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育儿参考之五:意大利育儿参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18:39

意大利夫妇创意育儿法

意大利全称是意大利共和国,面积为30.13万平方公里,大约为中国的1/30;海岸线曲折绵长,共计7000多千米;人口约5700多万,其中意大利人约占94%,另有法兰西人、加泰隆人、弗留里人等。
意大利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南北向伸展着亚平宁山脉,因此山地和丘陵占了总面积的80%。意大利是着名的旅游国家,拥有独特的城市风貌,优美的自然风光。
意大利家庭在早期教育上,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宝贝的创造性。通过提升人的素质,人的潜能,来实现强国之梦。
为什么选择华德福教育
AndeaV Bovi先生和Anna Bovi女士考察了各种教育模式,最终为女儿们选择了华德福教育,华德福教育是一种性本善的教育,它认为,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是基于对人的天性及本质全面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活动。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精神、心灵和身体结合的整体。
华德福教育创始人史代纳通过独特的方法和渠道,在深入的体验和审视自我的基础上,细致地对孩子们的生命和本质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培养。并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以孩子们自身的意志、感觉和思考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帮助孩子们的身体、心灵和精神平衡,和谐地发展,最终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创造性、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独立思维的人。
正因为热爱这样一种培育下一代的生活,Anna从生育了两个女儿后,对华德福教育作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并详细介绍了自己对女儿们实施华德福早期教育的方方面面。
宝贝透过生活形成自我
Anna说:“7岁前的孩子并非靠头脑来理解,而是透过生活来形成自我,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模仿。孩子将自己接受到的印象全部吸收后,从中挑出让自己感动的部分,再加以模仿,形成自我的表现,这样的自我表现,在自由创意游戏中,能很轻易地发现。”
在华德福幼儿园,老师每天至少会带着孩子们做两次户外和室内的自由创作游戏。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要的玩具、他想要建造的空间,进行各种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不介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全将主导权交还给孩子。
发挥故事的魅力
夫妇俩喜欢给女儿们讲故事,她会依年龄、季节或者女儿们的状况,选择不同主题的故事。
Anna讲的故事内容多以古老的童话故事、或是神话寓言故事为主,同一个故事每天重复地讲一个星期,有时候也重复到三个星期,女儿们最喜欢重复地听自己喜爱的故事。故事也可以用小小布偶戏来展示,说故事时,Anna会先点上蜡烛,并将事先熟记的故事用平常的语气说出。她并不刻意地变化声调或戏剧性地夸张,目的是为了让女儿们从叙述的故事中,发挥自我想象与创造。
讲童话故事不仅浓缩历史,而且帮助和引导女儿们的心走过人类的发展史。在这些发展过程中,人类遇见困难、惊险、患难,这让宝贝们懂得善良的心、勇敢的行为,以及智慧的思想可以帮助挑战困难、跨越困难。童话故事使女儿们对看不见的世界产生崇敬、热爱的情感,并帮助他们走过害个白、惊吓与困难,在聆听故事的时候,也是对想象力的发展和注意力的培养。通过聆听美好的、描述性的语言,培养女儿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学感受能力。
Anna为女儿们准备的玩具基本都是颜色鲜艳又简单的纱巾,柔较的布偶,这些物品触摸起来柔软温暖,给人以生命感。
Anna常常以桌子为舞台,铺上棉布或丝巾等天然的布料,再利用石头、贝壳、木头搭制成不同的场景,并将布偶悬挂于后方的木架上。开始前和完成后,Anna会拿起一块很大的白色丝绸将整个桌面盖起来。等女儿们进入房间并安静后,Anna会用五音琴作为开场,再将丝布掀开,进入布偶戏。对女儿们来说,布偶戏呈现一个更为真实且立体的空间,与观看电视所呈现的平面、冷硬的感觉是不同的,布偶戏会给宝贝带来温暖且有生命的感觉。
感受色彩的真谛
夫妇俩认为在幼儿期,室贝的世界是整体且不分内外的,宝贝们不只是感受色彩,更能察觉到色彩内在的特质。
Anna为女儿们选择图书都是一些色彩温和,线条朦胧的画面,给宝贝以舒适的美感。在华德福幼儿园里,则特别强调让孩子有纯色彩经验的水彩画,老师并不询问幼儿画了什么、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让孩子通过画纸与水的渲染及色彩所产生的重叠或流动,来调和自己的心灵。华德福教育认为画画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表现幼儿自己内在的感觉。
有意义的餐前仪式
夫妇俩觉得对于7岁以前的宝贝而言,最重要的是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然后在情感方面培养一颗“感谢的心”。
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史代纳曾说:“人为了使自己更为富足,便从外在环境取用各种东西加入自己的生活中。倘若不能对由外而来的东西心怀感谢、尊敬,便无法真正使外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因此,用餐时间就显得特别重要,就仿佛是一种仪式般,优美而隆重的用餐。
小女儿Gaia每周要在幼儿园参加两次烹饪活动,小朋友们与老师一同动手制作简单的食物。在制作的时候,Gaia感受到食物的变化,手腕和手指小群肌肉得到练习,同时还掌握了器具的使用方法。完成后的成就感,让Gaia充分体验到如何将想象和计划转为现实。而做烹饪活动的食物原料则是班级中每个小朋友的家长轮流值班去市场购买的有机食物。
在家庭中,Anna也营造出华德福教育的氛围。在她看来,7岁前的宝贝,最重要的是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然后在情感方面培养一颗“感谢的心”。Anna每次用餐和用点心前,都要和女儿们一起朗诵祝福词,用餐和点心后,朗诵感恩词。食物也都是尽量用天然有机的食品,不用精致、现成的食品。她教导女儿们对食物的感谢及喜悦,唯有如此女儿们才能将食物的养分充分吸收。
懂得爱和珍惜
孕育生命的手工制作,让宝贝在制作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爱,在完成时懂得了如何去珍惜。
Anna还展示了大女儿Carola制作的编织娃娃。几年前,Anna一家人曾经在巴西生活了一段时间,女儿制作的编制娃娃是用棕色线条编制而成的,代表着巴西人深色的皮肤。大女儿Carola很喜爱这样的活动,经常自己制作袋子、娃娃等手工品。夫妇俩除了想让孩子懂得爱和珍惜外,还想让她明白,每个经自己缝制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自己主宰着力量,孕育出另一个新生命。
让宝贝参与“自然教育”
Anna和丈夫选择的居家地点是一片长着小森林,有花有草的绿色环境。她认为让女儿们直接参与简单的农业劳作。种花,照料小动物可以加强她们对自然的认识。
她教育女儿们用特别的方式对待树木、动物、河流、蝴蝶等一切自然的东西,就像我们小心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自然,热爱动物、树林、花草和昆虫等。当这种爱增强并最终植根于人类之中,就会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基于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女儿们长大后才会对工作、对自然、对人类本身萌生自然之爱和积极关怀,也只有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人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意大利:孩子打架不劝阻

    笔者最近到意大利探亲,亲戚家有个4岁的儿子,名叫科尔,长得活泼可爱。一天傍晚,科尔和邻居的儿子鲁索在草坪上玩耍。刚开始,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但玩着玩着忽然打起架来,先是抱着摔,接着就开始拳打脚踢。当时,两个孩子的爸爸正在花园里下棋,他们看见这情形,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视而不见。结果不一会儿,科尔就被打哭了,鲁索衣服也撕破了,两个孩子打得难分难解。笔者实在忍不住,起身就要去“劝架”。可科尔爸爸却叫我看棋,别去管他们。我只好停下来,但目光却无法重新落回棋盘上,心里一直嘀咕:哪有这样当父母的?
    过了一会儿,当我再朝那两个孩子望去时,竟然发现他俩自动停止了打架,好端端地坐在草坪上,科尔正埋头帮鲁素穿刚才打架时掉了的鞋,那情景好像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打过架似的——尽管他们身上和脸上还都带着打架的痕迹。鲁索要跟爸爸回家了,两个孩子友好地挥手告别。
    他们走后,科尔爸爸笑着解释说:“对科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打架既是玩乐,又是一种很好的运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打球没什么不同。大人没必要去阻止,更不必干预其中——因为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打架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样,打架也不伤感情。你看,最后不是又和好了吗?”


意大利的儿童有个少年阅读之家

  在意大利,有30%的孩子一年连一本书都不读。但有一个地方的孩子一个星期至少读两本,而且在每隔3天进行一次的评比中,往往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都受到奖励。他们得到的奖品是同学们的掌声。
  这个地方就是“少年阅读之家”。这所学校的教学目的是教孩子们热爱读书。在这里,就像《艾丽斯漫游奇境》中描写的那样,学校的规矩都颠倒过来了: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决定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们自己。在这里,练习本里不再有红色或蓝色的批语,而是“绿色的词语”,因为小读者们使用的优美语言是以绿色标出,予以褒奖的。在这里,孩子们之间互相传递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王尔德的《坎特维尔的幽灵》和托尔金的《戒指先生》等等。然而,报名读书的这100个孩子,在学校并不是班上的佼佼者,相反,其中的1/3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学校总是落后生。
  小读者在成长
  这所“少年阅读之家”在维罗纳市一栋有草坪、门廊和砾石小径的小别墅里。在这里,每月交8万里拉,任何一个9岁到14岁的孩子都可以成为读者。每周两个下午,孩子们与5个大人聚会在这里,每次两个小时,没有约束,没有作业,没有惩罚。我们来到了这所阅读学校,想看个究竟。
  5点钟刚过,孩子们走进房门,把一摞摞书放在课桌上,然后走进洗手间。他们出来时都带着肥皂的香味。原来这里有个规定,孩子们在翻阅图书之前要像吃饭之前一样先洗手。5时30分,聚会开始。
  第一幕:掌声
  黑板上,每个孩子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在名字旁边列出自己三天前带回家阅读的书名,一般是3本,书名旁边再写上阅读的页数。阅读并非强制性的,只要尝试所选择的书即可。阅读20页之后,孩子们就可以将书归还,而无需向大人解释为什么这么做。“阅读之家”共有四个阅读厅,C厅有11个孩子,退回的书只有两本。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把自己阅读过的书的页数加在一起,平均每人300页。凡阅读量超过前一次者即可得到掌声鼓励;阅读量超过别人者也可得到掌声鼓励。没有一个孩子得不到掌声。
  第二幕:统计表
  墙上挂着成绩表,成绩以红线方框表示,每满100页画一个方框。我们从表上看到,艾丽萨已经阅读了9000页,阿贝托超过了7500页,恩里科6500页,读完了《莎士比亚故事集》。
  第三幕:孩子们给书打分
  给书打分就是先给一个“好”或“不好”,然后稍微说明一下原因。1994年10月到1995年6月马尔塔已经读了35本书,对于《小王子》,他的评语是“不好,太难”。接下来,对于所有的神话故事集,不论是意大利的还是北欧和俄罗斯的,他的评语都是“好”、“好,惊险”、“好,有意义”、“好,令人激动”。马里莱娜刚刚8岁,是“阅读之家”最小的成员。她已经读过了70本书。对于《梅利诺巫师》,她的评语是“不好,不激动人心”;而《天上的蛋糕》则是“好,甜蜜”;《艾丽斯漫游奇境》是“好,神奇”。
  最后一幕:书给孩子们打分
  每个孩子在给自己看过的书打分之后,要填写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针对一本书提出的10个选择答题,目的是测验一下孩子们对书的内容是否真的消化了。例如有一个问题:艾丽斯跟着小白兔走进了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还是一个大山洞?回答正确可得1分。答错超过4个题,卡片即作废,然后回答关于另一本书的问题。
  12岁的弗拉萨尼,七个半月阅读了98本书,超过了12000页。起初,他只是翻看,现在,他已经能够正确地回答卡片上的9个问题了。
  孩子们每人有一个彩色纸口袋,用来装自己的答题卡片。袋子里还装着总结表,上面记载着读过的书名、卡片的得分和对书内容的评价。有的书,第一次阅读时的评价是“太难”,过几个月再读,就可能评为“有意义”或“感人”了。
  难忘“阅读之家”
  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隆巴迪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准备在中小学实施,目的在于进行阅读教育,弥补单纯的语言文字教育之不足,并陶冶学生的情操。其实,早在这个计划宣布之前,维罗纳市就已经实践多年了,那里的小读者已逾千人。曾经参加过“阅读之家”的学生,有的已经上了大学,现在还经常回来看看。他们谈论着当时阅读过的书和书的作者,兴致勃勃。
  阅读会结束了,老生们的访问也结束了。栅栏门前,一位老者微笑着与大家道别,老花镜架在鼻子上,头上青丝缕缕。他就是“阅读之家”的创办人、67岁的迪诺亚。他家的大房子在战争中被毁,中学未毕业就辍了学,一边做工,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25岁拿到了师范文凭,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他的妻子罗贝尔塔40岁,说起话来不慌不忙,也已经教书十余年,专门从事对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的教育。20年前,迪诺亚的一条胳膊摔伤了,罗贝尔塔则应聘前来代课,就这样他们相识了。1982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家里对孩子进行自由阅读的试验。5年以后,“阅读之家”诞生了。

一个意大利儿科医生眼中的中国医生和医院

彼路易.切奇博士是一位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意大利儿科专家。两年前,他受意大利政府派遣,作为意方负责人到北京执行两国卫生合作项目。在北京儿童医院特需门诊坐诊的两年间,切奇先生以一位西方医生诚实、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了目前在中国医学界普遍存在的难以理解的现象,而其中的某些现象决不能简单归结为是由中国的国情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以下为他在接受记者数次采访时所谈到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不用药或少用药世界上的妈妈都害怕自己的孩子生病,一生病就吓得不得了,一有病就带孩子看医生。方才,一个小孩的姥姥带着她的外孙急急忙忙来看皮肤病,你们的儿科医生要给孩子抽血检验。我检查一看,那是蚊子咬的一个包,不用抽血。最后老太太给在香港工作的孩子妈妈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孩子的妈妈坚决反对给孩子抽血,才算了事。结果我也没给孩子开药。这就是属于患者家属的无知。意大利的妈妈在30年前,也是这样想的,认为用一根针扎到身体里(输液),要比口服的药物药效发生得更快。不是我不用药或少用药,而是没有必要给这些孩子开药。可是他们的妈妈会说:“我们的孩子有病了,你为什么不给我们药吃?”这是家长的问题,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现在感冒、咳嗽、腹泻患儿,是来北京儿童医院就诊量最大的一部分。感冒发烧在39度以下,我们西方医生从来不给患儿开药,建议家长回家给孩子用冰袋降温,同时要给孩子喝大量的水,几天就可以好。一般孩子咳嗽,是他生理本能的自卫反应。小孩子不会咳痰,尤其睡觉时把鼻涕流到喉咙,早晨起来就咳嗽,这不用吃药。但是如果孩子的咳嗽是由细菌引起的,如支气管感染、肺炎、百日咳等,就需要用抗生素。儿童腹泻,一般多是因为受凉,或消化不良引起的。我们西方的医生会建议家长在24小时之内不要给孩子进食,只喝水,很快就会好。有个腹泻患儿的妈妈明白我为什么不开药的道理,她很高兴地抱着孩子走了,事实证明不用药病也好了。如果是细菌性腹泻,那就要用抗生素治疗。我所说的这些是大部分患儿的普通症状,不用开药,只要给家长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关键是医生在诊断时一定要和家长交流,一定要搞清楚患儿症状的原因。你们习惯打吊针(输抗生素),好让发烧的孩子的体温降下来,那是靠药物强制性降体温,对孩子病情的恢复没有积极的意义。现在还流行给孩子注射什么“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实际上流感是无法预防的,因为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化,你去年研究的疫苗,怎么预防今年的流感?西方医生和中国医生都知道,世界上没有有效治疗和预防感冒的药。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今年4月,有一个家长带着一个11个月大的男孩子来我们这里看病,这个孩子咽喉扁桃体肿大,一直发烧不退,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医院治疗了一个月,那里的医生一直给这小孩子用各种抗生素医疗,但是孩子的烧一直没退,让人家花了1万多块钱。孩子这时已经出现菌种紊乱现象,产生了“抗药性”,这就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我告诉孩子的爸爸,如果孩子发烧在38度5以上,可以给他吃点退烧药,如果在38度5以下不要吃退烧药,采用物理降温,大量喝水,用冰袋降温。结果孩子的爸爸按照我说的去做,很快孩子的体温就降下来了。我并没有给这个孩子开任何药。如果我发现孩子症状是由细菌感染引起,需要服用抗生素,我会给孩子服用抗生素。一般口服抗生素的效果与打吊针(输液)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前者更便于治疗。想用抗生素来预防疾病,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我再强调一遍,如果患儿没有出现细菌感染的现象,就不要使用抗生素。如果这个孩子需要治疗、开药,我肯定会给他治疗和开药的。有时医生也很为难,做母亲的总是让医生多开药,开好药。我认为医生和家长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把孩子的病情讲得很清楚。医生要多和家长交流,来教育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个病,同时向家长普及一些一般的医疗卫生常识。但是要让家长理解这个问题就要花一定的时间。职业道德问题我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具有的品质有两条。第一,他首先要诚实,谦虚,尊重患者。医生当然不是圣人,他们也要养家糊口,但是医生挣钱要像中国一句古老的格言那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一个医生一定要谦虚,自己的知识不够,看不懂的病一定要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或请有经验的医生会诊,不要怕在患者面前丢面子,不懂装懂会造成误诊,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悲哀。第二,作为医生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如果你诊断的这个患者的病确实治不好了,就要告诉他的家人不要再花钱治疗了。如果明明知道患者的病不能治,你还给他治,让人家花很多的钱,这是非常不道德的。我举个例子。2000年,我被请到北京房山县北海镇,去给一个当时只有11岁的男孩看病。这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男孩,他的两条大腿肌肉萎缩,这种病叫 “迪何二氏肌萎缩”,是一种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根本无法治愈。我估计他只能再活10年到15年就要离开人世。但是他的家人从孩子一出生就带他到各个医院治了10年,花了很多的钱……居然就没有一个医生告诉孩子的家人他患的是什么病,告诉家长这种病根本无法治。这是非常不道德的。我对孩子的家人说,你们不要再带他去医院治疗了,染上这种病,从孩子出生起就根本治不好。如果你们真为他好,就给他买一辆残疾人的电动车,改善一下他的生活质量吧。后来,我们这些在北京的使馆、企业、医疗系统工作的意大利人,捐款买了一辆残疾人的电动车,送给这个孩子,他得到这辆车,高兴极了。啊,那是个非常漂亮的小男孩!他太不幸了。还有像恶性肿瘤患者,绝大多数是无法治愈的,住院治疗是没有用的。对于这种情况,医生就应该劝告患者或他的家人,不要再为患者治疗了,在家里护养就很好,只要能抑制患者的疼痛,在他疼痛时给他服止痛的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