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谁在赚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9:04
(2008-10-02 03:37:41)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后续反应极大,终于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金融风暴。有一位专家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每个银行都在赔钱,究竟谁在赚钱?有读者也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询问同样的问题。从道理上说,有人赔钱就一定有人赚钱,那么赚钱的人是谁?根据本人对次贷危机的理解,说一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概念,金融领域的赔钱和赚钱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在实体经济领域,赔钱和赚钱的双方之间,中介不多,时间差也不大,比较容易辨别清楚。金融领域用食物链来比喻,最上端的银行家与最底端之间,中间环节极多,最底端的扰动,传达到最上端,造成赔钱的结果,不仅要经过很多道阀门,而且时间上也会有较大的跨度,这是人们看不清赚钱者的原因。以次贷危机来说,这个链条上至少明显地包括银行、证券商、贷款公司、评级机构、贷款经纪商、抵押物评估人、借款人、房地产商等等。从常识判断,评级机构、贷款经纪商、抵押物评估人和房地产商是赚钱了。
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打包上市,评级机构是只赚不赔的。有人把评级机构等同于美国的炸弹,炸弹可以毁灭一个国家,评级机构可以毁灭你的财富,可见评级机构的威力。但是,评级机构自己也要赚钱,就必须同华尔街的投行、证券商勾结,给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打上优质的标签,这是利益趋动所致。只有评级高,产品才能卖得好,评级机构的佣金也就会高。而且,评级机构还会故意把调整评级的时间拉开,因为,如果昨天评了AAA级,今天发现问题,调整为AA级,评级机构的自身信誉就会降低。所以,评级机构总是在问题较大发生之后,才放马后炮。在这样的背景下,评级机构的客观性自然失去,监管的意识在利益驱动下,几乎形同虚设,评级机构成为次贷危机中暴利环节之一。理查德-比特纳在美国抵押贷款行业滚打了14年,他针对美国次贷危机写了一本书,《贪婪、欺诈和无知》,其中一段话是这样的:“如果说次级贷款公司用鸡屎作了一盘鸡肉沙拉,那评级机构就是将其做成了法国小牛排。”但是,评级机构所获得的暴利,相比次贷危机的整个损失来说,还不算大。
经纪商就是直接与借款人打交道的个人或小公司,他们的赚钱方式很简单,一单贷款申请被贷款公司闭合之后,他们按照贷款额抽取佣金。此后,如果这单贷款发生还款问题,理论上经纪商要承担责任,事实上很难落实到经纪商头上。因此,经纪商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责任的,只赚不赔。而且,美国政府对于经纪商几乎没有任何资格认定的门槛。经纪商的这种角色会导致几个问题:一是掩护信用不高,还款能力较差的借款人获得贷款;二是放大抵押物的价值。对于房屋来说,经纪商与房屋价值评估人之间的联手,导致房屋价值放大10%的水分很正常,时间一久,10%的叠加,就造成房价飞涨的假象。
比方说,某房屋的实际价值只有30万,但是,经纪商与评估者联手,向贷款公司或银行申请32万的贷款,贷款闭合之后,他们就能按比例多拿佣金。而贷款公司或银行能够纠正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经纪商的这种做法也就成为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借钱人来说,增加贷款数额虽然要多付一点月供,但是,房价飞速上涨的假象,使得借钱人对多出的一点月供感到不在乎。或者,借钱人根本就没有发现经纪商和评估者的手脚。
在次贷危机中,经纪商唯利是图的不道德、不诚实,也是被指责的对象之一。前文提到的理查德-比特纳在他的《贪婪、欺诈和无知》一书中说,他14年职业生涯中,只有两位经纪商是诚实的楷模。但是,次贷危机发生后,他通过媒体报道发现,其中一位他认为是诚实的经纪商,居然因多项欺诈指控而上了法庭,可见经纪商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恶劣角色。与评级机构一样,经纪商和评估者赚到的钱,与上万亿的整个损失相比,也只是较小的一部分。
由于次贷危机中的抵押物大部分是房屋,因此,抵押物贷款的大部分都落入房地产商的手中,房地产商是主要赚钱者之一。但是,如果房地产商把赚来的钱又投入到新的房地产中,又赶上了房价下跌,赚不赚,赚多少就很难说。再有,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打包上市后,最初倒手的金融机构,如果及时停手,也应该是赚钱的。这是一个“博傻”游戏,看谁是最后一个傻瓜。再有,有些借钱人拿房屋作抵押,并非是购买房屋,而是其它用途的融资,因此,当房屋价格下跌后,发放贷款者赔钱,接受贷款者不一定赔钱,反而可能赚钱。比方说,某人自有房屋,在房价较高时,将房屋作为抵押,获得50万元贷款,用于开公司或做其他生意。次贷危机发生后,房价比方说跌去50%,他就不还贷款了,宁愿不要房子。贷款公司或银行收回的房子只值25万元,只好自认倒霉。当然,这种情况还要具体分析,关键要看当初的贷款合同是如何规定的。但是,在房价一路高歌的时候,贷款方大约不会有多少未雨绸缪的防范措施。
除了上述几个赚钱的角色之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赚钱角色也很重要。美国是一个消费社会,美国人收入的很大部分都消费掉了。因此,在金融机构大量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很多消费品的经销商、制造商也赚钱了。比方说,房地产商的收入中,相当大一部分转移到工人、材料商等部门。美国很多普通消费品的生产,都转移到美国本土之外,比方说中国。美国很多房地产商使用的产品,例如浴室设备、家具等,都是中国制造,因此,有一部分钱是被消费品环节赚到了。但是,由于消费品生产、流通利润分配的不公平,类似“中国制造”所赚到钱并不算多,流通领域赚到的钱更多些。近年来,亚洲几个国家成为美元最大的持有者,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国本国的大量低息贷款,通过消费品环节,转移到了国外。
所以,我们就看到次贷危机赔钱和赚钱的大概面貌:美国金融机构大量发放低息贷款,实际上,从它发放贷款的那天起,它就是赔钱的。金融机构的赚钱要在很多年以后才能兑现,比方说,30年期限的房屋贷款,至少在前20年是赔钱的。但是,只要30年的预期没有发生变化,这些贷款始终是健康的,这也就是美国金融机构把抵押贷款证券化打包上市的原因。目前金融危机的实质是:30年之类的未来预期明显出现了问题。于是,未来赚钱的计划现在就看到了不可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当前赔钱;或者因发生资金流的断裂,等不到未来预期实现就得死掉。而他们所赔的钱,也就是发放的大量贷款,最终都作为“繁荣”经济的润滑剂,分散转移到本国的每一个末梢和世界各地,由此,人们看不到明显的赚钱者。
那么,美国金融机构的未来赚钱计划为何发生了危机,发生了断裂?难道只是次贷者拖欠还款那么简单吗?下次再说。
次贷危机发生已经挺长时间了,人们一般都说是因为一些信用记录不良的人,接受了贷款之后,由于房价下跌,导致大规模地拖欠还贷,由此引发了次贷危机。从现象上说,这种说法不错,但是,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历史上说,1998年,美国就已经发生过次贷危机,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坚定地表达了一个信号:美联储会采取一切手段来拯救。当年的次贷危机,历时几个月,一批从事次级贷款的机构倒闭、离开、合并,剩下的机构继续赚钱。为何近10年后,更大规模的次贷危机再次发生?
所谓次级贷款是美国按照不同人的信用等级划分后的结果。美国金融机构将每个成年人的信用等级用分数来评定,660分以上的为优秀借款人,620分以上的是标准借款人,620-500分之间的,属于次级贷款人,500分以下属于完全不合格的贷款人。个人信用的评定方法一般都是由征信公司收集整理,然后再出售给金融机构。征信公司的收集、整理方法暂且不论,处于620-500分之间的次级贷款人,通俗来说就是信用有瑕疵,或者没有信用记录的人,比方说有过拖欠还款记录,有过失业,有过刑事记录等。从社会形态上说,次级贷款人的数量是大多数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放弃这个市场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信用等级较差,金融机构在向这些人发放贷款时,会附加一些条件,例如要求提供收入证明,或必要的少量首付款等。顺便说一下,信用等级高的人,一般不用提供收入证明,而且大都可以享受零首付。
前文说过,在次级贷款大批量发放的过程中,很多经纪商都帮助次级借款人伪造信用记录,以获得贷款,银行或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此防范不严,也是出于增加业务量的根本要求。再说,金融机构将抵押贷款打包上市,条件之一就批量要大,这和普通商品的上市条件差不多,规模是上市的重要优势之一。当然,金融机构将其证券化上市销售,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在理想状态下,借款人支付的本息源源不断,不会发生意外。当然,它也不会深究本息来自何方,既然合同规定了,那就是不可改变的。虽然肯定会有人违约,但是,在正常状态下,抵押物的存在,以及高额利润,足以抵御正常范围的违约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不管借款人用来支付本息的钱如何获得,在这个前提下,建立起一套金钱游戏规则,其实就是钱生钱的游戏,庞大的金钱游戏世界,就建立在借款人会遵守支付本息约定的基础上。
这个金钱游戏是一个互相纠缠的担保链条:证券的价值由借款人定期支付的本息为担保,本息支付由房屋等实物为担保,房屋价值由房价必定上涨为担保,房价必定上涨由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为担保,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由金融制度本身为担保。同时,经济增长和通货适度膨胀还会保证个人收入的增长,由此保证了借款人遵守合同支付本息。这是一个完美的链条,首尾相衔。但是,人们只意识到它会一荣俱荣,很少会想到它会一损俱损,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这根链条就会断裂。
出现问题的环节首先来自于链条本身。房价上涨的原因很多,它造成的一个结果是,房价上涨的速度超过个人收入上涨的速度,导致很多收入并不太高的人着急购房,同时造成他们支付更多的本息月供,对他们的生活和个人财务状况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房价一直涨,当面对巨大财务压力时,还能将房子脱手解套。但是,房价一直涨是不可能的。
出现问题的环节也来自这个链条的外部。次级贷款之所以大规模地发放,一个重要原因是美联储长期采取低息政策。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时期,连续降息使得借款的成本极低,自然导致大批还款能力有限的人,纷纷贷款。虽然美联储后来改变了降息政策,但是,次贷危机一发生,美联储再次使用了降息的手段。当时就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降息作为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对于解决次贷危机用处不大。那么,美联储不知道降息会导致次贷风险吗?当然知道,然而,由于有更大的金融目标,两害相权取其轻,美联储认为次贷风险在实现更大目标的背景下,是可以承受的,可以消化的。
这个更大的目标就是美元贬值。美国欠债太多,美元贬值是不得不采取的流氓手段。虽然美元贬值主要是针对国际经济环境,但是,美元贬值反过头来诱发了更大了次贷风险。比方说,美元贬值造成石油涨价,美国人的日常消费成本提高,这种提高对于次级贷款人来说,压力更大。再比如说,在美元贬值的大前提下,美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也是坏处大于好处:中国制造的消费品不再廉价,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开销加大,次级贷款的风险日益增大。
美联储的低息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大量美元流入市场,刺激美国经济的泡沫增长。增长要实现,就必须将流向国外的美元,带着高额利润流入美国。美国政府对此的办法是,放弃利润较低的制造业,抓住高科技产品的巨大附加值,军火交易的巨大利润,知识产权的高额回报,以及在低息政策下四处出击的热钱,例如亚洲金融风暴,美国将流向亚洲的美元大肆抢劫回美国。美国这一经济方式在正常状态下的结果,大肆赚钱的也主要是巨头,而非广大百姓。
美国的这种赚钱方式近年来出现了问题:近几年来,美国的高科技产品或者遭遇垄断指控,或者市场成绩不佳,或者已失去了前几年的增长势头(比尔-盖茨失去世界首富地位是一个标志),或者因美国自己的原因,限制向国外销售……结果,高科技收入不如以前;美国的很多知识产权产品并不具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价值,比如娱乐产品,因此,价格性能比的差距、文化的差异,使得非美国人情愿不要美国昂贵的知识产权产品;美国近年来的军火交易成效也不大,美国以前军火赚钱是挑动别人打,自己卖军火。近年来,这种方式很难了,包括卖给台湾军火也遭遇重重阻碍,美国对台湾在购买军火问题上拖泥带水万分恼火;更何况,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原计划在伊拉克大赚一票,结果却倒贴了约6000亿军费,而且还没有到头。至于像对日本的金融战、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掠夺方式,由于其他国家都开始了必要的防范,收效不算很大;更为关键的是,弱势美元政策一方面遭遇全世界的抵抗,另一方面也使得美国所赚的钱同时发生贬值,实际价值不如看起来那么高。
美国向国外转移利润较低的制造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普通美国人就业保障困难,失业率增加,加上美元贬值导致的涨价,普通百姓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一旦借钱人支付贷款本息的金钱源头开始减少出水,次贷金融市场就将遭遇来自内部的巨大威胁。小布什政府对此采取的办法是退税,让美国老百姓分享在国际市场的战利品。然而,退税的数额并不很高。昨天7000亿美元的援救方案获得通过,其中再次包含了1400多亿的退税方案。但是,在没有扩大就业的状态下,退税只能解一时之渴。美国是一个消费至上的国家,整体上,美国百姓属于零储蓄。大规模退税平均到每个人,对于房奴来说,也只有一、二个月的月供。而且,低成本贷款导致大量零首付。在房价下跌的时候,零首付的房子断供,对于借钱人来说损失较小,以前的月供,只当是月租。由此,退税也挡不住因整体收入相对下降造成的违约,次贷金融链条出现断裂的缺口。而美国金融资本整体上减少的收入不足以消化次贷违约的损失,两头夹击,最终造成次贷危机。星星之火,燃烧到有严重缺陷的金融制度,违约扩大到车贷、信用卡等,人群范围也超出次级贷款人,出现普遍性的信用违约;美国金融与世界密切相关,扩展到全世界,引发全球性金融风暴。
美国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救援方案,美国股市并不买账。小布什总统也小心翼翼地说:救市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效。很多人很高兴,包括很多中国人,仿佛救了美国就是救了中国人自己。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因为,中国的不少经济成分已经与美国密不可分。但是,7000亿救市即使能成功,作用也不会延续很长时间。按照巴菲特的话说,美国经济正处于“心搏骤停”的状态,“在我成年以后的生活中,我从未看到过人们像今天这样对经济感到如此恐慌,他们的担心并没有错”。因此,如果美国的金融制度不改变,救市成功,无非多苟活一段时间而已。如果美国的金融制度改变,美国人将失去黑社会老大的地位,失去他们的天堂。除非他们决定动粗,到全世界公开抢劫,那样的话,美国的完蛋将更加迅速、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