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崛起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24:16
历史和人物   2009-05-01 19:19   阅读140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小
英国崛起之路(一):盎格鲁—撒克逊时代2009年04月08日 09:58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18条
相关标签:  [英国史] [欧洲史]
编者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类是究竟从哪里来?经常说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但是,当今世界有190多个国家,他们都从何而来,他们是怎么发展的,尤其是近几百年来引领人类现代化潮流的欧美国家,他们又是怎么崛起的?
今天起,凤凰网历史频道从“欧洲国别史”开始,陆续打开世界各国的历史画卷,与广大网民一道,放眼寰球,纵览古今,惯看秋月春风。往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随着罗马(Roman)军队于公元5世纪时(401-410年)最终撤出不列颠(Britannia,古凯尔特语,意为“五彩斑斓的土地”),不列颠岛南部随后进入了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列颠岛上南部地区帝国的余辉逐渐消亡殆尽,而耶酥(Jesus)最终替代了恺撒(Caesar,对罗马皇帝的称呼),一时间群雄并立,你方唱罢我登场,扰扰嚷嚷几百年后,在1066年圣诞节的伦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通译为威斯敏斯特教堂,伦敦的主要教堂,牛顿、达尔文等名人均葬于此地),随着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 of Normandy,the conqueror:绰号“征服者威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of England),英格兰进入了中世纪。那么,人们对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7个国家究竟有没有详细的了解呢?本文旨在探讨这个时期的7个国家的若干情况。
一、时代发展脉络:
1、史前时期:人们对于不列颠岛上的最早居民的了解很少(英国最早的人类化石出现于25万年前,公元前5000年,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不列颠成为岛屿),但这些居民在斯通亨格(Stonehenge,圆形石结构)和阿弗伯利(Avebury)所遗留下来的巨石阵都证明史前期的岛上居民拥有一种相当程度发达的文明(Megalith Culture,巨石文明,来自北非,遍布于西班牙、法国和德国西部,以及英伦三岛),他们当时正处于青铜时代文化期。
2、凯尔特人时期:随后,在公元前5世纪早叶时,首批凯尔特人(主要有四大部落:志留人/Silures占据威尔士,杜姆诺尼人/Domnonii占据英格兰西南部,肯特人/Canti占据英格兰东南部,爱西尼人Iceni占据英格兰东部)将欧洲大陆上的铁器时代文化带到了岛上。(其实在公元前7-6世纪,不列颠岛南部就已经出现了文明,属于初期铁器时代。该文明遍布当时的西欧和中欧,其名来自德语,指一种铁制长剑)
3、罗马征服时期:公元前54年,恺撒(Julius Caesar,罗马将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对岛上的凯尔特人进行了几次征服战争,一般的看法是恺撒的目的是阻止岛上的凯尔特人对其刚征服的高卢(Gaul)地区的侵扰。公元43年,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Claudius,通译克劳迪)再次对不列颠用兵,并在今天的伦敦以及科尔切斯特(Colchester,伦敦东北海港)设立了军事基地,到了公元85年,罗马帝国在不列颠上的领土已经延伸到克莱得河以南。在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的初期,凯尔特人发动了一系列反抗罗马人的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波迪卡起义(Boudicca,凯尔特人中的布立吞/Briton女王,爱西尼国王普拉苏塔古斯/Prasutagus之妻。公元60年发动反罗马皇帝尼禄的独立运动,一度攻占伦敦。次年起义失败,她服毒自尽),不过由于罗马人的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公元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在不列颠岛的北部修建了一道著名的军事防线——哈德良长城,其目的在于防止北部的皮克特人(Pict,“绘画者”,古凯尔特部落,居住在英格兰北部,以喜好文身而得名)南下侵略。罗马统治时期,城镇在不列颠岛上发展起来,而为了确保军事行动能顺利开展而建设的道路网则把城镇接连起来,这些道路是英格兰地区陆路交通的基础设施。罗马人还建立了科尔切斯特、林肯(Lincoln)以及格洛切斯特(Gloucester)(此外最重要的是约克/York城,当时叫埃布拉库姆/Ebracum)这些殖民地以安置退伍老兵。这个时期,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上帝国的其他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葡萄酒、橄榄油、陶器以及家具成为进口货物的大宗,而不列颠的铅、锡、铁、小麦和羊毛则通行整个大陆,但这种贸易随着罗马帝国末期的经济衰退以及罗马军团于公元5世纪初撤离不列颠而没落。
4、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随着罗马军队的撤出,蛮族人对罗马化不列颠的侵扰越来越频繁,公元410年时,自顾不暇的罗马帝国拒绝援助罗马化不列颠(公元410年,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Alaric攻陷罗马),罗马官员也接着离开了不列颠,于是在5世纪下半叶日耳曼部落纷纷涌进了不列颠——它们分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来自今德国西北部和荷兰)以及朱特人(Jute,来自日德兰半岛/Jutland)。这些日耳曼部落打败了当地的凯尔特人,战败的凯尔特人逃到了现在的威尔士以及英格兰西南部的康沃尔(Cornwall)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还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现在法国的布列塔尼(Bretagne)地区定居。作为战胜者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朱特人慢慢组成了7个小国,它们分别是撒克逊人的苏塞克斯(Sussex,“南撒克逊”)、埃塞克斯(Essex,“东撒克逊”)、韦塞克斯(Wessex,“西撒克逊”);盎格鲁人的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东盎格鲁”)、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北方的翁布里亚”,翁布里亚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省份)、默西亚(Mercia)以及朱特人的肯特(以当地的原凯尔特住民“肯特人”命名)。从8世纪晚叶开始,维京人(Wiking,“海员”,也称诺曼人/Norman,“北方人”,主要是其中的丹麦人)对不列颠岛进行了侵略,他们象蝗虫一样将英格兰沿海地区破坏殆尽 ,并于865年对英格兰展开全面入侵,但最终他们被韦塞克斯王国的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击败,被迫在英格兰东部定居下来。这块地区因为实行丹麦人的法律而被称为丹麦法区,丹麦人的首领将土地分给士兵。阿尔弗雷德大帝的继承人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征服了丹麦法区,统一了英格兰。不过在10世纪晚期丹麦人再次对英格兰地区展开侵略,卡努特大帝(Knut theGreat)于1016年最终征服了整个英格兰,并一直统治到1042年。随后,韦塞克斯王朝的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恢复了中断了的撒克逊王系,随着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在1066年在哈斯廷斯战役中获胜,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最终终结。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社会概貌:
早期的日耳曼入侵者中,自由民地位比农奴高,但都依附于国王。随着以后的几个世纪的战争和农业耕作,大部分自由民或是在压力下沦为农奴,或是依附贵族阶级的领主和乡绅。贵族阶级的领主和乡绅则是特权阶级,他们通过效忠国王,从国王那里获得领地,并对自己拥有的领地行使较大程度的自治权。
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的政府是由部落首领会议演化而成的,国王拥有王国的行政和司法大权,贵族阶级则组成国王的顾问会议,协助国王处理国政。国王将郡作为王国的基本的地区行政单位,由伯爵治理,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伯爵将职位变为世袭,管理着几个郡。郡以下的行政单位为县,郡和县都有各自的法庭,郡法庭由本郡的治安法官掌管,县法庭由县长长掌管。
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农业是第一产业,但入侵的丹麦人却是活跃的商人,在9世纪时,城镇的重要性开始增加。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爱尔兰和罗马派来的传教士的影响下,开始了基督教化的过程。但爱尔兰宗教仪式和大陆宗教仪式上的差别几乎导致不列颠基督教会的分裂,这一巨大的分歧在663年(一说公元664年)的惠特比(Whitby)宗教会议上终于获得了解决。与此同时,修道院成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化中心,那里以精美的手抄本而闻名,除此之外,教会学者——比德(Bede of Jarrow,673-735年,萨克逊 僧侣)、阿尔琴(Alcuin,诺森布里亚人)以及阿尔弗雷德大帝也为保存和发展知识而尽心尽力。
英格兰七国时期(公元800年前后):
英格兰七国志之一——肯特
该王国大约在公元5世纪中叶由入侵英格兰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中的朱特人建立。关于该王国的建立,历史学家至今争论不休,按照传统说法,公元449年朱特人在其部落首领亨格斯和霍萨两兄弟的率领下,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登陆,他们是受当地布立吞人的邀请,前来帮助当地人抵抗北方皮克特人的侵略的。不久以后,亨格斯和他的儿子埃斯克马上调转枪头,和邀请他们前来的布立吞人首领沃丁根闹翻,朱特人很快就打败了当地人,并在大约相当于今天英国的肯特郡的区域建立起肯特王国。***肯特王国的埃特尔伯特在6世纪末在英格兰称霸,据说他的霸权范围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区域。在公元597年,埃特尔伯特在其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罗马教皇格里高里派出的传教使节圣奥古斯丁,并在圣奥古斯丁的影响下,接受了洗礼,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国王。
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肯特王国国力衰退,周期性地为默西亚王国和韦塞克斯王国所征服和瓜分,最终在8世纪后半期沦为默西亚王国奥发大帝统治下的一个省份。奥发大帝死后,肯特人在796年爆发了反抗默西亚的起义,但被残酷镇压下去。公元825年时,肯特被韦塞克斯王国的国王埃格伯特征服,被迫承认韦塞克斯的君权,随后肯特成为韦塞克斯王国的一部分。
尽管肯特在8世纪末开始的丹麦人侵略浪潮中,成为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不过肯特仍然是诺曼征服以前英格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区在该区的存在,使得大批财富以宗教的名义汇聚在该区,另一方面肯特和欧洲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宗教、政治、经济、文化。
英格兰七国志之二——东盎格利亚
东盎格利亚是盎格鲁人在5世纪末叶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的领土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英国的诺福克郡和苏福克郡,盎格鲁人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和北德地区。这个王国的早期历史很模糊,不过该王国大块领土地处沼泽地带之中,使得它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防御位置,这个因素让东盎格利亚王国在6世纪末叶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中的一个强国。
东盎格利亚王国的国王里德瓦尔德(他大约死于公元627年)接替肯特的埃特尔伯特成为南英格兰的霸主,里德瓦尔德曾帮助埃德温击败了诺森布里亚王国的国王埃特尔弗里特,并让埃德温登上诺森布里亚王国的王位。但东盎格利亚王国的主导地位却随着默西亚王国的崛起而削弱。公元650年以后,东盎格利亚王国长期沦为默西亚王国的附庸国。公元825年,东盎格利亚人在韦塞克斯王埃格伯特的援助下发动了对默西亚王国的起义,尽管他们随后摆脱了默西亚的统治,但又沦为韦塞克斯的附庸国。更坏的事情接踵而来,865年——866年冬季,入侵英格兰的丹麦人在东盎格利亚王国境内过冬,869年,丹麦人重临故地,这一次他们可不再是短暂停留,他们征服了整个东盎格利亚王国,丹麦人摧毁了王国境内的修道院,并谋杀了东盎格利亚人的年轻国王——圣徒埃德蒙德。
9世纪70年代时,韦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击败了丹麦人,迫使丹麦人在英格兰东部的丹麦法区居住时,东盎格利亚通过韦塞克斯和丹麦人于886年的和约成为丹麦法区的一个部分。不过丹麦法区的丹麦人不久以后又故态重萌,不仅帮助维京人侵略韦塞克斯,还不断地侵扰该王国。最终韦塞克斯国王长者爱德华在917年最终征服了丹麦法区,统一了英格兰,从那以后,东盎格利亚就成为英格兰一个伯爵领地了。
英格兰七国志之三——诺森布里亚
诺森布里亚是盎格鲁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最初由两个独立小王国组成,这两个小王国以迪斯河为界。其中的一个独立小王国是伯尔尼西亚,它的领土范围包括今天的东苏格兰、英格兰的伯维克、罗克斯堡、东诺森布里亚以及达勒姆地区。另外一个独立小王国是德拉,它的领土范围包括今天英格兰的约克郡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这两个王国都是盎格鲁人在公元500年左右时建立的。现存的一些稀少的史料记载着6世纪中叶时,伯尔尼西亚的国王为埃达,德拉的国王为埃里(或埃勒)。
伯尔尼西亚的国王埃特尔弗里特(在位期间593-616)将两个小王国合并为诺森布里亚王国,并为统一后的王国增加了苏格兰以及威尔士领地,不过埃特尔弗里特被德拉的埃德温打败,并被取而代之。埃德温于627年接受了基督教并在英格兰建立了诺森布里亚的霸权,可惜好景不常,在632年,埃德温被威尔士的格温尼德王国的国王卡德瓦尔隆杀死,这个王国是和默西亚国王彭达结盟以反对诺森布里亚的。经过一年的混乱后,诺森布里亚的王位由伯尔尼西亚的奥斯瓦尔德获得,奥斯瓦尔德请来圣埃丹进行凯尔特基督教的传教工作,不过,奥斯瓦尔德也被默西亚的彭达杀死了。继 )承奥斯瓦尔德为王的相继是奥西乌(在位期间641-670)以及埃克格里菲斯(在位期间670-685),在这个时期中,诺森布里亚的国力逐渐衰微,相反的是,默西亚王国却国势蒸蒸日上。不过,奥西乌在宗教方面还是有所建树的,他在惠特比宗教会议上确立了罗马基督教会对凯尔特基督教会的领导权。
7世纪晚叶以及8世纪时期,诺森布里亚王国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倾轧、争吵、不和,不过该王国的教会、艺术、学术、文学却处于一个黄金时代。867年,入侵的丹麦人在诺森布里亚王国的首都约克获得了胜利,他们占领了王国的南部地区,诺森布里亚的盎格鲁人只能够控制迪斯河以北,福斯湾以南的一个小王国。丹麦的卡奴特大帝征服整个英格兰后,在诺森布里亚设置了丹麦人伯爵,这些丹麦人伯爵中,以死于1055年的西瓦特为最具实力。但是诺森布里亚人却在1065年将西瓦特的继承人托斯提格驱逐,托斯提格的位置被默西亚伯爵埃德温的弟弟摩卡尔取代,1066年,托斯提格在挪威的哈罗德.哈德拉达的陪同下,重返诺森布里亚,并在福尔福德战役中打败了摩卡尔和埃德温,这时,刚刚获得英格兰王位的哈罗德二世迅速赶往北方,击败了托斯提格和哈德拉达。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诺曼底公爵威廉抓住了哈罗德来回征战,疲于奔命的弱点,在英格兰南部的哈斯廷斯击败了哈罗德,结束了盎格鲁——撒 克逊时代。
英格兰七国志之四——默西亚
默西亚是盎格鲁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的领土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英国的米德兰地区。该王国大约在公元500年左右建立起来,但其早期历史含混不请,只有到了国王彭达统治时期,默西亚的历史才变得清晰起来。
彭达将默西亚的势力范围扩展到韦塞克斯(645年)以及东盎格利亚(650年),成为杭伯河以南的英格兰霸主。彭达死后,默西亚的霸权在3年之内一蹶不振,在这个时期,诺森布里亚王国派来的一名传教士使默西亚王国皈依了基督教,不过彭达的儿子伍尔夫赫尔重新建立了一个更为强大的默西亚王国。8世纪时,埃特尔巴尔德为默西亚王时,整个南英格兰都为默西亚的势力范围。默西亚的霸权在奥发大帝(在位期间757-796年)时达到了鼎盛,他控制了东盎格利亚、肯特、苏塞克斯,并迫使韦塞克 }斯和诺森布里亚对他维持着臣服的关系。奥发大帝还在默西亚王国的西部建立了奥发大帝墙以保护西部地区免遭威尔士人的侵扰。
奥发大帝死后,默西亚的霸权地位逐渐衰落,其霸权地位为韦塞克斯所取代。当9世纪初韦塞克斯王埃格伯特击败了默西亚后,默西亚曾短暂地承认韦塞克斯的宗主地位,不过在874年,当入侵的丹麦人严重破坏了默西亚后,默西亚耻辱地屈服于丹麦人,其东部地区通过886年韦塞克斯和丹麦人的和约,成为丹麦法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则为韦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大帝控制,至此,默西亚的独立历史宣告结束,尽管它在作为韦塞克斯王国的一个伯爵领地时,曾经有过一位高贵的女伯爵埃特尔弗莱德。她在丈夫死后,竭力帮助身为韦塞克斯国王的兄弟对抗丹麦人,获得了默西亚夫人的称呼。
英格兰七国志之五——埃塞克斯
塞克斯是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可能于公元6世纪初期建立。这个王国的王族祖先可以上溯到欧洲大陆上日耳曼人所尊崇的主神沃登(奥 .丁),这也是其他的撒克逊——盎格鲁王国的统治者所声称的。
埃塞克斯王国的领土范围包括现在英国的埃塞克斯郡、米德尔塞克斯郡、哈特福德郡大部以及伦敦。大约在604年,埃塞克斯国王塞伯特在他的叔父——肯特国王埃特尔伯特的影响下,接受了基督教。但他一死去,继起的国王就驱逐了伦敦主教梅利图斯,王国很快又恢复了异教的信仰。不过在653年,国王西格伯特又向诺森布里亚国王奥斯维提出派遣传教士到本国传教的请求,奥斯维向埃塞克斯派遣了塞德,塞德使埃塞克斯再次信奉了基督教,并在王国境内建立了教堂。在伍尔夫赫尔为默西亚王期间,埃塞克斯承认了默西亚的宗主权,从此便开始了埃塞克斯为周边强国支配的历史。
825年,埃塞克斯和其它东部盎格鲁——撒克逊王国一道,臣服于韦塞克斯王国,并作为韦塞克斯的一个伯爵领地。886年韦塞克斯和丹麦人的和约,使得埃塞克斯沦为丹麦法区的一个部分,但在917年为韦塞克斯国王长者爱德华收复。埃塞克斯伯爵领地最著名的伯爵是比尔特诺特,他在991年的麦尔东战役中阵亡。
英格兰七国志之六——苏塞克斯
苏塞克斯是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的领土范围在今天英国东南部威尔德地区的南部。苏塞克斯王国在5世纪末期建立(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在477年),其建立者是撒克逊人的首领埃勒,他在几次战役中打败了凯尔特人,建立起一个短暂时期内的军事霸权。
但是人们对这个国家早期200年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7世纪末时,这个王国还是信奉异教,直到约克主教圣威尔弗里德在王国传教(681-686年),才使这个王国的民众信奉了基督教。
685-688年时,韦塞克斯国王卡德瓦拉征服了苏塞克斯,而在卡德瓦拉以后为王的因尼统治期间,苏塞克斯继续臣服于韦塞克斯。771年时,默西亚的奥发大帝已经将包括苏塞克斯王国在内的邻国征服,从那时起直到825年,苏塞克斯一直处于默西亚的统治下。825年时,苏塞克斯和其它东部盎格鲁——撒克逊王国一道,臣服于韦塞克斯王埃格伯特。
英格兰七国志之七——韦塞克斯
韦塞克斯是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可能在495年由塞尔迪克领导下的撒克逊人建立,据传他率领族人在今天英国汉普郡沿海地带登陆。到了塞尔迪克的孙子塞夫林(在位期间560-593)时,撒克逊人的定居点已经遍布希尔腾山脉,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则被撒克逊人从泰晤士河上游河谷和塞文河下游之间的区域驱逐出去,但塞夫林本人却被撒克逊人放逐。
直到8世纪末叶时,韦塞克斯王国一直处于强国的阴影下——先是肯特,然后是诺森布里亚,最后是默西亚。不过这一时期韦塞克斯也并非毫无作为,国王卡德瓦拉(在位期间685-688)对邻国开展了几次成功的战役,他的继承者因尼一方面向西面的布立吞人小王国扩展领土,一方面迫使肯特进贡。因尼死后,韦塞克斯陷入了混乱状态中。***直到埃格伯特为王时(802-239),韦塞克斯的国势再次振兴起来,他成为了全英格兰的宗主,不过他的继承人被迫放弃了一大部分霸权以集中精力来防御丹麦人的入侵。到了阿尔弗雷德大帝统治时,韦塞克斯的历史和英格兰的历史联系起来,到了10世纪长者爱德华、埃特尔斯坦、埃德蒙德、埃德雷德相继为韦塞克斯国王时,韦塞克斯逐渐对包括丹麦法区在内的整个英格兰建立了巩固的统治。但在国王埃德加平静的统治后,新国王埃特尔雷德(在位期间978-1016年)再也无法抵抗维京人的入侵,维京人首领卡努特在英格兰建立起丹麦人的统治(1016-1042年)。卡努特家族的消亡导致忏悔者爱德华成为英格兰的最后一位韦塞克斯王系国王(1042-1066)。随着诺曼征服,韦塞克斯不再成为政治概念,而成为地理概念,它一般指现在英国的多塞特郡。
英国崛起之路(二):“诺曼征服”前后的英格兰2009年04月09日 09:59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0条
相关标签:  [英国史] [欧洲史]
编者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类是究竟从哪里来?经常说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但是,当今世界有190多个国家,他们都从何而来,他们是怎么发展的,尤其是近几百年来引领人类现代化潮流的欧美国家,他们又是怎么崛起的?凤凰网历史频道从英国史讲起,陆续打开世界各国的历史画卷,与广大网民一道,放眼寰球,纵览古今,惯看秋月春风。往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英格兰的主岛—不列颠岛上很早便有人类活动,岛上的居民在五千年前就创造了以英格兰南部沙里斯布里平原上的巨石圈为代表的灿烂文化。
按一些史学家的说法,约在1万年前就生活在中亚的一个游牧父系氏族集团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分裂,东迁的一支进入新疆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汉代的楼兰;南迁的一支灭了古印度;西迁的一支进入伊朗,较著名的就是古波斯人和米底亚人;北迁的一支便是日尔曼人的祖先。
因欧洲人在近现代科学研究中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他们以欧洲地理和欧洲人的历史为中心来创造历史名词,所以大量的历史名词带上了欧洲人的感情色彩,如小亚细亚半岛、巴勒斯坦周围、东亚就被按离欧洲的距离远近称为“近东”、“中东”、“远东”,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被称为“蒙古人种”,因蒙古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们发现远古时期中亚民族迁移过程后就将这个氏族集团称为“古印欧人”,之所以有这个“印”是因印度是他们的模范殖民地,他们对其是有感情的,他们希望所有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都向印度人学习,因此平时对印度提携有加。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罗马人称其为高卢人)西进,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凯尔特人继续西进到了不列颠岛.在他们之前在岛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宫,被苏格兰人称作历史中心,该宫殿以“斯康石”闻名苏格兰,史称“定命石”,因为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贵族都要到这里来举行加冕仪式。直至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决定把这种仪式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举行。直到诺曼征服后,苏格兰仍有皮克特王国。
公元前55年与54年,恺撒率罗马军队远征不列颠岛,在凯尔特人表示一定的屈服后就撤退了。公元43年,罗马人在不列颠岛设置了行省,不列颠岛被分为军事区(西北部山区)与行政区(东南部平原区)两部分。罗马人实际上只控制了行政区,北部的苏格兰与西部的威尔士仍在凯尔特人的手中,他们时常起兵反抗罗马人的统治,罗马人为了防备他们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公元四至五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逐渐放弃了对不列颠的控制,罗马人从407年开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结束了对不列颠400年的统治。凯尔特人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后,建立了一批小的公国,这些公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争战不休,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为外族的入侵提供了良机。
在不列颠岛对面大陆上的日德兰半岛南部居住着盎格鲁人,半岛北部是朱提人,撒克逊人居住在易北河与威悉河下游一带,他们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鲁人与撒克逊人的关系密切,语言与风俗很难区分,历史上统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是目耳曼人中罗马化程度最低的原始部落,从公元三世纪起他们就对不列颠进行了海盗骚扰。为了防备他们,罗马人沿东南海岸从梭伦特到屋西建立了要塞和了望台,配备军队对付他们,这一带被称为“撒克逊海岸”。由于他们与强大的法兰克人毗邻,无法向高卢发展,再加上罗马人已从不列颠撤军,因此当五世纪中期匈奴人西迁时他们就渡海迁入不列颠。
这时不列颠岛的肯特地区的一个凯尔特人的部落首领屋提吉伦也请朱提人帮助他们抵御皮克特人和斯克特人海盗式的袭击,朱提人的军事首领海恩吉斯和豪沙兄弟率兵于449年从泰唔士河上岸,进入肯特。六年后双方因薪饷问题起了争执,朱提人以武力占领了肯特地区,正式在当地定居下来,这是不列颠在罗马人撤走后的第一次外族入侵。与此同时,撒克逊人开始从北海东南岸出发在达沃什湾登陆,进入泰唔士河流域;盎格鲁人则横渡北海进入英格兰中部。凯尔特人对这些外来的民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罗马人几百年的建设成果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公元500年时,入侵因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而暂停,一位名叫阿鲁狄尔的勇士领导凯尔特人坚壁清野,连获大胜,特别是巴顿山大捷更是遏止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达几十年之久。在巴顿山之战前后,凯尔特人的一支为避战乱迁到了阿尔摩利克半岛,这个半岛因此得名布列塔尼亚(小不列颠)。550年,新一轮的入侵又开始了,南部的撒克逊人打败凯尔特人推进到了布里斯托尔湾。613年,盎格鲁人在诺丁汉郡的切斯特大胜,推进到了爱尔兰海岸,这三个民族就此在岛上定居下来。凯尔特人退到了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等地,现在这三个地区的居民大都属于凯尔特人后裔,在后世这三个地方的人大举移民北美,成为开发北美洲的主力,现在美国南方的凯尔特人后裔占比较高。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与凯尔特人的征战中陆续建立了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兼并形成了英格兰历史上的七国时代,这时先是北方的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是中部的麦西亚王国,最后是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国都曾称雄英格兰,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说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就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经过几百年的苦战终于在不列颠安定下来后不久,又要面临其他民族的入侵了,这次的入侵者是诺曼人。诺曼人(意为北方人)是目耳曼人的一支,也称维京人,指的是居住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目德兰半岛的挪威人,瑞典人与丹麦人。诺曼人生活的地方森林茂密,耕地稀少,他们善于造船、航海,是一个勇于进取、具有冒险精神的民族。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当地的出产已不能养活他们了,诺曼人只好于8至9世纪时开始扩张。他们的扩张在9至11世纪形成一个高潮,在13与14世纪还有影响。在这期间,诺曼人扩张的方式也从劫夺转变为殖民。
诺曼人的扩张分为三条路线,中线主要为丹麦人。公元789年,丹麦人第一次入侵不列颠,丰富的收获使诺曼人记住了这个地方,以后不断前来袭扰。851年,他们第一次在英格兰过冬,进而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了“丹麦统治区”。
9世纪初,威塞克斯国王兼并六国,统一全英格兰,但对丹麦人却无可奈何。879年,英格兰国王的阿尔弗雷德(871——899年在位)打败了丹麦人,与他们订立和约。和约规定以伦敦向西北延伸到彻斯一线为界,北部,东北部为丹麦人统治,丹麦统治者向当地收取“丹麦金”,南部仍属英格兰。
在抢掠英格兰的同时,诺曼人还于9世纪初入侵法兰西,845年攻占巴黎,抢劫了亚眠,波尔多,马赛,卢昂,波尔多等城市。911年,诺曼人罗洛率军占据了法兰西西北部一大片地区,称其为“诺曼底”(北方人的土地),他自称“诺曼底公爵”。一部分丹麦人还入侵了意大利,与拜占庭帝国发生了战争。在西线的扩张的主要为挪威人,他们占领了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北美洲,据后世考证他们还曾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
在东线扩张的主要是瑞典人,他们被俄国人称为“瓦良格人”(意为北欧漂泊者)。7至8世纪时他们就在波罗的海沿岸从事商业活动,9世纪初他们通过芬兰湾进入斯拉夫人的土地。在扩张过程中他们亦商亦盗,商队向南一直到达君士坦丁堡,与希腊人、拜占庭人进行贸易,加速了文化在东欧的传播。862年,瑞典人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政权,882年,他们又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后来他们被东斯拉夫人所同化,成为今天俄罗斯人的祖先。
十世纪末丹麦人大举入侵英格兰,1016年时丹麦人卡纽特占领了全英格兰,一直到1035年卡纽特战死后英格兰才得以复国。1042年,威塞克斯国王的后裔“笃信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登上英格兰王位,他娶英格兰大贵族哥德温之女为妻。
他的父亲是威塞克斯国王伊塞尔雷德,母亲是诺曼底公爵的女儿埃玛,后来改嫁卡纽特,丹麦人占领英格兰时期他流亡诺曼底,住在他外祖父的宫廷里。落难时期的经历使他对诺曼人心存好感,任命了大量诺曼人担任要职,外来的诺曼人势力同以哥德温为代表的英国本土势力之间矛盾激化。1051年,爱德华国王迫使哥德温全家出逃,并邀请诺曼底公爵威廉访问伦敦,威廉在访问伦敦时,就与表兄弟、英王爱德华讨论过由他继承英国王位的问题,因爱德华无子,他对威廉的要求没有提出异议。次年,哥德温与其子哈罗德率军发起反攻,并得到英国民众的拥护。爱德华只好恢复了哥德温家族的地位,驱逐了朝中的诺曼人。1066年,爱德华去世,由于他无子嗣继承王位,临终前他指定哈罗德为王位继承人,贤人会(咨议会)也选举哈罗德继任英格兰国王。
当时诺曼底公国已是法国境内最强大的诸候。威廉一世(1027——1087年,1066——1087年在位)1035年登位,由于他当时年仅8岁,公国内乱不断。他于1047年得到法国国王享利一世帮助平定了叛乱,树立起自己的权威。1053年,他同佛兰德尔伯爵鲍德温五世的女儿马提尔达结婚,从而使诺曼底公国与这一欧洲最富地区结成联盟,1063年,他征服缅因,后又控制了布列塔尼,势力大为增长,野心也恢复到他祖先的水平。据他声称,爱德华曾许诺将王位传与他。1064年,哈罗德乘船在英吉利海峡失事,为朋蒂乌伯爵所获,送到诺曼底,哈罗德为了能返回英国被迫向他宣誓,支持他对英国王位的要求。自认为已在封建习惯法与舆论上占了上风的威廉公爵开始大肆幕集军队,并取得了教皇与法国、德国、丹麦诸王的支持。1066年夏,一切都准备就绪,只侍出发了。
哈罗德得到消息后急忙也集合军队准备应战,他的军队是民军性质的,装备十分简陋,军中还有使石斧的。这时,他的兄弟陶斯提格在挪威国王的支持哈拉德-哈德拉达的支持下率军在约克郡登陆,目的是与他争夺王位。1066年9月25日,两军在斯坦福桥激战,哈罗德军大胜,挪威国王与陶斯提格被杀。正当哈罗德欢庆胜利时,威廉于9月28日率军在伯文西登陆,哈罗德急忙率军南返。这时哈罗德军队才进行了一次大战,已十分疲惫,北方两个大封建领主艾德温和莫尔卡伯爵出于个人自私的理由不肯支援,按理说哈罗德是不能立即与威廉正面作战的,他只要利用英格兰南部对他有利的民心疲惫威廉军队就可稳操胜算,可哈罗德的急性子却让他不甘等待。
10月14日,双方在黑斯廷斯决战。威廉大军分三路,左翼为布列塔尼伯爵阿南指挥的不列颠人,右翼是勃罗根的欧斯特斯指挥的雇拥兵,中路是威廉率领的诺曼人,打着教皇的“神旗”,总兵力12000人,哈罗德兵力为6300人。战斗中哈罗德勇猛有余,计谋不足,他本来已在战役初期数次挫败威廉军队的进攻,占足上风,但他在威廉军队佯退的引诱下离开了有利地形,遭到威廉部队骑兵的突击,战役的结果是威廉大胜,哈罗德战死。
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登上王位,称威廉一世,这就是“诺曼征服”。这以后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反抗诺曼人的统治,但均未成功,当初不顾大局的两个大封建领主艾德温和莫尔卡伯爵也被消灭了。1072年威廉征服了全英国。他在全国建立封建庄园,变自由农民为农奴,使英国的封建化进程很快完成。
威廉一世除了保留盎格鲁-撒克逊人骑士的领地外,其他贵族的领地都被剥夺了。他大肆分封与他打江山的臣下,因土地的分封是随战事进行的,所以相当分散,各诸候不能形成统一的地方势力来与国王作对,无意中加强了王权。威廉一世本人占有全国耕地的七分之一,还占有了绝大部分的森林,构成了王权的强大物质基础,他还将教权置于王权之下。1086年,他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调查,编成了《土地赋役调查簿》,因调查的方式类似审判,所以这也被称为《末日审判书》,他的此举是为了了解全国的人口与土地状况,以使国民承担封建义务和纳税义务时不得取巧。大批的自由农民在这次调查中转为了农奴,因为在调查时很多自由农民被登记为农奴了。
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后的仍拥有诺曼底公国,虽然他在封建义务中是法国国王的附庸,但实际上诺曼底地区已成为英国的一部分了,法国王室为挽回这个重大损失几代人费尽了苦功。当时法国王室的势力尚小,领地是一个长条,大城市只有巴黎和奥尔良,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王。法国国王与威廉一世相争时主要通过外交与封建习惯法赋予他的宗主裁判权。他先挑拔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与威廉一世的关系,并支持他向其父要求继承诺曼底公爵之位,父子俩展开了大战。1087年,威廉一世死后,他的次子卢弗斯的威廉继承了英国王位,称威廉二世,罗伯特也最终获得了诺曼底公爵头衔,英格兰与诺曼底分而治之了。英国许多大贵族在两地都拥有领地,所以他们要对两个君主同时承担封建义务,法王利用这点大肆挑拨,使威廉二世统治的13年间内乱不止。1100年,威廉二世在狩猎时被箭射死,他的弟弟亨利一世登位(1100——1135年在位)。
亨利一世深知国家内乱的根源在于诺曼底没有控制在国王手中,再加上有法国国王的挑拔。他在巩固了自己在英格兰的地位后,于1105年进攻罗伯特公爵。1106年9月,双方在邓奇勃莱展开激战,罗伯特公爵被俘。1109年,与享利一世作对的大主教安瑟伦也去世,享利一世彻底控制了诺曼底,同年,享利一世的女儿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德国国王享利五世订婚。
这一切都给法国国王以强烈震动,英格兰与诺曼底的统一使英国的势力深入到法国的心腹地区,英国与德国的联姻又使法国两面受敌,法国不得不予以反击,英法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便这样开始了。因势力尚弱,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只好先以小规模战争与外交活动相结合,他以帮助罗伯特公爵的儿子威廉?克莱托恢复领地为由与英国开战。英国则通过巧妙的继承与外交联姻为手段来削弱法国。1119年,法军被打败,经教皇调停,两国议和。1124年,两国再度开战,享利一世联合女婿德皇享利五世,企图由西南和东北两路夹击法国。法国举国震惊,路易六世以“黄金焰神旗”为号召集合起了20万人,挫败了这次进攻。
1120年享利一世的独生子因海难去世,享利一世选择其嫁给了德皇的女儿莫德为继承人。1125年,莫德的丈夫享利五世去世,享利一世又将莫德嫁给了法国北部最强大的安茹伯爵,1135年12月,享利一世去世,威廉一世的外孙斯特凡捷足先登宣布继位,他的父亲是法国的布鲁瓦伯爵,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莫德不肯罢休,双方在后来的10余年里不断交战,英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混乱状态。1150年,莫德与安茹伯爵所生的儿子亨利成长起来,他被母亲授予了诺曼底公爵称号。1151年其父去世,他又兼有安茹,屠棱,曼恩的伯爵封号。他常去法国国王宫中拜谒法王路易七世,与当时的王后阿奎丹的埃利娜相爱。埃利娜对于虔诚而不热衷于家庭生活的路易七世早就不满,这时就顺势与其离婚了,两个月后她投入亨利怀中,加上她带去的领地,亨利手中有法国领土的一半。路易七世只好先放过斯特凡,进攻诺曼底,但被打败,1153年1月,亨利率军渡海进攻斯特凡,迫使其签约,同意享利为继承人,1154年斯特凡去世,亨利登上王位,称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金雀花王朝(1154——1399)。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当时亨利二世不仅拥有英格兰,还在法国据有安茹、诺曼底、曼恩、屠棱、普瓦都、阿奎丹等地,占有法国大片土地,相当于当时法王领地的六倍,形势对法王相当不利。但享利二世并未真正控制这些领土,只是由婚姻、继承等各种方式接着起来的大杂烩,从封建原则上看也是法王的附庸。
亨利二世继位后,着手整顿封建秩序,严历镇压内乱期间骚动的大封建主,拆除了他们建造的300多座城堡,又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各地的郡守。他还改革了军制,当时的传统是封建附庸每年向国王服军役四十天,这不利于长期作战,造成王权对于封建领主军事力量的依赖,所以他提出领主缴纳盾牌钱,以金钱的形式代替军役,他再用这笔钱去幕集军队。同时他还恢复民军,所有的自由民自选配备武器,随时准备出战。在司法方面,他规定自由人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以越过领主直接向国王法庭申诉,骑士、市民、及所有自由民均可由此摆脱领主司法权力的束缚,因而更加支持王权。他还以“誓证法”代替“神命裁判法”,即国王的巡回法官在地方审理案件时让当地居民参加陪审,出庭作证,陪审员一般为12名,从骑士与富裕平民中选出,这扩大了国王法庭的权限,削弱了地方领主法庭的权力,为王权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这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了人民头上的压迫者,在当时是进步的。
与此同时,法国的路易七世励精图治,王权越来越巩固。英法两国间战争不断,为积蓄力量以利再战,享利二世与路易七世讲和,享利二世的长子享利与路易七世的女儿订婚,路易七世趁机挑拔父子关系,享利王子果然上当,与其父闹翻,其他王子也纷纷效法,起兵反叛。
1179年,腓力二世登位,他在位期间为法国王室领地的扩大、王权的加强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有“奥古斯都”之称。1187年,腓力二世打败享利二世取得伊苏曼与弗雷特伐尔,1189年7月,腓力二世联合亨利二世的次子理查攻打亨利二世,迫使他投降并把格拉塞让与腓力二世,当亨利二世看到名单上有他最宠爱的小儿子约翰的名字时气绝身亡。由于这时长子已死,次子理查便即位,称理查一世(1189——1199年在位),他就是狮心王,被称为“中世纪骑士之花”,有关罗宾汉的传说里与《艾文荷》里就有他的身影。腓力二世认为他对法国的危害比亨利二世更大,二者的矛盾渐起。1190年,他们结伴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理查在征战中功勋显赫,引起了腓力二世的忌恨。1191年,腓力二世以患病为借口返回法国,与理查的幼弟约翰(他就是罗宾汉传说和《艾文荷》里长期与查理作对的那位亲王)串通,准备向英国在法国的领地进攻,理查得知消息后火速往回赶。查理在途中被与他结怨很深的奥地利公爵扣留,在付出大笔赎金后才获得自由。理查二世回到英国后搜集军队开进法国与打算与腓力二世决一雌雄,他们在法国的战争是很有节奏的,每年都有一次停火,当天气和基本条件充许时两军重新开战。后来理查在昂德利附近塞纳河转弯处的峭壁处修建了一座雄伟的城堡,他称其为“漂亮的城堡”,这激怒了腓力二世。两军重开激战,理查节节胜利,可常胜不败的他却于1199年在里亚赞与一个叛乱的诸候作战时意外阵亡,腓力二世绝路逢生。理查一世时因连年征战,财政紧张,引起国内普遍不满,封建贵族势力再度抬头。
1199年,约翰继位。约翰登上王位后,利用得以加强的王权,大肆剥夺各阶层,引起国内各阶层对王权的背离,腓力二世也帮助约翰的下一辈布列塔尼公爵阿瑟反对约翰。1200年,约翰与法国讲和,法国得到了诺曼底的韦克森、埃弗勒、奥弗涅和贝里的几处地方,约翰的侄女布朗什?德?卡斯蒂尔嫁给了法国王储路易。
此后不久,由于约翰强娶阿奎丹的西尼昂家族于格公爵的未婚妻伊萨贝拉,与该家族发生冲突。腓力二世没有放过这一机会,摆出宗主调节附庸关系的姿态,命令英王约翰到法国出庭,约翰当然拒绝了。1204年4月,腓力二世对约翰进行缺席审判,剥夺了他在法国领地的一切权利,法军立即进入诺曼底。1204年夏,双方进行了托——加耶之战,法王占领了诺曼底。1204——1206年,约翰在与法国的作战中失败,“漂亮的城堡”也丢了,接着又失去安茹,曼恩,都兰,布列塔尼。英国在海外的领土只剩下基恩和加斯科尼以及海峡中的一些岛屿。1213年,约翰与教会因选举大主教问题而发生分裂,教皇英诺森三世早就想插手西欧事务以求控制西欧,1212年教皇宣布废黜约翰的王位,转授腓力二世,约翰也以没收教会财产回击,但由于得不到国内支持,最后他不得不向教皇屈服,英诺森三世立即转向又充当起他的保护人来,利用他来牵制腓力二世。由于腓力二世新近兼并了英国在法国的绝大部分领地,声威大振,大陆上的其他势力不愿看到均势被打破,所以约翰很快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奥托一世、佛兰德尔伯爵、布洛涅伯爵结成同盟。1214年,他们从东南和西北两路进攻法国。腓力二世利用英国贵族对于约翰的不满先打败了约翰,并派出太子路易攻入英国本土,拿下伦敦城,国家存亡之际,许多以前投靠腓力二世的英国贵族转而支持约翰,法军最后在教皇的干预下,退出英国。
从法国战场败回的约翰受到了国内贵族的逼迫,他与贵族们于1215年6月15日在泰唔士河较的兰尼米德召开会议讨论《大宪章》,6月19日《大宪章》得以通过。这是一场主张地方分权自治的封建领主与统一王权的斗争,在当时英国加强王权的潮流中是一种退步,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它却成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工具,因为里面有一些当年的贵族们为拉拢平民上层而设立的保民条款,这就成了第三等级与王权进行斗争的法律依据,为以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早的理论依据,成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但约翰签署《大宪章》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想真正遵守,他利用教皇对宪章中限制教权内容的不满与贵族开战,贵族们便干脆拥护法国太子路易为英国国王,控制了大部分的地区,约翰长期无法取得主动。1216年约翰在征战时患病去世,其子亨利三世(1207-1272,1216——1272年在位)继位,时年九岁。由于辅佐他的大臣很贤良,国内政局开始安定下来。
1223年,腓力二世去世,在他的统治下法国一度成为全欧洲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其子路易八世继位,但很快就于1226年去世,其子路易九世又继位。法国国内许多大贵族对他不满,这便引发了内战,亨利三世趁机参与,他曾两度率军侵入法国,但法国大贵族各有打算,亨利三世与英国贵族矛盾重重,能动用的兵力有限,桑特战役中路易九世击败亨利三世,双方签订和约。
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其长子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1239-1307)即位。他参加过十字军,在位期间征服了威尔士,封长子爱德华为威尔士亲王,以后英国的王储都要先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大宪章》在他统治时得以完善,他创建了“模范议会”。为征战的需要,他改革了英国的军制,组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重铠骑兵,并使长弓兵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个高,得名“长腿”,他就是《勇敢的心》中的那位英国国王。1282年,爱德华一世占领爱尔兰。这以后,爱尔兰人起义就没断过,直到1536年和1542年颁布的联合法令才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当苏格兰国王法比西斯二世打猎时意外死亡后,苏格兰陷入一场继承人危机,当时有继承权的是一位远在北欧、被称作“挪威少女”的十四岁少女,这位小姑娘在归国途中因海难而亡。与“挪威少女”血缘较近的罗伯特?布鲁斯和与法比西斯二世血缘较近的另外一位贵族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爱德华一世采取了与法国国王类似的策略,他支持势力相对弱小的另外一位贵族去打击势力强大的罗伯特-布鲁斯,开始侵入苏格兰。苏格兰贵族与平民的起义此起彼伏,爱德华一世对此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1293年,英法两国的水手在英吉利海峡发生冲突,导致马赫海战。当时的法王腓力四世迫使英王爱德华一世作出了象征性的让步,1294年,爱德华一世对法国宣战,英军开始时作战十分顺利,胜利不断。
这时苏格兰出现了威廉-华莱士,在他的率领下苏格兰人屡挫英格兰军队,走访队伍随之越来越壮大,他还攻占了英格兰的约克郡。1295年腓力四世与苏格兰缔结和约,法王每年资助苏格兰50000英镑,苏格兰每年用4个月时间从事反英战争。苏格兰人与英国的战争时起时落,牵扯了英军大量的兵力,法军在战场上开始取得胜利。爱德华一世没办法,只得于1297年与法国休战全力对付苏格兰,腓力四世由于与佛兰德尔作战时失利,再加上与教皇的斗争,他也只好停战。爱德华一世回到英格兰后全力对付威廉-华莱士,威廉-华莱士在1299年战败。1303年时英法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腓力四世把加斯科尼还给英国,并把女儿伊莎贝拉嫁给英国王太子,这一条约的签订,标着近两具世纪的战争结束了,近两百年的战争使双方均感到疲惫不堪。威廉-华莱士经过几年的游击战后在1305年英格兰军队抓住,后被处死.
1306年,罗伯特-布鲁斯(前面提到的那位罗伯特-布鲁斯之子)在苏格兰传统的加冕地斯康宫举行加冕仪式,登上苏格兰国王王位。1307年,爱德华一世在远征苏格兰的罗伯特-布鲁斯时病死,其长子爱德华二世(1307-1327年在位,1284-1329)继位,他是个没出息的同性恋。靠着他的无能,罗伯特-布鲁斯在1314年赢得班洛克帕战役,终于为苏格兰争得了独立,爱丁堡现在屹立着罗伯特-布鲁斯与威廉-华莱士的塑像。
爱德华二世的王后--就是后来被称为“法国母狼”的伊莎贝拉--投入了蒙地莫伯爵的怀抱。她于1325年携儿子爱德华回到法国,和其弟弟法王查理四世——当时腓力四世已去世,由其子查理四世继位——策划推翻爱德华二世。1326年,她发动政变,掌握了国家大权,1327年,她又操纵国会将爱德华二世废黜,放逐到南威尔士。两年后在巴克利城堡中将其杀害。其子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1312-1377)于1327年继位。1330年他处死了莫地默伯爵后亲政,并囚禁了其母亲。爱德华三世于1328年承认苏格兰的独立,但是苏格兰人与英国人的战争一直持续数个世纪之久。
英国崛起之路(三):百年战争与中央集权的建立2009年04月10日 11:15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12条
相关标签:  [英国史] [欧洲史]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
历史上亨利五世(1387-1422)是深受当时英国人爱戴的君主。内战频繁的英国,在他的统治下(1413-1422)曾有暂时的统一与安宁,且扬威海外。他领英军在阿金库尔(Agincourt)一役大败法军,为了政治利益,与法国公主凯莎琳Catherine.结婚,成为英法两国之王。
百年战争是1337年到1453年发生在英国和法国之间大大小小战役的总称。中世纪,英国诸王又通过一系列与法国的联姻,都成为法国诸王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终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百年战事遂起。
除王位继承外,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也是争夺目标。这个地区与英国经济往来密切。法国1328占领该地后,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确保原料来源,支持英国反法,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嫌隙加深,也更进一步将两国导向战争。
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胜),1340英海军重创法海军,1346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休战10年后,在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1357巴黎起义和1358扎克雷起义。1360法国被迫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把卢瓦尔河至俾里牛斯山以南领土割让给英国。
第二阶段(1369-1380年法胜),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整顿税制,改编军队。用佣军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建立野战炮兵和新舰队。久格克连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元帅),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用突袭和游击,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停战协定。
第三阶段(1415-1424年英胜),法国因国内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内讧、农民和市民起义,英国乘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百年战争以阿金库尔战役最著名,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率军奋战兵力超过自己几倍的3万名法军--法国骑兵,欧陆最优秀的武士。那天清晨,在靠近法国阿金库尔村的狭窄耕地里,亨利五世军队排好阵仗:弓箭手在侧翼,中间是盾牌兵。这一天,是法国的灾难,与英国的荣光。亨利五世与结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和约,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都先后猝死。
第四阶段(1424-1453年法胜),随着群众参战,游击战更加激烈,尤其在诺曼第。领导法国反抗英国侵略的是贞德(Joan of the Arc)。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1428年3次求见王太子,陈述救国大计。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封她“战争总指挥”。她旗绣“耶稣马利亚”,跨马率兵三、四千人,5月8日,就把受困半年多的奥尔良解围了。接着,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逼退回城时,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重燃法国人民极大愤慨和爱国激情,在人民压力下,法国当局整顿军队,1437取回巴黎,1441收复香槟,1450夺回曼恩和诺曼第,1453又收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方结束。
英国史上一代明君亨利五世,以三十五岁的短暂生命,结束其巅峰盛世,继承父位的,是仅九个月大的亨利六世,大权旁落,摄政大臣们争权夺利,对外战争也节节失利,尽失法土。在英法百年战争与玫瑰战争中,亨利六世将大英帝国的内政与外交,逐步带巷向历史的暗巷!百年战争持续116年,法国民族意识因而觉醒,王权进一步加强。英国经历内部政治纷争,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在这次战争中,英国佣军优于法国的封建贵族骑士团,使法国首度建立常备佣军。步兵中的弓箭手地位提高,而骑兵失去以往作用。
英国崛起之路(四):打败西班牙 迈上强国路2009年04月13日 11:03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13条
相关标签:  [英国史] [欧洲史]
16世纪,是老牌西欧国家黄金时代的开始。但这并不是说这些国家内部发展加快,而是它们较早地走向了世界,通过掠夺世界财富来繁荣自己。一山容不得二虎,当两个强盗把手伸向同一个地方的时候,争夺和战争就在所难免了。
16世纪,封建的军事殖民帝国西班牙在西半球不可一世,垄断了许多地区的贸易,其殖民势力范围遍及欧、美、非,亚四大洲。据统计,公元15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即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无独有偶,16 .nO\kgoK
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血腥立法、海外掠夺,特别是把海外贸易与赤裸裸的海盗行为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国王支持,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同时有着强烈的向外扩张愿望。
英国的扩张,必然同西班牙发生矛盾。对于西班牙来说,自然不允许其他国家分占他来自殖民地的利益。英国的海上抢劫以及对美洲的掠夺严重地威胁着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垄断地位,引起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仇视。起先腓力二世不想诉诸武力,他勾结英国天主教势力,企图把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扶上英国王位。为此,他在英国组织颠覆活动。
玛丽早在1568年就因苏格兰政变而逃到英国,被伊丽莎白所囚禁。当英国的天主教徒在西班牙的怂恿下谋刺伊丽莎白而另立玛丽时,伊丽莎白乘机处死了玛丽。腓力二世谋杀不成,就决心用武力征服英国。
当时,英国的海上实力并不强大,难以与西班牙海上舰队相匹敌,只能靠海盗头子德雷克、豪金斯和雷利等人组织的海盗集团在海上袭击、拦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进行海盗活动。而腓力二世却拥有一支庞大的舰队——“无敌舰队”。
1588年5月末,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扬帆出航,远征英国。这时“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显然,腓力二世是要利用西班牙步兵的优势,运用传统战法,冲撞敌舰,在强行登舰后进行肉搏,然后夺取英国船只,经英吉利海峡直捣伦敦。英国方面做了迎击准备,由霍华德勋爵任统帅,德雷克任副帅。英军共有100多艘战舰,载有作战人员9000多人,全是船员和水手,没有步兵。英国的战舰性能虽不如西班牙,但由豪金斯做了改进,船体小、速度快、机动性强,而且火炮数量多、射程远。这种战舰既可以躲开西班牙射程不远的重型炮弹的轰击,又可以在远距离对敌舰开炮,以火炮优势制胜。
8月6日,“无敌舰队”到达法国加莱,停泊在海上,想与驻佛兰德尔的西军联系。由于后者未能及时到达,会师计划落空,后面又有英舰尾随,无法等待,只得继续前进。第二天夜间,昏暗无光,云雾重重,海面刮起强劲的东风,西班牙船员都已进入梦乡。英国人巧施妙计,把6艘旧船点燃,船内装满易燃物品,船身涂满柏油。6条火龙顺风而下,向西班牙舰队急驰而去。顿时,火海一片,烈焰熊熊,“无敌舰队”一片混乱,在断缆开航时各船乱成一团,有的相撞沉没,许多船只烧毁。
8月8日,两军在加莱东北海上进行了会战。西班牙的战舰高耸在水面上,外形壮观,但运转不灵,虽然人数和吨位占优势,却成为英国战舰集中炮火轰击的明显目标。英国战舰行动轻快,在远距离开炮,炮火又猛又狠,打得“无敌舰队”许多舰只纷纷中弹起火。西班牙开炮向英舰射击,却不能命中英舰,英国舰只尽可能避免进入西班牙火炮射程之内,在远处灵活闪避,活动自如。这种远距离炮战使西班牙舰队的步兵和重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激烈的炮战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双方弹药用尽,轰击才告终止。“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两只分舰队的旗舰中弹、撞伤,一个分舰队司令被俘。
剩下的西班牙舰只乘着风势向北逃窜,准备绕过苏格兰、爱尔兰回国。 狼狈逃窜的西班牙舰队弹尽粮绝,更倒霉的是在海上接连遇到两次大风暴,有的船只翻沉了。不少士兵、船员被风浪冲到爱尔兰西海岸,被英军杀死。到1588年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惨败。而英舰没有损失,阵亡海员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英西加莱海上一战表明,舰船的机动灵活和火炮优势取代了以往海战的短兵相接、强行登船的肉搏战,海上战争从此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格局。这次海战实质上是后起的殖民主义英国与老牌的殖民主义西班牙之间的一场决战。英国在海上大获全胜,击败了最强大的对手,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海上霸权,从此取得霸主地位。西班牙则因“无敌舰队”的覆没而一蹶不振,从此衰落下去。
由于英国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使其本来一个仅有数百万人口的孤岛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并在以后好几个世纪中保持着世界“第一强国”和“海上霸主”的地位。它凭其大炮利舰,在世界各地肆无忌惮,横行霸道。16世纪末,英国几次派舰队去侵掠西印度群岛。接着,英国开始组织向北美的殖民活动。1607年,3艘英国船航行到北美,在今天的弗吉尼亚沿海建立詹姆斯顿,这是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巧取豪夺,蚕食印第安人的土地,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逐步拓殖,不久又开始从非洲掠卖黑人到北美,在这里靠奴隶劳动榨取财富。从黑人奴隶的贩卖中,英国也攫取了巨额的血腥利润。16世纪后半期,英国国势空前强盛,生产不断增长,经济走向繁荣,伦敦成为国际贸易和信贷的中心。1500年,伦敦大约有5万人口,过了一个世纪,它的人口增加到原来的5倍左右,而且还在继续增长。这种繁荣是建立在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血泪上面的。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童年
伊丽莎白诞生于伦敦的普雷森希宫,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王后安妮·博林唯一幸存的孩子。由于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规结婚的,天主教认为她是一个私生女。她出生时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她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成为她的服侍者。伊丽莎白三岁时,她的母亲被判叛逆罪处死,一年后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个王后简·西摩就生了一个男孩:爱德华。伊丽莎白和玛丽都成了爱德华的佣人。
亨利后来的王后们对这两个公主都很好,亨利本人也经常关注她们的成长,她们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龄的伴侣。1547年亨利死后,他最后的王后凯瑟琳·帕尔和她的新丈夫托马斯·西摩(他是简·西摩的兄弟,新国王爱德华六世的舅父)养护伊丽莎白。西摩被年轻的伊丽莎白所吸引,他夫人死后,他本来打算娶她为妇,但他和他的兄弟爱德华·西摩后来都在一系列权利斗争中被处死了。
伊丽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的教师包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坎。她受到古典、历史、数学、诗歌和语言的教育。在她统治期间她可以说和写六种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在凯瑟琳·帕尔和她的其他教师的影响下伊丽莎白成为了一个新教徒。
在她兄弟生前,她的地位比较稳定,但爱德华1553年就因肺结核或砒霜中毒而去世了。简·格雷夫人只做了九天女王,就被她家翁的同党推翻,并被其后上台的玛丽一世处死。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丽莎白改信天主教。伊丽莎白表面上虽然昄依,但内心仍然是一个新教徒。玛丽对此非常不满。有一小段时间里伊丽莎白甚至被关入伦敦塔。有人认为她是在这里认识了她后来的爱人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的,但更可能的是他们在童年时代就相识了。
伊丽莎白保了命,但玛丽与西班牙王国国王腓力二世的婚礼使得英格兰重归天主教的可能性增大了,对此英格兰人民及贵族都很不满。1558年玛丽无子而亡,伊丽莎白成了她的合法继承人。英国国会重申了亨利八世国王规定伊丽莎白作为继承人的安排。
加冕
伊丽莎白于1559年1月15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为女王,当时她的地位很不稳定。她加冕的日子是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占星士约翰·迪伊挑选的,据说它特别吉利。给她加冕的是卡里斯勒的主教,他是当时在教会界能找到的最高的承认她的合法地位的人。同年她就已经签署了结束意大利战争的卡多-坎陪吉条约。
政治
伊丽莎白44年的统治期间英国宗教分歧的斗争非常强烈。1530年代里亨利八世与天主教决裂,英国圣公会建立。爱德华六世的短暂统治期间圣公会的教义日益完善。玛丽统治期间圣公会失去了其统治地位。伊丽莎白恢复了圣公会的地位。在伊丽莎白统治的最初两年间她就发布了至尊法和单一法令,规定国王同时是教会的最高领导人。
虽然她试图在宗教极端派之间寻找一条折衷的路来走,但她本人无疑是一个新教徒。尤其在爱尔兰天主教徒和其他被认为是异教徒的人被迫害。威廉·塞西尔是她政治上最亲密的顾问,为塞西尔她特地创立了柏利勋爵这个爵位。1598年塞西尔死后,他的儿子罗伯特·塞西尔成为伊丽莎白最亲密的顾问,但罗伯特远远不能达到其父亲的能力。她的管理机构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弗朗西斯·华兴汉爵士。华兴汉在整个欧洲建立了一个间谍网。他可以保证所有对女王的阴谋都被他所知。
继承人问题
对伊丽莎白最大的批评是她没有提供一个继承人。别人一直以为她会结婚生子,有许多人追求她,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菲利普国王,以及她的宠臣莱斯特伯爵。许多人认为莱斯特伯爵是她的爱人。伊丽莎白很明智地避免了他们。几年后,当她的统治得到巩固后,人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她不会结婚生子了。
当别人质问她为什么她不结婚时,她提到她姐姐统治时期她的处境。当时她不但是玛丽最忌讳的人,而且造反者如托马斯·怀特爵士还利用她的名义。因此她明智地认识到假如她指定一个继承人的话,她的地位会被削弱,而且这一举可以给她的敌人提供一个刺激,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这个继承人来反对她。但没有继承人英格兰会在她不时逝世的情况下陷入内战。1562年她患天花几乎丧身时这一点变得非常明显。在一段时间里伊丽莎白曾严肃地考虑过结婚生子。但一个天主教的丈夫是显而易见不可能的,而一个新教的丈夫如莱斯特伯爵会立刻加剧宫廷内的宗派斗争。无论她选中谁都不会有好结果。不论她个人的倾向如何,她当时的处境使任何传宗的考虑不能得以实现。
她当时是有一些可能的继承人的,但伊丽莎白对他们都不予考虑。她的表侄女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是一个天主教徒。在她从苏格兰王国出逃前,甚至此后她一直是一个非常可能的继承人。玛丽被逐后伊丽莎白虽然接纳了她,但她将玛丽囚禁起来以保障玛丽无法威胁她的地位。玛丽的儿子詹姆士当时还是一个孩子,在他未被考验之前他还不会被考虑到。其他人选也不太可能。伊丽莎白的女伴之一,琴·格蕾的妹妹凯瑟琳·格蕾夫人因为违背伊丽莎白意愿而结婚触怒了伊丽莎白。凯瑟琳·格雷的妹妹玛丽·格雷是一个驮背矮子。伊丽莎白当时一直希望苏格兰的玛丽一世会昄依新教并找一个伊丽莎白认为可靠的丈夫,因此她在玛丽在英格兰被囚期间将她的继承人的问题一推再推。
与此同时她还是继续有结婚的可能性。她曾考虑过在法国的众多王子中找一个丈夫。第一个建议是比她小20岁的奥尔良公爵亨利(后来的亨利三世),当时法王查理九世的弟弟。当这个建议被拒绝后她还考虑过法王更年轻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但弗朗索瓦的早夭使这个计划也破产了。
1568年最后一个有资格做她的继承人的英格兰人,凯瑟琳·格雷夫人,死了。伊丽莎白被迫再次考虑苏格兰女王玛丽。伊丽莎白建议玛丽与莱斯特伯爵结婚,但玛丽拒绝了这个建议。不过这时玛丽的儿子詹姆士已经受到了新教的教育。1570年法王说服伊丽莎白让玛丽重返苏格兰。但伊丽莎白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让詹姆士留在英格兰。虽然如此她的谋士塞西尔还是继续设法帮助玛丽回苏格兰。但苏格兰人拒绝接受这位女王,因此未遂。
宗教宽容的结束
正当此时新教皇庇护五世1570年2月25日革除伊丽莎白的教籍。这使伊丽莎白无法继续她的宗教宽容的政策。
同时她的敌人对她的阴谋也使她非常震怒。20年来玛丽一直试图不向伊丽莎白挑战。但这时她陷入了她的天主教同情者的阴谋中。这些阴谋的主谋是安东尼·巴宾顿,其目的是营救玛丽使她取伊丽莎白而代之。对伊丽莎白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消除这个大敌人的机会。1587年她处死了玛丽(据说她并不情愿下这条命令)。
与西班牙的战争
伊丽莎白向法国的新教徒亨利四世提供了军队和钱财来让他获得法国王位。在八年战争中他向荷兰的新教徒奥伦治亲王威廉一世(沉默者)提供军队来让他反抗西班牙的统治。不但如此,1568年弗兰克·德雷克爵士和约翰·霍金斯爵士领导的一支贩奴舰队被西班牙皇家海军重伤后,西班牙的运财舰队不断受到英格兰海盗的劫掠。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决定以玛丽之死为借口入侵英格兰来击退英格兰对西班牙在欧洲大陆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战。
1588年9月的一场大风暴和伊丽莎白的海军将领们击败了西班牙派出的无敌舰队。虽然如此,西班牙1589年击败了一个更大的英格兰反击舰队。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604年,双方打了个平手,不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英格兰并未能占上风。从1594年起在爱尔兰还爆发了一场游击战。
伊丽莎白最后几年的宠臣是罗伯特·德弗罗,他是莱斯特伯爵的养子。她甚至原谅了他的一些轻罪,但罗伯特1601年参加了一场暴乱,伊丽莎白不得不将他处死。
逝世
伊丽莎白从未结婚,她的死结束了都铎王朝。在她的晚年,当她不得不确定她的继承人时,她越来越倾向她的侄子,被她处死的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儿子詹姆士。但她从未正式命名他为继承人。1603年3月24日她死于萨里的列治文宫。她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她的继承人是詹姆士一世。这位詹姆士当时已经成为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了。此时,英格兰和苏格兰同归一个君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下,开始了不列颠统一进程的第一步──王室联合,但英格兰和苏格兰依然被国际承认为两个国家,而两个国家依然保持自己独立运作的政府。她死50年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英国成为了一个短暂的共和国。
英国文化
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英国对其他大陆的考察,尤其是对美洲的考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同她的父亲,她本人也从事写作和翻译,她亲自翻译了霍勒斯的《诗歌艺术》。一些她生前的演说和翻译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伊丽莎白的声望
在由BBC主持的民众公选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伊丽莎白列前十名。她经常在话剧或小说中出现。1971年格伦达·杰克逊拍摄的《伊丽莎白女王和苏格兰玛丽女王》深受欢迎。1998年凯特·布兰切特在《伊丽莎白》中扮演女王年轻的时候,朱迪·登奇在《莎翁情史》中扮演年老的女王。米兰达·理查森在电视连续剧《黑蝰蛇》中表演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女王。同性恋先驱昆汀·克利斯普在《奥兰多》中扮演她。本杰明·布里顿在他为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作的歌剧赞美中描绘了她与罗伯特·德弗罗的关系。
伊丽莎白的神话
对后来不列颠的统治者来说伊丽莎白的统治期和当时的许多人物有特别的意义。沃尔特·拉雷格爵士、德雷克和马丁·弗罗比歇爵士成为后来的探险家的原型,威廉·莎士比亚、克里斯多弗·马罗爵士和弗兰西斯·培根爵士成为后代作家的模范。在宗教上伊丽莎白以铁腕统治,但同时相对于她在大陆上的对手来说她给予她的指挥官和顾问们更大的自由。
虽然她有时制定军事行动的战略(比如1589年英格兰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远征),但她从未象亨利五世、奥利弗·克伦威尔或温斯顿·丘吉尔爵士那样亲自充当军事首领。许多军事或探险事业都是舰长的个人决定,皇家许可(尤其是对于海盗行为)都是后来补发的。当时的文学创作更是没有获得皇家的支持。由此可见伊丽莎白时代的许多事件和文化创作实际上是许多个人行动的总和。对后来,尤其是帝国主义时期的英国人来说这是有象征性意义的。
首 页 资 讯 台 湾 军 事 历 史 财 经 体 育 科 技 娱 乐 时 尚 汽 车 城 市 凤凰卫视 宽 频 宽 频 直 播 佛 教 博 报 论 坛    ·[商讯] 视频只看最"牛"的!
·凤凰宽频五一期间全场返券优惠
·2009上海车展 3D展厅 观展指南
·过敏性鼻炎-顽固鼻炎,一射OK
即时新闻 - 国际 - 大陆 - 台湾 - 体育 - 军事 - 历史 - 社会 - 评论 [通行证注册] [登录]
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天下 > 正文英国崛起之路(四):打败西班牙 迈上强国路2009年04月13日 11:03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13条
相关标签:  [英国史] [欧洲史]
现代对伊丽莎白的历史研究和评价
现代欧洲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对都铎时代的评价更加写实和客观。从军事上来看伊丽莎白的英格兰并不很成功。虽然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击败,但这只不过是一场从1585年至1604年持续近20年的战争的开始。英格兰士兵在陆地上(主要在荷兰和法国)的所做所为平平,在1588年后的海战中也是负多胜少。
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军战役尤其损失惨重。1590年至1591年在亚速尔群岛以及1597年英格兰的海盗也遭打击。1595年一支西班牙袭击队在康沃尔登陆并将该郡的大部分地区投入战火。这是历史上很少的几次外国军队在英国登陆的事件之一。更糟糕的是在玛丽一世的最后几年和伊丽莎白的开始五年中英格兰不断被从法国大陆上驱逐。这给英格兰的自尊心给予了很大的打击,而且使英格兰彻底放弃了它在大陆的野心。
伊丽莎白的犹疑不绝对军事行动尤其不利。在1589年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远征中英军没有携带围攻炮和火炮。但她的小心谨慎是有原因的,也许它们出于长远的考虑:假如没有一个坚实的战略她不愿英格兰卷入昂贵的、不一定成功的冒险。因此她不愿在对付强大的军队或舰队作战时浪费珍贵的资源。
伊丽莎白时期的英格兰的经济很不稳定。当时英格兰对荷兰和北德意志汉莎联盟的羊毛交易不断增长,这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伊丽莎白统治初期接受了玛丽留下的三百万英镑的巨债。伊丽莎白、西塞尔和她的其他官员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限制国家的支出。这些手段有时带来了其他的困难,比如许多士兵(包括抵抗无敌舰队的士兵)很久得不到薪金。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个情况得到好转。当与西班牙的战争开始时,英格兰的经济盛况是从亨利七世以来从未有过的。
与西班牙的战争给英格兰的经济重新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从1590年代开始英格兰再次负债。尤其爱尔兰的游击战给英格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它被称为“英格兰国库的漏斗”。伊丽莎白不得不出售国有地面以及官职。1603年英格兰的债务再次达到三百万英镑,与伊丽莎白统治开始时相差不多。不过詹姆士一世后来在和平时期欠债的速度远超过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留下的债务并不是无法控制的。
最近对伊丽莎白统治的批评尤其集中在英格兰的非洲奴隶贸易和她在爱尔兰的失策。这个失策严重地影响了英国和爱尔兰的发展。英格兰是在1562年加入跨大西洋的贩卖奴隶的活动的,当时约翰·霍金斯爵士开始了高利润的偷卖奴隶活动。他从几内亚或其他非洲港口获得他的人类商品,然后将他的俘虏运到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牙奴隶市场上出卖。一开始伊丽莎白女王责备霍金斯参加这样不道德的贸易,但当霍金斯向她显示他的事业的利润后她很快就改变了她的见解。她不仅包庇霍金斯的贸易,而且直接从中得利,甚至为他提供船只和人员。
伊丽莎白女王对霍金斯的奴隶贩卖的支持为这个贸易提供了皇家的认可,它使这个贸易合法化,它使更多英国商人参加进去了。因此伊丽莎白女王和美国的托玛斯·杰弗逊一样受到批评:尽管她在道义上相信这个贸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从奴隶买卖中得利。
从亨利二世起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就存在着一个政治联系。但到都铎王朝为止英格兰对爱尔兰的统治是很有限的。都铎王朝开始加强对爱尔兰贵族的统治。亨利八世与天主教断绝后爱尔兰问题就更加加剧了,因为爱尔兰依然是天主教为主的。1568年西班牙成为对手后爱尔兰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涉及英格兰安全的问题。英格兰驻爱尔兰的官员是臭名昭著的,他们很腐败、对爱尔兰毫不理解,到处树敌。小的起义立刻被镇压。1570年伊丽莎白被开除教籍后对天主教徒的迫害更加加剧,使两个民族的关系更加恶化。1594年,九年战争终于爆发。
这场战争和四个世纪后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处境相差不多。爱尔兰反抗者使用游击战的手段来消磨和挫败来镇压他们的、装备良好和有训练的英格兰士兵。对英格兰来说,这场战争尤其昂贵。英军受到多次巨大损失。最后英军不得不采用焦土政策,假如有爱尔兰人被怀疑参加反抗,他就全家被杀,英军烧毁田野,破坏农庄,制造了一场空前的人为大饥荒。
1604年詹姆士一世在他的第一个命令中向爱尔兰道歉,才结束了这场战争。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使爱尔兰人对英国人的仇恨、敌对和不信任一直遗传至今。
不过英格兰参加奴隶买卖和对爱尔兰的政策也得按当时的情况来分析看待。虽然伊丽莎白对霍金斯的贸易在道义上予以指责,但她当时面临着三百万英镑的巨债。霍金斯为她提供的经济来源是她所不能拒绝的。不论如何英国在伊丽莎白时期的奴隶贸易远小于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小于后来荷兰在17世纪的奴隶贸易。
伊丽莎白对爱尔兰的政策出于她对西班牙的一个“天主教后门”的恐惧。这个问题来自于新教改革在这个国家的失策。它无法简单地解决。当然伊丽莎白和她的官员在爱尔兰的政策无疑加剧了这场冲突,但它还是有战略原因的。
伊丽莎白给她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困难的、不稳定的国家。尤其在经济和宗教上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她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她关心她的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但17世纪中这场战争还是在拥护查理一世的保皇派和克伦威尔领导的新教徒间爆发了。
英国崛起之路(五):资产阶级革命开启现代政治2009年04月14日 11:28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1条
相关标签:  [英国史] [欧洲史]
1638年,苏格兰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为了保卫自己的政治独立,发动了全面的反英战争。1839年,苏格兰军侵入英境,查理一世事出无奈,只好同苏格兰军议和,同意不干涉苏格兰的内部事务,并给予军事赔款。1640年,英国经济发生恐慌,查理一世一筹莫展。而苏格兰军得不到赔款就不肯离开英格兰。在这种危机情况下,查理一世只得向议会求援,于1640年4月13日重新召开议会①。
新选出的议会议员,多半是新贵族,而且过去反对派中的那些著名领导人如约翰·皮姆、约翰·汉普顿等又都当选。议会开幕后,他们立即向国王提出惩处他的宠臣和停止没有经过议会同意的非法税收等要求。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在同年5月5日又解散议会。这次议会由于存在的时间只有三个星期,史称"短期议会"。
查理一世解散议会以后,5月6日,伦敦市民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参加这次游行示威的主要有帮工、学徒、水手、搬运工、码头工人和日佣工人;还有不在行会以内最贫苦的手工工人。除了伦敦市民外,在农村中也发生了农民的骚动。从1640年春到夏季,农民运动不断扩大。此外,苏格兰对英吉利展开了攻势,并占领了英吉利北部的诺森伯兰和德拉姆两郡。英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异常紧张,革命形势已经成熟……
这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状况,它所反映的是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给能够气氛的热烈,仿佛资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势不可当,志在必得。而历史没有因为气氛的热烈而使得革命从一开始就取得成功。随着历史的发展,"暴力革命"在英国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过程中却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相反资产阶级改革却成了决定因素。就整个英国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而言,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自1640年议会以后,经历了两次内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直到1688年才完全确定。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次的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交替,而在这些交替过程中,暴力革命并没有进行到底;资产阶级改革却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完全在英国确立下来。这便使得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成了一场没有流血和牺牲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或者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改革中的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也好,改良也罢,总之在英国是成功了。英国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建立起来了。资产阶级改革之所以在英国能够成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是由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决定的。本文就将对此进行一番浅显的分析。
(一)英国资产阶级改革成功的经济根源。
十七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已经产生,并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它之深入农业,为英国资产阶级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英国的呢绒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曾被誉为"民族工业"。不列颠的群岛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水草丰盛适于畜牧和养羊。因而英国农民自古以来多半都以养羊为副业,出卖羊毛,为英国和周边国家的呢绒工业提供原料。早在十五世纪以前,英国便向西欧大陆输出羊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羊毛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新航路的开辟、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英国更是加大了羊毛和呢绒的输出。此外,英国的采矿业、冶金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就是因为这样,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国内已经有了许多分散的毛织品手工工场。十六世纪英国的农村不仅出现了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经营的农场和牧场,还出现了许多摆脱了封建行会制度的束缚而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中建立起来的采矿、冶金、纺织等工业。英国农村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发祥地。
新航路开辟以后,荷兰佛兰得的毛织工业得到了飞跃发展,羊毛价格昂贵,养羊成了有利可图的事业。另外由于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这使得贪婪的英国贵族地主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法,用强制手段驱除佃农,圈占土地从事养羊,掀起了一场"圈地运动"。后来,由于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圈地大多数又以经营农场为主,出现了许多大的农场。圈地运动虽然给农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却加剧破坏了风金土地所有制的自然经济基础,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雇佣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建立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前,英国社会已经注入了很多的资本主义因素。也就是说,在革命以前,英国的社会已经资本主义化了,只不过政治制度和形式还是封建君主专制。所以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只不过是一种政治制度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不是经济上的变化,因此不必进行太多的"革命",只需要"改革",就可以达到资产阶级所要求的状态。英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为这种改革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所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到底还只是一种改革。 
(二)新阶级的产生和宗教斗争。
从十六世纪中叶到时十七世纪初,由于圈地运动的不断扩大以及资本主义日益深入农村。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村中,封建贵族日益落没,新贵族日益兴起。所谓新贵族,就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其中有大地主、骑士、乡绅、出身并不高贵的大农场主,握有土地的商人和部分富裕的自耕农。这些人都是主要的圈地者。那时,英国没有严格的阶层界限,有些新贵族是从封建贵族行列中分化出来的。这一点说明,英国的封建阶级已经被资产阶级化了。这些新贵族虽然也是土地贵族,但他们不是用土地来榨取封建地租,而是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牧场或农场,获得企业利润。形式上他们还有贵族头衔和特权,实质上已经成为"财富的骑士"。因此,新贵族"不但不反对工业生产的发展,反而力图见解地从中取得利益"。②由此可见,这些新贵族在经济上和资产阶级具有共同的利益,在政治上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
封建贵族和新贵族的经济利益不同,阶级性质不同,因此在世界观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在当时的历史机条件下,这种不同的世界观是通过宗教信仰反映出来的。在封建的欧洲,天主教是封建专制的精神堡垒。因此,要反对封建专制就必须反对天主教。早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英国继宗教改革后又出现了清教运动。清教徒大多数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反对繁琐的天主教仪式和豪华的生活,要求按加尔文教的教义进行改革。他们长期与国教(天主教)进行斗争,打破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贯彻一般信徒与教牧人员平等的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精神。
由此可见,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在人们的思想领域已经有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专制思想已经遭到了否定和抨击。这为以后资产阶级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条件。因为,革命是需要长期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最后为这种思想和舆论正名,建立一个以这种思想和舆论为主的新社会意识形态。革命的最终结果是要推翻以前旧的思想潮流,建立一个新的思想潮流。在英国这种新的思想潮流已经存在很久了,它不需要革命来重新建立,只需要改革来维系。另一方面,改革是对现有思想和制度的调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支持。封建社会的模式变成资本主义的,需要有资本主义思想做支持和保证。在英国,这种思想已经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三)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性。
早在十三世纪,英国就有了议会(原文称为Parliaent,音译叫作巴力门)。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为贵族议院(House of lords)是由国王任命封建大贵族和高级僧侣的代表组织而成;下议院又有称为众议院(House of lommons)是由城市市民和各群体中的中、小骑士代表组织而成。这些代表依据1429年的选举法③选举出来。他们多半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代表。英国议会在革命前就有限制国王的权力,主要是征税权。国王在财政上依赖议会。另外,议会还有权力反对商业专卖政策,捍卫合法的政治权利等。英国国王没有常备军,所以不能够对议会采取紧急行动,迫使议会唯其马首是瞻。英国社会的阶层界限不严密。经商在英国并不受到歧视,所以在英国多半是贵族资产阶级化。
由此可见,议会在英国具有很高的权力,它完全有能力对国王所决定的政策进行否决和修改,而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需要暴力革命,因为这一切在英国都是合法的。况且,革命前的英国的社会政治体系与结构与革命后的社会政治体系和结构并没有大的差别,要对原有的社会政治体系和结构进行调整根本不需要暴力革命,资本主义的改良就可以办到。革命往往是革命者要为自己追求一个可为自身的利益而说话的场所,在英国这种场所已经有了,所以不需要革命来重新争取。另一方面,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已经有了说话和实现利益的场所,他们不需要暴力革命,毕竟暴力给能够是需要代价的。而封建统治者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改革的要求,毕竟在这以前英国的封建专制体制中已经有了相当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并且还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革命的领导者具有软弱性。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是英国的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都具有其特定的阶级局限性。新贵族是由封建贵族转化而来的,多少具有继续享受封建特权的思想,所以并不想将革命进行得很彻底。在革命形势继续高涨和发展的情况之下,新贵族会惧怕革命的继续发展竟威胁到自身仍旧享受的封建特权和自身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会和封建贵族结盟,组成保皇派,阻止革命的继续进行。资产阶级是靠阶级压迫和榨取剩余价值起家和生存的,他们也不希望革命太彻底。只要资产阶级能够登上历史的舞台并能够左右舞台的发展方向,资产阶级就达到其革命的目的了。因此,在革命形势继续高涨的情况之下,新兴资产阶级会出来接管革命的果实而组织革命继续进行。革命的领导者也有分歧,为了能够继续合作和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他们找到了一种比革命更能实现起目标的方式和基础,这便是资产阶级改革。所以,到后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成了资产阶级改良。
综上所述,英国的资产阶级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就已经将革命后要建立制度和思想建立起来了。这是英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具有相当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被资本主义化了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它早已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条件和基础,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的发展壮大,这种革命和改革的条件和基础变成了一种需要。正是这样,资产阶级革命在轰轰烈烈地爆发以后不久便停顿下来,接着发生了没有流血和牺牲的资产阶级改良。这种改良完成了各民古诶有完成的任务--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可以这样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改革中的革命,革命是改良的先锋的前兆,而改良则是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英国特有的国情和决定了英国所走的这一条有革命向改良过度的道路,并且决定了它的成功。
[注释]
①1629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要求征收吨税和磅税(吨税就是指进口酒按吨征税;磅税指羊毛货物按磅征税。这两种税都是进口货物税)。这一要求遭到议会的拒绝。查理一世震怒并解散议会,此后一直没有召开议会,长达11年之久。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93页。
③《1429年选举法》规定:"只有居住在本郡的自由领有农(Freeholder)每年租金价值40先令,才有选举权。
[参考书目]
(1)王荣堂 著《英国近代史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王祖绳 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3)[法]F·基佐 著《一六四○年英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沈汉 刘新成 著《英国议会政治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范存忠 编著《英国史提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英国崛起之路(六):打败荷兰 称雄欧洲2009年04月16日 10:06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6条
相关标签:  [英国史] [欧洲史]
(一)海上马车夫的崛起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实力逐渐雄厚的英国资产阶级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向印度和美洲渗透和扩张,16世纪初,英国先后在苏拉特、冈比亚、马德拉斯建立了商站。仅在1605~1627年的短短20多年时间里,英国就先后在巴已多斯、弗吉尼亚、新英格兰和圭亚那建立了殖民地。英国政治家、探险家兼诗人沃尔特。雷利爵士(1552~1618年)道出了英国人的座右铭:“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英国、法国和荷兰为了争夺海洋、贸易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荷兰原是西班牙的属地,1609年才彻底独立。它的造船业极负盛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几十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而且船只造价比技术先进的英国还要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荷兰很快就成为欧洲的造船中心。那时,世界各国间的贸易交往主要依靠海上交通。荷兰的商船队拥有1.6万余艘船只,占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世界运输船只的三分之一,被戏称为“海上马车夫”。这些商船队在世界各大海洋中游戈,几乎把欧洲的全部贸易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贸易上的垄断必然导致大规模的海上扩张。荷兰商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偷来了远航东方的航海图,旋即组织商船到达印度的果阿、爪哇和摩鹿加群岛等地。1602年,荷兰的商人和贵族联合建立东印度公司,在南亚迅速扩张,建立起一批武装商站。1603年在爪哇,1606年在马六甲,先后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军。1619年在爪哇建立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后又到了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和苏拉威西。1621年,荷兰成立西印度公司,把势力扩展到美洲。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的台湾(后于1661年被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发现了澳大利亚东南的塔斯曼尼亚岛。1648年,荷兰占领了好望角,在非洲南端建立起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殖民据点。荷兰人大肆扩张之时,英国正陷于国王与国会之间的剧烈冲突。冲突引发内战,并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2月,英吉利宣布为共和国,成立了克伦威尔为首的护国政府,护国政府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对外消除外国竞争者,使资产阶级的英国变成称霸世界的海上商业强国。
然而,此时荷兰到处排挤英国商人。在俄国和波罗的海各国,在北美殖民地和东亚各国,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地区,荷兰人倚仗资本雄厚,基本土垄断了各国的贸易。1649年,又与丹麦签订条约,获得了货船免税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从而掌握了这一地区的贸易优势。最令英国人不能容忍的是,荷兰竟然在英国水域肆意捕捞鱼虾等水产品,甚至还把这些水产品拿到英国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取厚利。这些情况早已激起英国资产阶级的愤怒。
(二)克伦威尔的海军改革
英国意识到只有打击荷兰的海上势力,才能获得充分的贸易自由,使英国人变成世界上最富裕的民族。当时,位居欧洲一流强国的荷兰建立了庞大的海军舰队,其海军数量比英、法两国海军的总和还要多。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护国主克伦威尔决心实施规模巨大的海军建设计划。他出售没收来的贵族财产,筹资建造装炮80~l00门、排水量1000多吨的大型战舰,而荷兰海军最大的战舰装炮也只有40~50门。他改组并加强了海军机构各个部门,成立了专门负责海军事务的海军委员会,他加强海军训练,提高水兵的薪金和伙食标准,实行俘获和击沉敌船的奖金制度。到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的实力大大超过了荷兰海军。
有了强大的舰队做后盾,英国的态度逐渐变得蛮横起来,0165l年2月,英国议会派出两位特命全权大使出使荷兰,提出两国应该结成更紧密、更真挚的同盟。什么是“更紧密、更真挚的同盟”呢?荷兰人犹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英国政府明确指出,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在国际条约和国际同盟中,两国应该像一个统一的国家那样采取行动,在某些场合下,甚至在内政问题上,荷兰三级会议应服从英国议会的决定。英国政府还说,如果这个建议被接受,还有“更重要的、将对两个共和国的幸福具有更重大后果的条文要提出来”。
这个建议自然遭到了荷兰三级会议的断然拒绝。克伦威尔遂于次年颁布了《航海条例》。《航海条例》是重商主义的典型产物。根据这个条例,自1的1年12月1日起,亚洲。非洲和美洲生产的任何商品,只能从原产地直接运人英国,且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违反条例的船只将被连船带货一并没收。同年,英国政府又宣布: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在欧洲以外各地生产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人;运人英国的鱼类必须为英国渔船所捕,且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这样,主要从事转口贸易的荷兰便被排斥在之外。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三)第一次英、荷战争
1652年5月,英国海军将领布莱克率领20多艘舰船在多佛尔海峡巡逻,迎面碰上荷兰海军上将特罗普率领的42艘为商船护航的军舰。英国海军要求荷兰海军向英国国旗致敬,遭到拒绝。于是双方展开了4个小时的激烈炮战。结果,荷兰人损失了2艘战舰,布莱克的旗舰“詹姆斯”号被射穿了70多个弹孔。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了。
英国海军统帅罗伯特·布莱克,于1599年出生在英格兰西部的一个富商兼船主的家庭,他曾就读牛津大学。刀岁时,子承父业从事于海上贸易。内战中,由于精明强于、学识渊博、屡建战功,受到克伦威尔的器重并名噪国内。就任海军统帅后,他潜心研究海军战略,精心实施作战指挥,大大促进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和海军学术的繁荣。
布莱克深知,海上贸易和渔业生产是荷兰人的“命根子”。于是率领战舰大肆洗劫荷兰商船,甚至远离军港到北海袭击荷兰的捕鲱船队,去苏格兰北方拦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宝船,人波罗的海破坏荷兰与北欧的海上贸易。沉重的打击深深震撼了荷兰人成千上万只满载货物的商船躲在港内,急切地盼望着海军把他们护送出港。
1652年12月、日,荷兰海军统帅特朗普率78艘战舰(几天后,又有四艘战舰编入)出海,护送300余艘商船前往大西洋。12月10日,布莱克率领犯艘战舰在邓杰尼斯附近与之展开激战。结果,荷兰的300艘商船安然通过海峡驶往大西洋,英国却有3艘战船被击没,2艘被俘,6艘被打的遍体伤痕。
回到英国后,布莱克总结经验教训,认为纪律涣散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他把6名临阵逃脱者(包括他的弟弟本杰明)撤职查办,并制定了英国海军的第一个纪律条令。条令共分三十九条,其中有二十五条是要判处死刑的。例如,条令第七条规定:“每一名舰长和军官,都应该以身作则,并按其职位激发、鼓励水手和兵员英勇作战,不得表现怯懦、临敌逃跑、祈求饶命,如有违犯者应判处死刑或类似的其他惩罚”。第十四条规定:“在任何应及时作战的情况下,或逃脱、或后退、或不投入战斗,以及不尽力俘敌、射击、厮杀或致伤敌人的”判处死刑。纪律条令对英国海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海军著作家戴维·豪沃恩写道,正是布莱克“奠定了海军的传统,这些传统在以后数世纪中,一直是英格兰国家荣誉的柱石”。竭,工厂倒闭,乡村到处是乞丐,城镇的街道长满了荒草,昔日的闹市阿姆斯特丹竟有1500所房子空元一人。荷兰彻底垮川英格兰打赢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54年4月15日,荷兰被迫缔结《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荷兰承认了《航海条例》,并保证赔偿从1611年起给英国东印度公司造成的损失。这次和约标志荷兰将海上霸权让位于英国的开端。
第一次英、荷战争并没有根本解决两国的经济矛盾。
(四)《航海条例》和“四日海战”
l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英王查理二世一上台,就授予英国海军“皇家海军”的称号。他继续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争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独占海上运输业和殖民地市场,增加税收,大量销售英国工业品,英国政府于1660年再次颁布《航海条例》。新条例规定:殖民地不论输出和输入商品,都必须用英国船只装载。条例还指定了许多物品,如烟草、糖、原棉、靛青、染木等,只能运往英国和英属领地,首先满足英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多余的产品再从英国转销欧洲各地。1663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主要产物法令》。法令严格规定:凡在欧洲各地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航海条例)和《主要产物法令)严重损害了荷兰人的利益。
第二次英、荷战争于:1665年爆发。战争刚刚开始,荷兰就吃了一次败仗。1665年6月13日,英国约克公爵指挥137艘军舰在英国东海岸的洛斯特夫特海面与121艘荷兰军舰展开大战。荷兰的30艘战船被击沉,删名官兵葬身鱼腹,英国只损失了2艘战船和800人。荷兰认为败局已定,请求媾和。英王查理也以为胜券在握,下令大部分舰只退役,水兵复员,岂料这一目光短浅的行动,使英国遭到屈辱的失败。
1666年6月,英国收到一份错误情报:法国舰队已抵达英吉利海峡,准备进攻英国。(该年1月,法国路易十四国王已对英宣战)。英王查理决定,把舰队分为两路:由其表兄鲁伯特亲王率24艘战舰南下海峡,迎战法国人;由阿尔比马尔公爵率舰56艘充当鲁怕特亲王的支援兵力。11日,阿尔比马尔率舰扬帆驶向佛兰德海岸,不料遭遇了米歇尔·艾德里安森·德,路特率领的拥有85艘战舰的荷兰舰队。路特是一位行伍出身的将军。他1607年3月生于西兰省一位老水手的家庭。11岁时,小路特就随父亲上船当了实习水手,后来逐级提升。路特足智多谋、勇贯三军,但又平易近人,体恤士卒,一直是荷兰海军的灵魂和象征。阿尔比马尔不顾力量悬殊,英勇迎战。结果,英军伤亡巨大,几乎每艘战舰都挨了炮弹。12日,阿尔比马尔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即便情况最坏,我们一同勇敢战死,也比落在荷兰人手中受羞辱要光荣。战败是战争命运的注定,而逃跑则是懦夫的行为。”在阿尔比马尔的鼓动下,英军将士勇气倍增,顽强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13日,在撤退途中,英军旗舰“皇家查理”号带领数艘战舰一头扎进沙洲。吨位最大,吃水最深的“太子”号也深深陷入了泥沙。荷舰蜂涌而上,纵火将,“太子”号烧毁。傍晚时分,荷军渐渐逼近了英舰。危急时刻,鲁伯特亲王率舰队回师增援。荷军未敢轻举妄动。14日,两位英军将领决定再次迎战荷兰舰队,挽回丢掉的面子。激烈的海战从清晨一直延续到下午4点。每艘英舰都被打得遍体伤痕,荷兰人却越战越勇。眼看皇家海军就要彻底灭亡。关键时刻,真是上帝保佑,荷军的弹药告磐,路特只好下令转舵返航。这次海战被称为“四日海战”。英国皇家海军有17艘战舰被打沉海底,5000多人战死,3000余人被俘,而荷兰海军仅仅损失了6艘战舰,2000名官兵死亡。
(五)《布雷达条约》和第三次英、荷战争
1667年7月21日,英、荷政府签署了《布雷达条约》。英国放宽了《航海条例》的限制条件,承认了荷兰在东印度群岛的势力范围,荷兰人也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势力范围。英国把普洛兰岛(摩鹿加群岛)和南美洲的苏里南转让给荷兰、荷兰则把哈得孙河谷和新阿姆斯特丹(即纽约)的殖民地割让给英国。第二次英、荷战争终于结束了。
第二次英、荷战争结束后不到3年,又爆发了第三次英、荷战争(l672~1674年)。这次战争是法、荷战争的一部分。法王路易十四企图并吞荷兰,进而称霸欧洲大陆。他向英王查理许诺,打败荷兰后,将荷兰的瓦尔海伦岛、布里尔城和卡赞德城并入英国。查理经不往诱惑,于1672年借口荷兰的一幅画侮辱了英国人,突然袭击荷兰海军,从而拉开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遭到英国议会的反对。英国资产阶级认为,按照大陆均势原则,与日趋衰弱的荷兰相比,实力膨胀的法国才是英国真正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