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30年,深圳如何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6:22

下一个30年,深圳如何选择

作者:21世纪网 发表于:2010-05-26

2009年又是一个春天

2009年11月的北国已提前进入隆冬时节,到处雪花飞扬,寒气逼人。然而在南国深圳,乐杜鹃开的正旺,火红的花朵一如初春的样子,没有让人感觉到半点冬天逼近的味道。深圳没有冬天,最冷的时候也是满眼苍翠,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徜徉在暖冬的深圳人,可能并不知道,深圳第二春正在悄然来临。

2009年10月20日,创业板开市,踟蹰徘徊了10年之久的创业板终于登上深圳舞台,中国人的纳斯达克梦想将在深圳上演,旧社会被称为戏子的黄晓明等,一夜之间居然就成了亿万富翁,这种神奇的造福效应正在创业板城市深圳放大,无数的中小企业正瞄准创业板前进,虽然创业板上至今还没有几家深圳区域的公司。而在深圳创业板的感召下,中国各省市金融、银行机构全面席卷而来,宁波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包头银行,浙商银行国内外数十家银行迁入深圳,中信证券总部在离别了深圳多年之后,在今年9月份重新回到深圳,平安集团深圳第一高楼破土动工,似乎一切正如人们所愿,深圳又回到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舞台上来。

2009年5月5日,来自中国最高层的官方定位《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敲定深圳方向:联合香港成立全球五大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中国官方定义的最高层次,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在此背景下,深港两地开始讨论深圳前海湾先进服务业的合作发展问题,探索共建后海湾金融中心问题。

紧随其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区总部,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总部, 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全部迁入深圳中心区。

2009年9月20日,全球最大的B2B网络交易平台阿里巴巴集团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深圳建立阿里巴巴国际总部以及南方总部。

2009年11月10日,中国最大的旅游网芒果网拍下深圳高新技术园区的一宗商务用地,总部永久落户深圳高新科技园区。

2009年10月,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中文搜索公司百度表示将在深圳建立华南总部;

2009年8月24日,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迁入科技园北区腾讯大厦,总部永久落户深圳高新科技园。

2009年总部位于华为技术营业额逼近300亿美元,坐拥中国区电信运用商首席位置,世界第二的位置,而中兴通讯年度营业额有望达到100亿美元,紧随华为之后,成为中国第二名的电信运营商。

自2003年深圳被抛弃言论甚嚣尘上,深圳迎来发展危机之后,经过数年的努力,深圳三大产业支柱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不仅没有被抛弃,相反在各个领域均取得突破,而作为深圳近年来提倡发展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也崭露头角,成为深圳产业发展中的黑马,继续护航深圳巨剑稳步前进。

深圳被抛弃了吗?多年前当我站在浦西对望浦东新区,似的确感觉到深圳在新一轮经济改革发展中早已没有了排头兵的气派,没有了亚洲,甚至中国第一高楼的凌人气势,也没有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感觉。作为一个深圳人,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总是感觉自己有点下里巴人的感觉,但是如今当我再次踏上浦东和深圳中心区土地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了那份谦卑,除了没有第一高楼,深圳不再缺失什么,除了自信!

深圳建市三十年来,除了1979年被化为特区,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这两个重要年份外,没有比2009年更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的年分了。这一年深圳结束了长达数年的迷茫定位,重新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一年,深圳创业板开市,金融企业聚拢而来,深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指日可待;这一年,深港同城化从纸面走向现实,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等待着深圳人们!

这是一个春天,深圳人的第三个春天!

1998-2008,徘徊十年

今天,当我翻阅我为伊狂的著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时,仍旧能够感觉到当时深圳人压抑在心中的那种迷茫。

在经历了疯狂的增长之后,严格说来是从1996年开始,深圳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GDP增速徘徊在14%左右,只不过从1998年国家对深圳的各项优惠政策收窄,让深圳人一下子感觉到速度放缓所带来的种种不自在,再加上深圳的构成主体本来就是在全国范围内的提前下海的知识青年和各大院校的大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自信不足,这一下能非常明显的让深圳人感觉到全身到处都不自在,更加上国家对上海浦东新区的大力扶持,深圳人更是像国家的弃儿一样,找不到了方向。

自1998年以来,深圳城市定位经历多次变化,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到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再到国际化都市定位等等,但显然都跳不出深圳在香港和广州之间的干扰。2003年前后定位区域中心城市,但这个区域多大?政府没有办法解释,到底是整个珠三角还是珠江东岸?假如是珠三角的话,显然广州市政府会有意见,也不服气,因为在广东来说,广州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省会城市,假如定位珠江东岸,这个结果自然能说得过去,只不过这样的定位连深圳人自己都要唾弃,怎么可能成为深圳未来的方向呢。定位区域金融中心,这个显然也是一个讨好的做法,因为广州也好,泛珠三角也好,就金融业发展来说,显然都不如深圳,只要深交所还在深圳,区域金融中心是显然的,只需要加强和巩固罢了。但这样的定位仅仅是取巧,作为一个区域金融中心,没有丝毫的远见。随后在李鸿忠市长期间定位中又增加了高科技之城,物流中心之城这样的定位,似乎更为接近深圳的现实,但相比较上海中国经济中心,北京天津北方经济中心这样的定位而言,深圳定位仍旧是模糊的,因为这种定位无法处理与香港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摆脱广州一哥的定位,到底谁才是珠三角的一哥?

曾有一段时间,广州市代表在广东省政协会议上审议要求把深圳证交所迁至广州,虽然不可能获得通过,不过这也极大的羞辱了深圳人。两个城市虽然都是珠三角领头城市,但事实上城市文化,城市主体则完全不一样,广州是广府文化的代言,深圳则是移民文化的代言,两个城市文化格格不入,相互间早有轻视之意,及至深交所迁广议案被提出之后,深圳人再也坐不住了。除了报纸还保持官方的刻意沉默外,民间早已是骂声一片,甚至连暗杀这位政协代表的心都有了。尽管不再受到国家重视,尽管落到了个四不像,但如今被广州公然叫喊着让座,让座,这种羞辱是的的确确让深圳人吃不消的。不过,这事之后,深圳关于未来讨论的则越来越少,关于未来深圳人如噎在喉,因为这个未来并不能完全掌握在深圳人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国家手里,甚至广东省手里!

这十年间,用王石的话说,就是徘徊的灵魂。虽然有发展,虽然有巩固,虽然有前进,但没有目标,一任市长一个目标,或左或右,而其中的他们,也已经在左右中国经济的过程中享受了后来的牢狱之灾,不能不说与徘徊的深圳灵魂有关,因为包括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深圳未来会迈向何方。

深港同城的困惑:两个巴掌拍不响

深港同城,共建全球五大中心,这是深圳收到的史无前例的大饼,也是深圳后三十年奔腾的方向。但这美好的愿景实现起来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先不说香港方面是否同意与深圳结婚蜜月过日子,就拿近的说,深圳连一个二线关都不能自己说了算,还要反复申请,对深港五大中心的信心又是从何而来呢?

1979年-1997年,深圳经济飞速发展,并创造出特区模式,这是体制创新的功劳,更是国家对深圳特殊关照的结果,因为一个“特”字,深圳多项事务都是按照特事特批的,所以才有蛇口工业区的辉煌,所以才有最早的三来一补。而如今,深圳若实现与香港的联姻,进而实现五大中心的目标,至少在以下问题上是有障碍的。

第一障碍自然是行政立法权,仅仅依靠特区解决不了的行政问题。在实现五大中心的目标下,深圳有太多太多的行政权需要广东省审议,需要国家审议。而深圳和广州在珠三角规划中与在国家标准下的《深圳综合改革办法》中的定位并不完全一致,珠三角规划中,强调香港是龙头,广州和深圳是区域中心,也就意味着将来深圳诸多政策都需要先经过广东省,再经过中央政府,这中间即使中央政府能确定的事情,恐怕在广东这一关都过不了。早期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与早期深圳被“放得开”,与小平同志的特殊关照分不开,也与深圳早期领导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有关,没有袁耿,没有谷牧等老同志的支持,深圳能有蛇口吗?深圳能有今天吗?而我们要知道,袁耿等老一辈深圳领导人都是中央直接委派的,所以在深圳有更大的行政决策权,任何创意和想法都可以顺利地直达天听,现在深圳领导人能做到吗?所以,不解决独立司法行政权,不能像直辖市一样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深港同城恐怕只能是一张白纸,若要依靠深港同城去挑战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只能是画饼充饥!

第二,制度建设障碍。可能邓爷爷自己规划的一国两制,都意识不到将来还能实现一城两制,深港国际大都市共建五大中心,自然是把深港看作一个城市对待了,但这一个城市却是两种制度,两种文化。若要实现两个城市的融合,甚至同城,难度可想而知,一个是资本主义英国经营了多年的资本主义城市,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经营的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制度上谁倾向于谁?即使便是制度上的事情抛开不说,那么深港合作的各自的地位如何定位?深港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能否实现天下无关,能否实现共同市场?这也是考验中央智慧和深港两地智慧的难题。

1998年在中国大学合并潮的时候,天津两所高校也传来合并办学的说法,甚至都有了官方的证明。两个互补型的高校,一个是以文理经商为强项的南开大学,一个是以工科为强项的天津大学,谁都知道合并之后会互补,会实力大增,但结果如何呢?虽然有教育部的撮合,但最终两所高校仅仅只是做到了合作示范办学而已,仍旧是各管各个的。为什么所有学生,各方期待的结果没有出现呢?原因并不复杂,天津政府方面保留意见,高校合并的安排有问题等等,最终是两所高校的竞争力在将来都有所下降。
所以,深港共建五大中心自然是万众期待的,但如果没有行政上的大力保证,仅仅依靠深港之间抛抛媚眼,说说情话,做一两个合作示范区,只能是空谈,结果对两个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不会加强,反而会削弱!

特区报不改,深圳舆论环境堪忧为什么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很多不愿意离开北京上海,而选择深圳落户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站在北京,可以直通中国心脏,探听中国未来,站住上海就可以控制中国市场,在深圳能做到吗?甚至在香港也做不到。虽然再政治上深圳永远无法跟北京叫板,在经济上无法跟上海叫板,但深圳缺乏的其实并不是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这两个定位,而是更多的缺乏舆论中心这个定位。

试问一个企业如果选择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能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吗?恐怕很难,但在北京和上海可以做到,为什么?因为北京上海除了自己的特色定位外,还有重要的特征就是全国的舆论中心,掌控中国话语权。而在深圳,我们就缺乏这个最关键的文化优势!

深圳要发展文化产业,这自然是有远见卓识的,但仅仅依靠动漫产业,设计产业,影视产业,旅游文化和互联网肯定是不够的,深圳文化产业的遗毒在特区报。按理说,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文化产业会是多姿多彩的,各种声音,各种批评是多样化的,但事实上与此相反,深圳在广告创业方面,在媒体运营方面(除了网络媒体)不仅没有走在全国前面,反而落后与广州,北京和上海,深圳在特殊社会主义方面保持的刻意的“社”字远远比其他任何非特区更姓“社”,我不知道我这篇文章能否准许发表出来,假如不能肯定是被深圳文化监控部门给和谐掉了。

为什么要提出一定要办了特区报呢?这是因为2004年前后,特区报曾经在传统媒体全面封杀南方都市报,直到近来据说还没有解除封杀令。一家媒体居然霸道到这种程度,对外来媒体封杀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样的事情居然也能在深圳延续多年,这确实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如果这仅仅这是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就罢了,但深圳文化局居然能默许这种行为的存在,这就奇怪了。但结果呢,南方都市报不仅在深圳站稳了脚跟,而且营业额超过了特区报,够滑稽吧,曾经的封杀者如今变成了市场的弃儿,老百姓岂能是糊弄的。但特区报的存在仍旧阻碍了深圳成为全国舆论中心之一,在深圳仍旧缺乏全国性的媒体,影响中国进程的媒体。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要揭示一个问题,深圳作为未来的五大中心,最缺乏的是舆论的中心。原本香港太阳报,苹果报等可以有这个天赋,但奈何不能在大陆发行,就再也谈不上影响中国了。反观北京、上海,任何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都有一到两个影响全球的媒体和形形色色的其他媒体,占领北京的企业,站住上海的企业,只需要振臂一呼,全国人们,全球人们都知道了,在深圳或者香港,能做到吗?

所以,深港五大中心,必须配套一流的传媒,深圳特区报能做到吗?试问除了党章机关,还有多少人认真的研读特区报?这个问题深圳人需要好好思考下。

四个难以为继逼出五个跨城国际中心,集约化道路成必然

现任湖北省省长,前任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深圳工作期间,深感深圳发展压力,提出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命题,土地、人口、环境、能源均无法支撑深圳继续快速发展。这四个难以为继提出来之后,深圳一片肃穆,的确2020平凡公里的深圳,却要承载1500万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就连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香港也比不及。所以如果要比人口密度,恐怕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大型城市中没有几个能与深圳相提并论,包括东京和纽约。

一边是跨城五大国际中心,一边是五个难以为继,怎么办?

曾有一段时间,深圳合并大亚湾舆论甚嚣尘上,但很快就被证实是两厢情愿,但没有上面点头的做法。假如真能合并大亚湾,深圳到可以短期内解决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但目前看来已无任何可能了。深圳能做的只能是向外赶人了。所以,效益深圳的口号提出来。如何创造效益?显然深圳开始走集约化道路。所以深近年来,深圳房价无论多高,市政府始终不会出面干预房价,究其原因便是深圳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人口,更不需要着这么多的刚性需求,深圳需要的是人口质量,而非数量。假如深圳房价那一天均价上到了4万或者5万,各位也无需奇怪,这才是真正的深圳想要的结果,一方面通过房价排挤出非素质人口和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补贴措施拉近有质量的大型企业集团,高房价,高消费,高水平,高素质,低人口,低污染,低能耗,这次是深圳将来想要的结果。

有春天,有未来,下一个春天,深圳人要靠自己才能把握明天!

30年前,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30年后的今天深圳联合香港,成为官方定义的全球五大中心,没有人能想到30年后的深圳会有这番作为,更没有人想到30年后的深圳,可以跟北京、上海一线老牌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并论。靠的是什么呢?

毛主席告诉我们:人定胜天!深圳30年来的伟大成就固然有政策的特殊照顾,更多的则是依靠深圳数百万的创业者在夹缝中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车公庙,15年前还是深圳的一片工业区,却是全国各地计算机人才的聚集地,他们没有资金,没有厂房,只有一双手和智慧的大脑,然而就是靠着这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走出了研祥等几十家资产过十亿的科技企业。华为技术草创时期也曾想过通过创业板融资,但却被驳回,如今却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供应商。比亚迪王传福,做了电池大王还不够,还要做汽车大王,这还不够,居然还要做谁也不相信的电动汽车,结果他成了中国首富。多少年来,深圳人就是这样在一没政策,二没资金,三没人才的情况下却完成了企业的蜕变,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北京人没有,上海人也没有的深圳精神。

截止到2008年,深圳市有7万件自主品牌,其中,拥有华为、中兴程控交换机、中集集装箱3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0个,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2009年福布斯中国富人排行榜,深圳上榜人数也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排名第三。更为凶猛的是,深圳企业正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深圳企业的影子,都可以看到深圳人的影子。在中国政坛上没有深圳人的背景,但在全国也有深圳人的背影,这是深圳人的骄傲,也是深圳人的未来!

下一个三十年,我们还想继续拥有深圳的春天,靠什么?事实上,政策也好,国家资金也好,技术也好,人才也好,都未必是深圳的核心优势,深圳的核心优势是深圳人自己,是深圳拥有一种创业发展,创新图存的精神!

【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9-11-25/155312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