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托尔斯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0:03:34
百年回望托尔斯泰 (2010-11-26 12:02:46) 标签:

托尔斯泰

百年回望托尔斯泰 

 

    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三部大作早已风靡全球百余年。随着他逝世百年纪念日的悄然临近,文坛亦开始深思。十八日,记者采访了陈忠实、贾平凹、方英文、穆涛、杨乐生、段建军、马平川等陕西文坛的老中青作家评论家们,向他们提出记者预设的四个问题,他们的回答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回望托翁。

  一问谁还能当“托尔斯泰”?

  当下作家普遍缺乏自己的世界观,站位不高,其思想境界,相去托翁,有若天渊。

  正在京出差的作家贾平凹说:“托翁是真正的巨人。什么是巨人,就是不管啥人去看,或什么时候、哪个方位去看,也不管被看时,人家是站着坐着甚或是躺着,他都有一个气场,巨人的气场,威猛大气,还亲切,这是别人没有办法企及的。”据记者所知,贾平凹书房内,多年悬挂有托尔斯泰的照片,对此,贾平凹说那是一座文学大山,“遥望可以增信心”。

  评论家杨乐生说,至少目前来看,中国尚无作家可当“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有自己独成系统的哲学与世界观,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深深印痕,那种爱心与独立意志,长久感召人心。而当下作家普遍缺乏自己的世界观,站位不高,其思想境界,相去托翁,有若天渊。作家方英文认为托翁是屈指可数的“圣人作家”之一,因为除了天才伟大的作品,还因他伟大的人格与梦想,他羞愧于自己的富裕生活,遗命将财产分给穷人,此种“放弃哲学”堪与佛陀比肩,“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永远感召人类,为之神往而努力。

  评论家段建军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托翁所生活的十九世纪,反对沙皇专制,一代知识分子都把此作为自己使命,托翁尤显突出。而当前是个逐利时代,作家们多为功名利禄而写作,文学文化不再是事业,几成纯粹产业。评论家马平川认为,当下文学,只看到生活真实,看不到生活本质,缺乏托翁的广度和深度,在此意义上,没人胜任“托尔斯泰”。

 


  二问 谁还愿当“托尔斯泰”?

  “人人愿当,无人能当”,要当“托翁”,就意味着要抛舍掉无数利益。

  “若论托翁生前身后所享有的盛名,所受到的仰慕,所得到的肯定,可以说,所有作家都想当‘托尔斯泰’,但另一方面,托尔斯泰也意味着批判现实、反对强权、关注弱者,代表着公理正义、心灵自由,那种对人道情怀,对天下家国与底层同胞的博爱,那种淡泊名利与艰苦付出,恐怕又没有多少人愿去当‘托尔斯泰’。”段建军说。

  杨乐生也认为“人人愿当,无人能当”,贵族不是金山银海、衣食无忧,贵族指的是精神高贵,要有对人类、历史、民族与历史现状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探索。要当“托翁”,就意味着要抛舍掉无数利益。左拉与托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左拉当年领衔写信《我控诉》给最高当局,后被迫害,辗转客死异乡,要有这种道德勇气。目前,作家多成“犬儒”,令人叹憾。

  作家陈彦表示,只有愿当“托尔斯泰”的作家,才是一个真正有出息的、有灵魂的作家,只有愿向高峰去看齐,才会对照着找差距,然后点滴进步。

  三问谁还在读“托尔斯泰”?

  在一个关于读托翁作品的调查中,不少学生都视托翁作品为畏途或冷门。

  “曾几何时,能读、能谈托翁作品,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段建军说,但现在提起托尔斯泰,基本上是“知其名而不读其书”,段建军还特意作了个关于读托翁作品的调查,结果不少学生都视托翁作品为畏途或冷门。“直觉告诉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读托尔斯泰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几乎举世无人匹敌的文学巨匠的永恒存在”,作家陈忠实如此说到。他对记者介绍了几年前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俄罗斯,曾拜访过托翁庄园,然后拜谒了托翁的墓地,墓形简单,上覆短草,极为清寒简陋,远不及关中乡间普通墓冢,而人们对托翁的敬仰与缅怀,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弱,陈忠实自言那一瞬间感慨万端,觉得一个作家所能做的,就是在生前,为这个民族这个世界创造出他的独特的作品,留给世人的是永恒的精神遗产,托翁的遗产,值得今人去继承。

  对于谁还在读托翁,贾平凹也有自己的考虑,他说俄罗斯文学与前苏联文学曾经风靡全国,后来很多人选择了不再去读这类作品,也不排除有心理逆反的影响,“天天让你吃黄油面包,还有鱼子酱啦啥的,受不了嘛,毕竟选择多样了,有泡馍,有烤肉,还有批萨,但面包也还有营养,该吃得吃呀!”

  四问怎样去读“托尔斯泰”?

  不要因为托翁作品是大部头而有阅读障碍,读托翁,要耐心。

  关于怎样去读这位巨匠的巨著,众人各有心得。

  作家穆涛认为,托翁最杰出的艺术魅力,是清醒冷静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托尔斯泰的写作不是单纯讴歌或批判,而是以作品展示了俄罗斯那个年代的社会状态和精神风貌,他把当时的社会大趋势和走向看明白了,并且艺术地呈现出来了。比较着说,我们过去的一些作品,最大的问题不在文学才华,而是把社会趋势看走眼了,被一时的东西蒙住了眼。我们今天怀念并学习托尔斯泰,应该有的放矢的学习。中国作家最应该学习的就是对社会生活清醒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马平川说,在当前,读托翁极有必要,值此信息化、娱乐化时代,托翁作品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立场和精神,彰显的气象、质地和品格,对我们重新思考文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探究文学的生命价值和审美品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把生活中人和事上升到一种更宽阔的视域,以新的文学眼光历史地、审美地认识、理解,化作自己的血肉和灵魂,把潜在的、丰厚的内蕴有效的表现出来。从真实抵达真相,这是托尔斯泰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至于托翁作品是否因其大部头而有阅读障碍,杨乐生认为,托翁作品还是比较容易进入的,或许《战争与和平》里有二百多页关于历史哲学的议论,使一些人望而却步,但这未尝不是一种形式创新。读托翁,要耐心。

                                                  本报记者 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