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摩登女郎的作家明星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4:18


  说到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文化,自然离不开上海摩登女郎的“红”色装扮。红色的口唇,红色的衣服和带红的腮帮子就是那一时期最为典型的流行潮流,刮起的旋风在各个角落渗透并延续下来。而引领这一时尚并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位置的是一位女明星,她不但很会演戏,更是写剧本的高手,因此被人誉为“作家明星”。这位才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自己愿望的呢,她又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的女招待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今天笔者就一一为你揭谜。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她也许不是美人,但确有其独特的气质。30年代初,湖南长沙出了一位才女,她不但长得娇美秀丽,还是个才华横溢的学生。当她在长沙女中读书时,为了谋求独立,就半工半读,将辛苦赚来的钱付学费、过日子。同时,将积蓄下来的钱,买票看戏。她叫胡萍,从小就对表演有着浓厚兴趣的她,为着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常人没有的辛苦。
  学校毕业后,出于对戏剧的爱好,胡萍一直想当一名演员。可是当时长沙并无剧团,她只好先在此找了份咖啡馆的女招待活儿维持生计。一心想在舞台上有所发展的胡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遇见了老乡田汉,于是就向他毛遂自荐。“湖南真乃藏龙卧虎之地,长沙这个小水塘,哪里留得住一个想到‘海’上弄潮的咖啡馆女招待!田汉在长沙时不也说过:‘我不做塘里的鱼了,我得到江里去海里去!那里才是我活跃的地方呀。’”听到这样一席话,慧眼识珠的田汉当即答应带她到上海,进入他创办的南国剧社。正是胡萍在咖啡馆的这份不起眼工作,改变了日后她的人生轨迹。

  因为没有表演的底子,她先是加入上海“大道剧社”,参加演出了《街头人》、《乱钟》等舞台剧,被认为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女演员。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未演过戏、没受过基本训练、更无经验的胡萍,凭借她的天赋才气和刻苦自学,终于在演出话剧《苏州夜话》时一举成名,同时受到电影界的注意,正式进入明星影片公司。
  1931年,胡萍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友联”和“白虹”《海上英雄(1931)》和《绿林艳史》两部影片。起先,胡萍未被重用,只在一些电影里头担任第二女主角,直到汤杰导演的《满园春色》时,才任主角,可惜影片内容平庸,胡萍也就不能有突出的表现。在“明星”时期她最有成就的是自编自演的《姊姊的悲剧》,在该片中她不但发挥了表演的才能,而且还显示了文学禀赋,被人们称为“作家明星”。紧接着她又加入了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一名进步电影工作者。



  把口红、腮红、红裳与“赤化”放在一起说事,似乎显得过于突兀,可它们的确都是“上海摩登”——上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新型都市文化。穿红衣,在革命青年这里已成一种时髦:既可宣示自己的政治立场,又能让人“道路以目”。Morden,可译为“摩登”,也可译为“现代”,革命是最最现代的意识,摩登青年怎会甘于落伍?
  宋之的在《红姑娘胡萍》一文中写道:“在中国的女明星里,胡萍女士是最有美国风的,你看她那两条弯弯的眉,你看她那一只扁阔的嘴,不很像美国的女明星吗?可惜是画的,要是真的,那就好了。”连容貌都极富现代感的胡萍,怎能不红?她还会跳舞!当时的舞场备有舞女,舞客多为男人,花钱买舞票吃舞女的豆腐,简直是天经地义。跳舞在正经人看来可不是一件正经事,更何况胡萍还是一位左翼文化人,但是她仍然与上海摩登女郎的生活同步进行着,快乐而幸福。

  1933年,田汉介绍胡萍进入“艺华”。她一连主演了《烈焰》、《女人》、《黄金时代》、《桃花村》、《人之初》和《时势英雄》等多部影片,并很快成为“艺华”的台柱,奠定自己在电影圈内的地位。同时她还时常在报端发表影评,文笔犀利泼辣。胡萍也知恩图报,日后田汉被逮,软禁南京,却仍能演戏,于是邀请上海演员赴宁,“大演其戏”。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因怕演出会被南京政府利用,派人分头劝阻受邀演员。金焰、王人美夫妇遂以电影公司赶戏为由,婉拒了田汉的邀请,胡萍却担任了《复活》一剧的女主角。
  两年后,胡萍又转入“新华”,主演了史东山编导的《狂欢之夜》及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的《青年进行曲》。与周璇等合演的《狂欢之夜》曾轰动一时。《青年进行曲》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上映的,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后来,由她主演、徐维邦编导的《夜半歌声》,更是使其演技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渐渐淡出了电影银幕,成为一位具有“红”色思想的爱国者。息影后,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下落,直到文革时期才发现她回到了长沙,过着普通人家的生活。三十年代的影剧明星胡萍,就是样样皆“红”。不但会演戏,还会做文章、编剧本。她主演的最生动的影片,其实不是《夜半歌声》,而是她以欲望和革命为主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