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43:23
一、新世纪教育及学校管理发展趋势

  新世纪教育及学校管理发展趋势

  F 大趋势之一:教育从基础产业,向基础、主导、先导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加快演进。

  F 新世纪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成长与壮大,教育作为参与人数最多(教育者和全民性受教育者的总和)、覆盖面最广(整个地球)、持续性最长(人的终身和经济社会发展无终端的进程)的基础性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和壮大,而且教育全局性、先导性的功能,也将不断深入知识经济的中心地带和核心领域,教育不仅是支撑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大有可为地将成长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最终形成基础、主导、先导相结合的教育产业体系。

  新世纪教育及学校管理发展趋势

  F 大趋势之二:学校教育的宝塔结构,由精英教育的瘦长型向全民教育的壮实型加快演进。

  F 新世纪全球学校教育的宝塔结构,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依次急剧缩小的瘦长型宝塔之精英教育的旧形态,加快向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基本接近的壮实型宝塔之全民教育的新形态转变。只有加快这种演进的步伐,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各种高学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新世纪教育及学校管理发展趋势

  F 大趋势之三:以书为本的学历教育,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加快演进。

  F 为了适应直接参与知识经济运行的需要,适应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新世纪教育的目的,必须由以书为本、以知识为本的学历教育为主要目的,向以学历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以人的创新能力教育为目的的发展方向实行根本性的转变。只有加快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才能根除“高分低能”、“高学历低能力”的积弊,以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和研究开发创新能力源源不断的需求。

  新世纪教育及学校管理发展趋势

  F 大趋势之四:从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快演进。

  F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加快,只靠学校阶段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新世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主动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的束缚,在营造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向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的根本性转变。

  新世纪教育及学校管理发展趋势

  F 大趋势之五:教育科学,从部门专业学科向综合性大教育大学科演进。

  F 新世纪的教育科学,由于研究对象已经是从经济生产活动的边缘走向中心的大教育,既是新兴产业又是崇高事业的大教育,由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关联度日益提高,必将冲破传统教育部门专业学科的束缚,向教育部门为主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的大学科演进,因而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有相当大的转变与发展。

  新世纪教育及学校管理发展趋势

  大趋势之六: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1、自主性较大

  2、互动性较强

  3、信息传递较快

  4、网络的开放性较强

  F 学习特点

  F 1、科研兴校

  F 2、工作分析活动

  F 3、论坛与头脑风暴

  F 4、心理位置互换

  F 5、信息发布经验交流

  F 6、社会调查与家访

  新世纪教育及学校管理发展趋势

  F 大趋势之七:寻找第二曲线

  二、校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校本管理( School—based Management 简称“SBM”)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而不是游离于学校管理工作之外的一种新的体系,它将校本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它是以学校为本体,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材料:校长如何走向校本管理

  F 校本管理是一项通过将重要的决策权从教育行政部门转移到每一所学校的改进教育的策略。在校本管理中,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有了更多的控制教育过程的权利,他们能够参与预算、人事和课程等管理。

  ——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办公室

  F澳大利亚 —— 自我管理学校

  F英 国 —— 直接拨款学校

  F美 国 —— 特许学校

  美国学校领导者标准

  F 标准一:发展学校愿景。应能在取得学校社群的共同认同与支持下,制定出学生学习的愿景,将愿景清楚地说明,并加以有效管理。

  F 标准二:倡导优秀的学校文化与教学。应能倡导与维护有利于学生学习及教职工专业成长的优秀学校文化与教学改革。

  F 标准三:有效管理。应能确保营造一个安全、有效率及有效能的学习环境。

  F 标准四:与家庭及社区开展合作。应能与学生的家庭及社区人士联系,对社区的不同兴趣与需求做出回应,并且有效地运用社区的资源。

  F 标准五:公正行事。应能遵循正直、公平及合乎职业伦理的原则。

  F 标准六:适应社会发展。应能对超越学校范围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文化等较高的层面有所认识,有能力使学校工作与之相适应。

  英国全国校长专业资格证书制定的全国校长标准

  F 1、领导的技能。能够领导并管理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工作。

  F 2、决策的技能。能够调查、解决问题并作出决策。

  F 3、沟通交流的技能。能够清楚地抓住要点并理解他人的观点。

  F 4、自我管理的技能。能够有效地规划时间并很好地组织自己。

  新世纪台湾校长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F 1、教育专业基本能力。行政领导、沟通、协调、作出决定、课程规划、教学视导等能力。

  F 2、企业经营能力。具有企业识别系统(CIS)理念,能善用学校条件,发展学校特色;能为学校作最好的行销;善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具有全面质量管理学校之能力。

  F 3、统观与前瞻能力。拥有统观、洞察前瞻之远见,能整体规划校园,统整课程发展,能找出最佳切入点,掌握学校发展契机,使学校的发展有方向和目标。

  F 4、危机处理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应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化学校之危机为转机,并具有反省与反向思考的能力,能时时防患于未然。

  F 5、公关能力。在社会或社区的变革和发展中,能及时更新观念,主动开发校外资源,为学校谋取最大利益。

  中国校长应具备的素质

  F 1、学校发展战略管理。在我国各地争创“示范性、实验性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就总体而言,在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时,基层学校还缺乏相应的战略管理的理论和知识。在英国的“国家校长职业资格”培训中,“学校的战略方向和发展”(如学校发展规划、战略愿景、愿景实现、课程决策等)是其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F 2、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编制用来指导学校实际工作的管理手册,或许是今天的校长必须考虑的。目前,很多学校开始关注企业界通行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的更是将其付诸实际。这是可喜的,但如何更为有效地使这一保证体系适用于学校,则是需要加以习和研究的。

  中国校长应具备的素质

  F 3、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随着学校自主权的日益扩大和校本培训观念的深入人心,学校教职工的招聘、选任、培训、晋升、评价、绩效考核、奖励、教师压力及其舒解(压力管理)等工作,正在逐渐下移到学校层面。显然,不能再沿用过去的管理方式方法了。

  F 4、学习型学校或学习者共同体建设。在学习化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学校似乎更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或学习者共同体,并在其中开展组织性学习。学习型组织或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将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或学习者共同体,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起组织性学习或团队学习等,可能也是需要学习和了解的。

  中国校长应具备的素质

  F 5、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不仅有多种层次(表层、中层、深层),而且也有多种方面(如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绝不能只从学校物质层面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及各种节庆(如艺术节、科技节)的角度,来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借鉴企业文化的研究视角来探讨学校文化的建设,这有助于学校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F 6、学校财务与成本管理。在财政拨款不足、学校需要发展、学校间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习和了解财务知识和成本管理知识,对于校长是十分重要的。

  F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发源于美国并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得以广泛推行的一场学校管理改革运动。校本管理最初是作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措施提出来的。主要的精神是教育主管部门将管理教育的权利逐渐下放给学校,赋予学校更大的权利和自由,从而达到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目的。后来这项措施引起了学校管理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校本管理理论的出现是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它的产生反映了学校管理工作顺应教改的要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

  F 戴 维(David,J.L)

  F 1.学校是决策主体;2.学校管理需要决策参与。强调决策权下放到学校,并通过决策参与促进学校改革。马兰、奥格瓦、克兰兹(B.Ogawa,R.T. and ,Kranz.JK)

  F 1.权力下放到学校;2.实行分权;3.建立由学校各类成员组成的决策参与组织。强调权力下放,并通过有效的参与组织结构保证分权取得良好的效果。

  F 拜 雷(Bailey,W.J.)

  F 1.权力下放并参与决策;2.决策者对所做的决策的执行负责。强调不仅要重视决策权的下放和决策的参与,更重视决策者要对决策负责任。

  F 瑞瓦路思(Reynolds)

  F 1.学校有校内各方面事务的自主权;2.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区成员代表参与的管理模式。强调学校是办学主体,参与管理是学校主体运行的基本保证。

  校本管理的特点

  F 1、校本管理以学校为基点,学校的发展设计、各项活动的展开、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基于学校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

  F 2、校本管理中应以人为本,即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把人放到中心位置,做到学校为人、学校靠人,要在管理中发扬民主,和谐合作。

  校本管理的特点(续)

  F 3、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学校有自主权。学校是一个不断改进、适应变化的自组织管理系统。要求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机构把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给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校长有权管理学校和决策学校的发展。

  F 4、校本管理应体现学校全员参与管理。学校的所有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校外一些热心人士都是学校的管理与被管理者。他们对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使得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认同感并且提高学校成员的凝聚力。

  校本管理的背景

  F 1.校本管理是适应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青少年一代的整体素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杰出的高级人才而且取决于亿万国民的素质。既要有一大批杰出的高级人才,又要有优良的国民整体素质,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而教育为立人之本。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学校教育。但是,要使教育真正成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力的因素,对人的发展起正面效应作用,就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教育工作。因此校本管理思想的提出,正是适应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本管理的背景(续一)

  F 2.校本管理是适应学校层面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日益重视学校层面的变革和改造。学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细胞。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学校,学校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的提高,都落实在学校,体现在学校层面上。学校改革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改变原有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实现由外控式管理到校本管理的转变,是学校层面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

  校本管理的背景(续二)

  F 3.校本管理是学校主动适应日趋复杂的管理局面的要求。知识经济使得学校管理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外部环境的自变量和学校管理因变量并非像过去那样,有着较多的简单的线形关系。学校管理理论揭示的管理要素之间、管理内外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传统思维方式已经陷入困境,学校管理一般理论也不能包容学校管理的全部问题。因此,只有立足与学校而构建起来的校本管理理论,才能真正成为开启学校管理中各种问题之锁的钥匙。

  校本管理的背景(续三)

  F 4.校本管理是倡导创新精神、进行创新活动的条件保障。多年来学校管理是统一化、一致化,缺乏个性和特色,而要形成特色,就要实行校本管理。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创新离不开学校的显示,创新是针对学校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因而没有校本管理,也就没有学校的特色,没有学校的创新。

  校本管理的背景(续四)

  F 5.校本管理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内容。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是僵化的、外控式的,学校是受动的客体,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只能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条条框框,循规蹈矩地具体操作执行。学校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内容就是要赋予学校法人的实体地位。这是学校管理自主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作为市场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竞争主体,,必须根据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确立起现代学校制度。

  校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F 1、由外界强加的教育决定剥夺了某些与学校有关的人的权力,学校需要一种参与决定变革的机会以及使变革适应个别环境的灵活性的权力。

  2、学校是决策的基本单位,因此应该给学校识别学生需要并对之作出反应的能力。

  3、那些对某一主题了解最多的行动者应该有权对该主题作出决策。

  校本管理的理论基础(续)

  F 4、与学校系统有关的人有参与决策过程的权力和义务。

  5、那些受学校决策影响最深的人(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在学校事务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6、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员有独特的需求,他们能最好地识别和满足这些需要。

  F 综上所述,校本管理强调学校是一个自行管理的系统,追求教育需求目标多元化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主张殊途同归和权力下放。

  校本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

  F 1、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

  F 2、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F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

  F 4、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

  F 5、改革奖励机制,对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 予以补偿。

  校本管理与外控管理的原则对比

  校本管理

  F 教育目标多元化

  F 复杂和变化的教育环境

  F 有教育改革的需求

  F 以有效和协调为导向

  F 追求质量

  外控管理

  F 教育目标单一化

  F 简单和几乎静止的教育环境

  F 无教育改革的需求

  F 以标准化和稳定为导向

  F 追求数量

  校本管理

  差异管理原则

  (目标多样化、强调灵活性)

  分权原则

  (及时解决问题、寻求效率)

  自我管理原则

  (自我管理、积极探索、负责)

  人本原则

  (发展人的内在资源、学校成员广泛参与)

  外控管理

  标准化原则

  (目标程序化方法标准化)

  集权原则

  (事无巨细精心控制、过程控制)

  外控原则

  (外控、被动、不负责任)

  科层原则

  (强化外部监督、官僚体系膨胀)

  校本管理设计

  F 1、学校的任务

  F 2、学校活动特点

  (1)关于人性假设

  (2)学校组织观念

  (3)决策风险

  (4)领导风格

  (5)权力运用

  (6)管理技能

  校本管理设计(续)

  F 3、资源利用

  F 4、作用的异同

  F 5、人际关系

  F 6、管理者的质量

  F 7、绩效的指标

  校本管理的实施机制

  F 1、建立学校过程的矩阵模式

  F 2、建立学校过程的整合性

  F 3、建立层面式的管理模式

  (1)行动者层面

  (2)水平层面

  (3)建立教育技术矩阵

  (4)建立学校文化的矩阵

  F 4、校本管理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