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换个角度看中日撞船风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21:29
换个角度看中日撞船风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列宁曾经说:“把对外政策和一般政策分开,或者甚至把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对立起来,是根本错误的、非科学的想法”,这句话后来被归纳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自日中撞船事件以来,两国外交部门的交涉和谈判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这期间果然不断受到了两国内政问题的复杂影响。

这次谈判中最大的政治变数之一,无疑是决定日本首相人选的民主党代表选举。这场选举在昨天刚刚结束,结果是首相菅直人以721比491的大比分战胜了挑战者小泽一郎,成功连任。而此前的两个星期时间,整个日本政坛已经围绕这场选举旋转了两个星期。尽管两位竞争者在选举前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达成默契,对“撞船事件”拿出相同的态度,以防被中方利用,但这个选举本身不可能不对日中谈判产生极大地影响。从日方的角度看,如果首相最紧迫的政治目标是在几天之后取得连任,那他就必须避免采取可能刺激选民的行为;而中方面对可能在几天之内离职的首相,也做出了连续四次召见大使的罕见举动。值得庆幸的是,这次选举在14日总算平稳结束了,要是被定在24日结束,真不知道日中之间会谈成什么局面。

其实,首相的人选发生变化,在日本已经根本不是什么大事情了。四年来,日本国民已经接受了六位不同党派首相的服务,充分地体验了自己国家的高度民主性,对政党政治的本质也有了充分的认识。这次菅直人首相虽然在获得连任后表示“全体国民的信任是改变日本的基础”,但实际上有很多投票者根本不是为了改变日本,而是为了日本不再度换相才支持他的,所以菅直人这次最大的“票仓”就是基层的党员。不仅是选民,甚至民主党内部的许多人士也对这种政治游戏感到厌烦了。有位党内人士跟我说,“中国的每个五年计划都产生了高速公路和铁路,日本在这期间只产生了若干位前首相”。首相是日本政府的最高首脑,过于频繁的换相对政府的伤害可想而知。只有国内政局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稳定,外交上才能形成比较一贯的政策,在国际上保住国家的形象。菅直人的连任也许未必是中国最希望的结果,但对在谈判桌前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的双方外交官来说,日方政策的连贯性应该是好事。

另一个影响外交进程的内部因素是双方的体制差异。过去,多数中国人不关心日本的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把政治家、公务员、外交官、检察官全当成笼统的“官”来看待,觉得他们既然是官就会受到某种统一领导,中国外交部门只要和这个统一的领导机关交涉就行了。但是这次事件与以往东海上的巡逻船、调查船之间的对峙不同,船只毕竟相撞了,日方已经采取了法律措施,把撞船事件的处理变成了一个涉及外交、司法和行政的综合性问题,单靠外交手段已经很难奏效了。日本的体制是,外交由政府负责,而司法系统完全独立于政府,而决定拘留渔船船长的检察官和法官,甚至在司法系统内部都有相当高的自主性。他们在办案的过程中只从法律本身出发,不承认政府具有法律之上的地位,日本法院可以审理“某某诉日本国”的案件,可以判决“日本国败诉”。日本国上了法院都能败诉,何况是不能上法院的外务省官员?于是,中方觉得谈判桌前的对手没有理会自己的紧迫要求,而日方则抱怨中方催得实在太急,相互的误解就发生了。好在现在日方已经送还了除船长之外的另外14名渔船船员,表明双方在形成共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当然,日中关系的根本性、决定性问题还是民族感情。这个日本称“尖阁诸岛”,而中国称“钓鱼岛”的无人小岛,在日中关系史上留下的印记实在太深了。仅仅五年前,日中外交上出的问题导致了中国近年来规模最大的群体性抗议活动,而抗议者不满的不仅仅是日本,还有他们认为对日本不够强硬的中国政府。这段经历让中国的政府人士不能不铭刻在心,并在谈判中把外交问题和中国政府特别重视的“保稳定”问题直接挂钩。如果说五年之前的游行是日本的“入常”申请引发的,跟中国关系不大的话,这次的撞船善后谈判则涉及到了最敏感的问题,一有不甚,就有可能严重的刺激中国民间感情,直接造成不良后果。

不过,尽管民族感情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撞船事件发生后的民间反应却和2005年完全不同。这两天,我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参加了几个活动,去之前曾十分担忧遭到“热心人士”的干扰,但跑下来之后发现什么都没有发生。并不是说跟我交流的中国朋友们回避了现在最热门的话题,而是大家的态度都很冷静。至于日方称为尖阁诸岛、中国称为钓鱼岛的争议岛屿本身,在事件发生后一直保持着“台风眼”式的平静,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没有上去。看来,日本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仍然有许多中国人仍然不怎么喜欢日本,但在日本刚刚交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帽子之后,把日本视为威胁的人已经比过去少的多了。日本党派政治的混乱,本身大概也促成了中国人对日本看法的改变。一个任期不足一年的首相,怎么有可能策划一起针对中国的大阴谋呢?再说,如果人们可以一边看着“日本又换首相了”的新闻,痛快的和日本国民一起嘲笑他们选出的政治家的时候,对这些政治家进行认真的抗议岂不是显得过于严肃了么?

另外,中国政府内部也对民间情绪采取了更慎重的态度。据说,有关部门已经下发了命令,要求各级媒体在报道撞船事件时注意口径,统一采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稿件。中国外交部的有关人士对我说,“我们没想到形势这么严峻,刚开始判断有疏忽,千万不能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对舆论的监督要收紧”。 从中不难看出,外交部高度重视日中关系的政治气候和战略互惠关系,不希望因撞船事件而影响大局,造成像小泉纯一郎时期那样的首脑外交停止。除此之外,此举可能还有更深的背景,那就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尽管五年时间并不太久,但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其国力与2005年时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到了除美国外无人能敌的程度。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对西方的外交转向主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问题是,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肯定越要约束民间关于外交的态度,而不愿被一部分政治投机者“狐假虎威”。政府希望人们认识到:无论国家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进展,都取决于政府创造和拥有的强大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并非归功于少数具有冒险精神的“保钓人士”或“反日人士”,所以应当“先谢国家”。而如果暂时不能“亮剑”,已经具备了“亮剑”能力的政府也不愿意被这些人推着陷入被动。

总的来说,日中之间围绕着撞船事件展开的交涉是一个案例,给了两国国民深入认识,并学习对方国内政治的机会。如果此事得到比较圆满的处理,它必将成为日中两国走向相互理解的一个契机,甚至反过来推动双方解决各自内政中涉及对方的问题。我对这一点抱着乐观的看法,毕竟中国的发展正在消除过去存在于两国之间的种种疑虑,日中重新找到各自的新定位,像两个相邻的欧洲国家一样和谐处理相互关系的时代正在到来。   评论:中日如何化解撞船风波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有一个专门形容日中关系的成语“一衣带水”。意思是说,只要心能贴近,日中之间相隔的海洋就只有一条衣带那么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浅浅的“一衣带水”却往往充满了风波。最近的几天里,又一场呼啸的风波席卷了东海,给日中关系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9月7日上午,日本称为尖阁诸岛,在中国称为钓鱼岛的有争议岛屿附近,日本海上安保厅的两艘巡逻船与一艘中国福建省渔船发生碰撞。随即,日本海上安保厅官员登上并控制了这艘渔船,以日本的国内法为依据,于8日凌晨逮捕了渔船的船长詹其雄,并将渔船拖到了附近的石垣岛。双方围绕领土的争端由来已久,但有人因此被逮捕还是第一次。

由于涉及主权争议问题,双方对此事的反应是毫不含糊的。两国同时发布了撞船的消息,不约而同的拿出了“责任在对方”的主张,各自召见了对方的高级外交官,提出了用词相似的抗议和交涉,两国的媒体和民间也在第一时间展开互相攻击。然后轮到了双方的高级官员,日本首相菅直人和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分别表示了对事态的关注,要求妥善处理,避免两国关系受到损害。

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了,两国关系无论如何都要受到损害。尽管两国事发后立即通过各种管道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但日本海上安保厅在敏感海域依据国内法进行执法,这一信号再明显不过,根本没有办法回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认为日方的行动是“荒唐的、非法的”,中方绝不接受,并宣布已经派出渔政船前往事发海域进行巡逻。日方则坚持继续使用国内法来处理此事。根据日本法律,检察官将在逮捕后72小时,即9月11日决定是否起诉船长詹其雄。如果决定起诉,詹有可能面临三年有期徒刑。不难想象,如果詹真的被起诉,事件必然会进一步恶化。 

在两国之间只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两国在此事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也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对中国来说,人和船的被扣留,使政府陷入了巨大的被动中,不得不竭力“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放人放船”的主张,如果这一主张不能实现,则政府就将直接面对民间的强烈舆论压力。日方表面上建立了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在刚刚发生过天安舰事件、中美对峙逐渐加剧的东亚环境里取得的,它必将刺激中国在海上采取更加强硬和积极的态度。事发之后中方开了先例,首次向事发海域派出渔政船,明确采用中国国内法进行执法,仅这一条就给未来带来了无数变数。两国政府船只在同一片海域内按各自国内法行动,其结果会是什么?朝鲜和韩国肯定深知其中滋味。

事件发生之后,我的好朋友,研究军事问题的中国青年白鹤鸣:他表示说:“我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如果两国政府之间的相关机制更健全一点,或者双方的立场更灵活一点,这场风波可以避免。过去在这片海域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要么中方船舶主动离开,要么日方未能拦截中方人员,任其登上争议岛屿。无论哪种方式,都没有走到登船这一步,也就给双方的‘妥善处理'留下施展的余地。但这次的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渔船和海上安保厅船只又周旋了两三个小时,最后以安保厅人员登上渔船告终。几乎在同时,海上安保厅在伊豆以南海域还扣留一艘台湾渔船‘新德益186号',并逮捕了船长和船主。结合之前日本政治家发表的一些关于这个争议岛屿的言论,有的人认为,这一风波的升级是日方主导推动的,日方在故意挑动敌对情绪”。 

阴谋论者没有解释一个问题。在日本这个岛国,有谁需要一片充满敌意的海洋呢?正如我的上一篇文章《菅直人VS小泽一郎》所说,现在的日本已经进入“无政治状态”,国民对政治家已经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而这种局面根本不会因为日中关系的恶化而产生改变。首相的任期越短,处理外交问题就越困难。以日本现在这样复杂的政局,处理领土争端这样的敏感问题,面对的又是老谋深算的中国领导人。目前我在日本,每天翻着日本的报纸,与日本政界家、学者、媒体人等打交道,明显感觉到一种政治气候:在今天“无政治”的日本,没有人一个政治家愿意面对这么糟糕的局面。

平心而论,日本政府也确实是一直被事态推着走。7号出事以后的几个小时内,政府负责人理论上有可能放走渔船,平息事端。但是既然事情发生在如此敏感的争议水域里,中方会毫无悬念地抗议安保厅船只“不请自来”,日本国民也会毫无悬念地追问“两艘执法船被一艘渔船撞成这样,追都不敢追,是谁下的命令?”政府会立即“四面楚歌”,无人支持,负责人负不了这样的责。当然,政府也不会有理由走上另一个极端,非把船长关进监狱不可——中国的反制措施同样会让负责者无法承担。这两个选项都不能选,该怎么办呢?

“好在日本政府有一种很高明的办法,可以处理这种棘手问题,这办法就是一个字‘拖'。从战略上说,反正政治家的任期也不长,与其做出艰难的决定,并在辞职后承担一部分人的骂声,倒不如把问题‘拖'下来,留给把我赶下台的那个人解决——这是政治家常用的思维方式”,白鹤鸣说。

在我看来,撞船事件拖不了那么长时间,但在战术上拖延是完全可能的。既然法律规定检察官要用3天时间来决定起诉与否,那政府逮捕了当事人之后,也有3天时间展开善后活动。这段时间里,政府可以与中国沟通,可以请美国调解,更可以认真的研究一下对策。另外,即使船长最后不遭到任何起诉,他至少也已经被关了3天。

现在,“拖”是日本政府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只要能把最敏感的船长被扣事件“拖”过去,别的事尽可以用另一句美妙的话“以后再说”来解决。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领土问题上,双方争端已久,奢望两国国民互相理解是不现实的。唯一值得期待的是,在这个多事的秋天,不要再出现别的什么风波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kyoshikazu@gmail.com。作者近日出版的著作是《中国,我误解你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