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Aida)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40:50
《阿依达》(Aida)
作者 : [德]沃尔夫冈·维拉切克
《阿依达》(Aida)
落入敌手的女子
一部同战争剧密不可分的爱情悲剧。一个女人使得所有暴力都指向自己,她在追寻着一个理想,一个惟有在生命消亡时才能实现的理想。
1870年12月的中旬,威尔第以惊人的冷静界分了现实与戏剧两个世界:“为开罗创作的歌剧已经收笔,但由于服装与舞台背景受困巴黎,所以剧本目前还不能上演。这无关紧要!只是这场可怕的战争以及普鲁士人获取的优势却是一场不幸的灾难……”《阿依达》中的埃及不是博物馆里的埃及,而是承载着作曲家明日预言的埃及。威尔第创作《阿依达》的时候,正逢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他已经预见到潜在的危险,并向人们发出警告:“古哥特人的血液”依旧在日尔曼民族体内流淌,日尔曼人因而“极端狂妄、冷酷无情、独断专行、贪得无厌”。当现实生活里陶醉于胜利的人们纷纷走出欧洲帝国主义的舞厅与剧院,争先恐后地奔赴前线时,威尔第却用音乐文字撕开战争的神圣面纱,发出反战的呼号。从意大利的维罗纳到埃及的卢克索,街头挂满了《阿依达》巨幅海报,赞歌的旋律响彻体育馆——该交响乐能成为歌剧界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听众甚至可以从其中的凯旋进行曲中分辨出杀戮、战争的虚伪一面。在《阿依达》中,民族斗争、情人与仇敌间不解的纠纷仿佛互相啮合的齿轮,交织在一起。个人矛盾与公众矛盾的二重性贯穿着威尔第一生所有的作品,但没有哪部像《阿依达》那样可以将这种二重性表现得如此针锋相对、不可妥协。而此后又过了十年,作曲家才重新提笔修改旧作、创作新篇。
管弦乐序曲早已暗示了权力与爱情不可兼得。阿依达必须在拉达梅斯(Radames)的爱情与父亲的亲情中作出抉择,最初的十六小节反映了阿依达绝望的内心斗争主题。尽管阿依达试图逃脱暴力与死亡的迷宫,但威尔第以独特的音乐效果描绘出隐藏在阿依达表面行动后的深厚情感——仿佛有人在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序曲的第二主题沿袭了前段摸索前行的风格,讲述了朗费斯(Ramphis)及神庙祭司们的冷酷无情,之后第四幕,法庭审判拉达梅斯一场也采用这个动机作为开场。作为幕后军师,朗费斯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治的命脉,埃及王不过是任他摆布的傀儡。序曲已然奠定了歌剧的结尾。所有人物不过是一场死亡游戏中的棋子。最后的牺牲品则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无助的女奴阿依达。随着音乐的不断强化,她对敌军将领的乌托邦式爱情越来越占据作品的主导地位。
“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能写出《阿依达》式的剧本”,奥斯卡·比(Oskar Bie)在其经典著作《歌剧》(1912)中如此评价道。拉达梅斯、阿依达和安奈瑞斯(Amneris)作为英雄、女奴与公主,分别代表着荣誉、欲望与仇恨,威尔第以典型环境以及生动形象的矛盾对立为背景,讲述了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与矛盾冲突。作为光芒四射的男主人公,拉达梅斯幻想着能同时拥有胜利与爱情,歌剧本该以他命名。他的大咏叹调“神圣的阿依达”被随笔作家乌维·施瓦克尔特(Uwe Schweikert)认为是“极易沦为空洞的美声唱法的理想音乐会曲目”,但它却精细地刻画出人物服务于权势、又希望漠视权势的不现实心理。主人公这段壮丽的自我表白由此获得一项全新的功能:它表现了某种盲目心理。歌剧也可取名《安奈瑞斯》,因为权势和影响力都毫无疑问地掌控在她手中。拉达梅斯最终必将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已然是不争的事实,何时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最后一幕,安奈瑞斯成了祭司手中玩弄的工具,直到这时,她方才领悟自己是何等的孤立无援。虽然剧本中的人物只是一些平面形象,威尔第却从中发展出了多维内涵:他表现了安奈瑞斯从最初一位傲慢无礼的公主到最后虽然丧失了权势、威信与爱情,却拥有了同情心的女性的戏剧性转变。
阿依达—拉达梅斯—安奈瑞斯三重唱作为第一幕的基本结构同第三幕中的阿摩纳斯洛(Amonasro)—阿依达—拉达梅斯三角关系遥相呼应。“繁星满天,一轮弯月倒映在尼罗河上”,威尔第营造了一个充满虚假宁静与安祥气氛的无人之地。女奴、英雄和统帅群起暴动,为推翻极刑判决作最后的努力。威尔第以美声唱法对局势作了无情的总结。当人近乎一无所有、山穷水尽之时,他的歌声往往最发乎内心。可以说,《阿依达》与《唐·卡洛斯》及《奥赛罗》组成了一组三部曲,而《阿依达》是其中的第二部。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三部作品可与瓦格纳的《尼布龙根的指环》相媲美,因为它们都表现了爱情与权力的背离与矛盾。
第四幕,拉达梅斯被判死刑。舞台成了坟墓,永恒的黑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法想像生命在遭到掩埋或扼杀时的景象。然而舞台表演却促成人们对某种新的生命形式的认识与思考。19世纪时,人类古老的文明遗产重新被发掘,在金字塔与木乃伊的神奇背景下,一部讲述两个既是爱人、又是敌人的男女最后实现结合的《阿依达》上演了。正如脚本中所写,拉达梅斯和阿依达的上空“天界洞开”,因为凡界的大门已彻底关闭。
歌剧结尾处,威尔第将阿依达与拉达梅斯二重唱中的“死亡”改成了“生存”。就形式而言,拉达梅斯咏叹调和阿依达咏叹调是本幕基本框架(托马斯·曼在《魔山》中称这一幕是“粉饰性的安慰力量”),最后两大咏叹调汇成一组二重唱。威尔第一方面逼真地表现了情人愈加微弱的呼吸,另一方面则将二人的嗓音结合成一曲情歌。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肉体虽然消亡了,歌声却宣告着灵魂的解脱。没有人会怀疑,歌剧的音乐远比外在的情节更具影响力。阿依达在黑暗中认出了她很久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东西:第二个自我,一个能将尘世生活的一切痛苦涤荡无余的自我:“看啊,死亡天使……”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曾说道:“死神所到之处,也许无一例外地使人压抑,但在舞台上,它却让人感觉崇高。”
《阿依达》(AIDA)
四幕七场歌剧
意大利语
剧情
第一幕,第一场: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开战在即,伊希斯神庙的大祭祀朗费斯预言陆军统帅拉达梅斯将成为埃及军队首领。拉达梅斯希望等军队凯旋时,能向女奴阿依达公开示爱,不过,至今还无人知晓阿依达的埃塞俄比亚公主的真实身份。埃及王之女安奈瑞斯发现阿依达与拉达梅斯暗中眉目传情,不禁妒火中烧,并决心不惜任何代价抢回拉达梅斯。传令官带来消息,埃塞俄比亚军队已开赴前线。国王任命拉达梅斯为埃及军队新统帅。阿依达不得不在亲情与爱情间徘徊,她明白惟有一死才能了断两难的抉择。
第二场:神庙祭祀们为拉达梅斯的兵器祝福。
第二幕,第一场:埃及军大获全胜,在预备庆典之际,安奈瑞斯对阿依达谎称拉达梅斯不幸阵亡,骗她坦白了对拉达梅斯的爱意。
第二场:为感谢拉达梅斯为埃及带来的胜利,国王答应满足拉达梅斯一个要求。阿依达从埃军俘虏中认出了父亲阿摩纳斯洛。机智的阿摩纳斯洛巧妙地隐藏了真实身份,让埃及人误以为埃塞俄比亚已然群龙无首。然而祭祀们坚持处死埃塞俄比亚俘虏。拉达梅斯请求埃及王赦免阿摩纳斯洛,只将他扣为人质,与阿依达一同留在埃及王宫。埃及王将安奈瑞斯许配于拉达梅斯。
第三幕:阿摩纳斯洛策划暴动,准备推翻埃及王。拉达梅斯天真地以为,如果这次再打败埃塞俄比亚军,国王便会认可他与仇敌之女的婚事。而阿依达则催促拉达梅斯尽快逃往她的故乡埃塞俄比亚。拉达梅斯为二人能顺利过境,透露了埃及人企图埋伏攻击埃塞俄比亚军的要道。阿摩纳斯洛大获全胜。拉达梅斯帮助阿依达与父亲成功逃脱,而自己则向祭祀们主动投降。
第四幕,第一场:拉达梅斯被判死刑。安奈瑞斯希望他能收回供词,但遭到拉达梅斯的严辞拒绝,因为他以为阿依达和阿摩纳斯洛早已不在人世。拉达梅斯被祭司们处以活埋的极刑。安奈瑞斯诅咒阿蒙纳斯鲁洛及其祭司们。
第二场:阿依达趁人不备,溜进坟墓,决心与拉达梅斯同归于尽。
相关资料
台本:安托尼奥·吉斯兰佐尼(Antonio Ghislanzoni)根据奥古斯特·马里耶特·拜(Auguste Mariette Bey)的场景以及卡米尔·都洛克勒(Camille du Locle)的散文草稿改编而成
作曲: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
首演:1871年12月24日,埃及开罗歌剧院
剧情年代:19世纪视角下的埃及法老时代
剧情地点:孟菲斯和忒拜;舞台:宫殿,孟菲斯神庙,安奈瑞斯寝宫,忒拜城的一所城门,尼罗河岸,宫殿
演出时间:约3小时
人物:埃及王 男低音。安奈瑞斯(Amneris),埃及王之女 次女高音。阿依达(Ai-da),埃塞俄比亚女奴 女高音。拉达梅斯(Radames),埃及军首领 男高音。朗费斯(Ramphis),大祭祀 男低音。阿摩纳斯洛(Amonasro),埃塞俄比亚国王,阿依达之父 男中音。信使 男高音。神庙舞者 女高音。
合唱队:祭祀,女祭祀,官员,各首领,士兵,奴隶及埃塞俄比亚俘虏,群众;芭蕾舞队
评价
表面是一场恢宏的盛况,其实,威尔第在“挖掘”人类的矛盾。这是一部合二为一的歌剧。民族战争的大背景后——威尔第明确喊出了他的反战口号——女奴阿依达对敌军首领拉达梅斯的爱情:一部惟有在死亡中达到圆满的、关于和平与解脱的空想剧。
理解易懂度:ssss
琅琅上口性:sssss
现实性:sss
历史崇拜:sssss
摘自《50经典歌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