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死亡(明朝那些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2:56
 十大死亡(明朝那些事)     



 海瑞:

  他稀里糊涂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死亡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

  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沸腾,只是让人瞠目结舌:

  “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

  说完就去了。

  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话,也是威名赫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遗嘱。

  这句话的来由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没有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的高级官员送柴火钱,数量也不多。

  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兵部送来了柴火钱,而经其本人测量,多给了六钱银子

  

  杨继盛:

  10月27日,杨继盛被害于北京市刑场,年仅40岁。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哭声震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杨继盛临刑,神态安详,昂首挺胸,视死如归,当众放声吟诵绝命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严嵩:

  嘉靖四十四年(1565)四月,严嵩被剥夺全部财产,赶回老家,没有人理会他,于是这位原先的朝廷首辅转行当了乞丐,靠沿街乞讨维持生计,受尽白眼,两年后于荒野中悲惨死去,年八十八。

  

  于谦: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拚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

  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家无余财)

  抄家的官员万没料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穷困,他们不甘心,到处翻箱倒柜,希望能够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

  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认定这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打开了门。

  房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于谦奉命收下,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

  抄家的人最终收敛了自己一贯嚣张的态度,安静地离开了于谦的家,因为他们眼见的一切都明白无疑地告诉了他们: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朱元璋: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张子明:

  陈友谅开始给张子明做思想工作,从拉家常开始,到天下一统、民族大义等等等等,张子明只是不断的点头,到最后他也说烦了,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和我合作,诱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

  张子明连忙说,我合作,我合作。

  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

  张子明连声答应,走到城下,大声喊道:

  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

  陈友谅傻眼了,他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胆量,气急败坏,拿刀杀了张子明。

  他这才明白,这个书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他还不能死

  张敏:

  “ 这一天迟早是会来的。”

  几天之后,他在后宫中吞金自尽。

  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就在给朱见深梳头的那一天,张敏对天许下了一个承诺,用他的死亡去换取这个孩子的生存。上天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公平,他履行了义务,给了这个孩子快乐的生活,也行使了权利,把张敏送上了不归之路。

  从仕途上讲,这位叫张敏的宦官混得实在很失败,从头到尾,他只是一个门监,在今天这一职务又被称为“门卫”或是“看大门的”。

  可就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看大门的宦官,却做出了无数名臣名相也未必能够做到的事情。面对死亡的威胁,他选择了良知。

  舍弃生命,坚持信念,去履行自己的承诺。这种行为,我们称为舍生取义。

  张敏,是一个舍生取义的人。 :

  黄观、张伦、不知名樵夫等:

  黄观,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当时他的职务是右侍中。

  他的募兵没有多大效果,但在听到京城即将不保的消息后,他仍然坚持要到京城去,虽然他也明白这一去必无生理。但对于他而言,履行诺言,尽到职责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苟且偷生。

  当他走到安庆时,消息传来:京城沦陷了,新皇帝已经登基。黄观明白大势已去,但他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慌张,只是哀叹痛哭道:”我的妻子是有气节的人,她一定已经死了。”

  之后他为妻子招魂,办理完必要的仪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罗刹矶时,他穿戴整齐,向东而拜,投江自尽。

  黄观没有说错,他的妻子在他之前已经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个亲属在淮清桥上投江而死。无论如何,他们夫妇最终还是团圆了。

  黄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榜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黄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我相信,真相是永远无法掩盖的。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对于这两位书生而言,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诚如他们的遗言所述,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事实证明,气节决不只属于那些士大夫们,普通人也有气节。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他卖柴从不开二价,也从不骗人。很多人买他的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应该与靖难扯上什么关系。然而他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听说京城陷落后,投东湖而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很傻,无论哪个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样砍你的柴,过你的日子,但我却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们,公道自在人心。

  徐渭:

  李如松向着南方昂起了头,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为自己的先辈,他的老师曾在那里与戚继光一同战斗,驱除倭寇,保家卫国。

  此时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那个曾经教过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经卖光了所有的字画,贫病交加,且无人理会。不久之后,他带着满腔的悲愤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传奇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号,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因为绝顶的才学机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勋。

  邓子龙:

  关键时刻,邓子龙出现了。

  他虽然年过七十,却依然挺身而出,率领自己的旗舰,不顾一切地冲入日军船阵,因为这是唯一能够阻拦日军、争取时间的方法。

  邓子龙的战舰成功地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在数十艘日舰的围攻下,邓子龙的船只很快起火燃烧,部下随即请示,希望邓子龙放弃此船,转乘小艇,暂避他处。

  然而邓子龙回答:

  “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然后,他整装正容,在那艘燃烧的战舰上,坚持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坚守自己的岗位,无论何时、何地。在他看来,这是他应尽的职责。

  从军四十余年,一贯如此。

  邓子龙战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日军的退路

  遥望凤凰山,张煌言叹道:“好山色”顿了顿又言“竟落得如此腥膻!”,他口占《绝命辞》:“我今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坐而受刑,忽天降骤雨,杭州百姓哭声四起。一生忠义张煌言,煌言死而明亡!此言非虚!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苍茫九死身;独挽龙髯空问鼎,姑留螳臂强当轮。

  谋同曹社非无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红羊刚换劫,黄云白草未曾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