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富于奴性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44:29
中国人最富于奴性吗?/摩罗
中外学者一致判定中国人富于奴性
摩 罗
在近代以来中国国民性批判的思潮中,奴性被描述为中国人最主要的精神特征之一。此一论断,中外学者达到了高度一致。
德国学者黑格尔嘲讽中国人“卖身为奴,吞咽奴隶的酸馒头,它也不觉得可怕。”(1)他说东方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就是专制与奴役。
另一位德国学者赫尔德说,中国是“一个在世界一隅形成了中国式奴隶制文化的蒙古人后裔”。(2) “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那部国家机器上的一钉一铆又是那样奴性十足的服从,好像它们降临人世就是为了当奴才。”(3)
美国传教士史密斯在《中国人气质》中说:“我们说中国人柔顺,是因为他们在骡马一样坚硬的性格中,还混合着一种屈从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时常缺乏的。”(4)一种征服者特有的种族优越感,从明恩溥笔下掩饰不住地扑面而来。
不但那些殖民国家的文化人这样评价中国人,近代以来几代中国精英,他们也经常无比痛切地这样反思国人的奴性。严复说:“盖自秦以降,为治虽有宽苛之异,而大抵皆以奴虏待吾民。……夫上既以奴虏待民,则民亦以奴虏自待。”(5)
梁启超说:“我国民不自树立,柔媚无骨,惟奉一庇人宇下之主义。暴君污吏之压制也服从之,他族异种之羁轭也亦服从之。但得一人之母我,则不惜为之子;但得一人之主我,则不惮为之奴。……品格之污下贱辱,至此极矣。”(6)他将奴性称为“劣下之根性”,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人必须“剪劣下之根性,涵远大之理想。”(7) “劣下之根性”很可能就是后来鲁迅笔下“劣根性”一词的前身。就此而言,梁启超很可能是第一个提出“国民劣根性”概念的中国思想家。
陈独秀说:“盖中国人性质,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灭国为奴皆甘心受之。”(8)
《尚书》上有诅咒暴君夏桀的话,“时日何丧,予及汝偕亡”,表示要跟这个无道暴君同归于尽。鲁迅对此失望地评述说:“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9)实际上呢,他痛切指出,中国人是“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10)
1934年6月2日,鲁迅曾在致朋友的信中,谈及清代山西秀才想娶表妹而不得,竟然上书满族皇帝乾隆要求帮助,闹得几乎杀头的荒唐故事,感叹国人“不悟自己之为奴”。(11)
在另一个场合,鲁迅干脆十分愤激地说,中国只经历过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12)。照此意思,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奴性发育史。
当鲁迅梁启超这些精英人物对于中国国民性的自我批判与西方殖民国家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国民性的蔑视态度相一致的时候,这种内外呼应的声音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将会对国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巨大的引导作用,对国人的文化认同和心理体验模式产生不可小觑的内在影响。这种错误的引导和影响如果持久地存在与发展,很可能会导致一个民族的精神扭曲和残缺。
所以,关于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具有劣根性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最富于奴性的问题,必须认真深究,这关系到一个古老民族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复活。
(1)转引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6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出版。
(2)何兆武等主编《中国印象·上》,16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何兆武等主编《中国印象·上》,17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史密斯《中国人气质》54页,张梦阳、王丽娟译,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
(5)严复《原强》,《严复文选》29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6)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性格》,《梁启超全集》第二册1078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7)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性格》,《梁启超全集》第二册1079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8)陈独秀《安徽爱国会演说》,14-15页,转引自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310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9)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1》212页,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出版。
(10)鲁迅《华盖集·通讯》,《鲁迅全集·3》26页,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出版。
(11)鲁迅《书信·致郑振铎》,《鲁迅全集·12》443页,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出版。
(12)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1》213页,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