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学习责任全在老师:激发学习动机系列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51:44

孩子不喜欢学习责任全在老师:激发学习动机系列之二

注:题目中的这个老师,其实是广义的老师,不仅包括学校的老师,

也包括家长和其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好玩心是人的本能,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好胜心是人的本能。

除非孩子缺乏这些本能,则孩子不可能不喜欢学习。

一个孩子可能缺乏这些本能吗?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这里,而完全出在老师身上。

 

大家读我的文章,很少会看到这种“完全”之类的绝对化文字,

但是,这个问题,我几乎没有怎么犹豫,便下了这样一个貌似武断的断语。

 

现代教育讲究以儿童为中心。具体说来,就是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至少,是在没有痛苦中学习。而之所以能够做到无痛,就是要在孩子的好玩心,好奇心,好胜心上做文章。

 

具体应该怎样做?答案可能数不胜数,我先从手头的一份资料谈起。

 

美国学者Hootstein曾经访谈过多位八年级的历史教师,问他们是怎么进行教学的,他们的回答如下:

 

  • 83%的老师会让孩子们根据历史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利用好玩心)
  • 60%的老师会设计一些项目,激发孩子的创意与创作欲(利用好胜心)
  • 44%的老师会跟孩子玩一些教学游戏(利用好玩心)
  • 44%的老师会将历史、时事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利用好奇心)
  • 44%的老师会鼓励孩子们阅读历史小说(利用好玩心与好奇心)
  • 33%的老师会问一些启发思维的问题(利用好胜心与好奇心) 
  • 33%的老师会邀请有关人士做报告(利用好奇心)
  • 28%的老师会给孩子播放录像和电影(利用好玩心和好奇心)
  • 28%的老师会组织孩子进行小组学习(利用好胜心)
  • 28%的老师会让孩子们动手做一些操作性活动(利用好玩心)

 

这些老师的做法,可以用“用心良苦”来形容。而之所以“用心良苦”,原因在于要讨孩子们的欢心,让孩子喜欢上自己的课。

 

这个道理,那些卖各类消费品的商家懂得,因为他们要以消费者为中心。

这个道理,那些从事各类服务业的人士懂得,因为他们要以顾客为中心。但是,这个道理许多老师仍然不懂得,仍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仍然固守着以教师为中心的那套教学模式。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50年前已经在西方被淘汰。我们再看一位家长讲述的实例:

 

我曾经陪同女儿体验了美国式的教学,课室分星星房,太阳房和彩虹房。


星星房是游戏室,里面没有桌椅,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并不教什么英语基本知识,而是讲爱的教育,通过游戏让孩子们学习,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随便走动,可以随时提问.其中穿插了二个基本音标.和有关这二个基本音标的单词,每读五分钟就游戏十分钟.气氛很活,孩子学了就忘不了.这节课大约三十分钟就结束.


然后老师们互相打个眼色,小朋友们就唱着歌排着队交换了房间来到了太阳房,太阳房里同时更换了另一个老师,学习的氛围也变了,这个房间是通过讲故事让小朋友明白什么是爱。然后就由老师和助教上演爱的故事,然后让小朋友去模仿.让他们明白了爱。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曾经在星星房出现的二个音标和几点单词就重点复习,三十分钟又过了。

 

于是又来到了彩虹房,这是一个投影房,墙上有一张大屏幕,第三位老师出现了,她把用纸皮做成的红色爱心每人分一个,用英文说了一声爱。然后打开了投影机让小朋友看各种爱的表达方式等录相。看完之后,让他们找回自己的父母,玩亲子游戏.然后让他们坐在自己的父母的腿上听她说明。最后她也拿出之前学习的二个音标和几个单词举起来让孩子念,她只做口型,小朋友们一个不错地完成了.....不知不觉中下课了。

 

我的孩子回来以后,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由被动学习变了主动学习.每到周五晚上,她就早早准备好去上学了......

 

许多人喜欢抱怨应试教育云云。说目前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全是拜高考所赐。这是一种托辞而已。我介绍过“学习金字塔”和“高级思维”,这些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带来的学习效率是有很大不同的。同样的一堂课,如果能让孩子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这些主动的学习,不仅能够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还能给孩子的学习带来许多快乐。

 

快乐不仅仅来自好玩、好奇、好胜的满足,也来自于轻松掌握带来的无痛苦体验。我们看看上述这些美国老师“用心良苦”的教学方法,比照“学习金字塔”和“高级思维”就会发现,其实快乐与效率是一个相辅相承的统一体。效率越高,孩子的学习越快乐,而孩子学习的时候越快乐,学习效率也就越高。这就构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最近不断有家长抱怨老师的预习作业。有个老师讲,如果你的孩子不预习的话,上课的时候没反应。

 

这是什么话?如果孩子通过预习把一切都掌握的话,还要你老师干什么?老师的职责就是让白纸一张的孩子对所学知识产生“反应”,而现在,老师却把这件工作推给了家庭,而自己就可以轻松的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枯燥灌输。我们想想,如果这位老师采取了上述美国老师的做法,孩子怎么可能没有“反应”?

 

现在,这个老师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把原因归结为孩子们没有预习。孩子的负担是怎么来的?许多孩子的预习作业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本质上孩子们这是在自学,而老师的课堂仅仅是走过场。

 

孩子们牺牲自己运动、课外阅读的时间为这种低效落后的教学买单。

长此以往,怎能不讨厌学习?

 

好玩,好奇,好胜是孩子的本能,只要这种本能存在,他就会想办法去得到满足。 

 

引导得法,这些天性就会成为宝贵的资源。视而不见,就会白白流失,甚至流向邪门歪道上去。许多游戏之所以吸引人,无非是抓住了孩子的好玩,好奇与好胜而已。

 

总之,引导得法的孩子是不可能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不喜欢学习,责任全在老师。这个老师,广义上也包括家长,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我们可能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起码可以改变自己。以儿童为中心,不是说溺爱孩子,让孩子当小皇帝,小霸王,而是充分体察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将孩子的天性化为一种资源,导向正确的方向。

 

实际上,快乐与好成绩并不矛盾,不快乐才是学习的天敌。