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三份“号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41:41
《人民日报》三份“号外”
《人民日报》创刊60年了。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可对于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来说,这60年却让我们走过了从远古到现代文明的遥远历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强盛!这些让人难以置信的历史性大转折,在60年中成为现实。
《人民日报》见证了百年沧桑,见证了民族的成长,见证了人民的力量!
60年的巨变,我们难以用拙笔述说。感谢《人民日报》,它给我们全新的视点,透视祖国的山山水水,透视祖国的喜怒哀乐,透视祖国的酸甜苦辣。
偶然看到《人民日报》的三份“号外”,顿时感慨万端。
一份是1964年10月16日的“号外”,它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份是1978年12月16日的“号外”,它告诉全世界:中国和美国建交了。
一份是2001年7月13日的“号外”,它向世人报道:“北京申奥成功了!”
这三份“号外”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份“号外: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改变了世界核大国的力量配置,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爆炸能力的国家。共同社的报道说,这“向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核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中国为“第三世界”人民赢得了尊严。共同社还报道说:“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十六日深夜发行了红字报头的号外。在深夜的大街上,拿到号外的市民们高兴得四处奔跑。”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东方红》剧组演职人员时激动地宣布了这一消息。周总理那张充满自豪、充满自信、充满智慧的照片成了中国人民永不忘怀的经典记忆。
但是,我们更加不会忘记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的积贫积弱的民族要重新站立起来,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要承受多么大的压力的。用当时的话说,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我们,修正主义国家挤压我们,在急需帮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可能的外援,在原子弹研制最关键的时刻,外国专家撤走了。我们靠自力更生的意志,靠艰苦奋斗的精神,靠英勇顽强的毅力让世界见识了中国人的伟大。毛泽东主席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用他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是给赫鲁晓夫颁的一牧一吨重的大勋章!”——就在中国爆炸原子弹前24个小时,赫鲁晓夫下台了。
第一颗原子的爆炸成功,实际上是在印证毛泽东的著名语录:“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立起来了。
第二份“号外”:打开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世界大门
时隔14年后,人世沧桑。当年挥斥方遒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等都离我们而去,中国也在人为的灾难中度过了生死大劫。中国向何处去?邓小平在思考。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改革开放成为引领中国走向富强的治国大策。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两天,一个让世人期盼已久、又不敢寄予厚望的消息成为现实:中国与美国建交了。
《人民日报》在1978年12月16日发行“号外”。
在历史上,中国和美国合作比斗争多得多。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到抗美援越战争,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与美国就没有停止过较量。而这些较量都以美国的最终失败而告终。有着这么多年的冤仇、这么深的冤仇的两个国家如何走到一起来?
这个需要非凡智慧的“课题”,让邓小平有了“大展身手”的时间和空间。从中国国内的实际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让中国航船驶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航道,而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就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空间,所以,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的基本判断给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建交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两国建交的意义。
中美建交,让改革开放有了最为实际的支撑平台。不可想像,一个国家如果与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没有外交关系,如何谈改革开放?何况这个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国家还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1979年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卡特之邀访问美国,这是30年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五星红旗第一次与星条旗一起在美国的国土上升起。邓小平毫无保留地表达出他对中美建交的高度肯定:“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正经历着新的转折。中美两国是伟大的国家,中美两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必将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中美建交让中国赢得了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和宝贵的时间。它为中国人民富起来打开了一扇最大的世界大门。
第三份“号外”:吹响中国人民强起来的“集结号”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让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与日俱增。2001年7月13日,中国首都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人民日报》发行“号外”,报道了这个让全球华人激动万分的喜讯。
从东亚病夫到奥运举办国,中国人用一百年的时间谱写了民族神话。
1908年,一期刊名为《天津青年》的杂志刊登了这样3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得到一枚奥运金牌?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我们一般认为,这就是中国人奥运梦想的起源。
回答这第一个问题,中国人用了24年的时间,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让中国人永远地记住了刘长春的名字。回答第二个问题,中国人用了76年的时间,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军团获得了14枚金牌、32枚奖牌。也许是历史的巧合,让中国人实现前两个梦想的两届奥运都在洛杉矶举办。但,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留给我们的是“东亚病夫”的耻辱,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却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奥运会。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以奖牌第四的骄人成绩让世界为之侧目!
中国人回答第三个问题用了整整一百年。
一百年,我们没有辜负历史的期盼,没有辜负民族的重托!
北京奥运会,是第四次在欧美之外的国家举办的奥运,是第三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的奥运会,是第二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奥运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奥运会。这个奇特的“四三二一”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得到了历史的肯定。
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举办奥运会,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总检验,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总检验。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将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这是迈向强盛的中国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生动展示,更是迈向强盛的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北京奥运会,将吹响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集结号”!
60年一个甲子。60年,中国人民自豪的60年;60年,《人民日报》辉煌的60年。我们有信心让更多的自豪、更多的辉煌在油墨喷香中成为永恒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