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橋(五)【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1:39
中國古橋(五)★★★還舊樓主2010年11月13日覓自《华声论坛》★★★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江苏
一、江苏同里富观桥

富观桥是同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龙”的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力跳跃,想跳过龙门脱去凡胎而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的时候,桥上走来一为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
二、江苏苏州上津桥

上津桥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路东首,跨阊门古运河,桥的修建年代无考,清代中期地方典籍偶有提及,但均不言其历史沿革。仅见桥身西南侧金刚墙上刻有“丙寅年河道会重建”,“上津桥口北口公埠”等字。以此推测,桥可能重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1984年又修。此桥为单孔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全长42.45米,净跨12.2米,矢高5.9米,中宽3.7米,七排拱券石并列。桥额书“上津桥”三字。桥栏砖砌,条石压顶。两坡铺设条石踏步,南29级,北3l级。从阊门外广济桥上西望,上津桥和沿河民居组成富有水乡情趣的特有景色。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州古桥
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城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唐代诗人杜荀鹤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就是描述苏州古城水多桥多的景象。
苏州桥梁的建造,上溯春秋,下及明清。如春秋时的临顿桥、乌鹊桥、斟酌桥;汉代的顾家桥;三国时的渡僧桥;南朝的悬桥和天后宫桥。唐代,苏州的桥梁鳞次栉比,遍步大街小巷,白居易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之句。宋代,据当时的《平江图》著录,有桥梁359座。明清两代,由于部分河道填塞,桥梁有所减少。据《苏州府志》载,明代有桥梁300座。清代311座。直到民国时期仍有349座(《吴县志》)。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地不断发展,苏城内外共有桥梁近千座,其中古城内现存古桥168座。可以说苏州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

宝带桥

吴门桥

枫桥

江村桥

下津桥

五龙桥

平门桥

越城桥

亭子桥
四、江苏苏州枫桥
枫桥地处苏州西南端,离城仅五六里。南北舟车在此交会,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因唐代时在此设卡,每当皇粮北运时,便封锁河道,枫桥又作封桥。枫桥是江南随处可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只是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的诗作后,从北而名噪天下。枫桥地带由于舟车云集、商旅际会而异常繁华,是旧时苏州物资的集散交流中心。
五、江苏苏州彩云桥

彩云桥位于苏州市郊横塘镇,跨越京杭大运河,桥始建无考,1928年重建。桥身东西走向,东端引桥折北,与长堤相接,由此经驿亭去胥门;西端引桥南北落坡,向南步人市镇。三孔石拱桥全长38米,中宽3.7米,中孔净跨8.5米,矢高5.6米。东次孔设有纤道。因大运河拓宽,1992年迁建此桥于胥江上。今桥西堍与驿亭相接,东去数百步即唐寅墓。大桥本身原样迁移,为不影响太湖水进入苏州古城,在西堍引桥部分增辟桥洞数孔。在施工中遇到河床流沙层,所以把桥墩改为反拱状,现桥洞实为完整的圆圈。桥与驿亭相辉映,为横塘右镇的重要古迹。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同里古桥
同里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5中国魅力名镇前10佳”。


宋代古桥
退思园
《同里志》记载,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涵于中。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镇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桥多。
1、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同里镇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朝军机
大臣桂芬、书画家陆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陈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烟桥、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王绍鏊、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家。
2、明清建筑多。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宅院38处,寺、观、宇47座。
3、水、桥多。镇上有各朝代的古桥四十多座,有南宋诗人叶茵建造的思本桥,元代的高观桥等。         镇中最有名的园林是退思园,面积十亩八分,小巧玲珑。以居住与园林相结合的江南居住建筑为特点。如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等。




南园茶楼是同里的一大建筑特色,还用当地特有老虎灶烧水。
镇中古桥:
思本桥(1253年) 富观桥(1353年) 普安桥(1369年) 长庆桥(1470年始建,1704年重建) 泰来桥(1746年) 中元桥(1755年)

乌金桥(1811年)
永寿桥(1879年重建)
大兴桥(1913年)
独步桥
太平桥(1913年)
吉利桥(1987年重建)
升平桥(1997年重建)

七、江苏苏州越城桥

越城桥位于苏州市郊石湖东北岸,跨北越来溪,西距行春桥数十米,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元至正,明永乐、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治八年(1869年)重建。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照原样修复。此桥位于石湖风景区,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尽收眼底。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江苏苏州宝带桥

宝带桥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间(1829)。由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宝带桥用坚硬质朴的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现桥是明代正统年间重新修建的。清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已相当严重。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明代的规模和形制,修缮了这座古桥。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围有青山绿水相衬,恰拟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
九、江苏苏州寿星桥

寿星桥位于苏州城东望星桥北叶家弄,跨第四直河。此桥初名营桥,宋《平江图》有载。相传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浚河时于桥下得瓷寿星,遂改今名。其为一单孔拱桥,用武康石砌筑。武康石色紫褐,质地粗犷古朴,宋、元间苏州一带建筑物常用此石。桥身长18米,拱跨4.7米,矢高2.6米,两坡设踏步。桥面栏板为1965年从附近被拆的百狮子桥移来,上有狮兽浮雕图案,或蹲或舞,生动活泼。该桥保存宋代构件较多,体量不大,造型凝重,色调拙朴,与周围垂柳、塔影和谐一致,为苏州小型古桥梁中的佳例。
十、江苏苏州灭渡桥

灭渡桥位于苏州城东南隅葑门外,跨京杭古运河,该处为水陆要津,原没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敲诈,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取名“渡”。今讹称觅渡桥。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10月,至大德四年3月竣工,历时一年有余。明代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间再修,1985年又修,并恢复石栏。桥身用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显示了多次重建大修的历史痕迹。长系石端部刻有兽面纹浮雕。估计为姑建时遗物。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81.3米,净垮19.3米,矢高8.5米。原两坡各设53步石级。该桥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量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 坡长,使大桥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堪称江南古桥梁中的成功作品。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江苏苏州下津桥
正阳大桥位于江苏昆山甪直镇东市梢,是甪直镇上最大的石拱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初名青龙桥,后称震阳桥,崇祯初重建,改今名。清代多次修葺。桥体以金山花岗石砌,高大雄伟。桥长五十八米,拱高十二米,桥孔十米,桥面宽五点二米,有六十六级石阶,是甪直镇上最大的一座古桥。清晨,它是全镇第一座迎接旭日的建筑,故名。桥东西各有楹联。站立于桥面,小镇风光尽收眼底。夜晚于此观赏长桥月影,别有情趣。此为甫里八景之一“长虹漾月”。
十二、江苏苏州吴门桥
吴门桥位于苏州城西南的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以后历代均有修建。目前为苏州留存最高最大的单孔石拱古桥。用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十三、江苏苏州普济桥
普济桥位于苏州阊门外山塘街,跨山塘河。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桥侧有普济堂,因以名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925年重修。此桥为三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桥面中宽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 。两端石砌踏步,分别为26级、30级。拱券内壁刻有捐款人姓氏。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句点明了桥所处地理环境和水路走向。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江苏甪直正阳大桥
正阳大桥位于江苏昆山甪直镇东市梢,是甪直镇上最大的石拱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初名青龙桥,后称震阳桥,崇祯初重建,改今名。清代多次修葺。桥体以金山花岗石砌,高大雄伟。桥长五十八米,拱高十二米,桥孔十米,桥面宽五点二米,有六十六级石阶,是甪直镇上最大的一座古桥。清晨,它是全镇第一座迎接旭日的建筑,故名。桥东西各有楹联。站立于桥面,小镇风光尽收眼底。夜晚于此观赏长桥月影,别有情趣。此为甫里八景之一“长虹漾月”。
十五、江苏苏州行春桥
行春桥位于苏州西南6公里处,有石湖,为著名旅游景点。相传吴越争霸之时,越国名臣范蠡在灭吴后,带着西施由这里归隐太湖,故附近有镇名蠡墅。南宋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退休后即在石湖养老,自号石湖老人。在湖东面田圃相间,水系杂错之处有一座行春桥,因为桥下洞函中不仅流过一条小河,而且几处溪流分别流经其不同的桥孔,故人称九环洞桥。桥上有重级石栏,游人可随处坐憩。
十六、无锡清名桥

清名桥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
清名桥,原叫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
清名桥的美,是一种别样的美,它是需要细细地、静静地品味的。我上清名,必关手机、拒友人、择雨日而独往之,唯此,才倍感心爽而神怡!
十七、无锡的古桥
无锡地处江南,水网密布,历史上曾经有许多码头、石桥,但是随着城市发展,城区填河修路,许多古桥也跟着消失了,所以无锡保存至今的古桥并不多,不过政府的极力保护下,这些保留下来古桥给我们无锡人民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走近古桥,就象走进画卷般的无锡。 主要古桥有以下几座: 金莲桥(宋)锡惠公园内、 陆墟(宋)陆区普照村、 清名桥(清)南长街古运河上 、兴隆桥(清)棉花巷外环河上( 又叫外吊桥) 、定胜桥(清)贺弄西口定胜河上 、 耕读桥(清)石子街菰渎港上、 迎龙桥(清)棚下街南端外环河上 、 玉祁新桥(清)玉祁新桥村 、 扬名大桥(清)东绛、 钓渚渡桥(清)厚桥谢埭荡村 、 巡塘桥(清)华庄巡塘桥、 梁塘桥(清末)、扬名梁中村 、陈墅石桥群(清末)港下陈墅村、 伯渎桥(民国)伯渎河上。 这里我们了解几座有代表性的古桥。
古桥寿星:金莲桥
惠山寺前的金莲桥,是市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建于宋,位于惠山寺御碑亭前,是宋代抗金名相、无锡人李纲修建的。距今800多年。
金莲桥造型古朴,优美匀称。长 10.7 米 , 宽 3.04 米 。为三孔石梁桥,每孔有 6 块石梁,两端为石砌桥台。桥台两端有横帽石梁,雕有怪鱼首和螭首。桥两侧各有华版石,上承石栏,外侧雕刻宋代典型的 “ 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童子) ” 图案,极为典雅华美,寓意富贵吉祥。石栏杆由莲花状望柱和透空栏板组成,雕有荷叶净瓶和拐杖,桥栏两端还有抱鼓石。虽历代重修,但结构未变,当年的石料有的还留在桥上呢,不过所剩无几,弥足珍贵。仅存莲花望柱、抱鼓石各一个,还有几块紫褐色原石桥面石。古今材质凑于一桥,风雨驳蚀。
金莲桥得名于金莲池,唐代有位诗人这样颂吟金莲池 “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 ” 池内千叶金莲,为南北朝时所种,只有庐山、华山和惠山三寺种植。传说服之能成仙,现在已经绝迹了。千叶金莲随风而去,金莲桥却千年留存。

惠山寺金莲桥(摄于现代)

惠山寺金莲桥(摄于20世纪20年代)
陆墟桥
在无锡市惠山区陆区镇,现存一座800多年的古桥---陆墟桥。
据有关方面的记载:南宋初年,浙江人陆羽带领儿子陆墟来到江南水乡安阳山脚下,开荒、种茶、开茶店、发展茶文化。当时其居住地方就是现在的陆区镇,到安阳山去开荒种茶,要绕过一条小河,深感不便。在陆羽去世后,陆墟就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单孔黄石桥,取名叫陆墟桥。
陆墟桥面上刻有:国泰平安、风调雨顺。在桥的两侧刻有"鸭头春涨绿浸柳堤,鹰齿云排红迷桥岸"的对联。据了解,现在陆区地名的来历,也是从陆墟桥演变而来的。
耕读桥
耕读桥位于南门外的耕读河上,耕读河是一条老河,东西流向,西面在仙蠡桥附近与梁溪河相接,东面在南长街黄泥桥处汇入古运河。
耕读河原名菰渎港,菰是茭白的意思,菰渎港顾名思义是一条生长茭白的河流,耕读桥原名叫西菰渎桥,至于原来有没有一座东菰渎桥就无从而知了。耕读桥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都有重建。史料记载,最后一次重建于光绪二十三年( 1897 ),重建后,当时的地方官认为原名 “ 菰渎 ” 和 “ 孤独 ” 同音,不雅,于是更名为 “ 耕读 ” ,取 “ 耕读传家 ” 的意思,后来菰渎港也跟着改成了 “ 耕读河 ” 。
重修后的耕读桥为金山石单孔拱桥,桥长 27 米 ,宽 3 米 。桥面南北各有石极 22 级。桥两面均置石楹联,东联为 “ 沃壤植桑麻抱布贸丝人利涉,佳名易耕读高车驷马管留题 ” ,西联为 “ 南里岁丰穰风送稻花香匝地,西溪波滟云沉孤米水如天 ” 。重建后的耕读桥,风貌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在耕读街的东面是石子街,沿河有漂亮的大宅院,还有西式的清水洋房。 耕读街的西北面是木栖厅。木栖就是木犀,桂花的意思。地名的由来和明代的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无锡隆庆年间的进士,龚勉。龚勉( 1536 - 1607 ),字子勤,跨塘桥人,中进士后任浙江嘉兴县令,又升任浙江省参政、按察使,累官浙江右布政使,是明代的封疆大吏。现在位于南长桥堍的首藩方岳坊就是为他而建的。龚勉晚年在谈渡桥附近建有官宅,厅堂四周遍植桂花,俗称木栖厅,后来这个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
耕读桥南耕读村的东面就是大庄里。这里曾经是无锡的一处园林名胜 — 菰川山庄。菰川庄得名于菰渎港,占地很广, 40 余亩。菰川庄的营建充满了传奇。要从明景泰、天顺年间的华栋说起。华栋,字良用,号坦庵,南下塘铁树岸人, 60 多岁时,与邻居龚釜争地,华栋最终得胜,在埋设界石时,挖到了装金子的铁瓮 110 只而致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华栋之子华麟祥科举屡试不第,于是在家经营产业,将当时菰渎港之南的大片荒滩荒地购进。华麟祥之子华云在嘉靖二十年 (1541) 自己 54 岁时中进士,约在 60 岁时告老还乡。华云和弟华露一起大兴土木,在故居旁建海月亭、剑光阁,又建华氏义庄,在菰川庄东建燕嘉堂,后精心经营菰川庄,在庄内重建剑光阁,藏书万余卷;筑真休园,为园中之园;有景点卧游堂、独对台、两宜台、涵山献亭等。遍植四季花木。在庄东南方,筑修竹圃,面积较小。文徵明、沈周等名家经常来此与华云交游,鉴赏华云所藏的法书名画。嘉靖三十六年,华云 70 寿辰时,曾大宴于真休园,文徵明等吴中名士 20 余人均来祝寿。这时是菰川庄的全盛时期。但不足百年,华氏家业衰落,庄内 “ 颓垣断础,仅存什一于榛莽间。 ” 华云的曾孙华时亨,将菰川庄舍为佛地,后改建为福城庵。因菰川庄很大,俗称大庄里,这个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当时菰川庄的范围一直达到今天的清扬公园附近。到解放前,这里已经是一片荒芜了。
耕读街上的老年居民绝大多数是绍兴籍的,他们都是民国时到这里来做工的,当时这条街上最著名的就是漂染行业了,百来米的街道有三家染坊,一座是“ 陆义茂 ” ,还有两座是 “ 人和染厂 ” 和孙阿寿的 “ 顺新染坊 ”。
历史上的耕读河很热闹,大小船只来来往往,耕读桥也是人们进出南门的通道,而且还是官道必经之路。过去每年春耕季节,县官都会从县衙出发,经官道过耕读桥,到南部各乡镇察看民情,了解春耕情况,桥边不远处过去还有座接官亭,是各乡乡官迎接县官的休息之地。
       位于南长区虹桥下,原名永胜桥,曾与金钩、玉带、知足三桥齐名,相传是明代宰相莫怀古在此造相府时,营建私家花园时,架在溪河上的四座桥。至今,只有定胜桥还保持着原汁原味,为单孔石拱桥。由于此地巷弄甚多,参观者可从太湖大道上的金塘桥上,向北一睹其风彩,或在西北边下桥,可直接走到定胜桥下。

解放前的西门桥

老吴桥远景

老莲蓉桥

老体育场桥

消失了的皋桥

十八、江苏南京七桥瓮
七桥瓮在南京市光华门外,横跨秦淮河上,是明初建造的石质拱桥。因桥有7孔,清代又称七桥瓮或七瓮桥。长约百米的七桥瓮设计精巧,建造坚固,为我国古代拱桥中的杰作之一。其桥身用花岗岩和灰岩掺石灰浆、桐油等砌成,异常坚固,尤其梭形桥墩两侧分水尖石上各镌刻6只精美的分水兽,卧伏在桥墩巨石上,不仅美观,而且具有标明洪水位的作用,所以600年来,桥至今仍在内河航运上发挥重要作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江苏扬州虹桥
大虹桥横跨于扬州市的瘦西湖上,初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原是一木板桥,围以红色栏杆,故名“红桥”。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为石桥。吴绮在《鼓吹词序》中描写虹桥说:“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因桥形似彩虹卧波,遂将“红桥”改为“虹桥”。虹桥之胜,始于明代,延至清乾隆年间,王渔洋在扬州做官时修缮了虹桥,桥上建亭。他常与一班文人在桥上作诗,其中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由于诗人的吟咏,扬州虹桥声名远扬。今之虹桥一九七二扩建。由一孔桥改为三孔桥。桥面拓宽,桥身拉长,桥坡改小,较原桥更为壮观。
二十、江苏扬州五亭桥
五亭桥位于扬州瘦西湖畔,整个建筑造型别致,比例适当,把稳重大方和玲珑剔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桥含五亭,一亭居中,四翼各一亭,亭与亭之间回廊相连。中亭为重檐四角攒尖式,翼亭单檐,上有宝顶,四角上翘,亭内吸顶上图案精美。桥基由十二块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组成,共十五孔,总长五十五米。桥孔彼此相连,由桥外看去,每个洞外都有一幅不同的景物。每当晴夜的月满,每个洞内各衔一月,别具诗情画意。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