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空间的构建(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7:26
关于[华夏空间的构建(一)]的字幕
我这个题目本来报的时候是中国古代的地理文化,是吧,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题目。那我把古代地理文化,把它集中在这个话题上面,就是“华夏空间的构建”。
这个什么意思呢?我们特别注意“华夏空间”这个形容词。“空间”我们太熟悉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空间里面,但是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你生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你可以说我生活在燕山的南边,生活在黄河的北边,生活在华北大平原的北边,北京这个地方。这样讲述的时候,你是在讲你的自然位置,讲你的自然空间。如果我说你生活在,你的社会空间呢?你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北京,生活在中国的都城。好,这个意思非常好。
社会空间来了,那好,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回到古代去,回到古代,在古代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是华夏文化,我们华夏文化有一个悠久的历史。那么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我们还可以说,华夏文化有一个悠久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别的,不是别人的空间,是我们自己的空间,我们自己中国人的空间,华夏文明的空间。
那么这样的空间,我们不讲它的自然。我们知道有高山,有黄河,长江等等等等。我们讲它的一个人文的、文化的、文明的特征。我不知道,大家如果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说我们华夏空间文明有什么特征啊,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可以很快地回答出这个问题。不管怎么样,我今天就给同学们介绍这样一个问题,华夏空间、文明空间、文化空间它的一些特点。
那么我讲这个事情,我们先讲很简单的,大家看一下这两句话,一个是讲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它是事实与观念同时进行的,如果只有事实,没有观念,不是完整的历史。我们看大量的,我们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明清时代的大量的历史文献,里面实际上记载了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是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没有问题。另外,记载了大量的历史观念或者是思想。在我们文献里面,实际上还是包含这两个层次的。有的时候,我们以为它是事实,其实它是观念。
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在讲城市史的时候,我想,如果读城市史,大家都会读到,一个说得已经是熟得要熟的一句话,就是《考工记》里面那句话,匠人营国,方九里,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这是一句描述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模式的一句话。在许多书里面,把它作为事实看,实际上我们要仔细想一想的话,它是思想,不是事实。因为我们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没有多少是按它做的。
我们都城有一个事实的历史,但是这个观念的历史,却一直也延续,一直被大家不断地重复,不断地讨论,一直到今天,大家还这样讲。所以我们必须把这样的思想,和我们都城的事实两个合起来,才形成一个完整的都城的历史,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段话,历史的发展,有时间的过程,也有空间的过程,如果只有时间过程,没有空间过程,也不是完整的历史。这句话是特别为我们历史地理学讲的。因为我们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的就是历史上的一个空间的过程,一个空间过程。回头我会把一些简单的空间的过程这些问题,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就是空间过程加上时间过程,加在一起,我们认识的历史才是完整的历史。这个也是请大家在认识我们历史地理学的时候,主要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它。
下面我讲一个我们历史的一个空间过程。这个图上,我们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中国的大地。是个地形,有六个红颜色的范围,这个六个红颜色范围是什么呢?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是新石器时代不同的文化,它们占据的位置。这个是谁总结出来的呢?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总结出来的,他讲,中国在新石器文化的时候,我们可以划出六大区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说它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地理学的六大区域。六个文化区域,北面是东北地区,然后那个是中原地区,山东地区,长江环太湖地区,然后是环洞庭湖地区,第六个是长的,从江西到广东这样一个地区。这六个地区的考古学的文化的确是各有特点。那么在这个历史的时代,在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后来叫做“中华”的大地上,这个时候还不这么叫,后来称为“中华”大地上,是六个这样彼此不相统属的 六个原始文化大的群体。
那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上,我们要看,后来这六个大的文化区,怎么样渐渐整合成一个文化区,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我们知道了这个过程,那我们就知道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完整的历史的一个发展程序。在时间的过程里面,在空间上它们逐步整合。张光直先生,过去,他已经去世了,原来哈佛大学的一个著名的人类学家,他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得非常好。他讲在新石器的某一个时段,这六大文化区开始出现了彼此有意义的接触和交流。他讲述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足够我们去,在事实上去把它考察出来,足够我们在历史过程中把它考察出到底在什么时候,是什么力量,就是可以就是怎么样理解这个张光直先生这句话,出现了具有意义的文化交流的接触。那我们的确在考古学的 这个发展这个面貌上,我们看到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的确出现了在大范围的,文化的相似性开始出现了。所以这个结果,我想张光直先生考虑到这个结果,因此他提出在此前出现了一个大的文化接触,具有意义的文化接触交流,这样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从理论上我们觉得应该有这样的时候,当然在实证历史研究上,我们还断定不了,它是在什么时间,是如何发生的。我想这是一个原始时期,非常非常,原始社会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我们历史的一个阶段。那么这个阶段,我们就熟悉了。我们目光集中在中国的中原的核心地区,也就是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我们可以看到黄河的一个部分,这是黄河从山陕之间流下来,到这儿转弯进入河南,然后进入大平原地区,这个地带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区,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
从前面那个六个原始文化,不知道过了多少年,过了上千年,最后我们是得到了这样一幅、一个历史的断面,在这个历史断面上,我们看到三大(集团),著名的三大集团,这个是夏集团,这个是商集团,这个是周,夏商周。 夏商周呢,我们习惯于把它想成是一个前后相去的历史,但是实际上这三大族群,三大族群,它们曾经共同存在,只不过谁主掌这个(天下),谁的势力最大,谁可以独霸天下,那是另外一个事情,但是它们三个族群,它们三个族群,它们是可以同时存在。而它们发源的,行动的活动的主要地域,就是三个不同的地域,这又是一个空间上的一个阶段,或者说,又是一个空间上的一个成就。
我们的历史考察的目光逐渐地集中到了这个地域,逐渐地集中到了这个黄河中下游的地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后来说,中华民族的摇篮在这个地方。当然这个,我们的历史还没有结束。在后来的发展中,我们大家都知道,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一个大圈,我们知道,后来是商灭了夏,然后周又灭了商。周灭了商不是一件小事情,从我们地理景观上,我们看到,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变化,三大集团变成了一大集团。整个这个世界都是周人的天下,那么就历史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发现历史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观念,比如说我们熟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时候可不可以讲?不容易讲,这种形势下不容易讲,夏,没有听说夏人这样讲,商,没有听说商人这样讲,但是周人可以这样讲了,因为什么?因为他有这样一个政治局面。在这个政治局面下,出现了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样一个观念,出现了这样一个观念。
大家注意,观念出来了,这个是事实,伴随着事实出现了,开始出这一些重要的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是其中一个,还有许多。那把最重要的列出来,我们看到这样一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随着西周灭了商以后,渐渐出现的这些非常重要的地理观念。它们都是地理观念,而正是这些地理观念,它们组成了一个思想意识形态体系。这个思想意识形态体系,就是“华夏世界”,我们所称的“华夏世界”,我们所称为的这个思想上的华夏世界 ,就是由这些观念组成的。
那下面我想把这些观念,大概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禹迹”,禹迹,回头我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概念)。 “九州”我们大家都熟悉,“九州”这个词,我们今天还在用,我们都知道,它几乎是中国的代名词,“九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地理范围的概念,的确这个地理范围就是中国的概念。那下面还有“中国”,还有“五服”。“中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我们都是中国人,回头我们讲,“中国”是怎么回事。“五服”,可能不太熟悉了,但是“五服”在过去,在我们文明早期,在文明刚刚树立起来的时候,“五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它是这个《禹贡》这一部经典文献里面提出来的,“五服”,回头我讲“五服”是一个什么意思。“五岳”我们今天都知道,我们有五个山岳,最高的这个(山),最伟大的这个高山。“四渎”,我们有四条最伟大的河流,“四渎”,我不知道咱们能够说出几个,江,河,淮,然后呢?对,“济”就是今天“济南”的那个“济”, 这个济水虽然不大,但是它的位置非常重要,位置非常重要,大概就是今天黄河下游入海之前的这一段,大概是相当于这一段。这条河流后来消失了,但是它在早期的名气非常大,名气非常大。“四海”,我们都知道。
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有下面,“华夷之限”,“夷夏之防”,这是一个文化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地理概念。这句话里面 ,强调了我们华夏世界和非华夏世界的区别。我们华夏世界的人,是我们的华夏文明的组成,华夏文明的一些这个部族。那么华夏之外的这些人,非我华夏,非我族类。非我族类这个问题,在当时人们计较得非常厉害,人们计较得非常厉害,而成为文化上的,政治上的,地理上的重要的分界。那么这些东西,整个这些东西,塞满了西周以后人们的头脑。西周以后,中国人的头脑里面塞满了这些概念。他们的世界观,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是按照这些概念来理解,来描述,来叙述。你如果翻开史书,在讲到华夏世界模样的时候,讲到华夏世界范围的时候,你会反反复复地读到这些概念。所以没有这些概念,我们不知道我们所说的华夏世界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有些什么样的内容。所以这个,我想呢,这些东西,这些观念的形成,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文明成就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文明有许多成就,但其中有一个成就,是它推出了一个华夏世界,它构建出一个华夏世界,在华夏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他们非常自豪,非常自信。这是一个我们就是整体上,给大家大略地介绍一下这样一些观念或者概念。
下面,我们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中国”是一个太大太大的概念,对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个概念太大了。但是我问一下,“中国”这个词,“中国”这个名词 什么时候出现的?它刚刚出现的时候是什么意义?“中国”是一个观念,是一个概念,当然它也是一个历史的事实,它是一个历史事实和观念概念浑然一体的这样一个历史事件。那么这个历史事件,它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呢?
我们再看看这个形势,这个黑圈的范围是商朝,商朝末年,这个代表西周,这个图表示的是“武王伐纣”,西周灭商,是表示的是这样一个当时的一个历史形势。那么这个历史形势完成得非常顺利。这个武王没有用了多长的时间,就把这么大范围的商人的世界拿下来了。原来周人是附属于商的,造反,革命,当然他们称为是“革命”,经过革命这个西边的小国,叫蕞尔小邦,这个周,称为蕞尔小邦,居然打败了庞大的商人,打败了庞大的商朝。
历史,这个军事胜利不得了。那我们关心一下,它在地理上的出现的一种新的什么局面。西周在这个地方,商人在东边,辽阔的东边的土地。如何,老巢在西边的周人如何管理辽阔的东方,如何管理原来是敌人世界的东方,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不是一个军事胜利之后,周人就可以睡大觉了,周武王非常清楚这件事情。他军事胜利了之后,他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西边,我们怎么样去抚东土,抚东土,就是安抚东土,也就是怎么样管理和统治辽阔的东土,而东土原来都是敌人。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解决不了的话,那场军事胜利没有什么价值,随后必须有一系列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