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床”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6:39
“一机床”现象————济南机械系统改革发展系列述评之二
说起济南一机床集团,很多人都有种悲壮的感觉。曾经在“七五”、“八五”期间风光无限的济南机床一厂,在1994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路,6年来一直销声匿迹。2001年2月上旬的一个雪天,一机床再次对新闻界“敞开心扉”,本报记者得以对“一机床现象”做独家采访报道。
“一机床”就像一个谜,谜团之一是企业大起大落的原因。众所周知,一机床强盛时期曾在全国同行业创下无可匹敌的骄人业绩,论技术、论资金、论实力,济南一机床都是无可争议的老大。后来为什么走了下坡路?现任董事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三堂会诊,托出病因。外因:市场受冲击,资金受制约;内因:决策欠妥当,超财力超市场技改。1992年前后是一机床的强盛时期,企业产品畅销,市场好,利润可观。就在此时,一机床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投资进行大范围的技术改造。前后2年多的时间里,一机床先后投资3亿元人民币进行技改,技改尚未完成,市场冲击又到,一机床遭遇历史上最高的银行利率和最残酷的市场竞争,一年的利润还不够银行年利息的一半,从此,沉重的债务负担将一机床一步步拖向深渊。
客观地说,企业技改,决策者的用心是好的:把一机床建成世界一流的数控机床生产企业。但一机床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好市场就进行了超财力技改。全盛的企业想当然地认为一机床的产品市场会无限制地扩大,只要我向市场投入了高技术的产品,就会有回报。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八五”中期,一机床投资约1·5亿元,上了“马豪”柔性生产线。按照当初的预想,这条生产线可年产3500台数控机床,若每台机床售价100万元,一年的销售收入就是35亿元。但是一机床没有想到的是,当初设想的市场不但没有出现,还跟他们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从1993年至今的七年时间里,企业总共只卖掉了3台机床。
良好的愿望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从1994年起,一机床的经济效益开始迅速下滑,到1999年,企业已累计欠外债9亿多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40%。用现任董事长于志海的话讲:“那时候每天听到的都是坏消息,每天碰到的都是难堪事。”
谁都认为一机床不行了,但不久前一机床传出消息: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五年来第一次全面完成济南市机械局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绝处逢生,一机床又给人们出了个谜题。没有激动、没有喜悦,一机床的领导班子缓缓说出了十六个字:冷静对策,顽强生存,韬光养晦,徐图发展。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企业痛定思痛得出的经验,也是高昂学费换来的治厂思路。鉴于以往企业忽视市场关门技改带来的教训,一机床新班子一上任就决定先抓市场,抓销售策略和组织管理结构,让薄弱环节强起来。企业效益不好,管理必然混乱,新班子做的另外几件事是抓财务、抓干部、抓技术创新和技术队伍。前两者抓好了能保证企业内部严谨有序的生产经营,后者抓好了能保证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总工程师李军讲了一个笑话:知道于总的签名是怎么练出来的吗?一年写五万个于志海,就这么练的,涉及物资财务上的事,事无大小都得经他一手签字。以往一台价值几十万元的机床能给分运出厂,现在连个螺钉也甭想带出去。
评价一下一机床现在的实力,企业负责人不无自信地表示:一机床仍是目前国内数控机床行业最先进、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不久前一机床刚刚通过了国家“九五”科技专项攻关专家组的验收,一机床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在包括卫星在内的重要领域。
一机床由盛到衰,看似一个市场与决策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国有企业对市场缺乏经验、盲目争先的典型体现。生产工艺尚讲究成熟与否,没有充分估计市场的决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一机床是个教训。不知道像一机床这样的企业还有多少,正在走着这条路的企业还有多少。学费是不能白交的,值得一提的是,一机床能够痛定思痛东山再起,除了“一机床人”坚定的信念之外,作为龙头企业实力未倒、品牌未倒、用户未倒这几大优势也给一机床平添了自强的信心和后劲。试想如果遭遇此番处境的不是“一机床”这样的实力企业,后果又会怎样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为一机床重现生机倍感欣慰的时候,也应该像一机床人自己说的那样:这样的路谁也不要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