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字句二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5:03
“得”字句二题                 聂 志 平
一、“得”字句与语体
语体是由于语言功能分化(适应某一领域的交际目的、内容、对象)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体系。人类社会的多方面交际需要为语体的形成和存在提供了社会基础,语言材料在功能上的分化为语体的形成和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同的语体对词语、句式以及修辞手段的运用有着不同的要求,或者说,语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段的使用上。一般研究语体的主要是从修辞学角度着眼,基本不顾及语法,特别是对句式的使用的考察,缺乏对语法——这种语言基本规则——与语体关系的量化说明。本文以“得”字句为对象,考察一下它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为语体的研究提供一点语法量化方面的依据。
一般的语体分类是先分口语体和书面语体(或书卷语体),然后再分小类。如书面语体一般分为以下四个小类: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公文语体。还可以根据需要再分。在此我们不准备评价这个分类系统的优劣,只是大体上把它作为我们考察的依据。
“得”字句在各语体中的分布情况表
语  体
统  计  对  象
字 数
(万字)
“得”字句出现例次
出现率
(万字比)




小说
《老舍文集》一、二、三、四、五、七、八,人民文学出版社
246.1
2365
9.61/万字
散文
《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24.7
206
8.34/万字
戏剧
《老舍剧作全集》一、二、三、四,中国戏剧出版社
170.7
981
5.75/万字
诗歌
《五人诗选》(杨炼、江河、北岛、舒婷、顾城),作家出版社
29
62
2.14/万字
合     计
470.5
3614
7.68/万字




《现代汉语资料汇编》鲁允中等编,甘肃,1981年
60
1701
2.83/万字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陈修斋主编,人民出版社
31.9
23
0.72/万字
合计
91.9
193
2.1/万字




《毛泽东选集》一~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
107.2
200
1.88/万字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胡乔木,人民出版社
3.9
10
2.56/万字
合       计
111.1
210
1.89/万字




政府报告及文件类
《中共十一大文件汇编》
1977年8月
《中共十二大文件汇编》
1982年9月
《中共十三大文件汇编
1983年11月
《中共十四大文件汇编》
1992年10月
54.1
73
1.35/万字
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4.1
4
0.98v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规和规章选编》1987年1月
50
0
合       计
54.1
4
0.074/万字
规划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5月
11.8
0
合         计
110
81
0.736/万字
从以上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得”字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文艺语体,最低的是公文语体,而各语体内部的情况又有一些差异。总的来看,文艺语体中的小说、散文和公文语体中的法律条文、规划,可以看出“得”字句出现频率最高和最低的两类。
在文艺语体中,同一下位语体中“得”字句出现频率又因作家风格及方言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比如,同为小说,老舍小说“得”字句出现频率为9.61/万字,茅盾的《子夜》为7.23/万字(人民出版社,1960年,34.5万字,294例次),叶圣陶的《倪焕之》为14.97/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7.3万字,259例次),《新儿女英维传》为22.92/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7.8万字,408例次)。《赵树理小说选》为17.44/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37.2万字,649例字)。从语言风格来看,与口语接近程度越高,“得”字句出现频率越高,比如,同为毛泽东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33页,“得”字句出现23例次(其中16例次为“x得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35页,“得”字句出现仅1例次。再如,同为一种方言,老舍小说“得”字句出现频率为9.61/万字,而民间评书艺人陈士和的《评书聊斋志异》(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两集,41万字,544例次)则为13.27/万字。
不同语体中,“得”字句后段情况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公文语体以及文艺语体中的诗歌,“得”后成分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上为单词、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述宾短语、兼语短语较少,而文艺语体的其余三种下位语体“得”后成分比较复杂多样,最能体现“得”字句的特色。
二、“得”后成分
一般都承认“得”字句中“得”后成分比较复杂而且灵活多变,但对“得”后到底有哪些结构有哪些成分则缺乏系统的考察。我们在大量占有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描述。
(一)“得”后为单词
1.形容词
①她长得美,打扮得也漂亮。(文三,185)
②提起来话长得很。(文四,196)③
2.动词
②李钷一句话也没说,转身退了出去,在走廊上把那张通知书撕得粉碎。(张抗抗,在丘陵,在湖畔)
一般认为“得”字句不能用单个动词做补语。从统计的材料来看,也大体如此。如果把“发慌”、“发抖”之类看作短语词的话,那么在现代汉语里“得”用单个动词的情况比例甚微。在老舍和陈士和共计4168例次“得”字句中总共出现7次,比率为1/595.43,而且只有一个“粉碎”。《曹禺选集》、《子夜》、《倪焕之》、《赵树理小说选》计1432例次“得”字句中共有2例次,比率为1/716,都是“粉碎”。《新儿女英雄传》408例次“得”字句有1例次,为“象”(像),比率为1/408。五本育年作家作品集④中的1643例次“得”字句中有6例次,比率为1/272.33,也只有一个“粉碎”。在这种场合下的“粉碎”不能带时态标志。
3.代词
④唉!这小伙子真有骨气,疼得那样儿,一声也不出!(评二,席方平)
⑤都是你婆婆宠得她!(文四,7)
⑥(你怎么一天没吃饭?)都是你气得我!
例④是谓词性代词,例⑤⑥是体词性代词(人称代词)。
(二)“得”后为短语
1.联合短语
⑦这些字眼老在他的嘴边上,说得纯熟而亲切。(文三,237)
⑧英国的茄子用中国水浇,还能长得薄皮大肚一兜水吗?(文一,178)
其中例⑦是谓词性短语,例⑧是体词性短语。
2.偏正短语
副十调
⑨睡得很舒服,连个梦都没做。(文三,260)
介十谓
⑩眼睛瞪得跟包子一样,张牙舞爪。(评一,续黄梁)
评注性状语十谓词性成分
(11)(阿宝)长很别提多么好看啦。(评一,阿宝)
(12)下这么几年的功夫,把这些药书琢磨得就算很透彻很透彻啦!(评二,毛大福)
名十那么/这么十形
(13)省得他把眼睛睁得包子那么大,变着法儿地抢过钱去!(剧二,148)
那个十形
14二十多岁,吓!长得那个漂亮!(评二,席方平)
全/满……十地/炕/床……
(15)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鲁迅《祝福》)
指代十形十名
(16)二十年的太平宰相,说得这么大的口气……(评一,续黄梁)
满/浑/全……身/手/脸……十(形)十名
(17)他的噪音很尖,用着全身的力量念,念得满头大汗。(文二,487)
其中后三种形式为体词性短语。
3.主谓短语
(18)(老程)说得声调非常的复杂。(文三,113)
(19)你知道,有那么一天,生活会把我们两个人变得谁也不认识谁的。(郑万隆《明天再见》)。
特殊主谓    满/浑/全……身/手/脸……十都是(十名)
20你把水弄得满地都是/你弄得满地都是水,看你妈回来揍你不!
4.述宾短语
(21)样子的脸红得像生小孩时送人的鸡蛋。(文一,57)
5.述补短语
(22)红的灯光把欧阳天风的粉面照得更艳美了几分。(文一,263)
(23)谁都认为他是个可以做领导的材料,可他却表现得单纯得象个孩子。(苏叔阳《故土》)
6.兼语短语
(24)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顶香的味儿,香得使祥子闭住了气。(文三,34)
(25)喊得叫人一听就要落泪。(老舍《我这一辈子》)
(26)那小伙子,一搬起碳来晃晃悠悠,走台步似地十分洒脱,结果弄得自己一身的黑灰。(王安亿《命运交响曲》)
7.连谓短语
(27)太阳愁得躲在黑云里一天没有出来。(文一,237)
(28)这些人常为一块钱急得红着眼转磨。(文三,65)
8.连锁式
越来越十形
(29)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儿了。(文三,12)
越十形十越好
(30)见了别人有危险,是躲得越远越好。(文一,535)
9.“连”字短语
连十名十也/都十动词/形容词短语
(31)常妈  老先生回来,急得连眼珠子都红了。(剧四,489)
连十动(或动词短语)十动词短语
(32)李桂珍  我自信是个干干净净的妇人,可弄得连哭也不敢当着人哭!(剧三,15)
10.是十动词/形容词短语
(33)这下于向杲急的是擦拳磨掌啊,往前欹了欹身。(评一,向杲)
11.成语
(34)……好像大栅栏在散戏时那样乱,而且乱得莫名其妙。(文三,46)
12.熟语
(35)三天的功夫,徐州的队伍大概撤得差不多了……(剧一,172)
(36)(仇氏)更气得不得了啦。(评一,崔猛)
13.附着式短语
数、量十的
(37)(石队长)棉袄敞着怀,松松的拢着一条已破得一条一条的搭包。(文三,315)
动词/形容词短语
(38)小脸蛋儿长得有红有白的,好象傍晚的彩霞一样,甭提多讨人喜欢了。(评二,瑞云)
(39)他喝得醉魔咕咚的,路都走不稳。
形十着呢
(40)他开汽车,开得快着呢!(曹禺《日出》)
像/跟十名(成名词短语)十似的
(41)他脸红得像蒸熟的螃蟹似的。(文三,339)
名(或名词短语)十似的
(42)荷珠  哭?小姐哏哏地笑了!头摇得波浪鼓似的,嘴撇得瓢似的。(剧三,286)
动(或动词短语)十似的
(43)瑞丰的小于脸上笑得要裂开缝子似的。(文四,91)
什么十似的
(44)她为将要和日本人做邻居,愁得什么似的。(文五,5)
(三)“得”后为复句
1.一般复句
(45)钱太太已经哭得没有了声音,没有了眼泪,也差不多没有了气。(文四,72)
(46)长得虽说不够十分人才,可也很象个样子。(评一,崔猛)
(47)……我们就能展开进攻,大量歼灭敌人;打得蒋介石匪帮,或者只有暂时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或者连招架都没有,只有被我一个一个地歼灭干净。(《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91年6月第二版,1293—1294)
2.紧缩复句
(48)屋里黑得非点灯不成。(评一,崔猛)
(49)气得他有时候非要和妈妈讲论一翻不可!(文二,435)
(50)老李把张大歌送出去,热得要咬谁几口才好。(文二,363)
(四)零形式(ψ)
(51)李靳氏  他说,我一出去说,就掐死我。你看他把我拧的(ψ)!(撩袖示伤)(剧二,615)
(52)老道这儿气的(ψ):“你叫门的声音这么低,别管多浅的院子,里面能听得见吗?”(评一,画皮)
在这种情况下,“得”前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如例②)和表示非主观原因(外在的)所引起的心理、生理及情绪状态,变化的动词、形容词(可以统归非自主动词类5的感知动词)如“高兴、渴、乐、急、气、美、愁”等。
(53)你看把他美(高兴、渴、乐、急、气、愁)的!
综上,就构成来看,“得”后成分有单个词,有短语,有复句形式,还有零形式;就其词性来看,以谓词性为主,但也有体词性的。这些充分反映了“得”字句中“得”后成分的复杂多变。
注释:
①引文及例句不算在内。
②在此我们主要以比较能体现北京话口语特点的作家老舍和著名评书艺人陈士和的作品为考察对象。老舍作品为《老舍文集》(简称“文”)、《老舍剧作全集》(简称“剧”);陈士和的作品是《评书聊斋志异》一、二集(简称评”)。
③我们通过方言对比和历史发展两方面的考察,觉得把“得”后的这个“很”与程度副词“很”分开处理,而把前者看作是形容词为好,详见拙文《“得”字句札记》《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另外还有“x得慌”(如“累得慌”),我们把“得慌”处理成词缀。详见拙文《说“x得慌”》(《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④张抗抗《张抗抗中篇小说选》(1982年)、王安亿《王安亿中篇小说集》(1983年)、郑万隆《当代青年三部曲》(1984年)、梁晓声《天若有情》(小说集,1984年),铁凝《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小说集,1984年)。
⑤关于非自主动问,请参见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载《中国语言学报》第三期,商务印书馆,1988年)。
载《呼兰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