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深圳造词3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0:40
特别报道:深圳造词30年2010.9.28  南都周刊  当亚当和夏娃,刚被领到各种从未见过的事物面前,他们该怎么命名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当秦朝的子民穿越到互联网时代,又该怎么面对各种他们眼中的怪诞行为?当封闭已久的中国民众,突然遭遇广大新世界的时候,他们又是要如何归纳各种新奇的现象?   语言,需要语言。面对新事物,人们除了尴尬或恐慌,最下意识的行为大概就是创造新鲜词汇,以同他人交流,并消除各种不适。   语言是一个中介,连接着外在世界和内在心灵。人类意识通过语言来表达,社会通过语言来建构。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语言,我们可以理解某个人的意识;分析语言,我们可以解释人们之前的交往形态;分析语言,还可以区分族群、区分时空、区分不同年代的生活和精神。   西方素来有种说法:“民族语言即是民族精神。”同样,现代语言则是现代生活的内核。想要认识某个部落文化,得去研究部落的语言风格;想要理解一个时代,也要去发现其中词汇句式。那么,要明白社会如何变迁,就可以去查看,哪些词汇突然出现了,哪些词汇倏然无影。   赤道的人民,没有雪这个概念;唐朝时期,没有飞机或是民主的说法,五十年前的中国,也用不着微博或是火星文这样的名词。只有面对新事务,才会不断有新词产生。   新词,在定义来说,是人们需要对新出现的现象、事物、观念给予抽象归纳并进行交流,应思维与交流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变迁越快的社会,其新词的产生量也就越大;发展越是超前的领域和区域,其贡献的新词也会最多。所以,就方法论而言,数据图表和规章制度可以折射变迁,言语词汇照样可以映照世界。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在回顾这30年深圳发展的时候,《南都周刊》便借用新词这个小工具,试图以深圳制造的30个新词折射深圳30年的改变。作为改革先锋,它对中国大地形成了什么样的冲击?作为中国城市的试验田,它引领了中国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潮流?   当然,若将方法论略加延伸,有心的读者朋友或还可以根据新词的数量去分析探讨:在哪些方面,深圳带来的影响最大,部分领域是否已经滞后?在哪个时间段,深圳改革的力度最大,如今的脚步是否已经放缓?   一叶可知秋已深,一词可辨世道改。新词可以用来看深圳,深圳可以用来观中国。回顾深圳的过往,不仅仅是对这座城市的注目,也是在刻画着中国改革的记忆,寄望着未来深圳以及中国更好的转型。   一座城市如何改革,一个国家如何变化。30年,30词,或我们已从中管窥。 2004年,一名打工妹在邓小平像前留影。 30年30词之时政   窗口   释义:“窗口”一词,定格了深圳留在历史上的最早的形象。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从那一天起,深圳便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里头的人发现了外部世界的纷纭,外头的人看到了中国开始改革的一块试验田。中国从此不再被封闭的坚墙包围。30年后,门户开放的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特区的“窗口”意义,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点评:一间铁屋,若不开窗户,则昏暗抑闷。一个国家亦然。   直选   释义:1983年4月,成立才3年的特区出现了一场“直选”的民主试验,发生地为“特区中的特区”——蛇口工业区。第二届蛇口工业区管委会由直选产生,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直接选举产生的领导机构。随着管委会主任袁庚在1992年离休,工业区的头头,又恢复了由“婆婆”指派的委任制。但民主的需求一直在特区生长,1993年10月,深圳宝安区沙井镇蚝二村的村民,用一张白纸直选村干部,开创了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先河。“直选”作为一个对当时的国人而言还很陌生的概念,已经成为深圳人真实的生活体验。   点评: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速度,深圳的直选试验,还可以加快步伐。   拓荒牛   释义:在深圳,最著名的雕塑是“拓荒牛”,这一于1984年落成的铜雕,被寓意为深圳精神的象征。雕塑家潘鹤最初的创意,是“开荒牛”,特区从无到有,“杀出一条血路来”,体现的就是“开荒”精神。之后“拓荒牛”变意“孺子牛”,出自当时的深圳市长梁湘:“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牛,人民的孺子牛。”但在深圳人的认识里,“拓荒”的意象最深刻。深圳30年的繁华,就是拓荒拓出来的。   点评:中国改革开放已逾三十载,还有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横陈在前,“拓荒牛”不能停下来。   蛇口风波   释义:“蛇口风波”由1988年三名“青年教育专家”与70多位深圳青年的思想碰撞所引发。现在的年轻人已不知李燕杰为何许人,二十多年前,李燕杰的名气不亚于李连杰,在全国各地到处演讲、座谈,以充当“青年的精神导师”为己任。可是,这名昔日深受单纯而迷茫的青年欢迎的“青年教育专家”,1988年却在深圳蛇口碰到软钉子。   当年,李燕杰、曲啸、彭清一与70多位蛇口青年座谈,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带生活的蛇口青年对三人的说教感到不满,双方发生了争论。两天后,一名随李燕杰南下的人整理了一份蛇口青年的发言材料,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向中央打小报告。“蛇口风波”就此爆发。   所幸经过近10年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风头正劲,《蛇口通讯报》、《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先后刊发报道,就“蛇口风波”展开讨论。《蛇口通讯报》勇敢地将教育专家与青年之间的分歧,定义为“陈腐说教与现代意识的一次激烈交锋”。蛇口,成了李燕杰们的滑铁卢。   点评:只有在一个将成年人当成精神儿童喂养的地方,才可能出现所谓的“青年精神导师”。   南巡   释义:1984年,世界并不像政治寓言小说家奥威尔所说的那样,在中国甚至是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当年深圳的实验备受争议,保守主义者莫名惊诧:“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决定去深圳看看,是为第一次“南巡”。他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改革热情被迅速激发出来,从深圳传导至全国。人们后来把这一年称为“中国现代公司元年”,一批至今仍为中坚力量的公司在这一年诞生。   当时间来到1992年,中国的前程又是彷徨与迷惑之时,邓小平再次“南巡”深圳,推动改革进程。至此,改革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官方与民间达成的共识,领导讲话也不成文地成为推进改革的一种方式。2010年8月,温家宝考察深圳时向邓小平铜像献花,改革再一次被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点评:正如温总理所说:“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   杨青天   释义:“杨青天”是深圳市民送给杨剑昌的光荣称号。30年前,一介布衣杨剑昌举报所在公司漏税、医院走私,如同一位孤胆斗士;20年前,杨剑昌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黑脸”端掉了深圳的黑矿泉水、黑炼金厂;10年前,杨剑昌当选为深圳市人大代表,每年提交数十份议案建议,为民请命。这是一个混合着传统青天情结与现代公民意识的标志性人物,即使在深圳这么一个既保守又创新的政治空间上,也显得有些卓尔不群。   点评:还是叫他杨剑昌吧,一个有担当的公民。   深圳,你被谁抛弃   释义:当深圳青年呙中校在键盘上敲下这七个字的时候,他想象不到自己的文章会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抛弃论”大讨论,并促成了他与时任市长的于幼军会面。当年呙中校在一家金融公司做金融分析,深圳金融业的低迷让呙中校深为感触,2002年11月16日,他将万字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放到网上,从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国企改革、政府效率、治安、城市环境等多方面直指深圳发展积弊。一石激起千层浪,“抛弃论”不仅在深圳坊间庙堂热议,也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其时,深圳在经过20年高速发展之后,特区的华丽慢慢褪去,而中国已经“入世”,特区不再特,深圳该何去何从?深圳人感到焦灼。   而从80年代末的“蛇口风波”到新世纪的“抛弃论”,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时代嬗变曲线:昔日务虚的观念之争换成了具体的利益分配政策之争。这也是30年中国社会变迁图景的缩影。   点评:“抛弃论”开启了网络时代草根问政的时代阀门。   行政三分   释义:“行政三分”是深圳在2003年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在一级政府管理系统内部,将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度分离,并在运行过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是深圳的这项改革,除了贡献了一个新名词、一种构想,并无实质的动作。此前,1988年提出的“行政主导+立法委员会”的政改也无疾而终。这个以经济特区立市的城市,经济改革一直敢为天下先,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则一直谨小慎微。   点评: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深圳重提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值得期待。   竞选   释义:深圳人将悬空的“竞选”概念变成了落地生根的实践。2003年4月,肖幼美参选深圳罗湖区人大代表,在所属选区内贴出了新中国个人参选的第一张海报,此后,在深圳南山、福田等区级人大代表选举中涌现出了吴海宁、王亮、叶原百等一大批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并引发全国人大关注,最终促成《选举法》修订。   点评:来自民间的创造力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空间的拓展。30年30词之时政   窗口   释义:“窗口”一词,定格了深圳留在历史上的最早的形象。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从那一天起,深圳便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里头的人发现了外部世界的纷纭,外头的人看到了中国开始改革的一块试验田。中国从此不再被封闭的坚墙包围。30年后,门户开放的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特区的“窗口”意义,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点评:一间铁屋,若不开窗户,则昏暗抑闷。一个国家亦然。   直选   释义:1983年4月,成立才3年的特区出现了一场“直选”的民主试验,发生地为“特区中的特区”——蛇口工业区。第二届蛇口工业区管委会由直选产生,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直接选举产生的领导机构。随着管委会主任袁庚在1992年离休,工业区的头头,又恢复了由“婆婆”指派的委任制。但民主的需求一直在特区生长,1993年10月,深圳宝安区沙井镇蚝二村的村民,用一张白纸直选村干部,开创了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先河。“直选”作为一个对当时的国人而言还很陌生的概念,已经成为深圳人真实的生活体验。   点评: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速度,深圳的直选试验,还可以加快步伐。   拓荒牛   释义:在深圳,最著名的雕塑是“拓荒牛”,这一于1984年落成的铜雕,被寓意为深圳精神的象征。雕塑家潘鹤最初的创意,是“开荒牛”,特区从无到有,“杀出一条血路来”,体现的就是“开荒”精神。之后“拓荒牛”变意“孺子牛”,出自当时的深圳市长梁湘:“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牛,人民的孺子牛。”但在深圳人的认识里,“拓荒”的意象最深刻。深圳30年的繁华,就是拓荒拓出来的。   点评:中国改革开放已逾三十载,还有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横陈在前,“拓荒牛”不能停下来。   蛇口风波   释义:“蛇口风波”由1988年三名“青年教育专家”与70多位深圳青年的思想碰撞所引发。现在的年轻人已不知李燕杰为何许人,二十多年前,李燕杰的名气不亚于李连杰,在全国各地到处演讲、座谈,以充当“青年的精神导师”为己任。可是,这名昔日深受单纯而迷茫的青年欢迎的“青年教育专家”,1988年却在深圳蛇口碰到软钉子。   当年,李燕杰、曲啸、彭清一与70多位蛇口青年座谈,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带生活的蛇口青年对三人的说教感到不满,双方发生了争论。两天后,一名随李燕杰南下的人整理了一份蛇口青年的发言材料,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向中央打小报告。“蛇口风波”就此爆发。   所幸经过近10年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风头正劲,《蛇口通讯报》、《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先后刊发报道,就“蛇口风波”展开讨论。《蛇口通讯报》勇敢地将教育专家与青年之间的分歧,定义为“陈腐说教与现代意识的一次激烈交锋”。蛇口,成了李燕杰们的滑铁卢。   点评:只有在一个将成年人当成精神儿童喂养的地方,才可能出现所谓的“青年精神导师”。   南巡   释义:1984年,世界并不像政治寓言小说家奥威尔所说的那样,在中国甚至是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当年深圳的实验备受争议,保守主义者莫名惊诧:“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决定去深圳看看,是为第一次“南巡”。他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改革热情被迅速激发出来,从深圳传导至全国。人们后来把这一年称为“中国现代公司元年”,一批至今仍为中坚力量的公司在这一年诞生。   当时间来到1992年,中国的前程又是彷徨与迷惑之时,邓小平再次“南巡”深圳,推动改革进程。至此,改革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官方与民间达成的共识,领导讲话也不成文地成为推进改革的一种方式。2010年8月,温家宝考察深圳时向邓小平铜像献花,改革再一次被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点评:正如温总理所说:“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   杨青天   释义:“杨青天”是深圳市民送给杨剑昌的光荣称号。30年前,一介布衣杨剑昌举报所在公司漏税、医院走私,如同一位孤胆斗士;20年前,杨剑昌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黑脸”端掉了深圳的黑矿泉水、黑炼金厂;10年前,杨剑昌当选为深圳市人大代表,每年提交数十份议案建议,为民请命。这是一个混合着传统青天情结与现代公民意识的标志性人物,即使在深圳这么一个既保守又创新的政治空间上,也显得有些卓尔不群。   点评:还是叫他杨剑昌吧,一个有担当的公民。   深圳,你被谁抛弃   释义:当深圳青年呙中校在键盘上敲下这七个字的时候,他想象不到自己的文章会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抛弃论”大讨论,并促成了他与时任市长的于幼军会面。当年呙中校在一家金融公司做金融分析,深圳金融业的低迷让呙中校深为感触,2002年11月16日,他将万字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放到网上,从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国企改革、政府效率、治安、城市环境等多方面直指深圳发展积弊。一石激起千层浪,“抛弃论”不仅在深圳坊间庙堂热议,也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其时,深圳在经过20年高速发展之后,特区的华丽慢慢褪去,而中国已经“入世”,特区不再特,深圳该何去何从?深圳人感到焦灼。   而从80年代末的“蛇口风波”到新世纪的“抛弃论”,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时代嬗变曲线:昔日务虚的观念之争换成了具体的利益分配政策之争。这也是30年中国社会变迁图景的缩影。   点评:“抛弃论”开启了网络时代草根问政的时代阀门。   行政三分   释义:“行政三分”是深圳在2003年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在一级政府管理系统内部,将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度分离,并在运行过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是深圳的这项改革,除了贡献了一个新名词、一种构想,并无实质的动作。此前,1988年提出的“行政主导+立法委员会”的政改也无疾而终。这个以经济特区立市的城市,经济改革一直敢为天下先,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则一直谨小慎微。   点评: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深圳重提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值得期待。   竞选   释义:深圳人将悬空的“竞选”概念变成了落地生根的实践。2003年4月,肖幼美参选深圳罗湖区人大代表,在所属选区内贴出了新中国个人参选的第一张海报,此后,在深圳南山、福田等区级人大代表选举中涌现出了吴海宁、王亮、叶原百等一大批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并引发全国人大关注,最终促成《选举法》修订。   点评:来自民间的创造力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空间的拓展。 1997年,深圳的歌舞厅。 春天的故事   释义:1992年春天,南方一条《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强大信息像长着翅膀一样飞遍大江南北,远在黑龙江的蒋开儒受此震动,南下深圳,创作了《春天的故事》歌词。这首描述邓小平和深圳故事的歌,后来传唱天下,几乎成为全国认同的非官方深圳市市歌。   点评:在改革开放陷于停滞的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又一次充当了“再出发”的急先锋。   读书月   释义:“读书月”是深圳人首创的文化狂欢节,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创立,时间为每年的11月1日至30日。读书月活动包括读书、换书、赠书、征文、绘画、书法、摄影、设计、辩论、话剧、讲座、朗诵、研讨、调查、展览等。读书月的形式随后被其他城市借鉴。   点评:一个缺乏文化历史堆积的城市,需要用更多的书籍垫起它的文化基座。   微缩景点   释义:作为一个从小渔村发展而来、毫无旅游文化资源的都市,深圳硬是“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了引人注目的人造景观—微缩景点,其代表作包括世界之窗、中华民俗文化村。   点评:深圳人改变了景观的定义。   桥头堡   释义:“桥头堡”之说首创于余秋雨先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余秋雨频频前往深圳指导文化工作,每每语惊四座,1995年他说“深圳是中国文化的桥头堡”,1996年又说“深圳有条件建立‘深圳学派’”,1997年再提出“深圳最有资格做总结20世纪文化的事—掌握20世纪中国文化的结算权”。但这些观点受到很大的质疑。坊间更相信深圳是“文化沙漠”。虽然深圳老早就有改革“试验田”、开放“窗口”之称,但深圳的创新基本上只体现在经济领域与市民生活方式上,文化“桥头堡”的大帽子,与深圳的文化脑袋还不匹配。一个城市,经济可以一夜之间起飞,但文化的积累需要过程,更需要足够包容的胸襟。如今朱清时先生领衔打造南方科技大学,显示了深圳建设现代大学学制的野心,但现在看来,朱先生面临的困难可能超乎预想。如果连一座合乎现代大学品质的高校都未建立,谈何充当文化“桥头堡”,又谈何建立“深圳学派”?   点评:深圳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1984年,中英街上的服装商贩。  1994年,深圳新一代贵族外出打猎。   1993年,深圳车公庙食街。 中英街   释义:深圳沙头角镇有一条商业街,为“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界碑所在,故名“中英街”。深圳特区成立之初,中英街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购物天堂”,能到中英街淘几个国外产品,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其后,随着内地市场日益繁荣,中英街上几乎所有商品都可以在内地买到,中英街开始走向沉寂。内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更加紧密,过去是“无香港不成深圳”,如今则是谁也离不开谁。中英街的港深握手,已经演变成“深港都市圈”的大格局一体化。   点评:香港的法治、文化创造力与市民社会建设,仍然值得内地人虚心学习。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释义:1982年,深圳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誉为“知名度最高,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如果以这句话作为界点,可以发现它演绎了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的变迁。   最早提出“时间就是金钱”的是富兰克林《致青年商人》一书。富兰克林是一位新教徒,他所持有的对工作、财富和效率的态度,就如马克思·韦伯所阐释的,是促进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现在的历史学家对明朝晚期“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却没有兴起资本主义叹息不已,这一遗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文化的推动。而新教影响下的新兴国家则开始跨越式地发展。恩格斯后来在《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一文中也说过“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但似乎并没有引起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们的重视,直到深圳经济特区出现。   蛇口工业区领导人袁庚当年代表招商局赴港签署合约,受到港人周末抢时存款的启发,回来便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引起强烈反响。从蛇口到整个特区,进而风行全国,引发和振动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财富观念,并成为全国各地行动的一个圭臬。   点评:这或者可称为“深圳伦理”,它促进了“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兴起。   深圳速度   释义:能很好地证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就是“深圳速度”了。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报道,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了3天建一层楼的纪录,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及速度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实,建筑工艺并非突然之间就提高了,而是工作方式改变了,并且还是很简单地改变了。在那个狂飙时代,追求效率与速度有着信仰般的力量,人们甚至都没时间来考虑“我们是否走得太快,以致灵魂跟不上了”这样的问题。   点评:“深圳速度”体现的不仅是行政办事效率提高,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上午领证下午就提出离婚,30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便是中国人失去了闲暇。于是,有媒体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急中国”。   边防证   释义:很长一段时间,每一个进入深圳特区的人到了边境检查站,就有一个表情严肃的武警同志过来检查,如果没有“边境通行证”(俗称“边防证”)或是假证,对不起,请你下车走一趟。入深圳要办证,去中英街购物也要办证(凭特许通行证进出)。   点评:在深圳撤关的热议声中,“边境通行证”、“边防证”成为历史名词。有好事者统计,一个中国人一生要办80多个证。能够少办证无疑见证了社会的发展。   暂住证   释义:1985年,深圳特区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这也成为深圳移民文化的一个象征,它让初到深圳的外来人口拥有了暂时居住的权利和一个身份。暂住证制度随后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行开来,成为特定时期的人口管理方式。2008年,深圳实施居住证暂行办法,率先探索科学的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目前在许多地区居住证已经替代了暂住证。   点评:一纸户籍附着了多少辛酸,人们曾经这样表达情绪:“愤怒的户口”。   打工仔/妹   释义:1992年,中国内地第一部打工文学作品《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出版,安子曾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深圳特区建设历程中,外来工是一群不可忽视的建设主力。许多不甘寂寞的热血青年,在改革大潮裹挟下从内地来深求职。他们当中有农民、工人、技术员、工程师、教师……几乎包含了特区所需要的从低级到高级的所有门类、所有层次的劳动力。作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新群体,他们的出现推动了合资、民营等经济体的发展。此后,“打”也成为一个词缀,“打卡”、“打工皇帝”等都不时挂在人们嘴边。   点评:从打工仔/妹到外来工,称谓的改变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历程,也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尊重。   移民潮   释义:1982年隆冬,100多节军车满载两万名奉命集体转业的基建工程部队官兵来到边陲深圳;与此同时,全国10万建筑大军南下会战深圳;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更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也成为聚集打工者最早的城市之一。作家朱健国也是其中一个,他说“深圳移民”大抵属于三种人,一曰淘金者,二曰逃情者,三曰逃难者。就像乘坐“五月花”号抵达北美的那一帮人,他们构成了一个新兴而具强大活力的移民城市。   点评:早些年人们常说,深圳是个无根的城市。随着第二代第三代的出生,登高望故乡的情怀逐渐淡去,自然反认他乡是故乡。   老板   释义:初到深圳,哪怕去小饭馆吃饭,一进门,服务小姐就会甜甜地问一声:“老板,吃点什么?”而在东北,“老板”的称呼则变成“哥”。   一块板转砸死十个人,九个老板一个马仔。这一当年的戏谑之语,多少反映了深圳这座创业之城的特色。当老板是打工者的理想,也是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人们追逐的目标。这种冒险、创业文化创造了无数的深圳奇迹。   “回过头来看上世纪80年代深圳的企业,几乎都是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我那时也是投机高手,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万科都涉及到了。”和王石一样从小买卖做成大老板的人还很多,其实王石才应该宣称“我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并且复制了无数个。   点评:称“哥”的背后是乡土、宗族或者江湖的观念,称呼客人为“老板”的背后则是市场的观念。   二奶村   释义: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二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这个发端于深圳的职业几乎没有上升空间,其遵循的一个准则是:想当“大奶”的“二奶”不是好“二奶”。   上个世纪80年代,一批往来香港与内地的香港商人、白领人士以及货柜车司机,开始在深圳等地包养“二奶”。随着这个“风流军团”的扩大,位于罗湖的一些楼盘,因“二奶”相对集中而闻名。甚至一些城中村,因为低廉的房租也成了“二奶”们的聚居地,这些村因为“二奶经济”兴盛起来,成了不少猎奇者的旅游目的地及作家们寻找灵感的地方。   后来,“二奶”向高端化发展,歌星影星、大学生亦加入这个群体,“二奶”这个职业也发生了转化,成为权力寻租的中间人。如果没有几个“二奶”,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有钱人或者官员。   点评:曾经的““二奶””群体还被视作有伤风化,而如今她们的非婚生子女已成为社会问题。   小姐   释义:一些词在深圳是不能随便称呼。比如“小姐”。与“二奶”相比,“小姐”这个职业可是自古有之,还曾经无限风光,留名青史于艺坛、政界。“小姐”在内地消失了几十年。连商品都不能交易,何况是性?改革开放,伴随着市场经济而兴起的,自然包括了“小姐”这个职业。曾有经济学家说堵车、腐败是经济繁荣的象征,其实他最应该拿来当做繁荣象征的是“小姐”。   点评:“小姐”的风光彻底被“二奶”抢去了,知名的“二奶”多了去,但知名的“小姐”大概只有北京“天上人间”的梁海玲。而深圳,在起到领风气之先后,风月场的风头早已被内地的城市盖过。   下海   释义:上个世纪90年代,“下海”一夜间变成时髦动词,专指体制内工作人员从事商业活动。深圳特区无疑是“下海”者弄潮的最理想去处。自90年代初期起,大批的文人、学者、科技人员南下深圳创业,出现了人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蔚然景象。深圳最知名的“下海”者,大概要属39岁即官至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副市长的叶澄海。他1985年下海,创办的企业登陆创业板后,如今身价亿万。   点评:放弃稳定、优裕生活转向未知的奔波前程,从积极意义上来讲,下海恰恰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功的最有力证明之一。   无人售票   释义:1992年11月,深圳公交巴士在内地首次试行无人售票,来自香港的郑女士往投币箱投下整整50元港币,她后来投书香港《东方日报》时说:这一改革,是内地追求城市文明的重大标志之一。   点评:市民精神的养成,从一点一滴开始。  1996年,新到深圳的两名男青年在荔枝公园留影。  炒鱿鱼   释义:1980年,深圳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实行双向选择,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打破“铁饭碗”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引起阵痛,“炒鱿鱼”即是这一转型过程的见证。   此后,1983年,《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出台,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的城市。1987年,深圳首届劳务交流服务大会举办,开创中国内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服务之先河。   点评:炒鱿鱼如今已是一个中性词,更多的时候,是老板被炒鱿鱼。   供楼   释义:1985年4月,建设银行在深圳率先开办了楼宇按揭贷款服务。这让许多深圳人率先在全国圆了买房梦。早在1980年,蛇口工业区便启动了职工住房商品化改革,迈出内地住房制度改革的第一步。随后,诸如商品房、物管、房地产中介、业委会等这样的词汇从深圳逐步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点评:“房屋是商品”的观念从深圳走向全国,终于,得市场风气之先的深圳屡屡拔得内地房价最高城市头筹。   深市   释义:这是最不可回避的一个与深圳有关的词汇。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早在1983年7月,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2004年,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设立;2009年,创业板开市交易。如今,深市与沪市已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从当年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买股票,到后来的股疯,再到如今全民投资。资本市场的开放,向人们敞开了一扇财富大门。1992年8月9、10、11日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风波。据媒体报道,当年8月5日,深圳一家邮局收到一个35斤重的包裹,里面全是参与申购新股的2800多张身份证,认购当天从广州到深圳的火车票从30元涨到300元。   点评:回眸中国资本市场历程,套用狄更斯的话,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地王   释义:1996年,深圳信兴广场竣工,成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四高楼。而由于所占土地是当年深圳土地交易最高价格,被称尊为“地王”,信兴广场也被称之为地王大厦。从国贸到地王,两大标志建筑物,前者代表了深圳的80年代,后者象征着深圳的90年代以及21世纪。它够高够贵够瘦够高档,成为深圳的第一路牌。   如今的“地王”,涵义早已嬗变。随着中国楼市一直居高不下,地价随房价只涨不降,地价记录屡屡被刷新,这些创纪录的高价地被人们称为“地王”。   点评:地王大厦早已不敢号称是第一高楼,以土地交易价格而言,“地王”之称也早就名不副实了。一个楼市词汇,见证了中国城市的变迁以及背后的社会众生百态。   山寨   释义:有人形容,深圳是一个山寨城市。与其说这是一种揄揶,不如说“山寨”一词的确非常精准地概括了深圳的城市精神。山寨是复制,也是创造,更是对既有模式的颠覆。当深圳人将世界与中华名胜复制并浓缩于小小园区之内,他们的山寨精神已经显示出来。这个平地而起的城市,本身就像是一座局部复制国外大都市的山寨。山寨成就了深圳,比亚迪以山寨形态在一堆洋品牌汽车中如同异数般生存下来,大芬油画村将复制艺术品做成文化产业基地,山寨手机成了深圳的“土特产”。   点评:如果有先进的模式与经验摆在那里,山寨即意味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