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大地的深层洗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6:02
2010-06-26 07:59:00  来源:新华日报
[提要]  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省委对重要岗位带头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全省已差额选拔各级领导干部810多名,其中省管正厅级领导干部7名。据了解,目前13个省辖市党政班子中,交流干部111人,占47.4%;苏中苏北8市党政正职中,有15人来自苏南和省级机关。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率先发展,关键在人。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从点上试验到面上推广、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从实践探索到制度规范,为推动江苏“两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竞争择优:
 
从试点走向常态
率先发展的江苏,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敢为人先的江苏,热切呼唤选贤任能的科学机制。
2000年秋天,江苏省委首次拿出21个副厅职岗位,面向全省,公开选拔。
一石激起千层浪,公选成为全省上下关注的焦点。来自徐州矿务局的谢正义,两次参加公选脱颖而出,从处长、到副厅长、厅长,现又在扬州市市长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干。
2003年,竞争性选拔又向前推进一步,首次通过公推公选方式,产生了沛县、金坛、雨花台区和白下区四位县、市、区长人选。
2004年,宿迁市曹集镇率先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随后,又在全省选择乡镇、学校、机关、企业、两新组织等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全省已有1850多个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产生1.1万名领导班子成员。今年,将在所有村党组织换届中普遍推行。
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省委对重要岗位带头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全省已差额选拔各级领导干部810多名,其中省管正厅级领导干部7名。
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全省竞争性选拔持续推进,亮点频现:职位层次,从副科到正厅;选拔视野,从省内到全球;组织方式,从单个部门到市县联动;考试测评,从千人一卷到一职一卷;群众参与,从会议测评到电视网络直播……
统计显示,10年中,全省竞争性选拔10万人,其中公推公选3200多人。经过十多年探索实践,一个完整的干部竞争性选拔制度体系已然形成;在基层党组织实行公推直选,在机关中层推行竞争上岗;党政采用公推公选,副职实行公开选拔,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任职交流:
在优化配置中激发活力
,是促进干部健康成长、优化人才配置、转变机关作风的迫切需求,是带动发展资源集聚整合的重要途径。
2007年,在苏州工业园任职的沈小鹰受命北上,任宿迁市副市长兼苏州宿迁工业园管委会主任。3年后,他和他的苏州团队,先后引进8个项目,投资总额50多亿元,在偏僻的乡村田野上,奇迹般地“移植”了一座新兴工业园区。
据了解,目前13个省辖市党政班子中,交流干部111人,占47.4%;苏中苏北8市党政正职中,有15人来自苏南和省级机关。
南北干部交流,带来的是发展理念的更新提升,是发展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是苏南苏北优势互补协调共进。“十一五”以来,苏北苏中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提高了5个百分点。苏北基层群众把这种变化,形象地概括为:“栽了杨树,修了大路,转移支付,交流干部。”
江苏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厚,省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破“三支队伍”的交流壁垒,着力建设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各级领导班子。2006年,省委选派20名高校干部到地方党政机关挂职,有11名干部留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省长助理徐南平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去年,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省启动“科技干部挂职服务沿海行动计划”,选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名领导干部到沿海3市14个县挂职任职,为沿海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13个省辖市党政领导班子中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经历的分别占18.6%、25.5%。
近年来,全省各地还以管人、管钱、管审批等热点岗位为重点,先后集中组织实施机关干部跨部门交流30多批次,交流中层干部4200余人。无锡、扬州率先开展大规模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
流则活,动则兴。干部跨部门交流,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科学考评:
让群众满意成为标尺
考核是指挥棒,是风向标。有什么样的考核导向,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政绩观。
2005年,江苏首次将四大类18项全面小康指标纳入干部的实绩考核体系。其中,特别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5项作为核心指标。
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研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把干部考核机制与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有机衔接起来。相继推出市县、机关部门、企业、高校考核评价办法,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
鲜明的导向,科学的考核,让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几年前深受蓝藻暴发之苦的无锡人,如今不再为水而“忧”。无锡干群切身感受到的环境之变,源于科学发展考核体系的倒逼之效。
干部的实绩如何,群众的感受最真切。干部的实绩评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南京市建邺区积极推行民意考核机制,聘请社会调查机构进行调查,把民意得分纳入干部的年度考核,民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进退留转。据介绍,该区干部考核中,民意分值已从前年的30%、去年的40%,提高到今年的50%。
2009年底,省委对全省51个县(市)和南京市11个区的党政正职,进行科学发展量化考核,给他们逐一打出了科学发展的“成绩单”,其中12名优秀县委书记被提拔重用。严格的考核,导引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新追求。
科学考核也延伸到军转干部领域。“量化考核、积分选岗”,把军转干部在部队期间的表现和贡献,与转业到地方岗位的安置紧密相联,择岗过程简捷明快,安置结果让人信服。中央领导作出批示,推广江苏经验。
锻铸培养链:
到基层历练 重培训提升
“良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基层是培养干部、锻炼干部、识别干部最好课堂。到基层一线去,到发展一线去,到维稳一线去,已成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近年来,省市机关先后选派7批234名厅、处级干部到苏北、苏中的县(市、区)挂职,抽调2500名干部到苏北经济薄弱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选送1800多名机关干部到信访岗位培养锻炼。
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人民群众;只有与百姓同甘共苦过的人,才会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
针对机关“三门”干部偏多的实际,省委把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正职的重要条件之一。近三年来,新提拔的省辖市党政正职和省级机关主要负责人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占81%。与此同时,省市联动,连续两次集中开展从基层一线公开选调年轻干部。仅省级机关就公开选调了579名优秀公务员。
畅通上升渠道,给奉献在基层、苦干在一线的干部,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大学生村官,是干部队伍的活水源头,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2007年以来,江苏集中选派1.6万名大学生到村、到社区任职,并制定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16个文件,引导他们服务在基层,历练在基层,成长在基层。一个让大学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科学机制正在形成。
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既离不开基层历练,更需要教育培训。在实践中,全省各地积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拓宽教育培训途径。先后挂牌成立华西新农村建设、昆山建设全面小康、无锡创新创业人才、江阴民营企业后备人才等四大基地,形成了党校培训、专题培训、境外培训、菜单式选学、网络培训、基地培训“六管齐下”的大培训格局。省委直接选送4200多名干部到境外培训,培训省内外乡村基层干部10万余人次。
选贤任能需要制度创新,权力运行需要刚性监督。在总结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我省全面推行党政正职用人责任审查、编制责任审核和经济责任审计,今年将对1960名“一把手”分项进行“三责联审”。以贯彻落实中央《责任追究办法》等四项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操作规程,实行流程管理、全程记实,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正在得到不断提高。
执政的规律昭示我们:人优政强、人庸政弱、人劣政亡。
改革的实践启示我们:不变则罔、不闯则滞、不进则退。
,事关执政根基,事关人心向背,事关民族复兴。人们欣喜地看到,在江苏,一个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和监督改革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它必将为我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