工程人员仅占6%[1]。由于比例失调、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造成产品工艺水平低,竞争能力差,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全方位发展。为此,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再次,从实践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和前联邦德国能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视中等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储备。据日本公布的资料显示,日本战后到1960年的15年中,智力发展对经济事业的贡献占52%,高于技术引进所占的43%和资本所占的50%[2]。从我国现状来看,产品构成中科技含量偏低是个突出问题,由此造成了大路产品和低档产品偏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这与劳动力结构中中、初级技术人员数量偏少有密切关系。因此应当把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培养中、初级技术人员提高到发展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位置上来认识。

    依据上述分析,我认为,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是有无必要继续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新形势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很有必要且意义深远。但是,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却认识不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深远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种种错误的办学倾向。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把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岗位培训,另一种是把中等职业教育混同于普通教育。这两种倾向的产生既有思想原因、社会原因又有学校自身条件不足的原因。从思想原因说:有些职教人看问题比较片面,只看局部不见整体,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满足市场需求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不可兼顾,所以只取其一,不顾其他。从社会原因说:一是学生基础差,学生就是本着学一技之长,尽快去就业或自谋职业而来的,而社会又有对具有一技之长毕业生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部分职教人把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的倾向。二是学生就没打算学技术、尽快就业,而是想继续深造,追求高学历,社会又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条件,如对口升学或参加大学入学统考及高自考等。这就造成了部分职教人把中等职业教育混同于普通教育。三是国家、企业、雇主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或支持不够,造成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偏离航向,失去自己的特色。从学校自身原因说: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实力不足(体现在教师,实验、实习设备,经费等方面上),尽管从认识上没有偏差,但也只能从学校实力出发,运用自己的相对优势,满足学生和社会部分需求。部分厂矿、企业所办职业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偏向于岗位技术、技能的培训,无力顾及其他。部分国办职业学校(包括由普通高中转过来的那部分学校)受普教影响较深,偏向于普通教育。

    为反对这两种错误的办学倾向,我们有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严格的界定。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研究,以期引起社会及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同行的思考,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施特点,恢复中等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千万万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等职业教育唯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发展、壮大。    文献综述(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我通过查阅报刊资料及网上有关信息,发现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研究。有的专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的专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的专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而从宏观上、整体上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

    我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多年,对中等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我在参考借鉴各方观点的前提下,从宏观上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我的创新所在。

    研究方法

    我此次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法和比较法。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报刊文章及网上资料,对其他同志的观点、材料和论证方法进行了批判地吸收,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另外,我还借助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普通教育和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培养目标的比较;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普通教育和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课程体系的比较;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普通教育和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通过反复比较,使大家认清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的异同所在,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一、关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的辨析

   (一)职业教育概念和内涵

    职业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还进一步被理解为a.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b.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一种手段;c.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d.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e.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3]。这显然是对职业教育的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职业教育是以各级职业学校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探讨狭义的职业教育概念对我们在基层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同行具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黄炎培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首创者,他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指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4]。并认为“职业教育,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的谋生者皆是”[5]。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在其《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一书中认为“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6]。顾明远、梁忠义在其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7]。

    以上种种对“职业教育”的概括,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含义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第一,职业教育从属于“教育”这一上位概念,是作为教育的一类活动。“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8]。所以它必然具有教育的特性。

    第二,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职业性”。职业教育既然从属于“教育”这一上位概念,那么它与其他类别的教育当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它的独特性应该是其“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具有某方面职业兴趣的个人学一技之长用于谋生与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顾明远、粱忠义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社会所特有的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营谋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也是一种使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斯内登也认为,凡是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都可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同样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作准备的教育[9]。

   (二)中等职业教育内涵

    职业教育从属于“教育”这一上位概念,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从属于“职业教育”这一上位概念。由于前面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有了详细的论述,在此重点辨析中等职业教育中“中等”的含义。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等”一般理解为中等文化基础教育,具体指“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10]。也有人认为“中等”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级专门人才”(即中等=中级)。例如中专以技术员级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技术员”在工业企业人才类型中属低于工程师类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于技术工人类的低级专门人才的“中级”专门人才。技工学校以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中级”技术工人在此也是相对于初级工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级工来说的。

    我认为,对“中等”含义的理解应该基于对普教和职教两大教育领域的综合分析。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介于初级中等教育(初中)和高等教育之间,可称为“中等”文化基础教育。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中级专门人才为已任的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教育,介于初等职业教育(职业初中)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校和部分专门技术学院)之间可称为“中等”技术教育。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融和于中级技术工人、中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中。两者合二为一,称之为中等职业教育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一是因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那么按普教的路子,应该进一步接受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二是因为绝大多数职业教育(即使是中、初级水平的职业教育)必须以达到高中阶段基础教育水平为前提,学生如果不具备高中阶段基础教育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就难以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三是因为职教内部及职教、普教之间搭建了教育立交桥,中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终结教育。所以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首先,从目前教学科目及学时安排上看,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科目要少于普通高中,科目所占用的总学时比普通高中少30%。其次,从生源质量来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大降低,有相当数量的生源,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这就使得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有很大差别。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文化基础课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再次,中职文化基础课与普通高中课的不同,还在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培养职业人才,为就业作准备;而普通高中为学生日后升大学、进一步深造作准备。

    “中级技术工人,中级专门人才”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是由其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来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定向后,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

    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使学生达到中等文化技术水平,应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

    1、历史上中专、技校、职中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中专、技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前苏联的教学和办学模式而兴办起来的。中专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4年。历史上中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本专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具有健康体魄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

    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必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身体健康的技术工人。1993年,劳动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决定》对技工学校教育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技工学校要按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拓展培训领域,服务于社会,在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也可以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企业管理人员或社会急需的其他各类人员”。

    职业中学从1979年兴起,为适应我国生产发展和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由一部分普通高中改成职业学校(班),当时也称职业高中。职业中学大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3年。职业中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相应的文化程度的、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由于“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这一条与中专教育培养目标有相同之处,因而一些地方又把部分职业高中班称为职业中专[11]。

    以上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尽管有些差异,但它们同属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有许多共同之处:第一,都以初中毕业生作为教育起点,培养他们具有高中阶段学历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专业设置的方向基本相同,专业覆盖岗位或工种,而不是一个岗位或一个工种设一个专业;第三,都以中等专业技术、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第四,主要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授课时数大致相同;第五,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大致相同;第六,都以符合社会需要作为唯一的目标达成评价目标。

    2、“中专、技校、职中”在新时期的培养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教生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对新时期“中专、技校、职中”的培养目标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有如下特点:

    第一,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作为一类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但它是“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为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的;作为一类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有责任承担就业、升学双重任务,既要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培养实用性人才,又要为高一级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但它的“双重任务”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就业服务。我们不能对双重任务平等看待,更不能重升学轻就业。

    第二,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行集约化经营,劳动分工从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就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能力。要解决专业的定向性与未来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的矛盾,学生唯有拓宽知识基础,掌握多项技能,增强就业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侧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职业教育以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主旨,毕业生中的大多数都直接走向社会,不再继续深造,所以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就更为重要。职业教育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职业不断变更转移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培养目标的比较。

     1、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规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说明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和生产技能为主,使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为社会创造价值。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技术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在为其后面的专业化或提升打下宽的基础时,应该以未来就业所需要或可能需要的实际和理论的技能与知识为导向。技术员的教育和培训应强调具体职业的技术内容,而不忽视实践技能和所包含的知识”[12]。“为进入职业领域作准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它应该:a、使学习者获得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致于受到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b、同时为初次就业包括自谋职业,及就业后的培训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c、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提供一个基础,以便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候能够接受继续教育”[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则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阶段。前面的规定充分说明普通教育要以培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为目标,为其他各类教育和继续学习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要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其异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从属于“教育”这一上位概念的类属概念,都属教育的范畴。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性与基础性的区别。职业教育既要为学生终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业基础,又要为适应将来的就业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具有双重的培养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的双重目标(学业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是并重的。职业教育虽也承担着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文化素质的任务,但由于受教育者的主要去向是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的操作岗位,故实施专业教育是主要培养目标(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将来能从事专业工作)。而普通教育以培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为目标,为其他各类教育和继续学习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

    第二,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区别。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为目标,应是教育与实际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为生产和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的技术、技艺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人才规格上,要使学生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以适应生产一线职业岗位人员知识技能结构多样化的需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中的双重能力(理论、实践)也不是并重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以培养一线工作岗位上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求在一定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加强受教育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受教育者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熟练使用生产资料的能力。因此,实施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是其主要任务。而普通教育以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第三,实用性与通用性的区别。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二部分也指出:“推进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应该始终处于动态之中,通过校、企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与企业、服务、科研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把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等信息反映到教育教学中来,同时把学校的科研成果、人才信息传递出去,推广出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河北华龙集团,总部位于河北隆尧县。现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各地拥有26个分公司,17个制面分厂,员工16000人,集方便面、面粉、饼干、调味品、包装、胶印、运输于一体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总资产达30亿元。“华龙”商标享誉国内外,品牌价值83亿元。2000年,华龙集团荣登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7位。2002年9月起,产品已远销韩国、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107个国家。2004年4月,华龙集团又与日本日清食品株式会社共同投资17.54亿美元,合资成立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约成功,资金已到位,华龙已成为世界最大制面企业,华龙的目标力争在2010年前实现方便面产量、面粉产量、挂面产量“三个世界第一”。

    河北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1月,占地1500亩,总投资14亿人民币,位于邢台市东北郊,是2004年中国500强企业中排名第62位的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所属中煤焦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邢台旭阳焦化有限公司、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的220万吨/年大型煤化工企业。河北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11月投产,现已具备年产冶金焦120万吨的能力。二期工程现已动工,将于2005年11月安装投产。

    以上两家企业,都属于现代化大型企业,机械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很高,所属员工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我校已分别与这两家企业签订了定向协议。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根据厂家要求的员工标准招生,按厂家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我校专门为两家企业开办了化工工艺专业和食品加工机械操作及维修专业),学生学成毕业后则直接到定向厂家就业。产教结合、厂校挂钩,实行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既解决了技校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厂家招工难、培训难的问题。既发展了职业教育又服务了地方经济,一举两得,双方共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既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市场为中心,又要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更是现代教育所强调的重要理念,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服务。但这双重服务(服务市场、服务学生)也不是并重的。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而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通用型人才,普通教育与社会经济及当地经济的联系是间接的。

    2、中等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培养目标的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前面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重复。岗位培训的培养目标是使被培训者具有某种岗位技术、技能,以便熟练从事某项工作或某种职业。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承担,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主要由培训中心、企业、雇主和以培训为业的个人承担。

    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培养目标的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异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职业性”,即培养具有某种专业操作技能、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从属于“教育”这一上位概念,是一种教育类型,而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一般不具有教育的性质,所以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行政治文化、专业基础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专业的业务范围以宽为主,宽窄结合的原则。而岗位培训和技术短训班侧重于单项的岗位和技术培训,以便熟练从事某种工作或某种职业,侧重于企业或社会当前的需要。

   “由于企业是市场驱动的,要对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所以他们必然只对国家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所缺少的那部分技能下功夫。它们的长处在于可以提供市场需求的实用技能、岗位技能。他们对技能开发的考虑主要是短期的,能满足本企业增强生产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目标。由雇主提供的培训往往是针对某一岗位的,并不系统的。这种培训并不注意增强个人的适应性和转换性,并且不举办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培训”[14]。

   “以企业为中心的需要驱动和私有部门为主的培训日益成为大趋势,然而对于培训的供给方面还需要给予长远的关注。企业导向的培训应当能改善培训的有效性,效益以及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快捷性。需求驱动的培训对人力资源开发往往是目光短浅的,着重岗位针对性强的培训,以适应当前的、可见的需求”[15]。

   “有些雇主现在实施的企业内部培训或在岗培训方法的优点是,受训练者得以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但是企业安排的培训每每着重本企业对技能开发的当前需要和兴趣,往往缺乏远见以适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方便受训者再度接受培训”[16]。

    例如:各银行储蓄所对职员的普通话培训及点钞速度与准确度的培训,就属于岗位培训。这种培训的内容与岗位工作紧密相联: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再如:时下社会上广为开办的各种计算机操作培训班、厨师培训班、摩托车、汽车修理培训班等,都是适应社会对某些岗位、工种操作人员的需要应运而生的。都属岗位培训的范畴。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比较,不但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可以看出“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17]。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是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长期以来,我国“中专、技校、职中”的培养目标一直有所区别,即中专培养“员”,技校培养“工”,职中培养“员”和“工”。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才规格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位一体”已成趋势。2000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已经统一了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这一原则为理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们对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不一致及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使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教学目标时,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种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要是最有利的调节杠杆,企业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买主,是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企业一般都强调从业人员应能满足顶岗需要,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学生以后所需知识可以通过再培训来完成。第二种以“给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目标,强调文化基础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宽泛。认为在一个变化不断加快的世界上,很难预测社会和经济未来蓝图,职业对于学生已是一个不确定概念,学校唯有给予学生发展的基础,才能使其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第三种目标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准备,使其形成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还要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形成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种目标取向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愿望,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二种目标取向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在劳动力市场中也就失去了职校生特有的优势;第三种目标主张既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又使学生具有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从理论上讲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基于现实中职业教育自身条件(师资队伍水平、生源质量状况、教学设施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原则,既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又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就能不偏离自己的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根据我们国家目前的实际情况,第一种教学目标比较实用。但是从长远利益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第三种目标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当然教学目标中的各项要求不是并重的。专业工作能力为主,基础文化素质等为辅)。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源于工业化进程的自然需要,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从政府到民众都将其作为普通国民教育的一种附属、一种补充。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由于这种脱胎于普通教育的传统观念作祟,人们一方面呼吁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竭尽全力让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靠近。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对课程的设计,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是强调职业教育学历与普通教育学历在知识体系与知识层次上的可比性,强调课程结构的学科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这样就形成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脱节,失去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培养目标也难以顺利实现。

    目前,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终结教育,但是由于受高等教育资源的限制和学生本身的文化基础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可能完全升入大学,要把中等职业教育完全作为大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多数的毕业生还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深造而需要到社会上就业。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变化越来越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变化周期不断缩短,传统生产岗位需求量不断减少,新的就业岗位不断出现,社会、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现有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了。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课程进行调整,重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服从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一书,结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为职业领域作准备的各种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计划都应该:a、提供科学知识和多用途的技术,使学员掌握若干关键的本领和核心技能,以满足迅速适应新思想、新程序以及职业生涯稳步发展的需要;b、以国家教育部门、就业部门职业组织和其他有关各方对职业要求所作的分析和预测为基础;c、要保持下列课程之间的合理平衡:一般课程、科学技术、计算机扫盲、信息与传播技术、环境等课程及职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课程;d、强调培养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态度,为学习者成为自立和负责的公民作准备。计划尤其应:a、具有跨学科性质,因为现在许多职业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传统的学科范围的知识和技能;b、以围绕着核心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课程为基础;c、包括对整个职业领域有关的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学习;d、培养跨学科的观点,使学生能在变化着的就业环境中工作,还应培养一种多文化的观点,包括学习一门外语,以便为在国际上就业作准备;e、包括至少一种国际通用的外语的学习,这种学习一方面有益于更高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将有利于满足交流的需要和科学与技术词汇的掌握以及为国际就业和多文化工作环境作准备;f、包括组织、规划和企业经营的能力的入门教育;g、强调讲授与一定的职业领域中使用的材料和设备有关的安全和不破坏环境的工作程序,安全工作条件的重要性,以及与整个职业有关的包括急救培训在内的卫生知识”[18]。

    借鉴以上意见,结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我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如下课程内容:

    第一,通用基础课程。它包括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外语、科技文献检索等工具类课程,品德修养、文化艺术等修身类课程。中等职业教育要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其课程体系必须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为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打好文化知识基础,使他们毕业后有机会、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对于要求就业的学生,具备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提高他们的素质,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社会生活课程。包括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技术科学基础课程,权利和安全的维护、生存技能、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等通识课程。对不同去向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应包括一般的就业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毕业生社会生活所涉及的经济、管理、法律、安全、生存、创业等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通用核心基础课程。指构筑专业大类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由于职业岗位的变化加快,职业学校现行的较为狭窄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基础大类的通用知识、基础技能和综合化课程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转岗能力。例如,电类专业应开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基础课程及机、电一体化操作技能课程,为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使之增强转岗能力。

    第四,专业方向类课程。可根据社会需求及生产技术的发展,按相近学科或专业设置多个岗位方向。岗位方向课程可以由若干个课程模块组成,不同模块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岗位方向,学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与兴趣自由选择发展方向,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兴趣、志向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程参与的主动性,同时也减少了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就业的困难和风险。例如:计算机专业可分出两个专业方向。一为计算机调试与网络技术。其专业课包括:WIN2000/NT、OFFICE、VF、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工具软件评测与使用、系统优化与升级、注册表配置、电脑安装与调试、电脑软硬件故障分析与排除、网络设计与制作技术、校园网组建与维护、网络安全技术等。二为计算机平面与网页设计。其专业课包括:WIN2000/NT、Office、Frontpage、飞腾排版、AutoCAD、3DMAX、Photoshop、Flash、色彩美术、色彩构成、工具软件等。

    2、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及课程实施模式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并建立其课程体系,就是要根据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的多样化、综合化、基础化及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一,实现课程体系的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将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和不断运动变化的开放体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由目前的“单一技术型”向多样性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课程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各部门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要求课程模式须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化,从封闭走向开放。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课程设置多样化。要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

    第二,实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需要大量的综合性人才为之服务。反映到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就是综合化课程的开设及课程体系的综合化。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上的“学科中心型”模式和为特定专业岗位方向服务的做法,顺应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增设综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学科课程,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

    第三,实现课程设置的基础化。要形成宽基础多方向的课程结构,体现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的特点。

    第四,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个人为适应社会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课程要及时更新,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各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许多的课程实施模式。现在,世界上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双元制”课程实施模式,另一种是“模块式”课程实施模式。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企业与非全日制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受训者一方面要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以学生的身份在学校里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因此,受训者接受的课程总体来讲有两点:理论课和实训课。理论课主要在职业学校内进行,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二者之间还有交叉。在这一课程实施模式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

    在发展中国家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模块式”课程实施模式是一种就业技能培训方法。它的突出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除了一个总体目标外,每个模块和学习单元都有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模块式培训方案便于灵活组合,同一培训方案可以由多种培训模块组成,根据培训的需要灵活使用学习单元,均可达到培训目的。

    这两种课程实施模式有以下几点共性。第一,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第二,打破学科体系与结构;第三,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第四,极强的职业针对性。这四点既是上述两种课程实施模式的特点,也是上述两种课程实施模式随时代与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原则,同时也确保了所支持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此外模块化课程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弹性选修课的实施。对学校来说,由于模块可以灵活组合,可以解决相对稳定办学与适应劳动力供求变化的矛盾;对学生来说,由于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单独考核,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予以选择,而课程个性化是实现现代课程重要的特点。第二,有利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方案设计者可以通过保留多数模块而开发少数模块的方式,这样不但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且能大大缩短开发周期。第三,有利于教材开发资源的合理配置。课程模块化将教材分成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并制定教材评估标准,建立教材评估体制,既能使教材出版有序化,又能提高教材质量,还能降低教材开发成本。第四,有利于多元整合型课程的推行。第五,有利于终身教育思想的落实。课程模块化不仅有利于各级职业学校教育课程的衔接,也有利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课程衔接,避免受教育者所学内容的重复,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第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每个模块学习的周期短,学生的学习结果可得到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的改革。我们要顺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借鉴世界上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模式,尤其要借鉴“模块式”课程实施模式。它目标明确、职业针对性强,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它围绕目标技能组织教学,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减少了知识重复与时间浪费;它灵活的拆装与组合特性,既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又极大地方便了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课程体系的比较

    1、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当然有相通之处,在课程体系当中有许多共同的课程内容,这其中包括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外语、文献检索等工具类课程,品德修养、文化艺术等修身类课程,体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等。不过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终归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它们有各自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该服从于培养目标,所以两者的课程体系,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第一,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是有区别的。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开设“通用基础课程”还要开设社会生活类课程、职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而普通教育主要开设“通用基础课程”。

    第二,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内容所占比重也是有区别的。中等职业教育侧重于职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方向类课程,而普通教育侧重基础类课程。在“普通教育的职业化和职业教育的人文化”的国际趋势下,有些从事普通教育的学校也尝试开设职业课程。“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进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持续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19]。这些学校开设职业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不是为就业作准备的。所以这类课程的比重很小。

    第三,课程的编排和实施也是有区别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实训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应侧重“训练为主的课程形式和活动为主的课程形式”。训练为主的课程形式,就是教师采用分解、示范、组合、强化等方法将目标技术技能处理后传授给学生。由于技术技能的学习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因此课程实施形式必须以训练为主。活动为主的课程形式,就是教师提供主题和评价标准,学生在自主的活动过程中感受主题并对自身行为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从而完成课程任务。普通教育大都属于学科课程,侧重演绎为主的课程形式。演绎为主的课程形式,就是教师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等方法将课程知识等信息处理后传授给学生。

    2、中等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课程体系的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的“职业性”。由于培养目标的部分重合,导致了课程的部分重合,或者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包含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的课程。它们的区别在于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而岗位培训只有单一的技术操作课程;中等职业教育有严密、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而岗位培训课程则较简单;中等职业教育学科课程、实训课程并重,而岗位培训一般只有实训课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宽泛,而岗位培训课程面窄;中等职业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而岗位培训以隐性课程为主。

    邢台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冬季培训预算员班课程

    日期

    内容

              时间 2007年

              1月11日 2007年

              1月12日 2007年

              1月13日 2007年

              1月14日 2007年

              1月15日 2007年

              1月16日 2007年

              1月17日

              8:50—9:40 上午9:00—9:30开班仪式10:00—11:40军训 市政预算 桥梁预算 桥梁预算 公路预算 公路预算 复习

              9:50—10:40  市政预算 桥梁预算 桥梁预算 公路预算 公路预算 复习

              10:50—11:40  市政预算 桥梁预算 桥梁预算 公路预算 公路预算 复习

              1:00—1:50 市政预算 市政预算桥梁预算 桥梁预算 公路预算 公路预算 考试

              2:00—2:50 市政预算 市政预算桥梁预算 桥梁预算 公路预算 公路预算 考试

              3:00—3:50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 考试

              4:00—4:30 自习 自习自习 自习 自习 自习 自习

    上面是一个短期培训课程表,透过此表,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区别可略见一斑。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课程,也有“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两者缺一不可。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从事生产实践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它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有别于普通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理论性,而强调实用性。实用性是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它指职业教育的教学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而不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管理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而不重视研究、开发、设计等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度。具体来说:

    第一,文化基础课教学“低起点、抓基础、重应用”。“低起点”即结合学生的文化基础实际,采取补习的办法与学生原有的基础相衔接。“抓基础”即降低教学的重心,降低教学的要求,着眼点在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落脚点在于教会。“重应用”即突出学科应用能力的教学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功能。如语文课侧重应用文的学习和训练;强化普通话口语训练;加强钢笔字、粉笔字练习。数学课则与各专业的专业课结合,为专业课服务,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第二,专业课教学重在“做什么、怎么做”。一是增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一致性。加强教材分析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把握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淡化纯理论知识,强化应用性知识的教学。二是注重实用性。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紧紧围绕岗位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强化教学的实用性。三是把握先进性。要密切关注科技进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努力缩小知识传授与现实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差距。如计算机专业,各科教材及时更新,各种应用软件及时升级、换代,围绕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能学习最新的知识,掌握最实用的技术与社会发展同步,甚至有一定的超前性。

    第三,实训教学强化“三个能力”。一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化应用能力。三是实训教学要与生产接轨,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第四,社会生活课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联系学生未来就业环境或就业岗位的实际。内容要具体,要有案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将来到生产、销售一线的学生要学习有关的安全常识、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等。将来到服务一线的学生要学习有关的安全常识、卫生知识、文明礼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20]。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学校主要还是采取班级授课制,即把学生按专业(工种)、程度(水平)分成班级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小组和个别三种。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和理论课基本上采用全班教学的形式。除此之外,像实验室实验、社会调查访问、拆装机器等,一般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个别教学常用于练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

    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同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学有共同之处,主要是在教室里、课堂上进行,也就是课堂教学。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除理论教学之外,还有实践性教学,这就决定了其教学场所的开放性。我以教学场所为依据,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三类:课堂内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内的教学组织形式;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1、课堂内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等职业教育,不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社会生活课的理论教学,大多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思维的过程,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班级讨论(或辩论)、小组座谈、个人自学思考、师生相互磋商以及模拟教学、电视电影教学、网络教学等等。

    2、学校内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内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上面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外,还包括校内实验室做实验,理论与实习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实习车间阶段性实习,校办工厂参观、实习,定期组织校内技能比赛或技能展示等等。

    3、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各学校财力有限,有些实验设备和实习设备无法购买,而有些实验和实习设备也没必要购买。所以,与兄弟学校和当地企业搞好关系,充分利用他人的实验、实习设备,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包括以下几种组织形式:第一,组织学生到兄弟学校和当地企业参观学习;第二,到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去做实验、去搞实习;第三,租借有关学校和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为我所用。另外还有,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搞对外服务(使学生在服务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技术);把课堂、实训、生产有机联系起来,推行课堂---实训---生产“三点一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的问题,在实训教学中解决“应会”的问题,在生产车间解决“熟练”的问题);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技能比赛和技能展示。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

    1、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课堂教学。因为中等职业教育也有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在教室里,以班为单位来组织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中等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教学,由于有实践教学,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就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而丰富了许多,而普通教育则很少组织实践教学。另外,即使都搞课堂教学,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侧重学生参与的讨论(辩论)形式和形象直观的电影电视教学,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搞好分级分层教学。

    2、中等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侧重实践教学。关于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多彩,既有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有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而岗位培训(技术短训班)一般只侧重于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针对性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既有“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也有“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组织形式。两者缺一不可。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21]。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沿用着普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效果马马虎虎。人们一般把责任归咎于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动机,却很少从职业教育教学本身去探究原因,寻求解决良策。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感到对理论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较为困难,而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就明显优于理论课与文化课。鉴于此,探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就成了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我们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演绎,轻归纳”、“重讲授,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等倾向。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一种双向的、交互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要考虑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情况等。“技术与职业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应使用实验、活动和参与的方法。教学应与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职业有关,应适应当地的条件,反映出最新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还应该使学生为适应经济需求的变化做好准备”[22]。我认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目标教学法。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内在动机弱。长远的、综合的目标,无法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所以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训教学中,教师都要为学生制定出明确、具体、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并且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达到什么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达到教学目标。此类教学法,强调目标、任务的具体和明确。在目标、任务的引领下,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第二类,直观教学法。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从具体的感觉、直觉和表象开始,而后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职业教育因其所特有的实践性、操作性,要从直观的教学活动开始。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减少学生学习和认识过程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联系。此类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熟练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幻灯、投影仪等教具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手段,如张贴板、现代音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技术设备。

    第三类,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对各种文化课和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抽象的内容,呆板的方法更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鉴于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学生带到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真实环境中(或呈现一种情景),也可让学生(或师生一起)扮演有关角色,在身临其境、身如其人的过程中,使学生增长知识、增长能力。如法律类、市场营销课等采用模拟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法庭庭审、模拟法庭、仲裁庭、模拟推销、模拟谈判。

    第四类,参与教学法(自我学习、讨论、辩论、参观、调查、游戏、比赛、表演等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样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和表现的舞台。此类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作导演(或唱配角),学生唱主角,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类,实训教学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所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必须让学生走进模拟车间、工作现场,观看、模拟师博的操作,然后自己动手操练,增加感性认识。此类教学法是职业学校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是职业学校学生能否掌握专业技能、适应岗位需求、获得社会认可的唯一有效途径。

              

    结束语

    本文首先辨析了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比较研究,从中归纳总结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其中所谓“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理论性、全面性、发展性,没有“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就会等同于岗位培训;所谓“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体现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没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就会混同于普通教育;所谓“中等文化、技术水平”体现出中等职业教育的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技术工人和专门人才的培养等级,没有“中等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就会与初等或高等职业教育相混淆。

    中等职业教育能不能办出特色,能不能蓬勃发展既取决于职教体系内部的因素,也取决于其外部文化的、经济的、政策的因素。所以外部各种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将是我们下一步着重研究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某些传统文化会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工业文明是产生职业技术教育的温床,而在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社会,则缺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土壤。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理念渗透在我们的文化中。因此,在中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毕业生就业的机会,从而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经济结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既有非常原始的粗放的农业经济,又有非常现代的知识经济;既有为解决温饱而努力的贫困落后地区,又有经济飞速发展的沿海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地区差异,导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第三,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多少,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要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如下问题:教师、生源、资金、设备、就业机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职业学校的教师水平与比例适应不适应教学生;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有没有保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机会有多少;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资金如何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实验、实习的设备和材料怎么解决;职业学校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注释

              [1][2]经济.政治,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7页

              [3]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第68页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

              [4][5][6][7][9]周勇.对职业教育概念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3年第9期

              [10]《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00]2号文件

              [11]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调整[J].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2期

              [12]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第11---12页

              [13]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第77页

              [14]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第167页

              [15]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第175页

              [16]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第111页

              [17]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718页

              [18]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第80页

              [19]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第75页

              [20]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第354页

              [2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197页

              [22]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第17页

              参考文献

              [1]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2]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0

              [3]陈焕章.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谈振华主编.课堂教育理论读本[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7

              [6]任寒生.探索新途径开辟中等职业教育的新格局[J].兵团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7]熊伟.中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其发展对策浅见[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4卷第3期

              [8]周勇.对职业教育概念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3年第9期

              [9]陈丹辉.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初探[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期

              [10]费重阳.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互适性探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年第6期。

              [11]凌荣安.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差与纠正[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6期。

              [12]宦平.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与实现[J].现代技能开发,2003年.1月号。

              [13]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调整[J].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2期。

              [14]陈拥贤.对科学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第3期。

              [15]雷正光.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4期。

              [16]肖化移.关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期。

              [17]王冰蔚.我们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吸取些什么[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3期。

              [18]刘瑛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6期。

              [19]赵志群.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1期。

              [20]陈健.关于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J].贵州教育,1999年第6期。

              [21]叶肇芳.职业学校教学改革问题探析[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5期。

              [22]李哲毅,戴家祥.职业教育特色初探[J].职教论坛。

              [23]刘春生,谢夏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年第28期。

              [24]雷正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特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25]邢晖,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1年第9期。

              [26]李新,张永欣.浅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9期。

              [27]张振銮.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期。

              [28]左传新.新形势下技校教学改革的思路[J].中国培训,2001年第7期。

              [29]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30]曹文峰.对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思考[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第5期。

              [31]申家龙,周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定向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4期。

              [32]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3期。

              [33]陈银娒.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34]刘颖.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

              [35]娄立志.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和趋势[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3期。

              [36]王英杰.试谈世界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37]关晶.国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借鉴[J].职教通讯,2002.8

              [38]朱镜人.国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9月

              [39]冯展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探索,2001年第2期

              [40]杨建民.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技能开发,2001.9月号

              [41]李明富.中等职校如何应对“对口升学”[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5期

              [42]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年第1期

              [43]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5期

              [44]郭耀邦.21世纪初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J].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期

              [45]任文跃.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体系[J].辽宁高职学报,2003年10月

              [46]张伯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观察与思考,2003.5

              [47]韩久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7期

              [48]秦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