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提出大胆观点"让村庄成为历史" 引发争议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21:22
 
对中国未来城镇化蓝图的构想
毫无疑问,21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与之相随的城市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千年一遇的伟大机遇,也是对中华儿女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如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积五千年而成的智慧,迎接挑战,探索和选择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佳途径,是顺利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就城市化而言,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城市化之路怎么走,如何选择一条成本最低,效益最好,对现代化后的中华千秋万代最为有益的中国城市化之路,却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巨大难题。
如前所说,市场无疑是城市化最大的驱动力量。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带来的对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农业人口会自然地流向城镇。问题是,中国现有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如何?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人口增加的承受能力如何?另一方面,在农业人口逐渐流向城镇后,中国农村的路怎么走?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城镇化的最佳结果是消除城乡差别。当然中国的城镇化之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很难有可比性:西方国家的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几个世纪,而这一过程在中国将在几十年内完成;在美国,其近代历史上城乡差别本来就不大,因而其城镇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震荡相对较小。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以消除城乡差别为目标的有效和可行的城镇化之路。
笔者认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因势利导,把城市化过程设计成真正同时解决农村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伟大工程,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劳永逸地消除城乡差别。那就是:在不影响现有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所带动的城市化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导,在全国范围内重新规划和重点发展小城镇,在自愿、互惠的前提下,用大约五十年时间,让大多数现有农村人口逐步迁入小城镇;与此同时,通过对农民原有宅基地实行经济补偿等适当的激励机制,将现有农村的居住用地逐步转变为耕地,使目前遍布全国的百万村庄逐步走入历史。
不可否认,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尚有八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大约300万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约70万个行政村)。如果加上众多的在城里打工的民工,以及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口规模尚处于增长期这一事实,以农村作为永久居所的人口可能远远超过八亿。若以八亿人口推算,目前我国自然村的平均规模在270人左右(行政村的平均规模大约在一千多人)。这一村庄人口规模,是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需要的人际交往,社会协作而演变形成的。对于一个农业社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适宜的规模。
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经验都告诉我们,城镇化不能过度地依赖于大城市。事实上,过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大城市,大大增加了大城市的物流量、交通流量,加剧了大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治安环境的恶化。同时,大城市能为新增人口提供的就业机会总是有限。大量人口流向大城市,会给本已不堪负荷的大城市带来巨大的负担。另一方面,如果让现有农村人口留驻农村,就地发展其他产业,由于现有村庄人口规模太小,过于分散,很难培育出产业配套的现代经济体系,更难形成供需两旺的消费市场。因此,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使这八亿农村人口中的大多数有序地迁入就近的小城镇,以小城镇为基础,培育和发展城镇经济,是中国城市化道路切实可行的途径。
为了使工、商、学、行政管理和税收等合理配套,经济结构自成体系,人口聚居需有一定的规模。而这一人口规模一般认为需在三万以上。也就是说,当人口规模过小时,由于购买力、需求量等的限制,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与此同时,当人口过少、经济规模有限时,由于税收等的限制,当地政府很难在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投资,提升区域竞争力。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建制镇2万多个,现有建制镇规模下的小城镇人口估计为两亿左右。假设在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有六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迁入经规划后确定的小城镇,未来这一规模的小城镇将总共容纳八亿左右的人口。因此,在现有小城镇(特别是建制镇)分布的基础上,国家应根据人口密度、交通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达程度等实际情况,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出人口规模在3-5万的小城镇约两万个。计划用五十年的时间,在自愿、优惠的前提下,实现六亿农村人口迁入小城镇计划。同时,现有村庄所占有的居住用地将逐步转变为耕地,最终使目前遍布全国的300万个自然村逐步从中国地图上消失。当这一设想成为现实时,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届时全国约有50%-60%的人口居住在经科学规划而合理分布于全国的约两万个小城镇;约有30%的人口居住在其他大中小城市;只有大约1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这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是由自己选择居住在农村的,与城市居民毫无等级差别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