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才绝艳录--咏絮女儿评传(七)江湖夜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1:03
惊才绝艳录--咏絮女儿评传
作者:S江湖夜雨S

明月梅花一梦----多愁多病董小宛
在秦淮八艳之中,董小宛也是个很有名的美眉。关于她的小说、故事、传奇也非常多。所以在本文中江湖夜雨就从简叙述董小宛的故事。董小宛的故事最为真实的资料应该是她所嫁的丈夫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本文也主要依据这个资料来叙述。
董小宛原名董白,有一种说法是她的母亲姓白,所以取父母两人的姓起名董白,好像我们现在不少家庭取名字时也沿用这个方法。她十分仰慕李白,于是也学李白自号青莲。早年她父亲开设“董家绣庄”,家境十分富有,但后来经营不善,手下的伙计都疯狂侵吞绣庄的资产,好好一个绣庄变成亏损累累的公司了。这种经历,有点类似于海岩笔下《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的罗晶晶。小宛的母亲一气之下,又病了,当时虽然没有现在这种“医疗腐败”现象,但庸医骗钱的也不少,药费也是难以负担。董白无奈,只好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
董小宛的性格其实是最不适合当卖笑迎欢的青楼女子的,她的性格娴静忧郁。江湖夜雨觉得秦淮八艳之中,董小宛的性格最为内向,很有些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所以有人说林黛玉的形象就来自董小宛。清人余怀《板桥杂记》载:“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天姿巧慧,容貌娟妍,七八岁时阿母教以书翰,辄了了。少长顾影自怜,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性爱闲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舍去。至男女杂坐,歌吹暄阗,心厌色沮,意弗屑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董小宛虽然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女,歌也唱得很绝妙,但却是个不喜欢热闹的人。那种男男女女坐在一起,大吃大喝,狂唱卡拉OK的场合,她是很不适应的,坐在那儿就觉得难受(心厌色沮),但是对于“幽林远涧,片石孤云”这样优美的自然景色,却是恋恋不舍。看来也是个生性喜静不喜闹,喜散不喜聚的性格。所以董小宛委身青楼,对她来说更难更苦。
董小宛喜欢山水,所以她不得不陪客时更喜欢陪人出游这一形式,她陪的一般也是当时的文人名士。她曾和钱谦益、吴伟业(《圆圆曲》的作者)游览西湖又转道黄山观赏奇峰苍松。吴伟业有一首诗写董小宛穿白夹衣游黄山:“细毂春郊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极力赞叹董小宛的艳丽风采。看来“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来形容小宛也是极为贴切的。
董小宛后来托付终生的冒襄,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并称为明末四公子。《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自叙初见董小宛的情景是这样的:“……从花径扶姬于曲栏。与余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此良晤之始也,时姬年十六。”当时董小宛陪客回来,薄醉乍醒,加上董小宛一向身体不好,所以十分慵懒。但在冒襄眼中却依然是那样的迷人:“香姿五色,神韵天然”。
虽然后世一直都称道董小宛和冒襄是一对才子佳人的完美结合,但江湖夜雨通过现存的资料来看,总觉得冒襄对不起董小宛。冒襄这样的公子哥儿,流连于青楼妓馆,开始并无多少真情真意。初见董小宛时,他并没有一见倾心,当时据说他在追求陈圆圆,只是后来陈圆圆被田妃的哥哥田宏遇半抢半选地入了皇宫(当时田妃病重,田宏遇担心人走茶凉,为了博崇祯的欢心,把陈圆圆贡了上去。但崇祯忧心国事,根本不受,又退了回来,姓田的于是又将陈圆圆转送吴三桂),他才又来找董小宛。
当时董小宛正在病中,这时候她的母亲也已经去世,她听到是冒襄来时,就支撑着起身,说:“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工。”从这个情况中我们可以知道,董小宛对于冒襄是一见倾心的。后来,她正是将一生都付给了冒襄。但冒襄却推三阻四,借口多多,小宛要随他走,他推脱要考试什么的,不带小宛走。小宛坚持收拾好行李和他一起上船,他却坚决不意。这时有朋友开玩笑对董小宛说:“如果依你所愿,就掷一下骰子,掷得巧,就依你”。小宛很郑重地拜了几拜,一掷居然全是“六”,所有同船的人都欢呼,但冒襄却耍起了赖皮,小宛“掩面痛哭,失声而别”。姓冒的居然说:“余虽怜姬,然得轻身归,如释重负”。不知生就的是何心肠。
小宛在苏州度日如年,她是个痴情的美眉,既然心中看中了冒襄,就坚贞如一。过了段时间,小宛就自己从苏州雇船前往南京,只有一个老婆婆和她相伴。当时兵荒马乱,途中遇到强盗,她们躲入芦苇从中,偏偏船舵又损坏了,无法行路,她们三天没有吃到东西,走到了南京。董小宛的真诚真是天地可鉴。
但冒襄当时屡试不中,也不愿意出钱为董小宛赎身,“遂冷面铁心,与姬决别”,董小宛伤心不已,不脱别离时穿的单薄衣服,声称辟疆不赶快前去计议迎娶之事,她甘愿冻死。最后还是钱谦益出面出钱解决了赎身问题,雇船把小宛送到冒襄的老家如皋。董小宛这天很高兴,喝了很多酒,冒襄说“姬最温谨,是日豪情逸致,则仅见。”是啊,一向沉闷忧郁的董小宛这天终于绽开了笑颜。
不过依江湖夜雨看,小宛在董家过得也并不是太好,冒襄的大老婆是中书舍人苏文韩的三女儿名叫苏元芳,是订下的娃娃亲。据冒襄所说:“越九年,与荆人无一言枘凿”,也就是说小宛在来到冒家九年之中,没有和冒襄的大老婆拌过一句嘴。虽然冒家大老婆未必有多坏,但以世事人情推知,也不会对小宛好到那儿去,不知道小宛背后默默地受了多少窝囊气也未可知。
董小宛性格内向拘谨,来到冒家,也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据冒襄所说“而她之侍左右,服劳承旨,较婢妇有加无已。烹茗剥果,必手进;开眉解意,爬背喻痒。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唉,看来我们的小宛在冒家地位很低,跟个丫环似的,吃饭的时候还要侍候冒家一家老小们,吃饭的时候抓紧吃几口就又站起来像服务生一样给别人服务。董小宛管家中的财务支出等琐碎事情,却从不私藏半点银两,也没有说为自己多定制一些珍宝首饰。还担当起教育冒襄两个儿子的任务,有时直到深夜。
董小宛对于冒襄更是尽心尽力,冒襄收集修订编辑全唐诗方面的东东,董小宛就帮他“稽查抄写,细心商 订,永日终使”,而且董小宛对诗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董小宛十分喜欢读诗,最喜欢读楚辞、杜甫、李商隐、和王建、花蕊夫人、王珪三人作的宫词,董小宛是个爱书成癖的美眉,“等身之书,周环座右,午夜衾枕间,犹拥数十家唐书而卧。”枕头上也放满了书。董小宛和冒襄谈论文史,见解精到,冒襄也深为叹服,认为“堪作一则史论”,看来如果董小宛能活到现在,天涯煮酒论史上肯定也少不了她的文字。当时董小宛也写了一本著作,她把古籍中事涉闺阁者的细节收集成册,把古来女子的服饰打扮及生活情景详细记录,名为《奁艳》。这倒很是有趣,记得有个叫殊心慈的美眉写有《红妆——女性的古典》一书,大概和小宛这本书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可惜《奁艳》一书,据说早已失传。
董小宛初进冒家时,见到董其昌仿钟繇笔意为辟疆书写的《月赋》,非常喜爱,就下功夫边临钟繇的碑帖,后来,小宛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嫌瘦,又看到钟繇的《戎辂表》把她崇信的关羽称为贼将,就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说来董小宛也是个比较固执的人,她的性格是比较执拗的。要是依江湖夜雨的看法,钟繇称关老爷贼将也是各为其主嘛,关老爷也未必就神圣得不得了。但从董小宛的一贯言行来看,她不是这种放诞乖张的人。小宛的字很好,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以及银钱出入。在苏州的时候,小宛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能够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关于董小宛在字画上的成就,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一帧董小宛楷书秋闺诗词。为扇面形式,金笺纸,纵18.5厘米,横51.4厘米。自作七言诗十一首。董小宛的小楷写得工整清秀,锋颖秀拔,尽得古书家精髓。这十一首诗也是小宛自已作的,谨录如下:

幽草凄凄绿上柔,桂花狼藉闭深楼。银光不足供吟赏,书破芭蕉几叶秋。

残柳凋荷绿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楼前几日无人到,满地槐花秋正深。

白日吹人无所思,独来窗下理红丝。手擎刀尺瓶花落,数点天香入砚池。

稠烟迷望不能空,满地犹含绿草风。乱竹繁枝多少意,满园花落忆春中。

修竹青青乱草枯,留连西日影相扶。短墙微露高城色,远处疏烟入画图。

飘枝堕叶此烟中,残鸟啼秋声亦同。错认桃花满青行,依稀白鹭栖丹凤。

侵晓开香湿绣巾,满天犹带月华新。此中随意看秋色,采得名花赠美人。

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

无事无情亦未闲,孤心常寄水云边。今宵有月无人处,高讽南华秋水篇。

满畦寒水稻初黄,细鸟归飞集野棠。正是好怀秋八九,桂花枝下饮清香。
十一
风前一叶巧迎秋,露气蟾光净欲流。楼上有人争拜影,巧丝先我骨衣俅。
落款:右秋闺词十一首,崇祯康辰中秋日 印三方:青莲、董白、女史。
江湖夜雨的感觉最好的是第八首,“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这两句口语入诗,别有风味,其他的也都应该说不错,可见董小宛的才气。董小宛和冒襄经常一起唱和,他们曾一起唱和过一首咏菊诗,冒襄的诗是:“玉手移栽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数此却无卿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小宛的和诗是:“小锄秋圃试移来,篱畔庭菊手自栽。前日应是经雨活,今朝竟喜带霜开。”看起来有点眼熟是不?对啦,《红楼梦》中贾宝玉“种菊”诗的前四句正是:“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尤喜带霜开。”很明显是套用了董小宛的诗。而史湘云的“对菊”诗是:“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这诗中的有些句子也和冒襄的诗极为相似,这其中的源流大有文章可寻,所以红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处就不多提了。
董小宛的画也是很有名的,据2004年新闻报道,董小宛的画梅花名作《孤山感逝图》于上海崇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拍卖,估价38万元至45万元。画上有董小宛的题诗:“孤山回首已无家,不做人间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冰雪误生涯”。这首诗自伤身世,写得也是十分感人。
小宛身体虚弱,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她原来是很能喝酒的,但冒襄却酒量很小,所以自己也就不怎么喝酒,在喝茶方面,他们倒是有共同的嗜好。小宛也特别喜欢茶,吃饭时也是用一小壶茶淘一点米饭,再佐以一两碟小咸菜,就是一顿饭。但她精擅厨艺,变着花样做好吃的给冒襄吃。冒襄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于是为他制作的了多种鲜洁可口的美食,花样繁多。什么桃汁、西瓜汁等,她制得桃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小宛腌制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蒲藕笋蕨、枸蒿蓉菊等各种鲜花野菜一经小宛之手用作食品,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小宛做的火肉熏肉一点也不油腻,有松子味,鱼干能有麂鹿的味道,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脯如鸡粽,腐汤如牛乳”,小宛还不断学习,听到哪里有奇异的菜肴,就去访求来,然后以小宛的聪明再加以改进,结果更加出色。所以只到现在,江南还有“董菜”、“董糖”、“董肉”之著名特产,董小宛可谓造福后世,泽及苍生。
唉,说来冒襄不知前世修下什么功德,让小宛这样一个多才多艺,兰心慧性的美眉来报答他。冒襄和小宛的日子如果就这样过下去,大概也算是比较幸福的吧。但是人世多变,世事难言。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浩劫大动荡来临了,那就是甲申三月十九日之变,崇祯帝吊死,李自成攻进北京,接着满清入寇,天下大乱。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乱兵肆虐无忌,冒家险遭不测,幸亏逃避得快,才得以保住了全家的性命,然而家产却在战乱中丢失得一干二净。在逃难中,小宛的衣服首饰几乎丢光了,回到如皋后,她也没有置办衣物。后来又有乱兵侵扰,冒襄全家又外出逃难,逃难途中,冒襄一手扶他老妈,一手曳着他大老婆,董小宛跟在后面,没有人扶她,冒襄还吼道:“汝速蹴步,则尾余后,迟不及矣!”让她快点走,可怜小宛“一人颠连趋蹶,仆行里许”。后来冒襄居然推说要把她托付给朋友,想把董小宛丢下不管了,虽然后来冒襄的母亲和妻子都不同意没有这样做,但江湖夜雨读到此处却是十分寒心。
大乱之中,冒襄又病倒了,当时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卷破席,董小宛在他寒冷时就拥抱他,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痛的时候给他抚摩身体,让冒襄枕着自己的身体睡觉……夜夜没有睡过一个踏实的觉。端汤送药,端屎端尿地侍侯冒襄,自己只是每天吃一餐粗砺的饭食。董小宛在没有人的时候就悲伤叹气,但在冒襄面前却温言劝慰,和他说笑话解闷,好让他高兴一点。冒襄病中之人,常急躁,和小宛发脾气(江湖夜雨曰:欠抽),董小宛却逆来顺受,从不顶撞他。就这样过了五个多月,累得董小宛“星靥如蜡,弱骨如柴”。
当时兵荒马乱,据冒襄回忆说是“城中日杀数十百人,夜半鬼声啾啸,来我破窗前,如蛩如箭……”这种情况下,小宛让冒襄背靠着自己的身体坐着,握紧他的手劝解他,为他打气,并说:“但人生身当此境,奇惨异险,动静备历,苟非金石,鲜不销亡!异日幸生还,当与君敝屣万有,逍遥物外,慎毋忘此际此语!”董小宛可能此时的心中却只有充实和平静,因为她是为爱而活的,她认定了冒襄是她的所爱,她受多少苦也在所不惜,在这生死一线的时候,她反而平静达观,她其实早就是“敝屣万有,逍遥物外”的人,她看重的只是爱,只是冒襄。可是以前的冒襄是不会懂的,可能也只有在此时此刻,他才知道董小宛对他的深情,他在董小宛心中的份量,他才知道,只要有小宛在他身边,其他的身外之物又算得了什么?
可惜就在他明白了这一点后,病也逐渐痊愈时,心力交瘁的董小宛却病倒了。她得到是肺病,据冒襄的《亡妾董小宛哀辞》中写道:“一息数喘,娇喘气幽。香喉粉碎,靡勺不流。火灼水枯,脾虚肺逆。呼吸泉室,神犹姽婳”。可怜小宛,香魂一缕,随风而去。顺治八年闰二月十五日,小宛被葬于冒家南郭别业里的影梅庵旁。冒襄悲痛不已,他说:“今忽死,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于是他写下万言之多的《影梅庵忆语》,至今读来还是极为感人。
但是江湖夜雨却总觉得冒襄是对不起董小宛的,冒襄后来又娶了蔡含、金玥两个知书懂画的女子为妾。史料记,康熙十五年(1676年)春,冒襄与好友汪懋麟郊游时,又取出蔡含、金玥所画的图册相赠,以为炫耀。不知此时冒爷心中,小宛安在?古来负心男子甚多,董小宛将此生都付与了他所认定的知己----冒襄,为之早病夭亡,但冒襄却娇妻美妾地活到八十三岁寿终正寝。难道《影梅庵忆语》那薄薄的半册文字就能报答得了董小宛用一生付出的感情吗?
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胜雪映梅花。
这是吴梅村写给董小宛的一首诗,董小宛正如一枝虽然瘦弱却耐得住清寒,禀性高洁的梅花。她为情而生,为爱而死,无怨无悔。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才高志傲柳如是
秦淮八艳之中,柳如是这个名字,在一般人的耳中并不是很响亮。大概陈圆圆名头最响吧,李香君因为《桃花扇》一剧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董小宛因后人捕风捉影,以为她就是董鄂妃而也有些名气,但这其中才情最高、诗文流传最多、最有个性、故事也最丰富的却应该是柳如是。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在晚年以全部精力写成《柳如是别传》一书,历时十多年,全书有洋洋八十多万字,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的缘起中说:“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坏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可见柳如是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青楼女子,她所涵盖的内容是很多的。不过据说陈先生这本《柳如是别传》考证繁琐,引据广博,非学识极高深者难窥其门径。也幸好如此,不然地话,江湖夜雨岂敢再来胡言乱语?
柳如是(1618-1664年),有的说本姓杨,初名云或云娟,又名影怜,又名爱。后改姓柳,名隐雯,接着又改名为隐,字蘼芜,号河东君。因《金刚经》中的“如是我闻”一句,改字为如是。也有人说是根据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改为这个名字的。从这些名字里,我们能感觉到柳如是和《红楼梦》隐约有某些关系。
有人根据柳如是先姓杨后姓柳,合起来就是“林”字,推断说柳如是就是林黛玉的原型。“桃花”、“潇湘”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所以林黛玉的判词中有“玉带林中挂”一句,有些网友据此还争论林黛玉会不会是上吊死的(柳如是最后上吊而死)。《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之病由此而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常艳如桃花,曾有“桃花得气美人中”的诗句,意思是桃花因美人而艳丽。据说柳如是那个时期的妓女为了保持面部鲜艳,经常服用一种类似砒霜药品,服用时间久了,往往引起内脏的病变,而导致吐血;柳如是就是因此而“多愁善病”,在小红楼和绛云楼生活期间都曾经吐过血,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对此有详细阐述。
但如果就此说柳如是就是林妹妹的原型,也不全对。我们看柳如是的名字里还有“蘼芜”两字,我们知道薛宝钗的雅号就是“蘅芜君”,和“蘼芜”两字实在是惊人的相似。再者唐朝时有五姓十族之说,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看来柳如是又有几分宝钗的影子。但再看柳如是初名为影怜,正是“英莲”之谐音,又有香菱的影子。另外她名隐雯,是不是还和晴雯有关?这种种恐怕并非巧合,但本篇就不多说了,留给红学家们打口水仗去吧。不过就柳如是的生平来看,江湖夜雨觉得她的性格是比较刚强执拗的人,倒和尤三姐和探春比较类似。
柳如是的父亲据说是明朝御医,因为被人诬告而身死。她舅舅收养了她,但后来舅舅死了,被迫流落娼门。当时柳如是才十岁,被当地的名妓徐佛(咦,妓女居然也称为佛)买去做侍婢。明代扬州有一种名曰“养瘦马”的肮脏交易。先是廉价收养穷人家里比较貌美的女孩子,称其为“瘦马”,并据女孩儿的才貌教以琴棋书画,针线女红,以增加其价值。至十四五岁时,就再转手卖给达官贵人或者巨商大贾作妾。所以柳如是被徐佛调教了几年后,就卖给了老色鬼周道登。
周道登这厮,原来还当过宰相,来历倒是不小,但是人品却不怎么样。崇祯皇帝驭政之后,看周道登尸位素餐,整天庸庸碌碌地,就罢了这厮的官。清人文秉编的《烈皇小识》里记载了明皇崇祯与当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周道登的一次谈话。崇祯问阁臣们:“近来奏章里多有情面二字,何谓情面?”这时,周道登答道:“情面者,面情之谓也。”左右皆匿笑。看来周道登是个有名的滑头,“情面”就“面情”,解释了等于没有解释,简直是“假大空”的代表。如果周道登这厮来主持会议,肯定也是哪种通篇空话废话的家伙。唉,可惜崇祯皇帝脾气虽然暴躁,却只是将周道登免官,依江湖夜雨看,直接将这厮廷杖一百,打死算了。话说周道登回到江南乡里,凭借贪污来的大堆金银,纵情声色,荒淫无度。当时周老头据说都年过花甲了,却还四处寻未成年少女取乐。柳如是就不幸被他买去,作了他的小妾。
周道登虽然美妾如云,但对年幼聪明的柳如是很是喜欢,周老头常将柳如是“抱置膝上,教以文墨”。周老头虽然是个色鬼,人品也很低下,但毕竟是科第出身,文化知识还是懂点的,柳如是在学识方面肯定也会有点收获。不过周家的众妻妾个个都像“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看到柳如是得宠,嫉妒得牙根痒痒,于是就诬告她和男仆私通,竟要求将其打杀。结果柳如是虽然没有被打杀,但是却又被卖回娼家。
柳如是由于姿容美艳,又知书懂诗,聪颖灵慧,所以当时很多的文人名士也对她青眼有加。据说写《五人墓碑记》的张溥,对柳如是也曾一见倾心,两人相处过好长一段时间,才“缱绻相别”。柳如是混迹于风尘之中,所来往的客人当然也不全是张溥这样有档次的人物,一些庸俗宦商也是难以推脱。所以这种卖笑生涯也不是多好过的生活,柳如是自己曾说过:“自悲沦落。堕入平康。每当花晨月夕,侑酒征歌之时,亦不鲜少年郎君、风流学士绸缪缱绻,无尽无休。但事过情移,便如梦幻泡影,故觉味同嚼蜡,情似春蚕。”柳如是厌倦了青楼中的庸俗无聊的强颜欢笑,她决心找个如意郎君来从良。
和董小宛她们不大一样的是,柳如是一开始的定位就比较高,要求的条件也比较高,她一开始不甘心做妾,想找个未娶妻室的少年公子。于是她相中了一个叫宋辕文的书生,柳如是为了试他是否真心,还耍弄了这个男生一回。《柳如是别传》中是这样写的:“如之约泊舟白龙潭相会。辕文蚤赴约,如之未起,令人传语:‘宋郎且勿登舟,郎果有情者,当跃入水俟之。’宋即赴水。时天寒,如之急令槁师持之,挟入床上,拥怀中煦妪之。由是情好,遂密。”意思是柳如是约人家在白龙潭那儿相会,宋辕文早早就去了,比张良找扔鞋老头的劲头大多了,当时柳如是还在船里没有起床哪,她让人带话让宋辕文别上船,如果真有情谊就跳到水里等她,结果宋辕文为了爱情啥也不顾,“扑通”一下就跳进冰冷的河里面,柳如是一见这男生还真傻得可爱,马上让船工们救起来,拉到床上,用自己的身体暖他。
不过宋辕文虽然为了柳如是命也不顾,但是柳如是想成为他名媒正娶的妻室却是障碍重重,难于上青天。宋当时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经济来源都要依靠家里,宋母因为他爱上一个妓女,勃然大怒,让他罚跪,更别提娶柳如是进门了。宋辕文辩解说柳如是并没有索要很多的钱财,其母更加恼怒,说:“财算什么,她不要钱,却要你的命。”当时,松江知府方岳贡下令扫黄打非,清理流娼。柳如是正是被清理的对象,于是柳如是找来宋辕文,和他摊牌。宋辕文硬着头皮来到柳如是的家里,只见柳如是当时桌子上放了一张琴,这倒罢了,旁边却还有一把光芒四射的倭刀,也就是日本武士刀。柳如是问他想怎么办,宋辕文哆嗦了半天,嗫嚅着说:“姑避其锋”,柳如是听了大怒,说:“别人说这样也就罢了,你居然也说这样的话,那我们今天就一刀两断!”,说完拿起那把武士刀一刀把那张名贵的琴砍成两半,琴弦根根断绝,铮然有声。宋辕文一看这阵势,吓得抱头鼠窜。看了这段故事,江湖夜雨觉得柳如是的性格确实和董小宛等不大一样,比较刚硬,宋辕文一时不能答应,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柳如是就拿刀动杖,这种情景有点类似于尤三姐。不过柳如是并不像尤三姐那样傻,一下子就自己抹了脖子。
柳如是虽然遭到挫折,但她是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美眉,所以后来她就调整了目标,转而追求陈子龙。这陈子龙字卧子,他的名气比宋辕文要大得多,陈子龙是当时文坛和“几社”的领袖人物,像我们知道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从师于他,当然他也十分傲气。柳如是平时喜欢“幅巾弓鞋,著男子服”,给这些文人名士写信时,常自称为“弟”,近代王国维曾惊叹于柳如是这种放诞之为,还写诗夸道:““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 但当时她给陈子龙写信时也自称为“弟”时,陈却不高兴,没有答理她。据说柳如是“登门詈陈曰:‘风尘中不辨物色,何足为天下名士?’”说来柳美眉的脾气也真够大的。不过后来陈子龙倒是比较欣赏她的才学,柳如是有部文集叫《戊寅草》,陈子龙曾为其做序,夸她是:“柳子之诗,抑何其凌清而瞯远,宏达而微恣欤?夫柳子非有雄玅窅丽之观,修灵浩荡之事,可以发其超旷冥搜之好者也……柳子遂一起青琐之中,不谋而与我辈之诗,竟深有合者,是岂非难哉?是岂非难哉?”对柳如是的诗才给予了充分的赞扬,要知道陈子龙在当时可是文坛的大腕啊。
陈子龙和柳如是并没有正式婚娶,甚至连妾的地位也没有留给柳美眉。但是他们有过一段同居的生活,据说在崇祯八年(1635年)陈子龙背着家里人,在松江外一座名叫南楼的小红楼里,和柳如是同居了。柳如是将此楼称之为鸳鸯楼,把这段时间写的词集命名为《鸳鸯楼词》,此时他们形影不离,犹如伉俪一般出入。陈子龙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春日早起》:“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有人认为《红楼梦》书名从此处而来。但是,好景不长,陈子龙的母亲高氏令他的正妻张氏率家人大闹鸳鸯楼,将柳二奶打了出去。柳如是很是伤心,作了一篇《别赋》辞别了她心爱的陈子龙。她在赋中痛苦地说:“悲夫同在百年之内,共为幽怨之人。事有参商,势有难易。虽知己而必别,纵暂别其必深。冀白首而同归,愿心志之固贞。遮乎延平之剑,有时而合。平原之簪,永永其不失矣!”柳如是对陈子龙还是很有感情的,后来陈子龙抗清失败而死,柳如是也是伤心欲绝。
经历了两次失败了,柳美眉算是想清楚了,自己身堕风尘,想挑一个样样都好的如意郎君是不现实的。于是她将年龄条件放宽,就瞄准了当时的文坛元老,有“东林领袖”、“当今李杜”、“江南文宗”等一大堆头衔的钱谦益。钱谦益原来也和柳如是同游过西湖,对柳如是印象不错。柳如是既然确定了目标,当下就主动寻访,据说当时她又穿上男人的衣服去拜访钱谦益,钱谦益开始没有认出来竟然是柳美眉,后来想起来后,自是大喜。柳如是当时写了首诗给钱谦益:
声名真是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一室茶香开淡黯,千行墨妙破冥蒙。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这首诗里有好多典故,不一一解释了,反正都是夸钱老头的。钱老头见他半截身子进了土的人了,居然还有这样漂亮的美眉青睐于他,不禁喜上白眉梢,当即回诗说:“老大聊为秉烛游,青春浑似在红楼。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生平百岁忧”。钱谦益兴奋之下,邀集亲友一起给柳如是接风洗尘,很是隆重,柳如是想必是很满意的。
钱钟书好像说过:老男人动情就像老房子着火,更没有救。这时候钱谦益这座“老房子”一碰上柳美眉火辣的眼神,顿时不可收拾。钱老头财力雄厚,比之宋、陈二人强多了,崇祯七年(一六三四)温体仁指使张汉儒揭发有钱谦益居乡不法四十款罪状,说他有上百个奴婢,夺人田宅妻女,把持官府,操纵考试词讼,其实是个大恶霸地主。另外钱谦益还经营出洋兴贩,获利巨万。当然这些事都是他的政敌所攻击,并不一定都是实情,但钱谦益的能量在江南是很大的,当无疑问。像董小宛从良于冒襄时,好多麻烦事就是钱老头摆平的。所以钱老头马上决定特地为如是建一座新居,题为“我闻室”(取佛经中“如是我闻”一词)。据说十日内就完工了,看来老钱财力既厚,心情又切。室中家具用具自然也置办齐全,都是崭新,让柳如是搬进去居住。柳如是喜不自胜,说道:“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钱老头也大喜过望。曰:“今天下有怜才如此女子者乎?吾非能诗如柳如是者不娶。”郎情妾意,却也融洽之极。但此时,柳如是对钱谦益能否正式娶她过门,还是有所疑虑的,于是她作了这样一首诗:
春日我闻室作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老钱这时候如同热恋中的年轻人一样,对柳如是关心倍至,看了柳诗后,抓紧写了首和诗为之释疑,并且加紧开始准备两人的婚礼。
崇祯十四年六月,钱谦益“礼同正嫡”来迎娶柳如是,他大摆排场,扎设一只大彩船,以正妻礼仪娶柳如是为如夫人。当时钱谦益已是六十岁,柳如是才二十四岁。我们看现在杨振宁娶翁帆,网上拍砖的还大有人在,在明朝当时钱谦益的名气也是很大的,而且娶的是个风尘女子,所以当时也是有很多人向彩船乱砸石头砖瓦臭鸡蛋之类的东东。当时“于是琴川绅士沸焉腾议,至有掷砖彩缢,投砾香车者。牧翁吮毫濡墨,笑对镜台,赋催妆诗自若。”当时钱谦益看来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他早豁出脸面去了,所以他“笑对镜台,赋催妆诗自若”,对于写诗来说,对老钱倒是家常便饭,晚上不一会儿就写了四首《合欢诗》。诗中无非是什么“地久天长”、“鸾歌凤舞”之类的话,殊无可观,这里就不录了。其实依江湖夜雨看,前人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句足以盖之。
柳如是嫁了钱谦益后,钱谦益又给她盖了一座“绛云楼”(《红楼梦》中有个绛云轩,红学家们又有说嘴的了。),钮琇《觚剩·河东君》中记载:“柳归虞山,宗伯目为绛云仙姥下降。仙好楼居,乃枕峰依堞,于半野堂后构楼五楹,穷丹碧之丽,扁曰‘绛云’。大江以南,藏书之家,无富于钱。”柳如是在钱谦益眼中是“绛云仙姥”,所以盖了这个高楼给她住,同时这又是个藏书楼。柳如是聪颖仔细,对某书放在某处记得十分清楚,有人称之为“如李易安在赵德卿家故事”,用李清照记古书的故事来比喻她。只可惜钱老头早生了三十多年。
这段日子,柳如是可能过得还算不错,她和钱谦益“争先石鼎搜联句,薄暮银灯算劫棋”,诗文相酬,琴棋相娱,他们录有《东山酬唱集》。钱谦益正在编有一本《列朝诗集》,柳如是就全力帮助他完成这一工作,诗集的编撰比以前顺利快捷得多。诗集中有一卷名为“香奁”,收集的是明代女才子的文学作品。柳如是对这一卷情有独钟,这卷基本就是全由她完成的,她不在《香奁集》中,柳如是对这些女诗人的评价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十分公允、精到。像我们前几篇中的薛素素和马湘兰等的事情都是引用《列朝诗集》,这都应该归功于柳如是,才记载下来这样宝贵的资料。
钱谦益对于柳如是应该算是不错的,可能老丈夫对于小妻子往往都会比较宠吧,钱还经常有时让柳如是帮他应酬客人,和朋友介绍时,也夸柳是自己的“高弟”,“良记室”,俨然是钱谦益的全权代理人。柳如是不像董小宛一样小心翼翼地当个小妾,她依旧狂放不羁,有时和钱谦益的一班朋友比酒作乐,往往酩酊大醉,所谓“咳吐千钟倒玉舟”,倒有太白遗风(董小宛虽名白,字青莲,却无此等作为),实无闺阁风范,不改风尘本色。钱谦益居然毫不介意,反而称赞她“佳人那得兼才子,艺苑蓬山第一流”。钱谦益常戏称柳如是为“柳儒士”,还写了《有美》一长诗,共一百韵,夸柳如是是“芍药翻风舞,芙蓉出水鲜”,当然最广为人知的还是钱柳之间的那句对话,钱谦益对柳如是开玩笑说:“我爱你乌个头发白个肉”,柳如是当时答道:“我爱你白个头发乌个肉”(顾公燮《消夏闲记》)。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柳如是和老钱的关系确实亲密得很,老钱白发黑肉,虽是事实,但如果两人关系不是亲密无间,柳如是的地位是个凡事战战兢兢的小妾,虽在闺房之中,床榻缠绵之际,她也就不敢直言“白个头发乌个肉”。当然,面对白发黑肉的钱老头,柳如是的内心中应该还是有一些隐隐的不满的。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京都煤山(今景山),明亡。四月,清兵入关,进占北京。五月十五日,明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改年号为弘光。这个福王是那个老福王大肥猪朱常洵之子,李自成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2月攻破洛阳,把这位重达三百六十多斤的大胖子福王逮住,当猪宰了,伴上鹿肉一起煮,号称“福禄宴”。朱由崧跑了出来,仍称为福王。后来被马士英和阮大铖这两位奸臣看中,拥戴为帝。但这家伙和他老爹一样,也是蠢猪一样的家伙,据说有“不孝、虐下、干预有司、不知书、贪、淫、酗酒七不可立”,简直是七毒俱全。南明这套班子自然也是乌烟瘴气,虾兵蟹将济济一堂,各有各的小算盘。
钱老头一向是见风使舵的人,所以抓紧来巴结南明的权贵,他带了柳如是前去宴请权臣阮大铖。《南明野史·卷上安宗皇帝纪》记载:“(钱谦益)乃出其妾柳氏为阮奉酒。阮赠一珠冠,值千金。谦益命柳姬谢,且移席近阮。闻者绝倒。”可想而知,柳如是当时使出风月场中的“公关”手段,将姓阮的迷惑得神魂颠倒,于是钱老头在南明混了个礼部尚书的职位。但是柳如是这样做,似乎也有她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听钱老头的摆布的,柳如是据说当时“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昭君出塞状”,她是有政治上的抱负的,可能想用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为挽救当时的国难出一份力。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久南明被清兵所灭,清兵占领了南京后。柳如是坚决刚毅的态度所证明的。柳如是见大势已去,汉家衣冠已难恢复,就劝钱谦益以身殉国,钱老头佯为应允,乘船到了秦淮河上,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但钱谦益用手探了探湖水,对柳如是说:“冷极奈何?”呵呵,钱老头可能怕得感冒啊,柳如是见此情景气愤极了,就想自己投入水中,但钱老头坚持抱住她,没有死成。钱老头自杀嫌水冷的故事遂成千古笑谈。
钱老头就算不死,如果像当时的众多文人一样坚持不做清朝的官也能让人原谅。但钱老头却又趋炎附势,率先当了汉奸。清·史惇《恸余杂记》载:“豫王(多铎)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刚髡辫而入矣。”钱汉奸之丑态真令人作呕。以钱谦益为首的朝臣剃了头发,手捧明境图册和人民户口向清豫王多铎行四拜礼,二十余万军马解甲受降。钱汉奸劝多铎说:“吴地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毋须再烦兵锋大举。”果然,南京城里并没有出现扬州十日那样的大屠杀,钱汉奸就恬不知耻地自认为保全了一方百姓。看了这些,我觉得钱汉奸倒和汪伪汉奸周作人之类有点类似之处,事隔三百多年,周作人等汪伪汉奸也是以“抗日必亡”,增加无谓牺牲为由美化粉饰自己投敌的行径。
别看柳如是对于阮大铖什么的倒能屈身逢迎,但在民族大义上却丝毫不含糊。她对钱汉奸的行为深恶痛绝,当钱汉奸要到北京授职时,其他降臣都举家北上,像同样的是秦淮八艳的顾媚,就随她当时也成了汉奸的老公进京,还弄了个一品诰命夫人当。但柳如是坚决不和钱汉奸一同进京,给钱汉奸送行的时候,她穿了全身红色的衣服(表示不忘朱明),引起很多人的惊讶感慨,说:“柳君亦丈夫哉!”而且在钱汉奸走后,柳如是更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来表达对钱汉奸的愤慨。她公然大搞婚外情,和别的男子亲热,让钱汉奸没有戴上满清给他的红顶子前就先戴上一顶绿油油的帽子。
再说钱汉奸,到了北京,清廷其实并不看重这些降臣叛将们,尤其钱汉奸这样玩笔杆子的家伙,于是只授了他一个礼部侍郎的小官。钱汉奸枉作小人,也是愧悔交作。不久就托病回家。钱谦益辞职回家后,钱谦益的儿子向他告发柳如是“与人通奸”的行为,钱汉奸倒还有几分自知之明,不仅没责备如是,反而怒骂其子,说“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是啊,钱汉奸之没脸没皮在先,柳如是只不过以此来表达她对钱汉奸的失望罢了。据说自从以后,柳如是对钱谦益的感情一落千丈,经常嘲笑他。有次钱老头游山,见到一处泉水极清,就想洗洗脚,柳如是就冷笑道:“此沟渠水,岂秦淮河耶?”钱汉奸顿时满脸如紫猪肝状。钱谦益晚年不得意,叹气说:“要死啦,要死啦!”柳如是就怒叱道:“你不死在乙酉年(明亡时),死在现在,不晚了吗?”
在柳如是不断地讽刺中,钱谦益也略有点良心发现,也曾做过一些反清复明的事情。所以在顺治五年,受到牵连,被总督衙门捕入了大牢。柳如是不顾当时产后卧病在床,冒死上书总督府,要求代夫受刑。一方面带了大把的金钱四处打点行贿,中国的事情历来是有钱好办事,看来还是金钱起作用,受了四十天牢狱之苦的钱谦益无惊无险地度过了劫难。钱出狱后,对柳如是更加敬爱,对柳如是全力营救他脱险很是感激,说:“恸哭临江无孝子,徒行赴难有贤妻。”不顾他原配的妻子尚在,公然称柳如是为妻,这在那个妻和妾地位大不相同的时代是很罕见的。
可惜,钱老头年事已老,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病逝。终年八十五岁。钱汉奸虽率先投敌,但后来满酋乾隆却不卖他的帐,说:“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在前明时身跻膴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顺,洊陟列卿。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于人类……”将之列入贰臣传,这是后话。
此时柳如是已四十七岁,和钱谦益生有一子一女。柳如是嫁到钱家时,钱谦益的正室陈夫人还在,另外还有几房侍妾。但二十多年中,钱家的经济大权一直是掌握在柳如是的手中,这在钱氏家族中人看来实在不可容忍。钱谦益一死,攘夺家产的斗争必然爆发,这就是所谓“钱氏家变”。钱家人聚众大闹,他们欺负柳如是的女儿和儿子幼小,当着柳如是的面百般叫骂,拷打管家,抢去银器古玩和地契,并一再登门要银。钱家恶棍们狂嚣:“我奉族贵命,立索柳氏银三千两,有则生,无则死!”结果柳如是冷静地让这些家伙们:“稍静片刻,容我开帐。”然后登楼立下遗嘱,从容上吊自杀。得知此事后,钱家恶棍们吓得“弃帽逃窜”,后来因家主新丧,迫死主母而获罪。虽然也有的说法是,钱家人四处行贿,后来恶棍们都予以轻判,但柳如是子女财产因此得到保全,当无疑问。
对于柳如是最后的自尽,有人说成是为钱谦益殉节固然不对,但如果说纯粹是由钱家人逼死的也未必就是全部情况。柳如是是个性格刚强,久经世面的女子,从她四处打点营救钱谦益出狱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她只是想对付钱家人,她恐怕有的是办法。她完全可以行贿官府,让官府弹压一下钱家人。柳如是应该是一个渴望在政治上有作为的美眉,从她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来,她绝对不是个甘于当个家庭妇女就罢休的女人。也许她的死正是因为那个时候她已经生无可恋:她爱的人死了,爱她的人也死了;最重要的是,她看不到有任何复国的希望,所以她的心也死了。而以此让钱家人获罪伏法其实就是顺便玩的一出“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游戏吧。我觉得正像《倚天屠龙记》上的殷素素自杀将死,还不忘把少林方丈叫过来,假意将屠龙刀的秘密告诉了他,从而使少林寺几十年不得清静一样,柳如是一样的狡黠如此,至死不变。
柳如是没有和钱谦益葬在一起,钱谦益是和他的正妻埋在一块的,不过江湖夜雨觉得这也不算是一种遗憾,柳如是恐怕泉下有知,也不会以此为憾,她不应该只属于那个做过汉奸的钱谦益。
柳如是的才学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也许是沾了老公钱老头的光,柳如是的诗文保存的最多,有《戊寅草》、《湖上草》、《尺牍》等众多的作品。写得质量也是相当好,江湖夜雨选几首最喜欢的和大家分享:
杨   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很是清丽可爱,虽然不免有些堆砌软靡,但宋诗以后多半如此,如是此诗,当属佳作。个人感觉,柳如是的词作得比诗好:
金明池·寒柳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舫,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春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郁达夫先生说柳如是的诗词堪称“秦淮八艳”之首,当非虚言。国学大师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说自己亦有“瞠目结舌”之感,陈先生尤其喜欢上面这首《金明池·寒柳》。江湖夜雨也觉得很不错,还很喜欢她这一首词:
踏莎行·寄书
花痕月片,愁头恨尾,临书已是无多泪,写成忽被巧风吹,巧风吹碎人儿意。
半帘灯焰,还如梦里,消魂照个人来矣,开时须索十分思,缘他小梦难寻你。
这首词不少句子全系口语,结构精巧,颇有易安风味,实在不错。柳如是还有《梦江南》十首,也写得很好。钱老头虽称为“文坛领袖”,当时的作协主席,也没有见他做过这样好的词。柳如是还有《男洛神赋》这样古灵精怪的东东,很是好玩。也反映出她的思路之新颖。
柳如是的字写得相当好,她喜欢当时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字画,就临摹多年,以致能以假乱真。她画也是很出色,虽然流传下来的比较少,但是故宫博物院藏有她的《月堤烟柳图》,此图作于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是刚和钱谦益结婚不久,幅上有钱谦益跋:“寒食日偕河东君至山庄,于时细柳笼烟,小桃初放,月堤景物殊有意趣,河东君顾而乐之,遂索纸笔坐花信楼中图此寄兴。”据说故宫藏品定级是很严格的,一般元代前的不论好坏,一律一级,元代后则分为一、二、三级。现藏的女性画家的作品故宫有300多件,但一级品只有管道升的《墨竹图》和柳如是的这个《月堤烟柳图》。由此可见,柳如是在绘画上的成就。
总体来看,柳如是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子,不拘名教礼法,心高气傲。却又于民族大义看得极重,相比之下,钱谦益等文坛领袖,知识精英们到了国难之时却变成一付奴才脸,竟不如曾身为妓女的柳如是有几分傲骨。这正是人们所叹息,所感慨的。这可能也是陈先生倾晚年之力研究柳如是的原因吧。陈先生曾为柳如是写过一首诗,就以此作结吧:
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关谁省暮年哀。
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留得秋潭仙侣曲,人间遗恨终难裁。
湘江竹上痕无限----端生重续《再生缘》
明清两代,由于时代离我们今天比较近,而且刻板印刷也逐渐普及,所以有诗文著作流传的美眉相当多。像明末的叶小鸾、黄媛介、方维仪、李因等等,清朝单说袁枚收的随园女弟子如席佩兰、孙云凤、孙云鹤、廖云锦这类的就数不胜数,所以江湖夜雨只好优中选优,只介绍几个最为有影响力的才女。
那天,有朋友得知我正在写才女,就问“可写了女状元孟丽君吗?”呵呵,孟丽君如果真有其人,自是千古罕见的超级“才女”,但可惜她是文艺创作中虚构的人物。江湖夜雨这篇东西既不戏说,更不写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不过他这一问倒提醒我记起了孟丽君故事的作者--才女陈端生。很令人遗憾的是,有好多人对于孟丽君这个小说戏剧中的才女耳熟能详,但是对于真正的才女--作者陈端生却十分陌生。所以江湖夜雨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不被人知的才女。
陈端生(1751-1796年),杭州人,是当时名人陈句山(1701—1771)的长孙女。她除了《再生缘》之外,还著有《绘影阁诗集》,可惜失传。她的妹妹陈长生也是才女,是袁枚所称赏的女弟子之一。
孟丽君这一形象就来源于她所创作的长篇弹词小说《再生缘》。《再生缘》的原本由于是弹词这一形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普及。但是《再生缘》在文学上地位是相当高的,曾有人称之为“南缘北梦”,这有点类似于“南慕容,北乔峰”,是说南方以《再生缘》最佳(陈端生为杭州人),北方以《红楼梦》为首。而且《再生缘》在思想上也很有值得称道之处,在那个女性受到压制的时代,孟丽君这种艺术形象是有很宝贵的思想价值的。不过可惜的是,和《红楼梦》一样,《再生缘》也是一本没有完成的作品,其中原因我们后面会说到。
上一篇说过,陈寅恪先生晚年曾倾十多年精力,专门写了《柳如是别传》一书。而还是陈先生,也对《再生缘》十分重视,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对前后两茬作者的生平勾沉索隐,使我们对陈才女的生平和经历清楚了不少。与《柳如是别传》一样,陈先生论文艰深难懂,好在如此,江湖夜雨才有胆子卖弄一下,和大家聊一聊。
陈端生母亲汪氏是曾任云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对陈端生的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陈端生将《再生缘》故事起点放在云南,这应该是受她母亲的影响吧。陈端生只有一个妹妹相伴,她写《再生缘》的初衷,就是给母亲和妹妹两个人看的。根本没有想到出版赚稿费,也没有想到流传千古什么的。说来江湖夜雨也办过这样的事,当时是上高中时,就学着《三国演义》中什么于吉、左慈之类的神怪故事,写出文言文的鬼怪故事吓唬家里的人。但都是游戏文字,不成气候。而陈端生这一部巨作,却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名作而不朽,可见陈美眉的才气着实不凡。
陈美眉的《再生缘》,写法比较独特,凡在每一卷的开始和结尾,陈才女都写出了自己的身边情况和时令物候,因而明确地保留下了作者写作的年月。这种特点,倒近似我们在网上的博客日志,给我们研究她的创作历程带来不少方便。《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陈端生十八、九岁时写的,那时她还在闺中当姑娘家。动笔之时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秋天开始写的: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这是《再生缘》开篇所述,说明了写作的季节,写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五(农历,下同),完成了前三卷。那时她才满十八岁,写作地点是在北京的外廊营(据说位于现在北京大栅栏地区的中西部)。唉,要是现在的美眉,可能正累得昏天暗地,准备应付高考哪,哪有闲情逸致来写小说玩?所以当古代美眉也有好处啊,神往中……(什么,要缠足?怕怕……)
第二年二月初七日又开始写,写到五月二十七日,又在北京完成了四、五、六、七、八共五卷。据说一卷大约有四万多字,五卷就二十万字之多,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写了这么多,速度相当惊人。要知道那时候,都是用毛笔写,要砚墨,写起来也比较麻烦,这个速度是令人惊叹的,可想陈端生的勤奋。陈端生创作时完全是没有丝毫的功利思想的,虽然写得很辛苦,但她觉得却乐在其中,陈端生写道: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隔墙红杏飞晴雪,
映榻高槐覆晚烟。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
不久,她父亲陈玉敦由北京去山东,赴登州(蓬莱)同知任,她跟随着到了登州。我们知道蓬莱哪个地方有蓬莱阁,风光很优美,陈端生也很兴奋,描述道:
地临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
在蓬莱的这段时间内,陈端生写得更快,写到快过新年又完成了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六卷。那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1770),她年满十九岁。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初头,她又继续写,写了两个月的光景,又完成了十五、十六共两卷。十六卷合共六十万字左右。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只写了一年半光景,陈端生可谓下笔神速。但到这时她的母亲却生了病,到此年秋初就去世了。
母亲的去世对陈端生来说打击很大,母亲是她的读者,她的《再生缘》本来就是写给她的母亲看了,如今她的母亲走了,她一度也丧失了写作的兴趣。
陈端生二十三岁时嫁给范菼为妻。范菼是陈端生的祖父好友范璨之子,浙江秀水人,与陈端生母亲是同乡。当时范菼是诸生,尚未中举。但范菼的父亲范璨是雍正年间的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安徽巡抚、资政大夫、工部侍郎等高官。所以也不是穷人,陈端生到范家,也不会太受穷。陈端生婚后的生活还算是可以的,她如此描述婚后的生活: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婿是儒冠。挑灯伴读茶汤废,刻烛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应该说还是幸福和美的,陈端生不久便生了一个女孩,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但从现在的记载中无从得知是男是女。不过这时候她的创作却几乎停顿,一个可能是母亲死后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创作的动力,再者生儿育女的也够忙的。但这种还算幸福的生活就过了两年,陈端生的老公就也像她的小说中的皇甫少华一样遭了难,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顺天乡试中发生了一场很大的科场舞弊案,一个叫陈七的人是主犯,陈端生的丈夫范菼竟然也牵连其中!案情大致是,在乡试中,主考官当场抓获几个夹带字条和冒名顶替替人代考的考生。陈七是主犯,他被抓获后供出范菼。2000年震惊全国的广东电白县高考舞弊案中的主犯,原教育局长陈建明只判了有期徒刑8年,那还是玩忽职守、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三罪并罚,据电白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茂名市人民医院诊断,陈患有传染性乙型肝炎严重性疾病,不宜长期关押,有必要保外就医,故法院判决暂予监外执行。但乾隆年间,对科场舞弊却是严打不手软,乾隆下诏重罚七个案犯。陈七判绞监候(应该就是绞刑缓期执行了),其他六人则发配新疆伊犁劳改,所以陈端生连她的老公见都没有见上一面,范菼就被押解到新疆搬砖去了。
这一去,就是十年。陈端生在婚后的六年多生活中,对她的老公还是很有感情的。她的老公被判刑发配,对她的生活影响是相当大的。在古代,女子们没有生活来源,一切都要靠老公。虽然范家是个大家族,陈端生又生有儿女,范家人也不能完全将她们母子推出门去,但旧时往往搞株连,范菼犯了事,不但处罚他自己,他的家长也因管教子弟不严,而受到革职处罚。所以可想而知,范家大大小小肯定也会有怨气,范菼新疆搬砖去了,埋怨不着他,于是可能也会有些冷言冷语落到陈端生身上。但陈端生是坚强的,她决心抚养自己的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她写道:
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
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尤煎。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
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
可惜,在现实中她没有办法像孟丽君一样女扮男装,出去成就一番事业,最后感动皇帝,把丈夫还给她。她只有默默地等,无可奈何地等。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陈端生所写的《再生缘》却在江浙一带流传开来,以至于很多人都催促着陈端生继续再往下写。有人推断说,这是因为她的妹妹陈长生见她心情不好,就将《再生缘》流传出去,以求在精神上给她一些安慰。陈长生是曾拜文豪袁枚为师,是随园女弟子之一,后嫁翰林院编修叶绍楏。叶家世代高官厚禄,也是书香门第。长生的闺中知己也很多,所以由她传出去《再生缘》的稿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陈端生一下子多了好多追捧她的FANS,正像她书中自己写得那样:
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龆年戏笔殊觉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
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谆谆更嘱全始终,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
这种“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的情景对陈端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就像我们现在泡论坛的朋友一样,虽然论坛上发帖没有什么实际利益,但是跟帖者的几句赞语却能使作者有更多的热情,同时也得到发自内心的快慰。对于端生妹妹的良苦用心,陈寅恪先生曾感叹道,“呜呼!常人在忧思颠沛之中,往往四海无依,六亲不认,而绘影阁主人(陈端生的别号)于茫茫天壤间,得此一妹,亦可稍慰欤?”
现在论坛上有一术语,开一帖子但没有写完称之为“坑”,如果只开了话题一直不写,就称为“挖坑不填”,有的网友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就常发帖催促“填坑”,“挖坑不填”有时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折磨。但我想最有名的“挖坑不填”者就是“南缘北梦”的作者--曹雪芹和陈端生了。
当时的陈端生,心情和少女时代已大不相同,但是大家都盼着她早点“填坑”,她当时也又产生了续下去的动力,她在书中说:“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白芍霏霏将送腊,红梅灼灼欲迎春。向阳为趁三竿日,入夜频挑一盏灯。”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早春二月,陈端在母亲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后终于重新开始续写《再生缘》。这十二年的停笔,正象她说的“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明堂一醉”是指郦明堂(孟丽君)的性别引起皇宫中人们的怀疑,被灌醉了酒,正要脱靴查验是否小脚。正在惊险之际,故事却停了,而且一停就是十二年。但这十二年的时间空白中写下的却是用陈端生自己的喜乐悲欢,可想而知,陈端生提笔再续之时,可能也会有恍如隔世之感。
可是,陈端生却再也没有当年写作的神速,她只写了第十七卷一卷,就再没有继续写。为什么?她写不出来了吗?不会的,陈端生那样聪颖的才女不会在正当盛年时就江郎才尽,我想她是没法写。因为这时候她的老公范菼远隔万里,生死未卜,她不知道能不能再重逢团圆,如果她将此书写成一个团团圆圆的大结局,有情人都终成眷属,但她的老公却回不来了,自己的境况凄凄惨惨,那情何以堪? 但如果陈端生下笔写成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可能又怕一语成谶,也显得很不吉利。所以陈端生左思右想,无法下笔,她说:“婿不归,此书无完全之日也”。所以就此搁笔。
据《清实录》,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高宗八十大寿时曾经大赦:“其在配军流人犯,已过十年,安分守法,别无过犯者”可以赦免。远在充军伊犁的范菼,终于可以回家了!但这时候陈端生却得了重病,从新疆到杭州太远了,确实有万里之遥(从连云港到新疆的陇海-兰新线就有4400公里),而且当时没有汽车火车,像范菼这样的刑满释放人员,恐怕也没有马车什么的可坐,只能靠步行。所以陈端生盼了整整十年,就在有了希望,她的丈夫要回来的时候,她却闭上了眼睛。她没有看到她日思夜想的范菼,没有看到经历了十年风霜的范菼是不是有了皱纹和白发,也没有感受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悲喜交集,也让这本惊世奇作《再生缘》弦断今生,无法再续。
《再生缘》后三卷由另一才女梁德绳(字楚生,1771—1847)所续补,但另一个叫侯芝的美眉却不满意,她说梁美眉续的是“盖更有好事者添续。事绪不伦,语言陋劣。既增丽君之羞,更辱前人之笔。深可惋惜”。于是她老人家又大改特改,不但改了续作,还改了陈端生的,重命名为《金闺杰》。但由于她思想守旧,把陈端生的也改得乱七八糟,后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说她那句“既增丽君之羞,更辱前人之笔”,倒正好形容她本人。
陈端生所写的《再生缘》这个故事,是续《玉钏缘》而作的。《玉钏缘》这本弹词,据说也是美眉所作,但惜乎姓名失考,《玉钏缘》故事大致说南宋时有一个叫谢玉辉(皇甫少华前世)的,在宫中广征秀女时,居然替妹妹玉娟入宫(哇,还有这样的事,江湖夜雨也想入宫)。而其妹女扮男装进京赶考。玉辉与美英、郑如昭(孟丽君前世)、曹燕娘(刘燕玉前世)同行,入宫后为宫女。后来谢玉辉在宫中保护太子有功,又从假宫女变成了大功臣,最后娶了美英、郑如昭、曹燕娘还有金国公主等八个老婆。真是超级“意淫”之作。(按网络用语中“意淫”之意大致相当于白日梦)。
《再生缘》为接续《玉钏缘》而作,谢玉辉转世皇甫少华,郑如昭转世孟丽君,曹燕娘转世刘燕玉,陈芳素转世苏映雪,了结前缘,故名《再生缘》。《再生缘》时间选择在元朝,但端生笔下的历史典故与元朝全不相干。但《再生缘》也是很能“意淫”的,一个美眉居然能当上丞相,这在旧时候是不可想像的,正是因为这样,可能才让当时的闺中美眉愿意看。同时,也是有比较强的反封建意义的,古时候历来是男尊女卑,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倾向发展到顶峰。但是越是这样的条件下,美眉们就越渴望挣脱这种束缚,所以像女扮男装的戏剧就越来越多,按过去的说法就是有很强的反封建意识。
陈端生笔下的孟丽君巧妙地利用封建道德来反对封建秩序,她以讲究爵禄名位来反对男尊女卑,用君王之威而反对父母之命,用师道尊严来反对妻要从夫,挟贞操节烈而违抗朝廷,讲孝悌力行而犯上作乱。呵呵,如果用语文革时的语言,正所谓“打着红旗反红旗”。有人说陈端生还是在鼓吹忠孝节义,这未免太苛刻了,陈端生以一个小女子公然敢于犯了这一切,在那个时代已经是相当难得了,然而就是这样,也遭受有人攻击她“灭绝伦常”。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孟丽君这个艺术形象,《再生缘》也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再生缘》的艺术成就是极高的,原稿的形式是用七言排律的体裁写成的。除掉有时用三字句的衬词或用两个三字句来代替七言句外,基本上就是一部长篇的七言排律。别的弹词作家,很少能具有她这样的功力。后续者梁楚生所续的《再生缘》后三卷,诗体便迥然不同。她是用古风写的,平仄不拘,规律散漫;而叙述文则有时繁冗得惊人。所以陈寅恪先生欣赏《再生缘》的文词,竟然说陈端生的成就还在杜甫之上,这当然有点过誉,陈先生晚年“老换小”,性格也有些古怪,既“钟情于”柳如是,又夸陈端生,对于这个说法也不必全信。但是陈先生所说的:“弹词之作品颇多,鄙意《再生缘》之文最佳。微之所谓‘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属对律切’,实足当之无愧。而文词累数十百万言,则较“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者,更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段话还是比较恰当的。
所以,希望大家在记住孟丽君、皇甫少华甚至编剧新添的什么铁穆耳之类的名字时,也不要忘了曾经有这样一位大才女,她叫陈端生,她本不应该这样默默无闻。
菊花虽艳奈何霜----平生最苦是双卿
才子才女们往往是命运多蹇的,但是江湖夜雨觉得在众多才女中,最苦、最可怜的就是这位贺双卿了。人们常替朱淑真惋惜,叹惜她所嫁非人,但是朱淑真的老公至少还是官宦或者富商,生活上也是“供厨不虑食无钱”的,朱淑真出身于书香门第,而且还能够主动和老公离异,所以和贺双卿比起来,幸福不知多少倍。而贺双卿却一生凄苦,她像一个从石缝里好不容易拱出来的兰芽,却被无情的风霜、愚蠢的牛马践踏而亡。
贺双卿故事见于清代文人史震林的《西青散记》中,贺双卿(1715~1735年),是江苏丹阳蒋墅(距镇江比较近)人。她虽然生于普通的农家,但是却天生丽质,聪颖好学,据说双卿的舅舅是在学馆里做杂活的,小双卿常常跑到学馆的窗外偷看偷听。学馆的先生倒也是个好人,看到双卿聪明伶俐,就让她进课堂旁听。小双卿小双卿免费在学馆旁听了三年,就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对吟诗作词特别爱好。
等双卿长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她已经对作诗填词十分精通了。但是在愚蠢偏僻的乡下,她无知的父母和蠢如马牛的乡民一点也不懂得欣赏她的才气。他们可能觉得,如果是个男小子,会读书识文,作诗作词,还能考进士,中状元,升官发财,而一个姑娘家会这个有什么用?他们看得上的是只要能为男人生孩子,能干家务活,就是好媳妇,双卿会作诗作词指不定还当成缺点呢。所以双卿到了成婚的年龄,就像一般的乡村姑娘一样理所当然地嫁给一个体壮如牛、大字不识半个的乡农。
唉,如果朱淑真知道双卿的故事,可能也不会那样伤感了,双卿的老公据说叫周大旺,双卿性爱洁净,周大旺却是满身狐臊刺鼻,脖子上的垢腻搓可成丸,双卿劝他洗一洗他就大怒。而且她还有个恶婆婆杨氏,据说是个年轻时守寡的女人。越是这样的女人,往往心理变态,对待儿媳妇加倍的凶恶狠毒。像张爱玲写的《金锁记》中的七巧,也是对儿媳妇有一种天生的敌意而百般摧残。双卿喜爱写诗,她那蠢老公和恶婆婆却一看到她拿书磨墨,便要恶骂。有人形容朱淑真的老公是“其夫村恶,蘧篨戚施,种种可厌”,江湖夜雨觉得未免有点冤枉,但此词来形容这个周大旺,却觉得还骂得不痛快,双卿这样的好美眉被这样一个家伙摧残折磨,比之鲜花插牛粪更令人痛心和惋惜。
旧时的农村,农活比现在要繁重得多,煮饭、喂鸡、养猪、舂谷、纺线、做鞋、清扫庭院之类的杂活都落到双卿的头上。双卿原本身体很弱,在娘家时虽然也做这些事情,但是母亲总是疼爱她,不让她过于劳作,但她嫁过来后,她的恶婆婆却“好便骂,不好便打”地催她整天做这做那,一刻也不得闲。他老公是个所谓的“孝子”,秉承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的说教,不但不同情双卿,反而站在那个恶婆娘一边来帮着叱责妻子,双卿满心是泪,只有在诗句中倾诉:
浣溪沙
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
汲水种瓜偏嫌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湿罗衣
世间难吐只幽情,泪珠咽尽还生。手捻残花,无言倚屏。
镜里相看自惊,瘦亭亭。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双卿!
双卿虽然没有正式上过一天学,也没有很好条件来学诗学书,但是她的词却读来不俚不俗,自有一种清新之气,但诗中之句却令人心痛,像“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这样的情景别的才女诗中是见不到的,可怜双卿,她只能在干农活的空隙中来进行自己的创作,但如果因此耽误了一点时间,她的蠢老公和恶婆婆就会又是好一顿臭骂。
贺双卿有病在身,患有严重的疟疾,但是她的婆家根本无钱也不想给她治病,经常一会冷一会热地发作,她写有这样一首词:
孤鸾(病中)
午寒偏准,早疟意初来,碧衫添衬。宿髻慵梳,乱裹帕罗齐鬓。忙中素裙未浣,折痕边,断丝双损。玉腕近看如茧,可香腮还嫩。算一生凄楚也拚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锦思花情,敢被爨烟薰尽。东菑却嫌饷缓。冷潮回,热潮谁问?归去将棉晒取,又晚炊相近。
从词中看,双卿的疟疾相当严重,但她一边受着疟疾发作忽冷忽热的煎熬,却还要干洗衣服(“素裙未浣”)、做饭(“爨烟薰”)等一大堆活儿,送饭送得慢了(“东菑却嫌饷缓”),他老公就是一顿臭骂和老拳,可怜双卿的一双皓腕因为天天干粗活都被磨出了老茧,她感慨自己的“锦思花情”都被烧柴火的烟熏得不成样子,但是她没有别的办法,她只有把眼泪咽到肚子里--“算一生凄楚也拚忍”。
每到夜晚人静时,他的老公发出猪一样的鼾声时,双卿只有这时候也能有比较宽裕一点的时间来写东西,但是她的心中全是苦痛:
凤凰台上忆中吹箫(残灯)
已暗忘吹,欲明谁剔,向侬无焰如萤。听土阶寒雨,滴破三更。独自恹恹耿耿,难断处,也忒多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胜野塘风乱,摇曳渔灯。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减何曾?相看久,朦胧成睡,睡去空惊。
通过双卿的这首词,我们能想像她是何等的寂寞孤独,只有一盏残灯相伴,她的世界也仿佛是那漫漫无休的寒夜,永远看不到有什么希望,就是在睡梦中也得不到安稳,做的也会全是恶梦。
李清照曾说过“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但身处穷乡僻壤中的双卿,她根本不可能有酒来解愁,她家里恐怕是买不起酒的,即便偶尔有点也不可能有她喝的份。她说:
二郎神(菊花)
丝丝脆柳,袅破淡烟依旧。向落日秋山影里,还喜花枝未瘦。苦雨重阳挨过了,亏耐到小春时候。知今夜,蘸微霜,蝶去自垂首。生受,新寒侵骨,病来还又。可是我双卿薄幸,撇你黄昏后。月冷阑干人不寐,镇几夜,未松金扣。枉辜却开向贫家,愁处欲洗无酒。
这首诗是双卿咏菊花的,“新寒侵骨,病来还又”,这哪里是菊花,分明就是经受风刀霜剑的双卿啊,在另一首诗中,双卿说得更为直接:
冷厨烟湿障低房,爨尽梧桐谢凤凰;野菜自挑寒里洗,菊花虽艳奈何霜。
“野菜自挑寒里洗,菊花虽艳奈何霜”,江湖夜雨看到这一句,不觉百感交集,几欲滴泪,看多了诗词中的愁肠离恨,已经有些麻木,但是这句诗,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双卿别说喝不上酒,就连笔墨也买不起,也不敢买。她就用木棍醮了石灰粉在芦叶、竹叶、桂叶等树叶上写,也不敢擅自保存,任其散落四方。不然她的婆婆和老公看到要骂的。
这天,举人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几个文人偶尔来到这个小村,看见一个姿容清雅的美眉手执畚箕出外倒垃圾,史震林等非常惊奇,一看这美眉的样子就是个不俗的女子,在这穷乡僻壤中显得格外抢眼,再看垃圾中有不少树叶,上面居然用白粉写有工整端丽的字迹,捡出来一看,更是惊异。经打听,方知双卿身世,不由地十分同情和敬佩,他们于是写诗作词以示问候,双卿也诗词唱和,但双卿思想比较守旧,不敢和这些才子们交往过密,“发乎情而止乎礼”。但即便是这样,她的恶婆婆却以此为由对她痛加责骂。
江湖夜雨觉得双卿应该像“红拂夜奔”一样和史震林等私奔出走,这样才会不枉一生。就算是当个青楼女子,也远胜于在这个“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的鬼地方受折磨。但江湖夜雨说是这样说,人们有时候常是说比做容易得多,如果真是身处其境,迈出这一步可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略的,其实江湖夜雨也是没有勇气的人。而且据说贺双卿也是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不敢和那些文人们来往过密,文人们画了她的像,请她题诗,她题了后又后悔了,要回来剜了去。对自己的诗词流传在外也是惴惴不安,生怕人们认为自己是像青楼女子那样招摇自售。而史震林等碍于封建礼教,也不可能带她出逃,这些书生们谈论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汤卿谋曰:‘……人生须有两副痛泪:一副哭文章不遇识者,一副哭从来沦落不偶佳人。’(赵)凤岐……曰:‘……吾则以一副痛泪哭失节之佳人。’段玉函曰:‘佳人失节,思之亦必自哭,不自哭者,安得闲泪哭之?”他们虽然对双卿极为同情,但是却又死抱着封建礼教观念不放,他们认为,佳人不论怎样沦落不偶,不论所嫁的是怎样不堪的丈夫,都必须为丈夫守节,这才是天经地义;失节的佳人比沦落不偶的更可痛哭,她自己先该痛哭而死,否则旁人又哪有闲泪去哭她?岂不知世间大英雄、真名士、奇女子均视世间凡俗说教如儿戏。惜乎双卿未遇此等人物,叹叹!
愁病相煎的双卿早早地死去了,这一年她才20岁,正是女子们最好的青春时节。但是她却早早地凋谢于愚夫毒妇之手。所谓“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天天过这种受折磨的日子,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史震林等人感慨于双卿悲苦的一生,着意搜集双卿的诗词,他说:“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史震林把双卿的遭遇和她的诗词写进了《西青散记》一书中,从而让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位苦命的才女。虽然双卿是个乡下女子,但是她的诗作却是那样的出色,清末词家黄燮清评双卿的词云:“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白雨斋词话》也评曰:“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日用细故,信手拈来,都成异彩。”
确实,双卿的词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几乎能和李清照相媲美,我们看一下她这首词:
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陷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这首词写得十分精彩,词中运用叠字极多,李清照那句著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精妙,但全词中只有这一句用叠字,而双卿这首词却用了20个之多,读来却丝毫不觉拗口罗嗦,妙极!还有像“断魂魂断”、“见谁谁见”之类词也妙不可言,双卿之才高如此,可惜却命薄如纸,寿夭而终,造化何其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