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8:20
道证法师讲述
01
1 、学佛需用于日常生活
2、何为菩提心?发了没?
3、“发”之妙用
4、菩提— “觉”与“悟”之内涵
5、 菩提—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日常运用
6、知影、善用影、度心影、不留影
发菩提心(01-1)
发菩提心(01-2)
发菩提心(01-3)
02
1、发菩提心,与往生西方的关系
2、检讨日常生活中的菩提心
依安乐集—[顺菩提门、达菩提门]来检讨
发菩提心(02-1)
发菩提心(02-2)
发菩提心(02-3)
03
1 、检讨贡佛之心,是否顺菩提门
2、检讨日常生活中的菩提心
依安乐集—[顺菩提门、达菩提门]来检讨
3、大智度论五种菩提
4、依省庵大师之教,检讨菩提心
5、依蕅益大师,深信发愿生西,即无上菩提
发菩提心(03-1)
发菩提心(03-2)
发菩提心(03-3)
04菩提心的修习次第、方法
1、七重因果法(依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
(1)知母(2)念恩(3)报恩(4)修慈
(5)修悲(6)修增上心(7)发菩提心
2、自他相换法(依寂天菩萨?菩提行经)
发菩提心(04-1)
发菩提心(04-2)
发菩提心(04-3)
以上文件为rm格式
转自http://www.jingtu.org/dd/dzfs/fptx/index.htm
学佛须用于日常生活
我们听经学佛,目的是要开发出佛性来用。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佛法,发挥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们不但现在生活清净、快乐;同时也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使我们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
如果,我们听经和生活脱节了,这样就失去听经的意义,听经闻法也枉然。如果,我们学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状况又是另一回事,这样就是枉费白学了。姑且不谈生死的大问题,学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常常就把学佛、念佛丢到一边,先就自己的心情、个性来发挥,凡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思,我行我素,这样也是枉然,和不学佛一样。
等于是:时常去找医生,甚至送礼给医生,拿一大堆药回家,但是却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嘴里还老是说自己病重难治。这是自己不真心想治好病,糟蹋自己的生命。去道场学佛,就像找医生看病;买东西供佛,就如送礼给医生;听经,请经本、录音带回家,就像拿一大堆药回去;而不肯真正修行,就是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又老说自己习气重,就是说自己病重。
如果听经学佛已经很多年,但是——平常待人处事、说话行动都没有改进,心地仍然自私,起心动念都先为自己设想,只顾自己的立场和意见,不考虑别人,这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还没有了解众生和我们的关系和真相。
因为,“发菩提心”这是学佛最重要的起点,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说明、检讨。
何谓“菩提心”?发了没?
“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时常听到,也时常使用。譬如做功课完毕总是回向:“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希望见、听闻的人都发菩提心。
但我们自己是不是知道——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自己到底发了没有呢?我们总不能只希望见闻的人发菩提心,而自己却根本没“发”啊!我们共同学习发菩提心这个题目,主旨也就是——要真正发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若是没有发起、没有运用就等于白学了!
“发”之妙用
讲到发菩提心这个“发”字,是很妙、很有意思的。会做馒头、面包的人都知道,面粉加上酵母、发粉去发酵,就会“发”得胖嘟嘟的。发酵了就会起变化,变得松柔、有空间、有弹性。“发”得足够就会软绵绵,否则就会硬邦邦。“发菩提心”也一样,发了就会变化气质,心会柔软。柔软才可以了解众生心,产生慈悲、拔苦与乐的功能。
发菩提心发得足够,就会像海绵一样——有空间可以含水、吸水,才能吸引佛的功德水,才能体会佛法“空”的道理,开发智慧。菩提心真的发了,心就会松而空灵,学习佛法才能吸收。
发菩提心的“发”也像发芽的“发”。曾经发过豆芽菜的人就知道,一颗干的绿豆是不会发芽的,必须要浸足水分才能发芽。一旦“发”了,它的内在就有一种力,能突破外层的壳。如果没发,我们硬要把它剥壳也不容易。那层壳就像我们自我的束缚和执着。绿豆一旦发芽,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们仔细看,每部分都长得很有秩序,叶脉、细纹也都很美丽。当然这个“发”的过程,不可以离开水的滋润,没有水就发不下去。
发菩提心也一样,不能离开“法水”的滋润,必须每天不断地听闻佛法、读经、诵经。假如一天不浇水,芽的成长就会受影响。如果每天都能喷一些水滋养一下,一颗绿豆没几天就会变大好几倍、营养也增加几十倍。若是种到土里,它就可以长得很大,令人不认得它本来只是一颗小小的绿豆。
佛法说“因小果大”——因只是小小的,而果却是很大。我们小小的一念心,若是有“发”,发菩提心,就有无限的生长力开发出来。如果是发一念要成佛的无上菩提心,结果就只成佛。我们不要小看现前这一念心,经典说:一棵树荫下可以停放五百辆马车的大树,它的种子只是像一粒芥菜籽那么小而已。
每一念心的好坏,都决定我们的前途。佛法说:一念之间可以看到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在这一念心中看见。我们仔细体会,自己为什么现在有这个念头?它是来自过去所有的影响和累积,现在发了这个念头,也会影响所有的未来。就如丢一个石头到水中——由这一点产生的波动,就会影响到整个水面,每一个波纹都会影响下一个波纹。所以有智慧的人会善用这一念——“现在”心念好,“未来”一定好; “现在”心不好,“未来”也不好;现在真念佛,一定会成佛。
我们说菩提心,“菩提”这两字是由印度梵文的发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我们时常说觉悟,到底是要觉悟什么呢?怎么样才叫做觉悟呢?觉悟很抽象,我们自己到底觉悟了没有呢?
菩提——“觉”与“悟”之内涵
“觉”之内涵
我们先讲什么是“觉”。这个觉悟的“觉”字,下面是一个“见”字,这不是普通的“见”哦!不是我们看东看西的见,这是“看见真相”的见,甚至是“明心见性”的见。因为我们还没有到明心见性的程度,所以很难说出那种觉醒的见。只能以我们经验过的事来作比喻,以便揣摩我们还没有经验的见,试着体会“明心见性”的“见”。
同样说是“见”,是有不同内容的。比如当我们做梦时,闭着眼,是不是梦中也有所见啊?好像在看电影般。但是一醒过来就知道那是梦,梦中所见的世界其实是假的影像。梦醒了,睁开眼睛,所见的又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一般认为这是真实的世界。
现在试问:“同一个人,同一个地方,作梦时和清醒时所见的世界是不是一样呢?”经验告诉我们是不一样的。由这里也可以体会,明心见性的“见”和我们一般所见的是不一样的。平常我们所见的真实世界,若是对比我们更觉醒的圣人来说,也像梦一样不真实。犹如做着另一场白日梦。所以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觉醒,进一步睁开另外一只智慧的眼睛,来看更觉醒的世界。若是真正大觉醒,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见”,但所见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在梦中会把一切假相当作是真的,这就叫迷迷糊糊、不知又不觉。在不知不觉当中,误把梦境当真了!把假相当真,就不是菩提,因为“菩提”是“觉”呀!不知不觉就不是菩提。一般人要醒过来,才知道,原来还有种清醒的“见”,才会承认在梦中的见是虚妄不实在的。能发现刚才作梦就是有点醒了,能承认自己所见的是虚妄不实在的梦境,才有初步的觉醒。
佛是由睡梦中清醒过来,更由白日梦又进一步觉醒的人,佛大觉醒所见的才是正知正见。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白天醒着就是觉,其实以佛的大觉悟来看,我们还像作梦般做白日梦,还在轮回的大梦境当中。
觉悟的“觉”就是不把梦幻泡影当真。知道我们一直认为真实的世界,也都好像梦一样;它的真相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影像而已。现代先进科学已经证实,我们所看到的、摸得着的物质,其实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原子构成。若再分析下去,原子又由更小的原子核、电子、中子组成。科学家把物质再一步步研究下去,到最后,竟然发现那些电子、中子里面,根本就没有实质,可以说都没有东西存在啊!里面根本是空空的,只有能量,就好像只有电,那样的场而已。
爱因斯坦说了一句老实话,他说:“物质来自人类的错觉。”他研究到最后,终于承认实在没有东西——“本来无一物”,只是人类自己的错觉,才看成有一堆物质而已。他能承认是错觉,就叫做开始有“觉”了。因为一般人正在作梦,都不承认自己在作梦。喝醉酒的人也都说:“我没有醉。”一个人若肯承认自己刚才喝醉酒,那就是酒后清醒了。会承认作梦,就是梦醒了。
佛在《心经》中早就讲到“色即是空”了。这个“色”是指一切用肉眼看得到的有形有色的物质。原来有形有色的物质,本体是“空”的,而且又不是死死板板的空,在“空”当中,同时又现出物质的影像和用途,所以又说“空即是色”。
《金刚经》也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的人生境界,就好像梦或是立体电影的影像,虽然看起来是有,也像真的,却刹那刹那地变化,虚妄不实,就如同电一样,有作用但是没有实体。种种的影像看起来就像有生灭的剧情,其实本体上是“空”的。若能由境界中一念醒来,知道梦境根本是假的,这就是“觉”。
不知境界是影像,就是“不觉”;知道,就是“觉”。
我们在这个世间,整天都忙着处理很多人事,如果完全不觉知那些都是影像,只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团团转,这就不是“菩提”。假如能由“不觉”和“错觉”当中——发起一念心,要觉醒,要了解真相,不要被假相迷惑,这就是一念发菩提心。发心要和佛一样,有觉醒的正知正见,发心要睁开另一只觉醒的眼睛,恢复本来的觉性,这就是发菩提心,要觉醒了。
“菩提”就是“觉悟”。以上是讲“觉”,下面再讲“悟”。
悟”的内涵
觉悟这个“悟”字,左边是“心”字旁,右边是个“吾”字。“悟”的意思就是“我的心”,“悟”就表示真正承认、了解一切原来都是我的心。
有一部经叫做《大日经》,经中用一句话解释菩提,叫做“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就是——实实在在、完完全全明白自己“心”的真相;也知道世间一切的境界,就是我自己的心。世间的一切人啦、车子啦、土地啦、天空、星球、太阳,都是我的心所变现的。喔!这实在是很难被相信、承认的。
再用梦作比喻:梦中有山有水,有人有鬼,有生又有死。当在作梦时,都卷入梦境而迷惑不知,哪里会承认梦中那个鬼就是我的心变的呢?哪里会了解梦中那颗石头就是我的心变的呢?必须要觉醒之后好好体会才能承认——所有梦境都是我自己的心所变的。所有梦中的角色、布景和剧情,都是我的心自导自演,彷佛自己拍片又自己观赏受用。
觉醒时,能承认梦是我的心变出来的假相。但是下次作梦又会迷惑,仍然不知道——梦中的世界都是我的心投射出来的幻影。不但没发觉那些都是假的影像,也不知道影像的本体就是我的心,这样就是不觉又不悟。有觉悟就会当下觉知那是影像,也承认那是我的心所变的。
而我们凡夫没有觉悟,都错觉把影像当真,也错觉境界都是我以外的存在。所以就不能运用心来转变境界。比如,现在有个人来骂我们,骂了半天,我们会不会想到:“他是我的心所变现出来的影子,来引导我觉悟的呢?”我们可能都会想到:“那个人既无理又无聊。”所以就跟他吵起来,或者是不想理他。这就是把他当作是外面的境界,也就是不承认,也不觉悟,他就是自己的心影,所以才会和自己的心影斗争。
以前有人看电视,看到扮演奸臣的人很可恶,越看越生气,拿起拐杖就朝他打下去,结果是打坏了自己的电视机。同样的情形,我们和众生斗争,也等于是伤害自己的心影,结果是打坏自己的心影机,障碍自己的佛性。不但使自己不快乐,也不能成佛。反过来说,我们对众生慈悲,就是对自己的心影慈悲,结果当然是自己得利益呀!所以说,菩提是觉悟到——“原来一切都是我的心啊!”
由这觉悟的智慧,自然就会行出慈悲,自然而然就爱护众生,不会去伤害自己的心影,不会自找麻烦。所以菩提就是“有智慧的慈悲”,不是世俗感情用事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