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盲校班级成员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5:55

谈盲校班级成员的特点

布文锋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它是是由若干年龄相同或相近,智力水平相当的个体所组成的。在班级成员之间既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特点,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只有对班级成员的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既存在着共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那么,盲校的班级成员与普校的班级成员有什么不同之处和具有什么特点呢?

1.年龄参差不齐

普通小学的入学年龄一般在6-8岁,而盲校的入学年龄按1993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规定:盲校小学入学年龄一般与当地普通小学入学年龄相同,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10周岁。但事实上由于家长对视力残疾儿童教育的不重视或家庭经济困难等,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造成许多视力残疾儿童错过了入学年龄,导致了目前盲校学生的入学年龄偏大,并出现年龄参差不齐的现象。不过,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普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现象有望逐步消失。

2.学业水平差异大

学业水平的高低是与视力残疾学生的智力状况和所受教育存在一定关系的。视力残疾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普通儿童相比是否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海斯(Hayes)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视力残疾儿童的智商与普通儿童差不多,而高智商与低智商都多于普通儿童;但是后来的一些学者研究认为视力残疾儿童的智力发展会受到视缺陷一定的影响,达费迪(Daugherty,1982年)研究认为盲童的数学水平比普通学生大约落后一年,阅读能力大约落后两年。其实,造成视觉障碍的因素不同对视力残疾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也不同;此外有没有受过早期干预和教育,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水平也不同。因此,不同的视力残疾儿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学业水平就必然存在差异性。我们不难看到,在许多盲校的班级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不少,但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甚至什么也不会的学生也有许多。

3.求知欲望不强

视力残疾儿童的求知欲望与普通儿童相比相对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高,很多视力残疾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失明认识不足,认为孩子眼睛看不见了,还能干什么?只要将来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甚至不期望孩子能独立工作,现在读点书就可以了;二是教师的教育成就动机不高,视力残疾儿童教育没有普校的那种升学压力,同时教育评估体系也不完善,因而教师对学生要求也不高,学生的求知动力自然也不高;三是视力残疾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认为自己可选择的工作太少,只要学好按摩、钢琴调音等,能赚点钱养活自己就可以了,而且视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多数较困难,所以对升入高等学府感到高不可攀。以上的种种因素,造成视残疾学生的求知欲往往较低,许多学生比较注重实际,喜欢学习一些实用的科目和技能,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缺少学习的动力。

4.个性差异较大

视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等,不同的因素对视力残疾儿童的个性影响也不同。例如,视力残疾儿童本身对失明的态度不同,所形成的个性也不同:接受失明现实的学生,表现出开朗、进取、乐观的个性;不接受失明现实的,则表现出自负、自大或自卑、消沉等的个性。此外,先天失明的和后天失明的个性差异也较大,而全盲生与低视生的个性也有所不同。以上的种种因素造成了视力残疾儿童的不同个性,当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班级中时,便体现出成员间的不同个性。当然,普通学校的班级成员也有不同的个性,但视力残疾儿童的这种个性差异显得更为独特些。

5.心理稳定性差

视力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他们有生活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是由于视觉的障碍,许多视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加上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所以视力残疾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稳定,特别是情绪容易波动。例如,当视力残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出现焦躁、困惑不安、无所适从和消沉等心理状况。正如伯斯德认为,有一些视力残疾儿童属于无调整类型,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情感不稳定。

 

By:布文锋 | 阅读全文(28) | 回复(1)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