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竞争情报方面的不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28:14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对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等有透彻的了解,就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也不能做出有效的反应,更不会获得长久的成功。
不重视收集营销信息,企业将导致经营决策上失误,很难避免市场风险和交易风险。
获得竞争性情报也是企业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的竞争性情报调查一直是由在华跨国公司推进的,国内企业在竞争性情报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不足之一:企业领导人不重视竞争性情报调查
不足之二:竞争性情报不全
不足之三:竞争性情报陈旧
不足之四:竞争性情报零散
不足之五:缺少规范的竞争性情报数据库。
建立企业“人字型”的竞争性情报系统
在市场竞争中,充分掌握竞争对手、消费者(用户)、交易客户、市场行情、行业情报等几类信息情报,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订发展规划、投资决策、营销策略、生产计划、库存和储运量、新产品上市等等重要的决策依据。
我们将上述五类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信息情报,统称为“竞争性情报”。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投资决策、经营的战略和策略中,五类信息情报的作用类似于人体五大机体的功能。
“头部”—竞争对手情报。竞争对手一直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竞争对手情报是企业关心的“头等大事”。 在各种《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都缺不了市场竞争状况的内容,然而,不少报告里关于主要竞争对手的内容,不是内容简单,就是信息陈旧。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中,有些企业领导人认为,经常与竞争对手接触,多多少少了解到对方的情况,没有必要对竞争对手进行调查研究。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结果是对自己的竞争对手从来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对竞争对手的认识一直处于朦胧状态。企业必须全面掌握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发展战略、研发能力、生产和技术水平、制造、产品销售渠道、定价、宣传广告、促销活动、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组织结构、领导人背景、薪酬体系、财务状况、主要客户、销售额、销售量和利润等信息情报,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企业应有侧重地了解竞争对手个别方面的关键信息,如经销商政策、定价策略、年度销售额、销售量和利润等,以便制定相应的竞争对策。
“左膀右臂”—行业情报和市场商情。包括了企业投资和经营的宏观信息(行业情报)和全面市场信息(市场商情)两种情报源,两者几乎处于同等的地位,而其情报的作用层面却不一样。前者是整体上的权威信息,突出了全局性;后者是分散信息的整合,实效性比较强,必须注意实时掌握情报。从整体上规划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方向,两者缺一不可。它们有助于企业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所要涉足或所处于的行业和市场,既体现了企业的市场环境和生存空间,也是说明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分析行业情报和市场商情,犹如“瞎子摸象”。通常地,对行业情报的了解和研究,主要用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上。在实际的经营运作中,企业也需要掌握所在行业的有关情报,包括与本行业有关的经济政策法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市场状况、市场总量、年销售量和消费量、生产技术水平、前景预测等。特别是在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的市场(如PC机、家电市场)、国家政策调整较多的行业(如软件、电信、移动通信等),企业高层领导和市场信息部门应该分季度和按年度定期地分析所在市场和行业的情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双足鼎立”—客户信用情报和消费者(用户)信息。交易客户和消费者(用户)都是企业的立命之本。这两者具有同等的地位,而其信息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现在,企业领导已经越来越重视了解消费者(用户)的信息,以此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用户)的需求,分析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用户)满意度。然而,还有不少企业的领导只关心与交易客户的交易量,而不重视客户的资信状况,由此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存在大量的呆帐、坏帐等,而不知从何入手解决。我们认为,欠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重视收集交易客户信息。要知道,客户既是企业的利润来源,也是企业风险的根源。
建立企业竞争性情报管理机制
排名世界前500名的企业中,绝大部分已实行了信息主管机制,形成技术主管、财务主管、信息主管“三驾马车”的管理模式。每年信息部门都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近几年来,网络浏览器作为进入国际互联网的必要工具,更成为电脑软件业公司争夺的焦点。微软公司曾经因为判断失误,未投入全力开发该项目,致使网景公司得以一度占据高达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了重新夺取网络浏览器市场,微软充分发挥了竞争情报研究部门的特长,每月定期监测网络浏览器市场占有率的变化,以此作为微软公司制定网络浏览器市场策略的指导方针。竞争情报帮助微软最终夺取了网络浏览器市场领导者地位。网景公司被彻底击败了,甚至被美国在线公司购并。
像微软公司这样,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竞争情报。
目前企业获得竞争性商业情报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设立专业情报系统。一些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内部都拥有专业的情报机构,高薪聘请专家队伍为其搜集各类情报,及时分析处理,制定成熟的方案提供给企业的领导层,作为决策的依据,以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然而设立该机构的各项支出是相当高的,仅每年用于市场调研和人员工资的费用就会高于很多小企业全年的经营收入,中小型企业一般不具备这种实力。企业获得信息的另一条渠道为招聘信息员,专门负责搜集信息情报。依靠互联网获得信息也是一条渠道。但是网络的发展在今天还不是很完善,有许多虚假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并且上网查询等待时间过长,而企业家通常日理万机,上网时间少,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也不可能分类仔细浏览每段信息。
搜索引擎市场情报竞争:不同厂商各打各牌
曾经默默无闻但却悄然改变人们生活的搜索引擎,成为2003年互联网产业的一大亮点。由搜索引擎引发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也正在被证明为是一种成功的网络盈利模式,其市场活力爆发在即
竞争情报市场方兴未艾
我们正面对海量的信息。无论是IT企业,还是传统的企业用户都在达成这样的共识。无疑,这些海量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对于竞争情报工作而言更是如此,大量的重要“情报”正是蕴藏在对这些公开的、可获得的、已获得的海量信息所进行的跟踪、挖掘、整理和分析之中。不过,这也带来了令人头疼的难题:那些日益重视竞争情报工作的企业,该如何搜集有用的信息呢?有需求意味着有市场。于是,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情报服务,也就成为IT厂商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IS)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而在中国,这一市场方兴未艾。对于国内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市场规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公布,有数字说2003年的规模大约是1亿元人民币,也有说是10亿元人民币的,天下互联公司业务总监朱冬梅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不小于ERP市场容量的巨大矿藏。
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包括搜索门户、中小型专业公司、技术厂商等纷纷进入这一市场,近两年,国内以竞争情报系统(CIS)命名的网络信息搜集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低端的CIS产品,其价位在1万元~3万元/年,高端产品的一次性买断价格则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甚至接近百万元。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用户主要包括企业领导决策层、企业产品研发人员和企业营销人员等,另外面向企业提供情报服务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和信息经纪中介机构,也可采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作为辅助工具。
以百度为首的搜索门户,以慧聪为代表的专业服务公司,以及技术厂商,构成了2003年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市场的三股力量。搜索门户拥有的品牌优势和搜索引擎技术基础,是其出击CIS市场的敲门砖;中小型专业公司凭借其专注经营、特色技术,正在迅速崛起;还有准备大举进军CIS领域的技术厂商,如来自国外的Atonomy、Factiva、国内的TRS等,各方争斗风生水起,使未来的竞争格局更加扑朔迷离。
不过,竞争情报系统毕竟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服务,如何判别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差异就成为了开发这一系统的最大挑战,而没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和策略研究功能,这一系统也就丢失了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此外,该系统需要以庞大的资源作为支撑,包括信息源、技术、人力资源和各行业的经验,这些要素已经远远超出搜索引擎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由此可以帮助人们澄清这样的认识误区:竞争情报系统等于个性化搜索引擎的增强版。
慧聪认为,搜索引擎和自动分类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只是技术保障,毕竟人工智能技术不能灵活到根据客户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调整,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有很多缺点,许多信息是没用的,或不准确、不完全,更多的信息过于陈旧,所以,竞争情报系统业务的开展需要研究人员基于自己多年的行业市场研究经验以及数据整合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搜索引擎和自动分类技术仿佛过滤信息的两道筛子,而掌握需求的是操控筛子的研究人员,最终还是要通过他们来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筛子终归还只是筛子,不可能取代操控筛子的人。
后台技术走向高智能化
是谁为软件服务提供商们提供了技术支持?百度们声称自己拥有自主的技术,在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竞争情报业务成为他们新的利润来源,但是对信息的操作方式并非只有检索一种方式,所以在搜索技术之外,还有对信息的自动索引、自动标记等方式,一些致力于技术的厂商也仍然拥有着自己的市场空间。
国内较早做信息检索业务的企业如北大方正、TRS等早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在自身拥有先进的信息检索技术的同时,也与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解决方案。微软、IBM等在内容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国际品牌,也正在搭建自己的信息检索平台。但无论是自主技术还是与别人合作,搜索和数据库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早已达成一种共识,未来的信息将更多地由非结构化信息构成,所谓的非结构化信息指的是各种看似相关性比较弱、无法用关系型数据库等结构化的方式来获取和处理的信息,例如企业内外部的新闻、邮件、互联网上的消息以及文件等。如何实现非结构化信息之间的联动,是包括竞争情报在内的所有信息基础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将非结构化信息用技术将之转化为结构化的信息是未来最关键的信息处理方式。
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存在着更多的成长空间,这从搜索技术在雅虎、微软以及Google的纷争中可见一斑,而国内以非结构化信息处理为旗号的技术提供商还并不多见,也许正是因为存在着市场和技术空白,才吸引了国外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而已有的CIS产品欠缺智能化的分析功能,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也决定了市场空隙的存在。
不久前,英国的Autonomy公司宣布进军中国的信息操作系统领域,以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为目标,致力于信息处理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识别功能。在正式宣布进入中国之前,这家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调研了一年多,尽管之前并没有公开的代理商和客户,CCID旗下的赛迪数据在线却已经开始利用这种名为Autonomy的技术为用户提竞争情报系统解决方案。在Autonomy从事多年技术研发的大中华区首席代表伍昕对这种建立在模式识别之上的技术充满了信心,“我们的技术是一种基于内容检索的技术,与过去的关键字检索完全不同,是一种内容的检索。它可以对信息中最主要的概念、信息进行自动的上下文环境总结和匹配,打个比方说,你要检索与企鹅相关的信息,通过关键字检索你能获得的信息中必定有企鹅两个字,而我们的技术则不是获得与‘企鹅’两个字相关的信息,而是能获得所有可能与企鹅相关的话题,比如海洋等,此外还有相关的音频或者视频数据。”让这家公司引以为傲的是,全球最大的媒体机构BBC采用了他们的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而在中国,中科院网络信息搜索和服务系统也将成为他们的客户。对于未来的发展模式,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王勇表示,致力于产品和集成将是公司在中国的主要战略,而利用这种技术去提供服务以获取直接利润将不会成为公司的盈利模式。他还表示,竞争情报服务提供商将成为公司的客户,但还只是其中一部分,公司的目标是为所有的信息操作提供后台支持,其中更多地还将面对信息处理要求相当高的大型机构和公司客户。
关于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Autonomy的看法代表了绝大多数技术提供商的认识,“我们觉得信息服务和后台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所谓的信息服务根本功能不全,比如没法进行聚类和分类操作,语言处理也是个问题,就是检索本身也是‘能力低下’,一些服务提供商勉强达到的功能也是经过很多的人工干预(手工操作)达到的。”这一新兴的市场,在技术和市场空间上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将来企业必备的一种信息系统工具平台,就像做记者要有记录工具一样必要。未来这一产品将向着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而与管理之间究竟是结合在知识管理还是内容管理上,决定了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战略。
选择谁的服务?
大约是由于产业刚刚起步、盈利状况尚未达到满意的阶段,或者是出于做CIS的职业本能,在接受采访中,各个提供CIS服务的厂商不约而同地对销售额采取了严格保密的策略,而对自身的产品性能,又不遗余力地推崇。对处于最末端的企业用户而言,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功能和价格不尽相同的CIS产品与服务,“雾里看花”或许是不少企业用户的感受。这个时候,来自用户的直接声音,或许是更为重要和客观的。
用户雾里看花
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立波教授提出,竞争情报系统可以作为信息集成平台,将原有的MIS、ERP系统集成起来,并能处理ERP等系统不易处理的文本信息,最终形成一个企业的信息门户,进而演变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
一些已经在使用CIS系统的企业用户认为,厂商提供的竞争情报信息服务可以等同于咨询服务,这些竞争情报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企业完成竞争对手信息监测的汇集、整理、分析、自动报送工作,让企业可以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地监视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跟踪技术与专利的发展,以更快的反应面对竞争市场。
红牛饮料集团研究发展总监陈朝晖说,对于海量数据,企业都有很深的感受,“比如打开Google,输入‘红牛’,就会搜出几万条的相关信息。在如此繁杂的信息中,存在什么样的对企业有利的消息和可能会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信息,根本无法进行比较。”他认为,类似于Google的搜索引擎只是一把开门的钥匙,而企业需要一种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及时准确地找到有用的信息。陈朝晖列举了红牛使用CIS系统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8月份,由于部分商家走私泰国原产的红牛饮料,海南媒体中出现了对公司不利的报道,我们同一天就在CIS信息服务中看到了两则相关报道,迅速报告主管领导,并在2个小时内拿出了解决方案,从而使我们避免了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一位正在为所在企业考察CIS软件的专业人士则表示,目前市场上的CIS系统,主要是帮助搜集媒体(平面、互联网等)上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在加工和分析方面,还存在欠缺。他还提到,企业引入情报系统的限制之一,是决策者的观念,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是靠拍脑袋瓜来决策,信息意识还相对薄弱,所以对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往往觉得偏高,不容易接受。企业对引入情报系统的选择,主要出于对成本、功能实用性方面的考虑。因此,CIS在观念上获得用户的认同更加关键。
对于CIS提供商来说,自身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将决定自己能在这个市场里走多远。
培训、研讨逐步升温
竞争情报成为企业界关注焦点的同时,各种与之相关的培训班、研讨会,也大量涌现。据了解,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信息主管或相关负责人,几乎每年至少参加一到两个竞争情报方面的专题会议。
单是今年上半年,就有百度举办的“2004中国竞争情报应用战略高级研讨会”、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同天下互联联合主办的“决策者如何将情报变为竞争优势”专题培训、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会同易地平方发起的“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体系高级研讨班”等。培训内容大致相似,都是以分析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为主。
从某种程度上,培训研讨的升温体现了人们信息意识和情报意识的加强。从活动介绍中,我们还可以嗅到浓厚的商业味道,每个主办机构的背后,都隐藏了一家CIS提供商作为支持单位。CIS厂商各自联合相应的机构,举办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其市场造势意图非常明显,大家都力图树立自身优于竞争对手的权威性。究竟哪个更权威、更实用?人们往往无力辨别。
对此,一些参加过培训的人士认为,培训与研讨如果逃不了赶时髦的嫌疑,没有实质性内容,将会被市场淘汰。
厂商手里的牌
天下互联:从信息到情报
天下互联总裁张向宁曾是中国万网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第一代互联网以“信息”为中心,内容海量堆积;第二代互联网以“知识”为中心,信息开始有序化;第三代互联网以“情报”为中心,是智能互联网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基于个性化即时信息开展的互联网情报服务,目前已愈来愈受到海内外知名企业的重视,它被称为继人才、资金与技术之后,企业的第四大竞争力。“天下互联”致力于用即时信息,为企业和个人构建个性化的情报门户,让企业基于情报门户的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
百度:主打高端
在中国,很多网民知道百度的搜索引擎,但不知道百度的竞争情报系统。
据百度公司杨海俊介绍,百度从2002年4月份开始做竞争情报,当时是源于客户神州数码的情报需求进行开发的。“百度当时预感到,随着网站热的兴起,企业、政府用户将加大对门户网站的站内搜索需求。因为建立网站,就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具备强有力的信息搜索和管理工具。另外,对于一些信息化比较早的企业,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数据,都散落在不同的角落——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应用系统中,信息的利用率普遍很低,充分利用信息检索工具是其必然选择。”在实践中百度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企业的非结构化信息为决策服务是企业信息化市场的趋势,而其中竞争情报作为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百度竞争情报系统主要定位于高端,针对大中型企业,根据用户需求价位在十多万到几十万元左右不等。提及产品的特色,杨海俊表示,百度CIS产品依照国内的竞争情报需求定制开发,融入了百度的信息处理的核心技术,是一个全流程的产品,贯穿情报从采集、整理、分类、编辑到流转、服务、检索等各个环节。该系统不仅能够检索互联网信息,而且能够集成其它的信息源,比如企业自身应用系统内的信息和企业外部数据库的信息。
CIS目前在百度企业软件中扮演着非常核心的角色,是百度各项业务收入中增长比较迅速的一块,未来将发展成为百度针对企业级市场的主打产品。
慧聪:依托研究和搜索
1996年,慧聪开始了对竞争情报系统的研发工作。那时,尽管很多客户对于竞争情报系统的认识都比较模糊,但是IT企业、医药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对竞争情报已经产生了相当的需求,通过与它们的接触,慧聪了解到了企业决策层和应用层的需求差异,再加上各个行业对此系统的不同需求,慧聪开发出一套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并在1998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谈及现状和前景,慧聪都显得十分乐观,相信依靠其自身优势将带来不俗的业绩。首先,慧聪掌握了搜索技术,保证了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第二,拥有十多年的各个行业信息服务的经验和资源;第三,产品线较为完备,包括从底层的信息采集到上层的信息分析咨询等服务;第四,研究人员对行业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关注,具有相当的洞察力;第五,对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实行大规模的监测。
从目前的盈利状况来看,研究和搜索依然是慧聪的两大重要业务,竞争情报系统这一业务可以称作慧聪的明日之星。对于这项业务,慧聪保持着较高的期望,认为它将成为上市之后的主要利润增长点之一,并且预计在未来5年形成10亿人民币以上的市场。
易地平方:物色资本
易地平方表示,由于传统的信息监测方式的来源狭隘、效率低下,目前企业情报部门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强势行业、弱势群体”的感觉,好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则有助于帮助他们改变现有的这种尴尬角色,为企业决策层所重视。不过,用户的认知度、资金问题,是阻碍CIS发展的两大瓶颈。除了通过广告推广、学术研讨外,易地平方也在物色风险投资集团,准备插上资本的翅膀。
产业链中的利益分配
竞争情报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一个还没有成长起来的信息系统产业链中,谁掌握了市场,谁就拥有了话语权。
尽管都命名为竞争情报系统(CIS),但百度、TRS等企业推出的eCIS系统是一种走向信息利用和系统集成的工具,市场上主要的服务提供商将之定位于高端。而另一种相对低端的产品则是类似于信息服务的事物,由服务提供商向用户直接提供情报信息,比起前者,分析功能相对要弱。一些竞争情报需求不是很大的中小型用户,更倾向于选择这种相对低端的产品,而对产品和服务范围更加广泛的用户来说,一个智能化、自动化、及时有效的情报系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由于两种产品的性质不同,价差则更是达到了几万乃至几十万元。
站在这些服务提供商背后的,则是相对更为高端的技术提供商,他们所面向的用户可能是直接的企业用户,也可能是服务的提供商,不过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采用直接购买技术这种方式的用户还比较少。而百度、慧聪等服务提供商也大都声称自己拥有自主技术,并非代理其它技术提供商的软件,看似位于产业上下游的服务和技术提供商之间,仍然存在着竞争的可能。目前市场上最为普遍的就是高端的CIS系统,应用于中小企业的低端产品也有一定空间,而对于更为高端的技术提供商而言,市场前景还不甚明朗。
其实,市场上能够提供竞争情报产品的服务商还不多,尽管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竞争情报的重要性,但市场的单一仍然决定了各家服务提供商之间难以拉开距离的局面。技术上的同质性也决定了还没有能够掌握市场的领跑者。高端的技术提供商面临的难题比服务提供商们更多,最关键的就是他们如何将技术突破到一个新的阶段,创造出新的需求。竞争者和产品的选择并不多,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虽然由于选择单一、没有比较带来的疑惑,但竞争情报系统并不是一个能够创造直接效益的系统,尽管它以决策支持为目标,但要实现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最为现实的问题则是用户如何看待投资收益,以及将选择怎样的方式来获得服务。
在信息的搜集上,自动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制约竞争情报的关键仍然在于智能化的分析和加工功能。目前大部分的CIS系统在这方面更多地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在智能化分析上走出的第一步将决定谁能够把握住未来的CIS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