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婚姻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4:58
佛法与婚姻
作者:释了幻
年减一百岁,如是次第往下减,将来减到人寿三十岁时,人身量剩二尺多高,到那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享尽,连粗质的五谷杂粮也开始渐渐没有了,五味也隐没或变味了。普通应用物资、珍宝、好的房廊屋舍等,也渐渐破坏没有了。只有以稊稗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严中第一,没有好饮食,便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偶尔得到一粒麦谷等,如获摩尼宝珠一样,藏在箱子里,严加守护,恐人偷去。如是经七年七月七日大旱无雨,井河悉皆涸竭。由于饥荒缘故,把人们饿死百分之九十九,这时大家相共起了下品的厌离心,(想离苦得乐)这样经一千年慢慢度过,由三十岁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把原来那一念下品的厌离心又失掉了。这时继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灾病,比现在非典型肺炎(沙斯)、霍乱症还厉害百倍。得病即死,亦无医药相救。
如是经七个月零七天,在上次饥馑劫中所剩下来的那一分人数,在这次瘟疫劫中,又死了99%。这时早已没有国王,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军政领袖。国土空废,城镇败坏,只有一些小的村庄,洒洒落落的相去很远。
灾病劫过后,人们相共又生起一念中品的厌离心,(思离苦得乐的心比前增加)如是慢慢经过一千年,人寿减到十岁时,身形才一尺高,生下来五个月就结婚,十岁人为上寿。普通活七八岁的,五六岁的,三四岁的不等。到这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了,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所敬。这时刀兵劫降临,人心残忍到极点!无论父母妻子,兄弟眷属等,互有杀害心。因业力所感,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来,都成了杀人利器,所谓草木皆兵。这样无论男女,如邪魔附体一般,以为自己不杀人,便被人所杀。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杀互砍,经过七日七夜(是谓刀兵劫末)。在这时,也有心里怀“惭愧”心的,不欲杀人,但又恐被人所杀,于是隐于山野。
经过上面所说的饥馑、瘟疫、刀兵、三种灾劫之后,世界上所剩下的,统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了。走起路来个月二十天遇不到一个人,原先隐在山野的那些人,因他尚有一念‘惭愧’心,护法善神护持他,从山野出来之后,遇到人便相抱痛哭,互相亲爱,视如亲友。大家同起了上品厌离心,希望从此永远离苦得乐。
这时大家的共同心思,都认为过去是由于不善心、杀心,致令亲族人类残杀殆尽;今后宁可共行善法,先离杀业,离杀业已,十岁生子,渐渐增至二十岁,身量也由一尺增至二尺。既知行善止杀可以得好报,增寿命,于是再进而离不与取的盗业,离邪淫业,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离贪、嗔、痴、三毒,祛十恶法,行十善法。这时人们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渐渐增长起来,寿命也由一百年增一岁,千年增十岁,以此类推。由十岁起,过一百年增一岁,身量增一寸,经过八百四十万年,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身量高八百四十丈。
这时地面平正,衣食丰足,七宝、五味、种种出现,人们也知道孝顺父母,恭敬沙门(出家修行者)。从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始出世,龙华三会说法,度释迦佛灭后遗法种福之人,然后再化同缘。
释迦牟尼佛是在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已2533年了。到了佛法将灭尽时,佛为哀愍众生,特留《无量寿经》多住世一百年,众生有听到此经,看到此经的,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皆可得度。过此百年,佛法灭尽,再没也有佛经文字了。
第三节、五乘婚姻观概说
五乘人中,其实只有人乘、天乘的一部分(六欲天)和菩萨乘有婚姻家庭,声闻、缘觉乘人因厌恶男女情欲,一般皆远离婚姻。
在佛教里面,声闻缘觉乘讲究离欲,人乘的佛教讲究节欲,大乘菩萨不是离欲,也不是节欲,而是对五欲——财、色、名、食、睡,加以化导,叫做化欲。
一、人乘的婚姻观
佛法认为:爱欲、婚姻为欲界众生轮回之根,但除少数出家僧尼外,绝大多数人则应按照佛法及社会法律、道德,合理地处理好婚姻生活。
人乘佛教又可名为“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它主要讲如何度过合理人生,获得现世安乐幸福,并在来世再生为人的道理及方法。
人乘的婚姻观的内容包括:学会处理好婚姻、居家生活;以及如何拥有健康的情感生活;管理好家庭财产;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等。
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人类社会是依靠人与人的结合,互相关怀照顾,努力合作,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间没有夫妻的分际,也没有家庭的伦理,一定会制造许多的乱源。人间佛教,就是希望大家能组织美满的家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家和万事兴”,家和国家才安宁。
虽然佛陀说法教化的主要对象是出家僧尼,说法内容侧重断欲去爱,了生死、证菩提。但仍有相当部分是为在家人而演说的,如《善生经》、《佛说玉耶女经》、《六方礼经》、《法句经?吉祥品》、《维摩诘所说经》等。在经中,佛陀为在家人说明了如何立身安命、合理的居家生活等。
如何才能过好合理、道德的世俗生活呢?佛教对于社会大众,其基本要求是:
● 要求人们要顺应、接受现实,以中道的精神,合理的安排、过好世俗生活;
● 要求人们要有觉悟的心,学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要沉溺在五欲 之乐中,更不要使欲望无限膨胀;
● 要学会转化欲望,逐渐地把低级的欲望(本能),转化为高尚理想,不再为欲望所制约。
●要有慈悲利人的心,在世俗生活中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众生作楷模典范。
二、天乘的爱欲与婚姻
天乘是五乘之一。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奉行十善 ,积善积德,命终之后,就能生于欲界六天;如修十善同时又修禅定,命终后可生于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名天乘。
如果有人不眷恋这世界,可是对妻子的恩爱又舍不掉。如《楞严经》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但又努力修行积善,像这样有相当修养的人,命终后,可以超越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到欲界中的六欲天。
六欲天的天人,寿命比我们人类长太多了,而且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痛苦、烦恼。他们福报很大,所以都是做善事、修善行、修禅定的人往生。因为没有离开男女的欲念,所以叫六欲天。六欲天皆不离淫欲,而淫相各异。虽未离欲念,但已将欲念升华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升到六欲天。
六欲天的婚姻与人类大致相同,如《阿含经卷第二十》言:“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
人类靠两性关系生下一代,欲界天人行欲时,性行为的方式,比人类要高尚许多,甚至男女根(性器官)不必接触,就能产生后代。
如在欲界六层天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与人间相同,但夜摩天则以男女“勾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执手”成淫,乐化天以男女“对面熟笑成淫”,到欲界第六层天(即他化自在天)则男女以“相视成淫”。他化自在天以上进入色界天就没有淫欲存在。我们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层欲界天众生,已经进化到只有“心淫”没有“身淫”了。
如《起世经卷七》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之时,根到畅适,亦出风气,夜摩诸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诸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诸天,相看成欲,并得畅适。成其欲事。”。
六欲天以上,则进入了色界、无色界天。此二界天人,因已离男女贪爱,没有了婚姻家庭,故省略不述。如经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皆有婚娶,略说如前。从此已上所有诸天,不复婚嫁,以无男女异故。”
天人出生方式——往生到天道的人(天人),其出生方式与人间完全不同,既不用十月怀胎,出生时也没有人间的血污与痛苦。可以说是非常轻松而奇特的:生产时犹如耍魔术一样,瞬间就变化而出,出生处并非一定在产门,而是可于肩上、头上、或于两股之间生产子女,最妙的是天子、天女均可生产,真是意想不到的男女平等。
如《瑜伽师地论卷五?本地分》云:“一切欲界天众,无有处女胎藏,然四大王众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怀中,如五岁儿歘然化出。”
《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云:“彼于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于坐处或两膝内,或两股间忽然而生,初出生时,即如人间十二岁儿,若是天男,则在天子坐膝边生,若是天女,则在天女两股内生。”
三、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一般而言,声闻、缘觉乘行者是远离婚姻家庭的,故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仅仅是向读者介绍这二乘人的基本理念。
佛陀为要众生速得解脱生死,超脱三界之轮回,故在大小乘诸经中,很多地方都强调“女色”对修行之障碍,例如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说:“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 。
在《长阿含经》中,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相见,莫与共语。”阿难言:“设若相见,共语当如何?”佛言:当自检心。”又如大宝经:“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于女色所缠縳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
其它还有很多佛经论中,都有诃责女色之言论,如在《四十二章经》中,竟有十九章说到女色与情欲的危害。有的读者也许会觉得佛陀似乎很轻视女性,其实不是如此,佛经中佛陀会诃责女色的危害而少谈男色,其最大的原因是,当时印度社会修行人绝大多数是男性。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条件而言,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力,远大于男性对女性的诱惑力,基于这两个理由,佛陀在当时对大部份的修行人强调女色的危害,目的只是要告诫修行的男众,要随时提高警觉,不要掉入淫欲的陷井中,但并没有轻贱女性的意思。
声闻、缘觉乘行者与人、天乘法不同,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对于男女、婚姻、家庭均看作苦难的陷阱,故急切地发厌离心,精勤努力的修行,以求速速解脱。
《起世经卷第四》云∶“诸比丘。有三天使在于世间。何等为三。所谓老病死也。”《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四十二章经》 云:“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大宝积经四十四》曰:“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忧愁本、是怨对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
佛陀说声闻、缘觉乘的出世间法,是适应隐遁与苦行根性的,能够帮助这批人迅速取证阿罗汉 、辟支佛 果位,了脱生死,超出三界,证得涅槃。
四、菩萨乘的婚姻观
对于以在家人为主体的汉传佛教而言,菩萨乘行者的理念最为亲近、最易下手,也最契合时代。菩萨乘亦名大乘法,即以大悲心为上首,以方便度化无量众生为已任。而当今的时代特点,人们不仅是现实的,而且还是恋世的。故菩萨的入世作风,在现代的常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而以急于了生死的声闻、缘觉乘教法,则相对来说,一般人反而从敬畏以至害怕。大乘菩萨与自我解脱不同,他的精神博大而坚强,能以“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大乘法中,在家菩萨占绝大多数。他们常在城市乡镇,人烟稠密的地方,利益众生,造福社会,弘扬佛法。如《华严经?入法界品》、《维摩诘经》等,都记载许多在家菩萨,在社会上现身说法种的种种情形。
菩萨乘的婚姻观,有如下特点:
(1)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其实婚姻当体即空性、即涅槃。婚姻当体即不生不灭,不净不垢的;如龙树菩萨说:“诸法从本以来皆涅槃相。”;
(2)从大悲的立场来看婚姻: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即“与乐拔苦”。慈——即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悲——即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众生之苦(拔苦)。《涅槃经》卷十四云:“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菩萨永远与众生为眷属,慈悲的精神可以突破那种占有的爱、自私的爱、个人的爱,并由此升华为一种对所有众生的爱。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温暖,有烦恼有痛苦就需要指引如何解脱;所以,婚姻当然也是菩萨利生度世的场所。
(3)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婚姻:古德云:“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获得一切智宝。”困难的环境,使人遭逢无边苦恼,但对于有志修行的人,逆境能使将意志锻炼得更坚强,获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婚姻的生活虽然不免因为两个人的长期相处而产生摩擦,但可使人品味生活真谛,学到度化众生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站在菩萨乘的立场来看婚姻——婚姻不仅不是禁锢的牢笼,反而是亲近众生、化度有缘的绝佳场所。
当然,一般人要达到这个台阶,还是需要艰苦努力的。不然,就会眼高手低,说得好,做不到。
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
居家事父母,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入行,是为最吉祥。
——《法句经》
一般人的误解,都以为佛教都是劝人看破家庭,没有讲如何搞好家庭的。
如一位基督教朋友所言:“我很想在佛教道理里找到一些秘诀,但我无法找到。我发现佛教的道理对家庭婚姻问题只字不提。”
佛教对家庭婚真的只字不提吗?事实并非如此。
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虽然佛陀说法教化的主要对象是出家僧尼,说法内容侧重断欲去爱,了生死、证菩提。但仍有相当部分是为在家人而演说的,有人统计:佛经中讲述如何居家生活的经典分量,超过了孔子、孟子此类语录的总和。其代表性经典,有《长阿含经?善生经》、《佛说玉耶女经》、《六方礼经》、《法句经?吉祥品》、《维摩诘所说经》等。
佛陀在讲经说法中,就家庭生活、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应该如何彼此相待,提出明确要求,有的经典还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有《善生经》,在经中佛陀教导如何奉事父母,处理好与妻子、师长、亲戚、僮仆、出家修道者等六种关系的法则;《玉耶女经》则阐明了夫妻和和谐之道;《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第一节、夫妻和谐之道
夫妇之道是人伦的根本。正确地处理夫妻关系,对促进家庭的稳定、社会的祥和,具有重大的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对夫妇之道,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许多极富指导性的规劝。佛陀在《玉耶女经》中指出:“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骄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这段话可视为夫妇之道大纲。
一、谈情说爱话婚姻
俗话言∶“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男女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不然在世间寻寻觅觅,最终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此事不仅一般人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福,有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有的三年五载则分手,有的却能依共同信念,共同顺利度过一生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和力量,在决定我们是否产生爱情,以至结婚组成家庭呢?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男女双方前世今生的“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愿”;所谓“业力” 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如不少被迫促成的婚姻就是这种类型。而两者力量都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从世间角度看,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工厂上班时,同车间的一位师傅,无论相貌,还是工作技能,皆极为平庸,为人木讷少语;但却有一位乐观大方、美丽贤慧的妻子。我们这批刚进厂的年青人,对此都觉得很奇怪,车间知情者告诉我们:那人(Z师傅)有傻福,进厂工作一直找不到对象,后来,年龄过三十,连领导、同事都跟着着急了。不久,车间分派来一位年青女车工,人端庄又谦虚,几位热心者看见机会来了,便背着Z师傅为其安排策划,有的在姑娘面前说Z师傅的好话,有的经常把他推到姑娘面前去,以“老师付”的身份指导她工作;虽然两人始终没说上几句话,但姑娘内心还是对他有了敬畏的好感。最后,热心者精心安排了一场家宴,把Z师傅打扮得如“王子”一般(衣服、皮鞋皆是别人主动借给的),年青女工被人簇拥着,与他吃了一顿饭,便被好事者宣布,两人已确定了“朋友关系”。
最后在领导、群众的超强的热情关心下,两人不多久便结了婚。周围的人自始至终,都以喜乐心,嘻嘻哈哈地催成此事,看见他俩结了婚,大家方才觉得松了口气,完成了这项没人要求完成的任务。
事后很久,方有人问她:你觉得Z师傅如何?
她笑骂:都是你们设的圈套,把我骗了!
问者:你后悔了?
答:不后悔,他虽然笨,但人老实。再说,生米都煮成熟饭了!……
因缘往往令人不可思议。
这里还有一则外国故事《谁娶了那个女孩?》。故事概略:从前有个年轻人,深深地爱上邻镇的女孩,他每天都写信向那女孩表达爱意。在写了上百封的信后,他惊讶的发现,女孩嫁给了那位送信的邮差。
幸福的婚姻,来自过去曾结的善缘(无论是过去生或今生),所以一见如故,彼此都有好的感觉;不管是恩情、爱情、亲情、友情,在彼此的意识或潜意识,留有好的记忆。从这个角度而言,夫妻双方,皆应善待对方,为对方付出,关心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不管今生或来世,至少相处或再见面时,对方也能回报善待,互相都以好的态度相处,这也是“善的循环”。
谈到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恩,一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绝,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人、怨恨人,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言行乃至心念,都在为未来创造业报。
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间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就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做对,他也就跟你做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前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确实如此,以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没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
●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问题,在心性的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恼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和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而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问题,最有智慧的处理方法。
问:现实世界是否存在着人们所企盼的“天长地久”般的爱情婚姻?
答:确实存在,但很难得。爱情、婚姻一事,主要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多为既定的业报。如果今生婚姻家庭幸福,这主要是前世的善业所感,但仍不一定下一生两人还能成为夫妻,如果两人还想续接良缘,则必须力行善业,并且思想、信仰、行为方式皆要基本一致,并发愿来世同为夫妻。如果夫妻真能心心相印,那么才有可能来世为夫妻。
如《尊者阿迦曼传》中,尊者阿迦曼与村民关于“前生的爱情”的问答。
“问:一对夫妻如果想要在来生相聚,永不被拆开,他们应该怎么做?”
尊者阿迦曼:“一个希望只能做个引导或途径而已。为了它的实现,它必须要有行动或因缘支撑着。例如人人都希望成为百万富翁,但是有多少人能达到那个目标?大多数人怀着那个希望,却没有能力去实践其因缘,他们依旧贫穷。一对夫妻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希望在未来生生世世彼此幸福地相聚,永远不相分离,他们必须要有相同的知见和行为模式,并且彼此满足于对方,不邪淫,邪淫破坏了配偶心意的安宁,并导致信心的丧失。
如果夫妻都有相同的愿望,并能够实践上面所提到的因缘,永远同样地忠实可信,那么他们的希望必定会实现,因为那里有着那些因缘的果报。如果他们只是怀着这样的欲望,但彼此的行为表现不同,这样的愿望,无论如何热切,都不能实现。”
婚姻可以塑造人间地狱或天堂。
对一般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配偶的选择了,他(她)不只是被认为住在一起而已,而且也是一起呼吸,分享着相似的苦乐经验。任何影响到一个人的事情,不论是善或恶,一定影响到另一个人。有好配偶的人是幸福的,配偶会防止对方陷入歧途,然後引导他或她走上正道。如果两个人都正直而善良,乐于为他们的发展而努力,那麽他们的房子就成了一个天使在人间的住处。那里没有争吵或挑剔,因为两个人都一样自律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由正法引导着。这样由婚姻结合的伴侣,可以说是帮着建造人间的地狱或天堂,分享着彼此的悲哀或幸福,依照着他们是乐于作恶或行善而定,这关系着今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二、如何当好丈夫
在佛陀时代丈夫的地位崇高无比,妻子称丈夫为主子,而妻子被称为附属者或养育者,只有生小孩及养小孩的地位而已,男人可以多妾,因而女人之间常钩心斗角,敌视互恨,往往造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