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训练把字句的英译汉练习兼谈把字句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39:54
谈谈训练把字句的英译汉练习,兼谈把字句教学 (草稿) 教学笔记:谈谈训练把字句的英译汉练习,兼谈把字句教学 (草稿)


于岚
yulan2000@yahoo.com



提要: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基本上被教科书忽略了的教学内容。教科书基本上在初级阶段教一些基本的,常见的把字句,到了高年级基本上不再专门教把字句,而基础阶段的把字句教学很少吸收语法学界把字句研究的成果,满足于蜻蜓点水,而且常常把不同语义结构的把字句笼统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充其量给学生一个模糊的认识。外国学生之所以用不好或者不太敢用把字句,和把字句教学的这种状况有很大关系。

本文讨论把字句教学中的一种练习形式,即英译汉。本文说明在对把字句介绍不系统,不详尽的情况下使用英译汉练习对学生“内化”(internalize)把字句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本文主张把字句的教学应该:
1.
语义上分类分级:内容上分类,理解难易上分级
2.
句法上设立“把字结构”
为句子主题,动补结构为句子述语的基本句型。把字结构提出的是一个两个事物间的engage 关系,动补结构则对这种engagement 做出交代。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建立在这样的语言学习理论上的:

1.人脑中普遍存在语言生成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不同参数造成不同语言。这是乔姆斯基的观点。
2.外语习得就是通过各种目标语的输入方式激活学习者头脑中被压抑了的目标语言生成机制。一旦这种机制被激活,学习者就从一个被动走向主动。


一:
把字句教学的问题和原因

1-1

本人在美国教汉语的过程中感觉美国学生对于汉语的把字句的掌握总是难以做到得心应手。这是因为英语中根本没有相对应的句法结构。汉语把字句的提取宾语的句法形式在英语中常常表现为非提宾的句法形式。由于非提宾的句法形式不属于偏离常规的句法形式,美国学生在英译汉中常常不知道是否需要使用把字句。例如他们常常会把XiaoWang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 翻译成小王放书在桌子上而不是更为地道的小王把书放在桌上。

外国学生在使用把字句上的困难已经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不少人的注意。曹晓艳写道:“让外国学生造出来一个合格的“把”字句不难,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时候使用“把”字句(金立鑫1998)。外国人学习‘把’字句最大的困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能准确把握‘把’字句表达的语法意义;第二,不能正确地掌握‘把’字句在实现运用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限制规则(李大忠1996转引自刘颂浩 2003)。在教学中我们在‘把’字句的结构形式和所表达语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留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很少使用‘把’字句(李宁王小珊2001)。这似乎已经成为研究者和教师的共识(刘颂浩 2003)。”李英,邓小宁(2005)也对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低频率情况进行了详尽调查。

1-2

教科书基本上在初级阶段教一些基本的,常见的把字句,到了高年级基本上不再专门教把字句,而基础阶段的把字句教学很少吸收语法学界把字句研究的成果,满足于蜻蜓点水,而且常常把不同语义结构的把字句笼统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充其量给学生一个模糊的认识。

随便看了几个汉语课本,情况如下:

1-2-1

《实用汉语课本》(北语编,商务1986II, 用两课书处理把字句:L46 L47. 该教材的思路跟 Cheung (1999) 一样 , 强调把字句语义内容是表示处置,动词一般是及物的,知觉动词
(包括“喜欢”),不及物动词如
“来”
“去”
“回”,存在或者表同一关系的
“在”和“是”都不能用把字句。例句“我把这件事儿忘了
(这怎么是处置?)请你把门开开。你把录音机带来了吗?他把书整理得很好。古波把信给她了。你把学过的生词写一写。这一课把字句的英译汉练习有:

1.
Can they complete thebuilding this year? (把,修建)
2.
May I take this novel backwith me? (把,带)
3.

I assure you that
I wont forget about the matter. (把,忘)

这些练习没有对把字句做比较系统的分类,而且要做好的前提是学生必须事先知道每个动词要求的补足语是什么。这些补足在例句中已经出现了,所以这里的翻译练习充其量练习的是例句。

L47 讲解所谓的“特殊把字句”,似乎这种把字句有更高的难度。其实更应该叫做“强制把字句”,以区别于L46的大部分非强制把字句。这几种把字句是:1。结果补语显示的是受事接受动作后处于某地或到达某地,如“你把枣儿放在哪儿了?”
2V+成,或者V+作,如“他把‘王’字看成‘玉’字了; 3V+ 给,如“小王把书给了小刘。”
此课没有相应的翻译练习。

1-2-2

《汉语教科书》
下册,北大编,时代出版社1963 年版。把字句是处置式,其中动补关系密切不能分开,故要用把字提宾。把字句也有加强语势的功能。把字句中动词后必须有补足成分,但是“谓语前边有能愿动词,副词或其他状语的时候,少数动词的后边也可以没有其他成分,例如‘今天的小组会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双宾语常用把子结构。英译汉练习有三句:My elder brother hung up the picture on the wall. He put the radio on thetable. The teacher asks me to take this notice to my roommate.

这里的关于无需补足成分的例外说明缺乏足够的例子,只能让学生更加糊涂。学生可能会推演出“我们必须把房间打扫”这样的句子。英译汉练习结构单一,都是我所称之为“位移型”的把字句。

1-2-3

Elementary Chinese Reader II 商务印书馆 1972L53。把字句式处置式。把字的作用是提宾。动词后边必须有其他成分或者动词必须重叠。少数把字句前边有助动词,动词为双音节的含有处置意义的动词,可以不带其他成分,如“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困难克服。”把字宾语有定。无处置意义动词包括知觉动词“喜欢”“觉得”“直到”“看见”“经过”等不能用于把字句。动词后有“在,到,给,成”补语时必须用把字提宾。英译汉练习有八句:1) We must discuss this problem. 2) You ought to finish the story you’ve beentelling. 3) Comrade Bethune saved the life of that wounded soldier. 4) When yougo to see your friend in the hospital, do take the pictorials with you. 5) Heread the story of Dr. Bethune once again. 6) Don’t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but on the shelf. 7) He lent me that book. 8) Did Xiali write down Gaoping’stelephone number in his notebook?

这里的英译汉练习涵盖的把字句语义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例句讲解中缺乏示范,除非老师补充例句,否则学生很难做对。像第二句,显然意图让学生使用“救活”这个动补结构。它出现在了该课的课文中,但是如果不予以强调,学生在做语法练习的时候不容易结合课文所学表达方式做练习。此外,关于例外的说明没有配合详尽的动词列表,容易导致学生滥用
这个语法规则。如第一句,如果学生记住关于可以不带补语的例外说明,只要加上一个助动词,就可能造出“我们愿意把这个问题讨论”这样的不合适的句子。那些使用内涵补足意义的动词的英文句要求学生事先必须学习过如何译成动补词组:finish 做完,take 拿上,拿着,。如果词汇表中 finish 是“结束”,take
“拿”,学生也不容易做对。

1-2-4

DLI (美国国防语言学院)
老课本。《语法要点》L22 L23。把字句是处置式。非处置动词不能用于把字句。例子跟前面的课本一样。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动词后补语包括“了”“着”,结果补语,方向补语,频次补语,程度补语,其他宾语。L23的英译汉练习中,大部分都是位移型的,包括双宾语结构的把字句。双宾语结构的把字句实质上也是位移型的。少数是带“成”“作”
的补语。

DLI 新课本。L13. 把字句表示处置。动词补语有结果补语,间接宾语,“了”,重复动词。宾语有定。双宾结构必须用把字句。“请拿给我看看那个绿色的书包”被定义为不合语法句。英译汉练习有:Translate the following dialogs into Chinesewith the construction: 1To whom didyou give the movie ticket? I gave it to Sergeant Li. (双宾) 2Would you lend me your notebook to lookat?
Sorry, I have lent it to Xiao Wang. (双宾) 3You must puttoothpaste, soap, and towels in the blue bag. (位移)You have not given me the bag yet. (双宾) 4Have you told this matter to Lao Chen? Idon’t want to tell him about it now. (双宾) 5Where did you put the receipt? I put it inyour purse. (位移) 6Did you take my cup away? No, I did not.
You put it in your car. (位移)

这些课本说明把字句教学在对外汉语中:
一,过于原则化,大家都在重复经典语法书的观点;
二,类型有限,也许是由教学大纲限定了
(参见李英
邓小宁200551)。但是高年级课中鲜见对其他把字句的深入学习,我认为这是一个缺陷。三,英译汉练习避难就易。

我在开头说过,外国学生常常会把Xiao Wang put the book onthe table 翻译成小王放书在桌子上”。即使是讲过语法后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即使是强制把字句的规则很清楚的情况下,虽然学生可以按照句型做对一时,也难以做到巩固长久。在英语本族语的语言机制里,没有一条规则使他们能产生这种情况下的强制把字句。刘颂浩(2003)说,虽然把字句的教学是难点,但是这个难点被夸大了。他用本族语习得的的资料说儿童2岁就出现把字句,2.5岁把字句已经巩固。但是这个资料不能说明外族成年人学习把字句一定不太困难。他还引用研究说把字句的难度跟“是的”句型,比较句,选择问句等难度相当。比较句我不敢说,但是另外两种我在教学中感到也是比较难掌握的。我们的学生到了第三学期一样又出现错误的时候。做宾语的选择问句的错误主要是语言干扰(“我不知道如果我今天下午来”)“是的”句型跟英语的形式主语强调句型 (it )差别很大,给学生造成相当困难。把字句比起这两种来,难度还要大一些。


二.把字句教学中英译汉练习的问题

汉语的把字句的语义内容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大体上把它们分为“基本把字句
”和“复杂把字句(王珏提出把字句有核心把字句和扩展把字句)。基本把字句表达的是一个基本的施事--行为--受事的关系,即施事对受事实施了某种行为,导致受事出现某种新的状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示处置的把字句。关于把字句的补语,传统上都是按照语法归类 (李英
邓小宁 200550)。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连英语语法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汉语语法概念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语法术语不但让学生糊涂,甚至老师都有糊涂的时候。

我主张根据补语表达的内容进行语义描述,能够归为一类的尽量归为一类。分类命称尽量一目了然。这样对外国学生学习把字句有望名生义,因义成形的作用。

我主张如下分类:

1
位移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导致受事发生位置上的变化。这一类合并趋向补语和含间接宾语的的补语:把书放在桌子上,把钱送过去,把东西交给老师,把消息告诉大家

2.确认型把字句。施事把受事确定为某种身份:看作,叫作,称作,当作

3.使成型把字句。施事把受事加工成某种实体:
写成,改成,做成

4.完成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并且完成某种动作:吃了,吃完了,做好了,忘了,写了,写好了

5.致败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并且完成某种动作, 使受事处于说话人认为不好的状态:做坏了,写错了,弄砸了,

6.受事状态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并且完成某种动作,使受事处于某种状态:写得漂漂亮亮,写得歪七扭八,气得要死,气坏了,惯得对谁都没有礼貌

7.施事状态型把字句。强调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的程度:恨得咬牙切齿,爱得死去活来,

8.维持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持续的动作:把门开着,把眼睛闭着,把碗端着

9.方式型把字句。强调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的时候所运用的方式:把人往死里打,把钱往水里扔,把东西乱丢,把他往外赶,不使用“了”字。

9
受事经历时间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一定时间长短的动作或者实施的动作导致受事改变原定的发生时间:关了一个小时,打了半个钟头,提前三十分钟,推迟两天

10.频次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一定频次的动作:看了三遍,写了两回,

11.终结型把字句。这种把字句使用双音节非重叠动词,表示终结施事,且多用于指令句和表意愿句:把。。。取消,把。。。解决,把。。。消灭

12.指令型把字句。说话人请听话人做施事。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把…看看,检查检查,听一下,

13
部分受事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受事的一部分受到动作影响:把苹果削了皮,把他打伤了一只眼睛,把纸撕去一个角,把牛奶掺了水

14.剧烈动作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剧烈的瞬间动作:把衣服一扯,把帽子一摘,把手一挥,把门一拽,把电视一关

15. 无施事把字句。陈述受事所经历的行为或者经历,受事本身就是行为的主体:偏又把凤丫头病了

16.
受益型把字句。受事是动作的受益者。“把”字可以换成“给”字:把壁炉生了火,把火盆里多添点炭。这类跟13类形式相同,但是语义结构不同,因为这里的动词的宾语不是把宾语的一部分。

17.因果型把字句。实施是没有主观意志的原因,导致受事体验某种经历或者产生某种动作:这个消息把他乐得合不拢嘴。这堆作业把他累得够呛。

把字句还有其他类型,但是详尽收全把字句类型不是本文的主旨。

李英,邓小宁(2005)引述吕文华的统计说明这里的第四类和第一类把字句使用频率最高。这不但是汉语作为本族语使用的情况,就是作为翻译语言也是一样。笔者查了一下一本名著前四章中的把字句出现的情况。经过对55例译文中出现把字句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翻译的是处置意义明显的SVOC结构 (39),其次是英语动词隐含补语语义的情况(12)(He cleaned the room )。这说明即使是汉语的本族语使用者,在从英语向汉语转换时,多倾向于使用高频率把字句把英文中具有明显的处置意义的句子翻译过来。译者如果是自己写文章,未必写不出来低频率的把字句,但是在英译汉的时候,在英语中发现可以用低频率把字句翻译的句子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从英语翻译出把字句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现在翻译法作为外语教学法已经过时,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外译汉这种练习方式巩固语法还是很常见的。如前所见,现行教科书中训练把字句的翻译练习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句型简单; 第二, 没有把字句使用的语境。这样的练习根本起不到向学习者输入把字生成机制的作用。由于英语中没有这种句型,许多含有处置结果意义的动词中的补足语义在形式上没有外化成补语,仅仅从形式入手练习把字句型,很难使学生在翻译中会想到如何正确翻译。比如:In order to keep this talentedyoung man, the boss doubled his salary。这句话一定要用把字句来翻译,但是学生很难从double一词想到“把…提高两倍”。他们可能只会写出“老板增加两倍他的工资”。另外,很多把字句有其相应的非把字句句式:他吃完了饭,他把饭吃完了,英语里都是 He ate the meal。用 He ate themeal 作为把字句的语法翻译练习,实际上起不到向学生头脑里输入把字句的语义特征的作用,因为脱离上下文的英文单句体现不出汉语中的把字句的施事的意愿性(关于施事的意愿性,参见宋文辉(2005,这种句子不是必须翻译成把字句的:

He killed the enemy 他杀死了敌人。他把敌人杀死了。
He broke the glass
他摔碎了那个杯子。他把那个杯子摔碎了。
He ate all the apples 他吃(完)了那些苹果。他把那些苹果吃完了。
He
prepared his luggage.他准备好了行李。他把行李准备好了。
He shut up his mouth.
他闭上了嘴。他把嘴闭上。
He opened the door.
他开开门。他把门开开。
He heated the food.
他热了一下菜。他把菜热了一下。
He beat and injured him. 他打伤了他。他把他打伤了。
He wasted more than anhour
他浪费了一个多小时。他把一个多小时浪费了。
He flunked his postgraduateentrance examination
他考砸了研究生。他把研究生考砸了。
He finished writing thebook (he wrote and finished the book)
他写成了那本书。他把书写成了。
His teachings spoiledhim.
他教坏了他。他把他教坏了。

当受事的新状态体现在英语的动词上,而所施加的动作体现在状语里的时候,也可以不用把字句翻译:

He broke the whip in thewhipping. 他把鞭子抽断了,他抽断了鞭子。
He caused the bed tocollapse in sleeping. 他把床睡蹋了
他睡塌了床
He often walked on the roadand came to know it well. 他把这条路走熟了
他走熟了路。
He badly annoyed her. 他把她气坏了
他气坏了她

而且这种英语句型更难使学生想到用把字句翻译,因为翻译的过程牵涉到比较复杂的句型转换和成分转换。以上这些例子相当于前面分类中的 45 类和 6 类的部分句子。

123 类中,表达行为的结果的补足成分比较长,汉语语法要求必须用把字句表达。这也就是语法书里说的动词后边有
(长)补语的时候,需要用把字提宾。这样的情况比较容易讲清楚,而且英文里有相应的句式,所以对外汉语课本的把字句英汉练习喜欢使用这种句型:

He put the bookon the table 他把书放在桌上。
He hang thepicture on the wall. 他把画挂在墙上。
He moved thechairs upstairs. 他把椅子搬到楼上去了。
He beat the guy half dead
他把那个人打了个半死不活
He broke the glass into three pieces 他把杯子摔成了三块儿。
He ate up all the apples without leaving anything. 他把那些苹果吃了个一干二净。
He wrote into . 他把王字写成了玉字。
He converted hisbicycle into a man-powered washing machine. 他把自行车改成一个人工洗衣机。

虽然这类把字句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很高,用它们以偏概全却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陷。

在其余类别中,把字句所表现的语义结构常常超过简单的施动对受动施加动作并产生结果的内容。这样的把字句可能不是基础汉语教学所要求掌握的,但是也不妨在这里讨论一下,说明他们跟英语的对应程度更小。

他把个囚犯给跑了
Theprisoner fled (from under his nose).

他把女朋友等来了
He waited for his girlfriend till she came.

小床四边围着栏杆,自己无法下地,把床上拉了一片黄稀。He could not get offthe bed and so he shitted in it, smearing it yellow.
挑选自己这方最强的和对方最弱的拔河,常常把我们激动得又蹦又跳。When the strongest of us confronted the weakest of their ina tug of war game, we often became so excited that we shouted and jumped.
把缸里挑满了水
filledthe
vase with water fetched from thewell
一大堆衣服快把她洗趴下了。Shealmost collapsed from doing that much laundry.
那么多的字把她写得头昏眼花。Shebecame dizzy after writing so many characters.
这些工作把她累得直不起腰来。Shecould not straighten up after doing the exhaustive work.
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把她高兴得跳起来了 The sudden good news overjoyed her,who jumped up.
这些肉把这把刀切钝了。Themeat blunted the knife.
这个消息把她乐得合不上嘴了。Thenews made her laugh heartily.
这件事儿把她恨得牙痒痒。Sheclenched her teeth out of hatred for that matter.

三.
把字句英译汉练习的改进

这种改进是改良主义,也就是在原有的框架下做一些改良。我认为把字句教学应该分门别类地教授把字句,对把字句分类分级:内容上分类,理解难易上分级。逐类逐级地进行教学。

内容上分类,见前面的分类。

理解难易上分级:句法型把字句,即123, 9, 10类,属于初级把字句,易懂易练。语义型把字句,如45 678111214类,需要解析英文的动词语义结构,并且区别纯叙事句和处置句,属于中级把字句。第13 类也是句型把字句,但是其语义结构远比前面所谓的初级把字句复杂,所以也放在中级。以上两类为基本把字句。其余的为复杂把字句,含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色彩,受上下文因素支配较多,稳定性差,属于高级把字句。

在设计英译汉练习上,1239类一般没有什么问题。这类句子之所以要求用把子句,是汉语的句法使然。它们有相应的英语句子结构,其中补语是独立于动词的。英语学生把这类句子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句式转换:SVOC==SOVCSVO1O2==SO2VO1

这类句子的非把字句形式,即不强调施事的主观意愿的句式,是宾语提前句:SVOC==OSVC

英译汉的时候,可以把汉语的这两种句式合起来练习,以培养学生对把字句的处置含义的语感。在设计英语句子上,这种处置的含义必须用上下文体现出来,如

1.Where did you put the dictionary? Oh,
I put the dictionary on the table.
2.He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 large dictionary. Finally heput it on the bookshelf.

这里第一句的翻译,可以用把字句,也可以不用把字句,因为这里没有明显的处置含义:那本字典你放在哪儿了?那本字典我放在桌上了/我把那本字典放在桌上了。第二句一定要用把字句翻译:他不知道把那本大字典怎么办。最后(他)把它放在了书架上。?他不知道把那本大字典怎么办。那本大字典,最后他放在了书上。

中级把字句占大多数,其共同的特点是:一、动词补语语义或其他附加语义在形式上不独立,或者包含在英语动词之内,或者体现为状语。在设计英译汉练习的时候,除了在上下文上制造一个处置或者类似处置的语境以外,还应该人为地提供一些提示:

1.His parents wanted him to pass the exam, but he failed it (took thetest and turned it into a failure) so that he did not have to go to thatcollege they had wished him to enter.
2.She wrote the letter in beautiful handwriting to prove to herboyfriend that she was a girl of some artistic talent.
3.He closed his eyes keephis eyes closed to imaginethe scenery depicted by the music.
4.The boy was so angry that he threw his stuff
about at will, making a mess of his room.
5.When he was (intentionally) beating me so hard as if trying to kill me,the police came.
6.Please (intentionally) cancel the meeting. (Please take the meeting andcancel it)
7.We must (take the problem seriously and) solve the problem.
8.Please (intentionally) check this radio for me (and settle the matter).
9.He smashed the manuscript on the table (with a smashing) and said: “youcall this a book?”
10. He took off his hat (with apulling) and said: “the heat kills me!”

这些句子里的括弧里的部分有的不是自然的英语,其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这里要用把字句。第8句的译文是“请你把这个收音机替我检查检查
(检查一下)。”
从本人的直觉来说,“请你替我检查检查
(检查一下)这个收音机”
中,检查的动作可以是没有终结点的。其相应的把字句则含有终结的意思,是符合把字句处置的语义特征的。第10句的译文是
“他把帽子一摘,说“热死我了!”
这种摹状的“把 NPV” 句型,显然强调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动作的结果,那个“一 V”在英语里相当于一个方式状语。不强调一下,怎么能让学生区别于“他摘下帽子”
或者“他把帽子摘下来”?

13 类的把字句可以用句法手段训练: SVO1 of O 2 èS ba O 2 VO1

11.With a knife, he
(in dealing with that person) cut off an earof that person.
12. He pooled the apple (= He (indealing with that apple) peeled the skin of the apple).

这种句型有其相应的非把字句对应形式,但是叙述重心显然不同。在连续话语中体现尤其明显:“他回到家里,把水果削了皮,把礼物拆了包,把箱子开了锁,然后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在这句话里,叙述的重点是强调他一一如何对付水果,礼物和箱子。其相应的非把字句则仅仅是罗列他做的事情。第16类亦然。

本文所说的高级把字句,内容混杂,常常需要一一分析。从英译汉练习的角度来说,为了人为地引导学生使用把字句,只能设计一些很不自然的英语句子。过于不自然的英语句子起不到帮助英语学生从母语向汉语的把字句过渡,因为学生的头脑里根本不存在那种英语句子。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设计中,这些把字句不列入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在高级阶段通过泛读吸收,是有道理的。本文也就不再就这类把字句在罗嗦了。但是本人主张,即使是被动吸收,也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之。

四.把字句教学能否脱离传统的模式?

传统的模式是什么?
第一,说明什么句型中要用把字提宾。第二,哪些动词可以用在把字句中。哪些不可以。

我们能不能从先建立 A B 开始,也就是排除解释何时要用把字的麻烦,而转向讲解在 A B 之后,应该说什么?我认为可以。

我建议从话题的角度分析字句。我同意 Li Thompson 认为汉语基本上是一种话题语言的说法。我主张把字句是由做话题的把字结构和做述语的动补结构组成的句子。


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施事+把+受事。其语义内容是施事欲对受事实施
某种行为, 因此把字结构本身是一个句子形式,其否定式是“A没把B”,而且可以带有状语和情态动词。

注意“欲对”的提法。这种提法要求说话人必须对这种行为作进一步交待。
结构存在的证据是以汉语为本族语的人直觉上能够接收它为一结构完整的词语。“我把”是结构上不完整的,“我把他”
则是。

当说话人用把字结构作话题时,他有责任接着对话题进行评说,即说出句子的述语
部分,否则听话人就认为他说的东西在意义上不完整。听话人就会问:“AB怎么
啦?”

“怎么啦”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要求的回答必须提供某种结果。比如“你怎么啦?”
可以有下列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回答:

1 我病了。
2 ×我吃。
我吃饭。
4 我吃饭吃撑着了。
5 × 我爱。
6 我爱她爱得快发疯了。

既然对把字结构提的问题是“怎么啦”,那就要求它后面跟着的是一个能够表示
结果的结构。动补结构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之所以不能说“妈妈把孩子爱”
(戏曲歌词
除外),因为单纯的,抽象意义的,范畴性的动词不能提供结果信息。

诚然,单纯的形容词语(如1)也能表示结果,但是把字结构本身要求一个含表示具体行为的动词。为什么呢?
这是和把字结构所对应的客观现象有关的。我同意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的本质就是比喻的提法。从认知角度分析,把字结构所描画的原始形象,是一个人抓起一件东西。一个人抓起一件东西,是要对这种东西
采取行动的,也就是通常所说要对其有所处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把字结构应当用
动补结构做述语。仅仅说“AB”就好象我们看见一个人抓起一件东西,然后老抓着
不放,也不处理他抓起的东西。这是很奇怪的。

语言的发展就是从这种原型推及其他,以至于把字结构也可以用于本没有处置意义的
动词,如“爱”;也可以用于没有主观意志的施事,如
“风把帽子吹掉了”。在这样的句子里,说话人下意识地赋予风人格意义。至于“爱”,因为它后边必然要有补语,它也被赋予了主观色彩浓厚的处置意义。在
“妈妈把孩子爱得要命”这个句子里,我们意念中的图画不再是一个静止的,从心里漫射(radiate)某种感情的形象,而是一个动态
的,用肢体爱抚的形象。读者可以试试怎么用图画表示“妈妈爱孩子”
和“妈妈把孩子爱得要命”的区别。

根据这种分析,把字句就不是因为有动补结构而产生的。正相反,是因为先有
把字结构,才要求后边跟以动补结构的述语。用转换的方法分析句子,固然可以揭示所谓核心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但是常常有违说话人的直觉。我们说出一个字句,脑子里出现的并不是一个 SVO ==SVOC ==S OVC 的程序,而是 SO==SO VC 程序。当然,这只是我未经实验心理学证实的假设,但是我
认为这个假设有相当强的本族语直觉的支持。

把字句表现的语义内容有时不能用动宾关系来解释,却能用
“施事+把+受事
+行为+结果”的语义序列来解释:“以后不久,父母就把我送到了新华社幼儿园。小床四边围着栏杆,自己无法下地,把床上拉了一片黄稀。(老鬼:《血与铁,
第一章》”

字句中的行为,有时甚至不是施动行为:“你把我急死了。”这种句子,更不能用提宾的解释来说明
*你急我,
我死了)。

在确定了把字结构以后,下一步就是教学生如何对把字结构进行交待。前面已经说了,要交待施事拿起(也就是决定了对受事施加某种动作)受事后发生了什么,就需要一个有两个语义成分,即动作加结果或者频次或者其他附加意义,的形式,一般就是动词加上补语。从教学的程序来说,把字句的教学自然也应该安排在讲过动补结构以后,这样就是顺水推舟了。即使没有讲过动补结构这个语法形式,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也可以从基本常识出发引导学生生成把字句。比如可以这样涉及练习问题:

请完成以下把字结构,或者请对以下把字结构做出交代:

  • 我把苹果
  • 他把汽车
  • 你把字典

引导学生的方式是问学生:“我能对苹果做出什么动作?动作以后苹果会有什么变化?”“他对汽车做了什么?做了几次,做了多久?”等等。这样的练习,答案是开放式的。

练习了基本把字句以后,可以向比喻性的把字句发展:

  • 风把树
  • 作业把我

这里的施事都是没有主观意志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说话人主观分配意志来揭示其合理性。引导学生的方式跟基本把字句是一样的:风能对树作出什么动作?树会发生什么变化?作业跟我之间可能有什么行为?什么关系?这样就能引导出“风把树吹弯了,吹倒了。作业把我累坏了。作业把我做得连电影都没有看成。”至于“风把树吹了三天”这样的的句子,只要说明这只能在童话式的拟人手段中才能成立。这样教把字句,把语言学习与认知结合起来,使干巴巴的语法变得有血有肉,势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

这样的开放式练习势必会从学生那里产生不合格的把字句,例如“我把那本书看见了。我把这个句子懂得了。”
这并不可怕,相反,它创造了一个深入学习动词词义的环境,比单纯给学生罗列一堆不可以出现在把字句里的动词要更有效果。

参考资料:

曹晓艳:“‘把’字句研究论述”http://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05262&page=2)
Cheung, Hung-nin Samuel (1999) A Practical Chinese Grammar,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李英,邓小宁(2005)“‘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区与排序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pp50-57

刘颂浩(2003) “论‘把’字句运用中的回避现象及‘把’字句的难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2期,pp64-70

宋文辉(2005)“主观性与施事的意愿性强度”[J]《中国语文》第6期,pp508-13

把字句的核心与外围--以《红楼梦》前80回为例Ba sentences: their kernel and peripheral patterns and how to teach them作者:王珏, 期刊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年 第05期

张旺熹 (1999)《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语境对句法结构的选择,语法形式的选择取决于独立语段中句子之间的意义关联 p1-2

把字结构的目的性 p6; 处于某种原因,达到一定目的p10;

批评把字教学局限于单句结构 p 13-15




#1   大 中 小 李华倬 李华倬  
来自:
状态: 离线
lihuazhuo@tom.com
0799-6842179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08-11-05 09:00 随便谈谈 “把”字句为汉语所特有,然而中国语言界大多信奉共性论,认为语言以共性为主,个性为次,在此信念下,自然就不会把汉语的特殊性放在研究的主要位置了,甚至还认为可以把汉语的特殊性作为次要方面而忽略不计。由此看来,谈不出“把”字句的特殊机理实属必然。特殊现象自有其特殊之处,否认汉语的特殊性自然就会导至否认“把”字句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
研究“把”字句的文章确是不少,但都是在处置义和致使义上做些文章,无甚新意。卑人以为,即使把处置义和致使义议论得透之又透,恐怕也于外教无补,作为教材,特别是对外教材,需要的是讲清“把”字句产生的机理、使用“把”字句的语境和条件、造“把”字句的原则和方法。
不客气地说,现在对“把”字句的研究没有抓住关键,然而要想抓住关键,首先就必须看准关键。不过话又要说回来,用语法化的眼光来看汉语,是看不出“把”字句的关键的。如果将“把”字句比作一间房,“把”便是这间房的门,不把这个门打开就进不了房,当然也就无法探察房内的密藏了。因此,对“把”字句的探讨首先就要从探讨“把”的意义开始。然而在标记论者看来,这种探讨并不是很必要,因为他们认为“把”是一个无具体意义、甚至是只起符号作用的语法标记。这种看法几乎成了当今语言界的主流观点,以致论述“把”字句的文章都不对“把”作重点研究,而是把重点放在宾后成分。研究宾后成分固然必要,但若不把“把”的意义搞清楚,宾后成分是搞不清楚的。“把”字句的第二个关键是宾语,然而却未见有哪篇文章将“把”后的宾语视为关键和重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动词上,特别是去寻求动词的准入条件,其实看似不能进入“把”字句的动词在补语的帮助下照样可以进入。“把”字句在什么条件无补语可以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无补语不能成立?看似决定于动词,其实还是决定于宾语。
汉语和印欧语相比,是两种思维模式。人从婴幼儿开始学说话,其实就在向成年人学习本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人从小就习惯了汉语的思维模式,即使文盲也能说出合格的“把”字句,外国学生压根就没有汉语的思维模式,如果教师不从理性上去启化,断难掌握“把”字句的真谛。
以上看法仅供参考,若认为还有点意义,就请认真思考一下;若认为毫无意义,就当我是胡言乱语。 #2   大 中 小 李华倬 李华倬  
来自:
状态: 离线
lihuazhuo@tom.com
0799-6842179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08-11-05 09:06 随便谈谈 “把”字句为汉语所特有,然而中国语言界大多信奉共性论,认为语言以共性为主,个性为次,在此信念下,自然就不会把汉语的特殊性放在研究的主要位置了,甚至还认为可以把汉语的特殊性作为次要方面而忽略不计。由此看来,谈不出“把”字句的特殊机理实属必然。特殊现象自有其特殊之处,否认汉语的特殊性自然就会导至否认“把”字句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
研究“把”字句的文章确是不少,但都是在处置义和致使义上做些文章,无甚新意。卑人以为,即使把处置义和致使义议论得透之又透,恐怕也于外教无补,作为教材,特别是对外教材,需要的是讲清“把”字句产生的机理、使用“把”字句的语境和条件、造“把”字句的原则和方法。
不客气地说,现在对“把”字句的研究没有抓住关键,然而要想抓住关键,首先就必须看准关键。不过话又要说回来,用语法化的眼光来看汉语,是看不出“把”字句的关键的。如果将“把”字句比作一间房,“把”便是这间房的门,不把这个门打开就进不了房,当然也就无法探察房内的密藏了。因此,对“把”字句的探讨首先就要从探讨“把”的意义开始。然而在标记论者看来,这种探讨并不是很必要,因为他们认为“把”是一个无具体意义、甚至是只起符号作用的语法标记。这种看法几乎成了当今语言界的主流观点,以致论述“把”字句的文章都不对“把”作重点研究,而是把重点放在宾后成分。研究宾后成分固然必要,但若不把“把”的意义搞清楚,宾后成分是搞不清楚的。“把”字句的第二个关键是宾语,然而却未见有哪篇文章将“把”后的宾语视为关键和重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动词上,特别是去寻求动词的准入条件,其实看似不能进入“把”字句的动词在补语的帮助下照样可以进入。“把”字句在什么条件无补语可以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无补语不能成立?看似决定于动词,其实还是决定于宾语。
汉语和印欧语相比,是两种思维模式。人从婴幼儿开始学说话,其实就在向成年人学习本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人从小就习惯了汉语的思维模式,即使文盲也能说出合格的“把”字句,外国学生压根就没有汉语的思维模式,如果教师不从理性上去启化,断难掌握“把”字句的真谛。
以上看法仅供参考,若认为还有点意义,就请认真思考一下;若认为毫无意义,就当我是胡言乱语。 #3   大 中 小 fanghuzhai fanghuzhai  
来自:
状态: 离线
yulan2000@yahoo.com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只看楼主 2010-03-01 11:35 agree agree #4   大 中 小 李华倬 李华倬  
来自:
状态: 离线
lihuazhuo@tom.com
0799-6842179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0-04-10 14:31 漫谈"把"字句 既然楼主同意我的看法,我就继续谈下去吧!
我认为语言的后面都潜藏着一个思维模式,“把”字句之所以为汉语所特有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关于思维模式的话题就不谈了,但是有一点值得指出来,那就是,中国人考虑问题的方法总是思前想后,所谓“事出有因”便是这种思维方法的朴实写照。这都是弦外之音,现在还是言归正题吧!
研究“把”字句的文章的确不少,但都大同小异,突不破前人所定的基调,因此也就设有多少东西可以放进教科书。
到目前为止,语言界一致公认“把”字句是表示处置和致使,然而什么叫处置,处置如何界定,恐怕只有语言工作者才搞得清楚,更何况有些“把”字句既不表处置,也不表致使,比如“我把公园游了一遍”既无处置义,也无致使义。总之,在教学中对学生讲“把”字句是表示处置和致使设有多大意义。
关于“把”字句的生成,目前的主流看法是用“把”字提宾,其实不用“把”字也可以提宾,比如“在桌子放一本书”就可以将“一本书”提至首位而表述为“一本书放在桌子上”;“三天看了一本《红楼梦》”也可以说成“一本《红楼梦》看了三天”。而且有些“把”字句根本就不是提宾而成,比如“红旗升起来了”就可直接加“把”而说成“把红旗升起来了”,可见“把”字提宾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然而同样结构的句子并不是都能加“把”,比如“太阳升起来了”就不可以加“把”而说成“把太阳升起来了”。为什么?就因为太阳是自己起来的,而红旗是靠人的作用才能升起,这样看来,“把”就是表示外界施加的作用,因此我便认为“把”是表示作用的抽象动词。之所以称为抽象动词,是因为‘作用’不是一种具体的动作。‘主语++宾语’便表示主语作用宾语,于是宾语便成了主语的作用对象。广义的作用除力的直接作用外,还包括事物之间、主客观之间的影响。即使是力,也不限于客观世界的物理力,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力。事实证明,精神力对事物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比如“女儿的病把妈妈急坏了”,女儿的病自然会给妈妈造成心理压力,这就等于是女儿的病在精神上作用了妈妈,从而使妈妈由于急而产生了坏的状态。又比如“偏又把凤丫头病了”(红楼梦)和“妇人听得此言,把脸通红了”(金瓶梅)两句,其中
“病”和“通红”都不是主体动词(表示主语所指的动作),它们的出现显然都是“把”所表示的作用所致。也就是说,虽然说不出具体的原因,但凤丫头的病和妇人的脸红肯定是受了某种作用的缘故。现代口语中也经常出现无主体动词的“把”字句,比如“把我忙得团团转”、“把我高兴死了”,“忙”和“高兴”都不是主体动词,它们的出现也是“把”所表示的外界作用所致,这样,“把”所表示的作用就可以看成为致使宾体事物产生变化的一般原因。由此可见,“把”的作用说能够很好地解释无主体动词“把”字句的致使义。这样看来,“孩子病了”和“把孩子病了”的语用意义就不会一样,“孩子病了”中的“病了”是说明孩子状态的谓语;“把孩子病了”中的“病了”是说明孩子状态的补语,言外之意当然是表示孩子的病是由于受外界作用而引起的。

好了!今天就谈到这里,下次再谈,谈多了就会使人烦,烦了就会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