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01:04
字号
作者 民革中央委员会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3-04 14:42
我国公车管理和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最早广东省从1997年就开始公车改革试点。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同时也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试点。到2003年,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再次触发群众热议,由此出现了2004年前后的全国性公车改革高峰,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当时都曾试点公车货币化改革,引发舆论强烈关注。但2005年杭州、北京等地公车改革相继悄悄搁浅,又陷入沉寂。2009年杭州市直机关车改、辽阳的弓长岭区车改再次把公车改革推上风口浪尖。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下滑的新形势下,“公车改革”这一困局如何破解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
目前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更高;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四是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公务用车制度由于其特殊性已成为各国政府管理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借鉴若干发达国家的公车管理经验和措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改革目标,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下的公车管理体系。公车改革的主要政策目标应是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下的公车管理体系。首先,以预算管理实现总量控制,把公车管理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目前根据文件规定,我国只有正部级官员才有资格配备专车,副部级官员以下都只有工作用车。然而,实际上许多市、县、乡镇领导都有专车,而且其中不少都超过了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配备标准。因此,公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刚性的预算约束,严格公车采购管理。通过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然后,才是改革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开支,渐进推动公共财政建设。
二、细化改革方案。
1.公车总量规定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2.保留一定数量公务用车。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驻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3.学习瑞典、英国等国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而且可以在网上公开查询记录。如江苏省吴江市在全国首先给全市公车安装GPS监控,有效地遏制了公车私用现象。4.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5.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6.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三、将公车改革推向法制化。
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财政部具体牵头方案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公开与民主地征询意见和建议,提高权威性。内容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并吸取国外经验,以法律规范的形式颁布,尽量详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尤其对违规行为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惩罚条款。
四、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
我国公车泛滥的原因之一,就是从来没有人因为违规使用公车而受到严厉惩罚。许多国家规定公车只能用于公务,不能用来办私事,对公务车的使用都有详细登记制度,对未经授权私用公务车有着详细的惩罚规定,包括临时或永久取消其公车使用权、扣除工资、开除公职甚至监禁等。如果我国有像欧洲国家那样因为公车私用而受到法律严惩的案例,那么相信就很少有人会因为图小利而以身试法。可见,公车管理的制度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法制化和奖惩制度的严格执行,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总体来看,对目前全国各地实施的公车改革不能全盘否定。即便是当前较多争议的货币化补贴改革模式,也取得了节省政府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的显著成效。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财政开支减少,不把公车改革的政策目标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联系起来,不建立有效的公车管理法律和约束惩罚机制,那么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原有弊端极有可能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