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2:44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0    更新时间:2008-9-19
22、范成大   宋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写诗,初从江西诗派入手,后摆脱其束缚和影响,广泛地向唐宋名家学习,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的爱国诗以使金途中所作绝句一卷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其诗歌特色的,是其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这组诗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风俗习惯,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困苦生活。其诗风格纤巧婉丽,温润精雅,富有民歌风味。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
【作者趣事】                         范成大刚直不阿
范成大在朝,刚直不阿,因反对外戚张说除签书柩密院事,“当制” 时拒绝起草,宋孝宗为之变色。范成大从容讽谏,张说作签柩事遂罢!他却自动请领“祠禄”归里,为朝野所称道。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范成大起复 ,辗转桂林、成都、明州、建康等地任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范成大从成都还朝,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执政仅两个月,便被御史以私憾攻击而落职。晚年告休归居苏州石湖,还应诏上书,极论民生社会之利弊;又作《四时田园杂兴》,被文学史家誉为集古代田园诗大成之作。
22·1、《四时田园杂兴》(154)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文注释】(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
(3)       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诗文解释】白天下地锄草,夜晚在家搓麻,村子里的男男女女为了衣食生活各自担负起一份劳动、家务。年幼的孩子虽然还不懂得耕田织布,可是他们也已经在桑树阴下学着大人那样种瓜了。
【诗文赏析】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22·2、《四时田园(夏日)杂兴》(215)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文注释】(1)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3)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4)蛱(jiá)蝶:蝴蝶。
【诗文解释】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诗文赏析】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23、高启   明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高启:(1336-1374),祖籍开封, “吴中四杰”之一,比拟“初唐四杰”。做过张士诚幕僚。朱元璋下诏征他修《明史》。擢为户部侍郞,辞而不受。1373年,苏州知府在张士诚宫址建府治,高启写《上梁文》,词犯朱元璋大忌,被腰斩,卒年仅三十九岁。
【作者趣事】
高启成长趣事
夏天,长江的水涨起来了,吴县的百姓不再像往常那样关心筑堤防洪。周围满是外地逃难来的人,护住自己的财产是最要紧的。长江南岸住着高家,主仆守着几百亩良田,翻地、播种、施肥,为秋天有一个好的收成而忙碌。吴县的秩序也还没到乱抢滥杀,只要钱粮充实, 就有好日子过。
高家不是书香门第,小少爷高启才六岁,跟乡下其他娃娃一样,成天不是柳树下剥树胶,田埂上捉蚱蜢,便是下河泡澡,或者在菜地逗粉蝶儿,尽情玩耍。天气热得让人烦燥,高启又闹腾,父亲想了一个办法:“干脆把他送到塾师那里管教。” 于是,把高启领到塾师家,奉上礼品,说:“先生,我把小子交给你识几个字。”高启被留 了下来,望着面前六十来岁的老头,他准备逃跑。老人笑道:“小哥儿,灶王庙里小朋友多 ,那里玩去罢。”“不去,不去。那是管人读书的地方。”高启一口回绝。老人弯下腰,慈爱地说道:“你每天下午来这里,我讲故事给你听。咱们不读书。”高启答应了。
几天过去,高启听了孔融让梨、提萦救父、孙康映雪的故事,惊奇地问:“爷爷,您怎会知道这么多?”老人笑道:“从书上读到的呀。”高启沉默了一会,说:“我愿意读书。”
四年后,高启已经能读《左传》、《庄子》了。他特别喜欢曹植、李白的诗,看一首背一首,还从中挑毛病。一次,读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就对朋友说:“这首诗不好,前六句写景,末两句说没见着道士,二者衔接不紧。把末两句改成‘ 忽然逢当路,笑指两三松’,题目换成《访见戴天山道士》也使得。”
高启长到十二岁,明白了许多道理。重阳节学里放假,他正趴在屋前的池塘边捉虾,忽然塾师来了,胳膊下挟个包袱。高启爬起来,亲热地叫声“师父”,迎接老师进屋。父亲忙吩咐下人安排酒席,笑道:“先生哪,我家小子拜在您门下,越长越灵气,若是个闺女,媒婆怕要踏破我家门槛哩。”老人和蔼地答道:“是的,是的。圣人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美玉打磨了作得器皿。高启将来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员外的福德厚啊。”再谈一会儿,酒菜摆了上来,天已黄昏,几位叔伯也来相陪。吃过几杯酒,二叔讲了一个笑话后,先生道:“我有个歌儿,唱出来听罢。”父亲笑道: “我们粗笨,怕听不懂反辱没了老先生的高文。”老人道:“其实是个儿歌,小时候唱的。 请听:呀——哟——,霜娘娘抿紧嘴儿不咬人,雪姑姑把天大的斗篷收离了城,王母传下销冬令,山上红梅先放春。哟——呀——,柳丝丝摇荡映得河水青,笋芽芽谁个提防一夜窜入了云,神仙不管凡间事,东风吹乱杏花林。”大家拍手叫好。大伯忽然问:“先生,神仙渡人么,怎么不管人间事呢?”老先生笑道:“夏、秋、冬三季还是管的,春天是好日子,万物自由生长的机缘成熟了,所以东风乱吹杏花林。”大家哄地笑起来。
老人站起身子,道:“今天重阳也是个好日子,吃过员外的菊花酒后,我就不再管高启 了 。由他自在去罢。”大人们忙躬身陪罪道:“定然是小儿冲撞了老先生,看我们面上,还请先生耐心担待教导。”老人大笑,“快别误会。大家坐下听我说——”人们重又坐下,老先生还站着道:“朝廷不开科举,我未参加科考,估摸肚里的学问,大概离个进士并不十分远 。 看高启是个聪明少有的孩子,该让他离开老师,精进自悟,方是涵养大材的办法。员外家富裕,对老师又慷慨,我若把高启带在身边,也可多得些资用。但我不敢误了他,实是一片诚心。”父亲疑惑道:“我们庄稼人不晓得什么,高启一个小孩子,说他自学长进,恐怕当不起。”老先生以手拊胸道:“员外放心,我不敢说谎。”并从座位后拿起包袱打开,把几本抄稿 交给高启,“这是我读书的一点见识,供你印证,却不可拘泥。”高启跪下叩头,答道:“师恩如海,永铭在心。”
高启按自己的兴趣读书,累了就在晒谷场骑马射箭。他爱好诗,没有老师指导,便以古人为师,摹仿前人,写了一百七十多首乐府,其中一篇《长门怨》袭用汉武帝时陈皇后故事,旧题旧事,却唱出了妙语:英明耿耿的皇上啊,你为什么不体察我的深情!我之所以极端嫉妒你身边的女人,只因为我爱你到了刻骨铭心!高启的几个朋友读了,笑道:“贤弟可谓千古闺门知已。陈皇后的英灵也会感激你的。”
高启诗名愈来愈大,与附近的文人组成了一个诗人集团,连他在内有十一个人。其中除了王行是高启的同乡外,其他九人全是从各地逃乱来到吴县的。由于共同的文学爱好,大家朝夕相聚,或者凑银子在酒楼畅饮听曲,或者在松林鼓琴吹箫,或者搞诗文比赛。高启是集团中最优秀最年轻的诗人,集团中的杨基、张羽、徐贲也很有名,与高启一起号称“吴中四杰 ”。
23·1、《晚寻吕山人》(20)
小船载琴行,松花落晚晴。君家最可认,隔树看书声。
【诗文注释】暂无
23·2、《寻胡隐君》(145)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诗文注释】(1)寻:访问。
(2)       隐君:一位姓胡的隐士(封建社会,称不做官而隐居在山林里的人为隐士)。
(3)  胡隐君:指姓胡的隐士。
【诗文解释】一路上渡过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边路旁长满了看也看不尽的鲜花。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幽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
【诗文赏析】诗人描绘了隐士居处的幽美环境,那一道道流水、一丛丛鲜花,把水乡的春天点缀(zhuì)得更加美丽了。
24、高鼎    清   《村居》(38)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
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诗文注释】(1)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是抚摸着堤岸。
(2)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4)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诗文解释】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诗文赏析】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5、高适   唐   《别董大》(92)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 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 尉。后弃官入陇右节 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升侍御史,拜谏议大夫。肃宗朝历官御史大夫、 扬州长史、淮南节度 使,又任彭州、蜀州刺史,转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后为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其诗以写军旅生活最具特色,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与岑参齐名,世 称“高岑”。
【诗文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2)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3)知己:知心朋友。
(4)识:赏识。                       (5)君:您。这里指董大。
【诗文解释】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诗文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的特色,作者在送别友人时没有仅仅表达离别之情,而是主要着意于劝慰友人,借以赞扬他天下驰名。格调显得开朗、清新。
26、龚自珍  清   《己亥杂诗》(100)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诗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渴望变革、追求理想的精神。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很大。
【诗文注释】(1)己亥:指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里龚自珍弃官南归,后来又北上迎接家属,在途中写了三百五十首短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2)九州:指中国。     (3)生气:指焕发生机,生机勃勃。
(4)恃风雷:恃,依靠。风雷, 本指风神和雷神,这里比喻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5)喑:哑.比喻在高压政策下大家都不敢说话。    (6)抖擞:振作精神。
(7)降:赐予、给予。这里有选用和产生的意思。
【诗文解释】国家的兴旺必须依靠迅风疾雷的变革,万马无声的局面毕竟令人悲哀。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奋起精神,打破成规大胆地降下治国人才。
【诗文赏析】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下已经清王朝的统治下已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国内矛盾激化,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万马齐喑、毫无生气。这一切使得头脑清醒的人士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龚自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用诗歌的形式,大声呼唤变革,呼唤人才,呼唤新的思想,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